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岭南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发展研究论文

岭南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发展研究论文

8

2023-04-24 09:15:40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本文从岭南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发展现状着手,梳理岭南传统音乐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在关联性,分析岭南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有力影响,重点对岭南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的模式和路径进行分析和探索。

  摘要:本文从岭南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发展现状着手,梳理岭南传统音乐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在关联性,分析岭南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有力影响,重点对岭南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的模式和路径进行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岭南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素质教育;融合发展

  岭南音乐文化是岭南本土文化特色之一,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音乐文化中广东音乐、广东汉乐、潮乐、粤剧、潮剧、咸水歌、汕尾渔歌、客家山歌、英歌舞、潮州打锣鼓等都被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岭南音乐蕴含人文、语言、民俗、地理等文化底蕴,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岭南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蕴含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团结协作、革命传统教育等人文素质教育内涵,是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挥地域传统音乐文化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起到重要作用。

1a2ec73053f69959a79f1fef0eba89f2.jpeg

  高职院校是传承和发展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阵地之一,应大力挖掘岭南音乐中蕴含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等,使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地方音乐,学习本土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熟练掌握传统音乐精髓,更加了解岭南、热爱岭南,推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岭南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发展现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大学生文化课基础较薄弱,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具有重技能、重实践的特征。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途径单一、模式单一、内容单一等问题。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人文素养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多元化和功利化、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降低,文化自觉、自信意识不够强等问题。当前,岭南高校都意识到传承和创新岭南音乐文化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使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更好地传承和创新岭南音乐文化,构建行之有效的岭南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与高职人文素养的融合发展路径还处于不断探索中。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学生音乐基础薄弱,对本土传统音乐文化认知度不高,学习特色少,缺乏高职院校美育特色。高职美育教育中对本土特色课程资源开发和建设研究力度仍然不足,特色课程教学、理论研究、艺术实践、校园美育活动相结合的实践路径和体系建构不完善,特色课程成果不突出,能够用于指导实践的教育模式较少。高职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改革过程中,重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客观需求。高职院校必须探索有效途径,以审美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实施与地域融合美育改革需求,将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融入职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各个环节,通过更新育人理念、创新课程体系、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强化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等方式,把岭南传统音乐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到育人全过程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如何有效地在广东高校中推广岭南音乐文化,促进岭南音乐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构建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美育教育新模式。首先,通过岭南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知多少调查问卷、实地考察、个别访谈、个案分析等方法,对以在校生为主的不同社会群体岭南传统音乐素质、人文素质等进行专项调查,了解学生的岭南音乐文化认知程度,以便采用更有效地研究和实施方案。通过访谈,直观了解学生对岭南音乐文化的接受程度,了解学生最想参与的课程途径和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建设、教育资源库建设、校内外岭南音乐特色美育实践活动,不断进行实践和分析,提出岭南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课程建设路径实践研究方案,为学校完善岭南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发展方案提供依据。

  二、岭南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促进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创新

  从岭南音乐中开展情感教育能提高学生审美感知力,使学生认同民族情感,使学生产生激情,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同时,从岭南音乐中体会岭南风土人情文化,有利于完善人格内涵,培养民族自信,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本土音乐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与作用,整合优化美育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创新;在教学资源上,共享地域音乐文化,优化学校美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在理念上,深化以美育人和文化育人,打造文化育人特色品牌,使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更丰富,美育工作更具特色,实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高高职美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

  岭南优秀传统音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当地可以利用独特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岭南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资源,激发学生对地方音乐的兴趣。岭南音乐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愫,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岭南音乐风格特征和音乐感知力,推进岭南音乐文化传承创新,增强学生对母语音乐文化的传承,例如,咸水歌展现了疍家文化、民俗和广府语言特色,学校可以开展咸水歌进校园活动,通过亲身接触、用心感知,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咸水歌的艺术特征,而且可以了解水上居民文化、广府文化,增强对岭南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树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爱国情怀。

  (三)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岭南音乐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爱国精神、工匠精神。例如,英歌舞是广东潮汕区域文化体系里面特有的,是一种融戏剧、舞蹈、武术于一身的民间艺术,开展英歌舞进校园活动对提升高校学生民族审美水平,强健体魄,养成刚健向上、正直质朴的性格,团结拼搏精、精神都有着显著作用。

  三、岭南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具体实践路径

  高职院校可以充分挖掘岭南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和教育价值,通过加强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岭南音乐文化赏析》《乐器合奏》等系列课程建设、岭南特色实践工作坊建设、岭南特色美育实践项目建设、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开展以岭南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建立健全岭南课程评价体系等路径,加强对高职大学生地域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

  (一)创办岭南特色社团

  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关键在于学生。可以面向全校学生,成立岭南特色传承项目和社团,组织开展传承国家级非遗广东音乐、粤剧、岭南筝派艺术、潮州音乐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岭南特色主题活动和展示交流活动,在普及岭南音乐文化的实践活动中,不仅有助于教师挖掘适合学习玲娜音乐乐器的“好苗子”,同时也能够帮助部分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而培养自身专长。如器乐合奏训练、演出展示、文化推广活动等校园文化创新建设,注重利用参与式、体验式传承实践,注重传统文化的习得感受,传承岭南音乐技艺,创新文化艺术活态,促进地域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此外,将岭南音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例如,社团通过学习粤韵操,让学生既可健身,又可以充分感受粤剧的艺术魅力,使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接受岭南音乐文化的熏陶,激发他们学习本土音乐的热情,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以及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二)成立岭南特色实践工作坊

  立足岭南地域音乐资源优势,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建设集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培训、交流于一体的岭南音乐特色实践工作坊,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进社团,指导学生排练岭南音乐艺术精品,并参加高校艺术展演、进社区等活动,加强对岭南音乐的传播和推广,在不断研学讨论、协同创新和社会服务实践中逐步建设成为岭南特色美育品牌项目。定期组织专家讲座、体验课程等系列活动,通过观、听、演的方式,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岭南音乐的魅力,扩大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学生受众群体,在学习体验中增强文化自信。

  (三)打造岭南特色美育实践项目

  高职院校基于地域文化的美育改革要求,利用独特的地缘优势和岭南音乐文化资源优势,可以构建以岭南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例如,创新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将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教学并举,构建线上线下、课堂内外、校内外“四位一体”的实践育人模式,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与综合素养,实现岭南音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和学习岭南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增强岭南传统美育实践项目中的文化自信育人功能。

  聚焦创新,通过课内外、校内外丰富的第二课堂艺术实践活动,创新岭南传统音乐传承模式,促进岭南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大学生的观念、行为产生相互作用,实现知行合一。校企校地共建岭南特色美育实践项目,利用基地建设丰富的师资与课程资源,围绕互动、共享、合作共建等原则,加强高校校际间、高校与社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经验与成果交流。例如,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将沙湾广东音乐馆纳入岭南音乐文化第二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建设校外岭南音乐文化体验与教学实践基地,既为学生提供参观、体验等实践基地,又为课程共建、师资共建和各类活动的开展搭建有力平台,促进高校资源与社会资源互动互联,推动优质资源设施共建共享。又如,立足广大师生,将岭南音乐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校企合作,共建岭南精品实践项目和品牌活动,举办广东音乐进校园——广东音乐赏析会和公开课活动,采用“讲演结合、赏析并重”的形式,打造有地方特色、有影响力的美育项目和人文素质教育品牌活动,为学生提供和创造展示音乐能力的舞台,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音乐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赛。通过非遗传承人进课堂、课外艺术实践教学、岭南传统音乐赏析讲座、美育实践基地教学,构建全方位、立体的岭南地域特色美育项目,以满足大学生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人文素质教育需要,实现全方位育人。

  (四)构建岭南特色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应因地因校制宜,依托地域特色和院校特色,打造具有岭南地域文化特色的音乐课程,并纳入全校综合素质选修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壁垒,将岭南音乐文化融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全方位且独具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例如,聘请非遗传承人、技艺大师进校园、进课堂与校内教师共同研发和开设《广东音乐合奏》《粤剧》《咸水歌》《汕尾渔歌》等岭南音乐特色选修课,按照学校艺术课程实践,设置学分和学时,以深化岭南音乐文化的推广与传承,促进本地美育资源进校园、进课堂,这样不仅可以优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美育教学质量,形成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促进岭南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大学生的观念、行为产生相互作用,体现出本土学校在传承发展地域音乐文化的重要作用,在特色建设中打造学校品牌。

  (五)创建岭南特色教学模式

  岭南音乐文化包罗万象,内涵丰富,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高职院校学生,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特色,以及学生实际特点,构建遵循高职教育基本规律、学生认知规律、体现文化传承时代规律的课程体系与教学设计。在课程教学设计方面,以学生艺术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对岭南本土音乐融入美育的内容进行分类、筛选和整合,选取能代表其教学水平和质量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是什么”和“怎么样”的理论赏析,引导学生“怎么做”的实践体验。例如介绍广东音乐五架头的乐器发展历程,硬弓组合和软弓音色特征、演奏特点、早期独特的工尺谱记谱方式特点,使学生深入了解岭南音乐三大民系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音乐特色及传承创新,激发学生对地方音乐的热爱和认同感,肩负起传承和发展地域音乐文化的责任。

  在教学模式方面,彰显岭南特色,利用本地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资源,注重岭南音乐文化本体特征和文化属性,对其进行系统性梳理,精选进学校的岭南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要素,重新设计和组织教育教学素材。课堂教学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理论知识讲解部分可以介绍岭南音乐历史发展概况、传承发展等,并通过播放代表性音乐作品片段,以及示范表演、课堂练习等手段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理解认知能力。注重审美体验式改革,精讲多听,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深入岭南音乐本体,以及相关音乐基本要素,运用体验教学法、示范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朋辈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岭南音乐文化课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全面提升。在课程中设置乐器体验环节,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学生切身体验广东音乐乐器的音色特征,学习广东音乐的民族性和文化特质,并掌握其思想内核。例如,在广东音乐赏析部分,构建联动课堂育人模式,邀请广东音乐非遗传承人进课堂,发挥两者合力育人功能。通过言传身教,与校内老师、广东音乐社团共同完成“知行合一”的实践课程。校内老师从广东音乐的历史与发展、创作背景、作品的旋律、速度、音色、曲式、内涵等角度分析作品审美特征,非遗传承人从广东音乐五架头的乐器构成及组合方式、音响色彩、记谱法等角度讲解,结合广东音乐社团现场乐器演奏示范,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

  (六)加强岭南特色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是保证岭南音乐文化教学工作稳定开展的基础,依托岭南特色课程开发和建设,完善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师资队伍培养机制,校企共同建立相对稳定的、优势互补的岭南音乐传承项目专兼职教师团队。定期组织校内外兼职教师开展集体备课、研讨会、交流会等教研活动,提升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可以定期邀请岭南非遗音乐文化传承人或艺术团进课堂,将专业的岭南音乐知识技能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相结合,提高教学水平,共同合力构筑岭南音乐的师资力量,构建协同联动育人模式。在教师的带领下,后续课程可以进行一些校外音乐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广东音乐发源地沙湾古镇广东音乐观参观学习,或者去乡村田野感受传统非遗音乐文化,还可以前往一些非遗的音乐会接受熏陶。

  此外,高职院校应开发和编写岭南校本特色教材,教学内容兼顾理论、鉴赏、技能实操等多个层次,构建形成多元化、立体化、高质量的岭南音乐文化教材配套资源产品体系。构建多维的岭南特色教学评价体系,以适应当前高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教学设施、教学场地、实践活动场所等,为岭南音乐文化教学开展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营造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创新发展环境。

  四、结语

  本文立足岭南地域传统音乐文化特色,实施与地域文化融合的美育改革,充分挖掘岭南音乐文化的教育价值,探析岭南音乐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契合点和融合路径,积极推动美育工作向纵深发展,发挥高校自身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构建富有本土特色的传统文化地方课程体系、社团、实践品牌,促进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同时可以营造学校特色文化,寓教于乐,着力培养学生的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创新和创造性转化能力,提升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鹏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的途径探索[J].教育观察,2018(11).

  [2]黎小龙.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岭南文化传承与音乐教育发展研究[J].明日尚,2019(12).

  [3]岭南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文艺家,2020(06).

  [4]陈华丽.如何有效地在广东高校中推广岭南音乐文化——在第六届中国传统音乐学科建设会议上的宣讲论文[J].戏剧之家,2018(05).[5]黄颖仪.岭南音乐在广东高校地方特色课程中的开发与实践[J].音乐创作,2014(07):184-186.

  [6]邱记庭.广州三所高校岭南传统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D].广州:广州大学,2016年.

  [7]陈雅先.校园文化生态与岭南传统音乐的高校传承[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03):134-138.

  [8]李小威.基于民族音乐学理论的岭南传统音乐学校传承研究——以广州咸水歌为例[J].艺术教育,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