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艺术疗愈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论文

艺术疗愈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论文

3

2025-07-12 15:02:27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通过梳理艺术疗愈的理论与应用现状,结合安徽艺术学院特色,将艺术疗愈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课程教学实践,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评估效果。

       摘要:文章通过梳理艺术疗愈的理论与应用现状,结合安徽艺术学院特色,将艺术疗愈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课程教学实践,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评估效果。研究发现该模式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丰富教育形式等方面成效显著,但也面临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旨在推动艺术疗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深度应用与发展。


  关键词:艺术疗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一、引言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群体面临的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学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到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再到复杂多变的社交关系,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凸显。艺术疗愈是一种基于创造性表达激发个体内在力量,通过非语言的形式表达情感,促进心理自我修复和成长的治疗方法,它融合了艺术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不同学科,将艺术疗愈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融合,可以帮助大学生群体加强自我认知、缓解焦虑情绪、促进心理健康。安徽艺术学院作为一所综合类本科艺术院校,学生在艺术创作与表达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笔者探索将艺术疗愈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艺术与心理公共选修课,既契合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又是围绕“三全育人”和心理育人理念,创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实践。


  二、艺术疗愈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现状


  (一)艺术疗愈的概念和内涵


  艺术疗愈是一种专业的心理治疗形式,旨在通过运用多种艺术媒介(如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来促进身心健康、自我表达和心理康复[1]。这种治疗形式并非艺术活动与心理治疗的简单融合,而是一种基于心理学理论与艺术表达机制的系统性整合。其参与主体具有普适性特征,无需以艺术专业技能为前置条件。在艺术疗愈中,参与者通过多模态感知通道(包括视觉、听觉、动觉及潜意识层面)全身心参与,借助艺术媒介的非语言性特质,将内隐的心理图式转化为外显的象征符号,使得参与者在审美体验中完成从病理叙事到生命叙事的转化,从而帮助参与者实现自我感悟、自我成长和心理疗愈。

  (二)艺术疗愈的学理基础和特点


  20世纪30年代,艺术疗愈的奠基人玛格丽特·南姆伯格(Margaret Naumburg)受到弗洛伊德(Freud)和荣格(Jung)两位心理学家的影响,首次提出将艺术作为一种治疗方式[2]。艺术疗愈的理论基础包含心理学、艺术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在心理学领域,主要涵盖了心理动力学、分析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理论。比如心理动力学疗法表现为无结构、开放式回答的对话;分析心理学倡导在艺术创作中将潜意识与意识进行平衡以实现艺术疗愈;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通过客观方法对群体的行为进行研究,以实现后续行为的预测和控制。在艺术学领域,通过音乐、舞蹈、绘画、戏剧、照片、陶艺、沙画等包括且不限于以上的艺术形式,使艺术疗愈参与者与疗愈师产生联系,这种艺术形式称为艺术疗愈媒介。在教育学领域,体验式学习理论强调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和成长,而艺术疗愈通过参与者亲身参与艺术的体验和创作,从而实现心理成长和发展。


  相较于传统心理干预模式,艺术疗愈具有非语言沟通优势、多元表达途径、广泛适用特性、创新媒介融合以及深层心理探索等特点。它以艺术形式为媒介,打破参与者的个人心理防御机制,增强对现实世界的感知,进而与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更多情感链接。它不仅可以帮助参与者将内心难以表达的情感直观地展现出来,还可以开展深层心理探索和自我认知,发现潜在心理问题。


  (三)艺术疗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艺术疗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在国内,中央美术学院90年代起便开设了“艺术心理学”课程,并于最早开展视觉艺术治疗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目前在艺术治疗领域,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治疗研究中心、清华社会科学院、北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央美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央美设计学院有较多的研究项目和本硕教学。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将艺术疗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中,如深圳大学成立艺术疗愈中心,安徽工程大学开发艺术疗愈俱乐部实践课程,上海戏剧学院成立艺术疗愈工作室等。


  同时,艺术疗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应用领域较为有限,主要集中在学生心理咨询与干预;不同艺术形式的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疗愈效果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此外,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应用相对较多,而通过舞蹈、戏剧等形式开展疗愈应用较少;整体艺术疗愈的应用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缺乏系统的艺术疗愈课程体系和专业的师资队伍等。


  三、艺术疗愈课程教学实践


  (一)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方面,笔者结合安徽艺术学院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在校内开设艺术与心理公共选修课,将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部分涵盖艺术疗愈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发展历程、不同艺术形式的疗愈作用等内容,旨在通过系统性知识传授使学生形成多维度的理论认知架构。


  在实践教学部分,则运用以人为中心的表达性艺术治疗方式[3],根据不同的艺术形式,设计相关的实践课程,让学生体验不同形式的艺术疗愈。例如,在绘画疗愈实践课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曼陀罗绘画、房树人绘画等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音乐疗愈实践课主要以音乐欣赏为主,音乐的和声振动可触发神经系统的共鸣反应,可以让学生在音乐中慢慢放松身体、舒缓情绪。舞蹈疗愈实践课则借助简单的舞蹈动作和肢体表达,帮助学生释放压力、增强自信,还可以运用凯斯滕伯格动作轮廓体系,进行自我的探索和疗愈,或者通过舞动疗愈改善人际关系。


  (二)教学方法改革


  艺术疗愈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要将讲授式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相融合,创新课程教学形式。例如,通过案例教学法展示实际的艺术疗愈案例、播放艺术疗愈纪录片,让学生深入了解艺术疗愈的应用过程和效果;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亲身参与艺术创作和体验活动,在实践中感受艺术疗愈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诸如绘画等方式的艺术手段可以提供安全的心理表达空间,降低学生的防御心理,深化课堂体验[4]。


  (三)课程建设


  在每学期的课程教学中,理论教学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艺术疗愈的理论基础,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实践教学则根据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分组实践。


  例如,在绘画疗愈实践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绘画工具,引导学生进行曼陀罗绘画或房树人绘画,然后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作品和内心的情感。舞蹈疗愈实践中,教师通过不同的动作和节奏,引导学生专注于自己,感受自己的动作、呼吸和律动,激发内在身体,提升个人效能,表达自身情感。


  四、艺术疗愈课程教学效果评估


  (一)课程评估设计


  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艺术与心理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通过问卷设计,一是收集学生基本信息,涵盖性别、年级、专业等信息,二是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效果的满意度,共计发放问卷80份,回收问卷80份,其中有效问卷74份。选取两个班级4名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学生在课程中的体验、收获、意见和建议。


  (二)课程评估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有95.95%的学生认为艺术与心理课程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有帮助,有78.38%的学生认为有很大帮助。有71.62%的学生表示课程学习后会主动运用艺术疗愈方法来调节自己心态,21.62%的学生偶尔会运用艺术疗愈方法。90.54%的学生对课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满意,有75.58%的学生认为非常满意。通过访谈,学生认为艺术与心理课程让他们深入了解了艺术与心理之间的联系,在实践中,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艺术疗愈的魅力,这种疗愈形式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有效地帮助自己,此外,还有学生在访谈中表示,这门课程拓展了她的就业选择,她想在未来朝着艺术疗愈专业进行学历的提升,职业目标是成为一名艺术疗愈师。

  五、艺术疗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课程体系尚不健全


  目前,在高校课程体系的架构中,艺术疗愈类课程仍处于学科交叉地带的边缘化状态。以安徽艺术学院为例,该领域课程多依托公共选修课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课单位多以各二级学院为主,课程之间的关联度不高,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的课程规划。在艺术疗愈类课程教学内容上也存在表层化倾向,在课程的教学中,往往只对理论和实践进行浅尝辄止的介绍和体验,未能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师资力量存在局限


  艺术疗愈是一个融合艺术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的领域,对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跨学科的知识储备要求较高。然而,目前从事艺术疗愈类课程教学的教师,往往仅具备单一学科背景,师资队伍的学科融合度不足构成显著制约。例如,艺术专业的教师可能在心理学知识方面有所欠缺,而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对艺术形式的理解和运用不够深入。以在安徽艺术学院为例,艺术疗愈类公选课老师多以艺术类专业教师为主,这种专业素养的局限性,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充分发挥艺术疗愈课程的综合优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也缺乏常态化的教研机制和跨学科协同平台,部分高校的艺术疗愈课程仅有少数艺术类相关专业教师开设,没有专门的教学团队和教学研讨活动,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教学及科研成果。


  (三)学生个体差异显著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在艺术素养、心理状态和学习需求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在授课过程中,由于不同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存在差异性,使得授课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进度的把控上存在困难。同时,由于不同学生带着各异的心理需求、情绪状态和心理问题参与课程,因此他们对课程的期望也有所不同。部分学生可能正面临较为严重的心理困扰,如焦虑、抑郁、人际关系障碍等,他们期望通过艺术疗愈课程获得心理上的缓解和支持。而另一些学生心理状态相对健康,参与课程更多是出于对艺术疗愈的兴趣,希望借此提升自我认知和心理调适能力。除此之外,学生在情绪管理能力、心理韧性、课程参与度等方面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导致学生在课程中的表现和需求各不相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六、优化策略与建议


  (一)以公共选修课为依托,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高校公共选修课面向全校不同专业学生,其课程目标应兼顾普适性与针对性,选课受众具有专业背景多样化特点,艺术疗愈课程应以此为基础,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一是丰富课程内容,将多学科理论基础纳入课程中,深入浅出地讲解多学科交融下的艺术疗愈机理。二是优化课程目标,要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制定层次分明、兼具普适性与专业性的课程目标,特别是对于艺术类高校学生来说,既要加强基础目标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了解基础的理论和艺术疗愈方法,又要针对个人职业发展,培养学生将艺术疗愈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能力,鼓励学生在不同场景下开展应用,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三是创新教学方法,艺术疗愈课程要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案例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既可以深刻理解艺术疗愈的应用方法和效果,又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感受艺术疗愈的魅力。


  (二)以教学团队为驱动,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要组建专门的艺术疗愈课程的教研团队,特别是艺术类高校,艺术专业丰富,教师资源充足,对于艺术疗愈课程建设有着天然的优势。通过建立教学团队,组织教师共同设计课程、备课授课,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形成教学合力。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通过分析教学经验、交流教学心得,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定制组织教师参与专业培训,让教师学习艺术疗愈的前沿理论、研究成果、实践方法和跨学科知识,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支撑,引导学生深度参与


  将艺术疗愈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规划中,与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机结合,打造具有艺术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一方面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中引入艺术疗愈的方法,通过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艺术疗愈的魅力,同时将艺术疗愈作为日常心理调适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开展艺术疗愈类的主题活动,以音乐、绘画、舞蹈等不同的艺术形式为媒介,吸引学生参与,让学生在艺术的创作或者参与中,帮助学生缓解心理焦虑、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实现自我成长。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艺术疗愈社团、艺术疗愈工作坊等形式,让艺术专业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艺术疗愈,在不断地艺术体验中,更加深入了解艺术疗愈,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鼓励学生开展艺术疗愈志愿服务,不断提升学生自我价值感。


  七、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艺术疗愈融入安徽艺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发现艺术疗愈课程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课程体系不健全、师资力量不足、学生个体差异明显等问题。通过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与建议,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艺术疗愈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王玮,龙穗.近十年艺术疗愈文献综述与我国大学生抑郁情绪缓解洞见[J].创意设计源,2024,(06):63-68.


  [2]郑婷匀,关文欢.艺术疗愈介入高等教育——价值逻辑、现存问题与改进策略[J].艺术研究,2024,(05):76-78.


  [3]沈佩琦,段玲玲,朱丹.表达性艺术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可行性分析[J].心理月刊,2021,16(06):222-223.


  [4]蔡宏辉.艺术心理疗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思考[J].艺术教育,2022,(11):275-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