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工会助推教师职业发展路径探究论文

2025-06-20 14:00:25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伴随着高校快速发展的需求,科研指标要求呈逐年攀升趋势,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们科研教学压力不断增大,专业教工群体参与工会活动积极性有所下降。高校工会通常希望用更加细致多元的业余活动来解决教职工身心健康和集体凝聚力问题,文章尝试着眼于教师职业属性本身,从教师职业发展这一核心入手,通过抓“教学技能比赛”稳固职业信心与荣誉感,通过“跨学科平台”搭建教师跨专业交流合作的可能,通过“产学研平台”帮教师与企业顺畅沟通,通过幸福健康平台继续丰富工会的活动,构建出一个从专业到健康生活的全支持系统,为工会职能发展拓展路径。
摘要:伴随着高校快速发展的需求,科研指标要求呈逐年攀升趋势,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们科研教学压力不断增大,专业教工群体参与工会活动积极性有所下降。高校工会通常希望用更加细致多元的业余活动来解决教职工身心健康和集体凝聚力问题,文章尝试着眼于教师职业属性本身,从教师职业发展这一核心入手,通过抓“教学技能比赛”稳固职业信心与荣誉感,通过“跨学科平台”搭建教师跨专业交流合作的可能,通过“产学研平台”帮教师与企业顺畅沟通,通过幸福健康平台继续丰富工会的活动,构建出一个从专业到健康生活的全支持系统,为工会职能发展拓展路径。
关键词:高校工会;教学技能大赛;岗位练兵;“一抓三建设”;发展路径
高校工会作为大专院校教职工的代表和服务机构,在活跃教工生活、优化工作环境、为教工做好服务等多方面贡献突出,同时,作为政府基层工会构成部分的院校工会,又因工作群体主要以高知群体为对象,一线教师占比百分之五十以上、青年教师占比过半时,工会组织工作在内容设计与组织方式上应有针对性其特殊性的思考。当前高校工会工作相关研究很多,但着力于助推教师职业发展与教师教学技能的文章却非常有限,知网能查到相关文章只有个位数,与之相对应现实却是高校教师因科研压力逐年攀升,工作幸福感逐步降低[1],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尤其中青年教师群体,因压力巨大患癌症,甚至因科研压力而抑郁甚至轻生新闻常见报端。针对高校教师亚健康问题,有调查显示,我国发达地区高校教师亚健康平均百分比为51.56%,欠发达地区更是高达为69.5%[2]。作为高校工会,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拓展自身职能,细致做好帮扶、疏导、引领的工作,就成为新时代的新任务。
本文以高校工会助推专业教师职业发展路径为研究对象,尝试通过以“一抓三建设”:以岗位练兵为抓手,通过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提升教育素养与教学技能;背靠综合院校多学科基础,建设打造促进教师跨学科交流、开拓视野、资源贡献的平台;与上级工会配合辅助教师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环节,建设促成产学研有效贯通的通道;建设从学院到学校,由下至上、由点到面的幸福健康资源平台,纵横交错以期最终实现多点协同,多方位助力教师发展,促进高校教师教学,保障教师更容易接触前沿的科研资源,为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发展教学技能开拓新思路,为新时代高校教师高质量健康发展做好保障,为新时代高校基层工会助力专业教师职业高质量发展的探索新路径。
一、“一抓”教学技能大赛
工会工作中岗位练兵由来已久,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企业建设中,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高等院校构成主体教师的职能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技能比赛就相当于教师的岗位练兵。青年教师通过教学技能比赛对教师职业技能进行锤炼,能更好地促进教师间的互动与学习、开阔视野,触发对教学中新情况新问题的关注,配合传统“传帮带”式听课指导与集中学习,能更有效提升教学水平。
青年教师刚入职时,对教师职业以及未来工作充满理想主义的设计,有关于传统教学方式改革的设想,也有对优异教学效果的憧憬,此时,虽有入职培训、名师讲堂等学习资源,但由于他们刚从学生身份转变为老师,对于听课中老教师的设计与理念的吸收往往停留在宏观理论理解层面,对于落地执行往往没有头绪。然而,伴随着教学实践的进行,他们可能会走入丰富课程材料的迷雾,课前准备大量PPT,但在课程中难于保证每节课教学任务重难点理清与完成。教学技能比赛的意义在于快速准确地让青年教师们把握住教育教学重点,更快提升教学能力,更优质的完成教学任务。
扬州大学在校工会与教务处通力合作下,已连续举办多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用心搭建中青年教师交流平台,对提升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积累了不少经验。笔者通过参与评审、与其他评委交流访谈,以及对参赛教师的采访,发现这一经验有一定的借鉴示范意义,在此总结同时也提出建议。教学技能比赛设计中包含的初选、复选和综评三个环节,教师们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特点进行课题的选择、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形成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展示。初赛提交一个完整课时视频,复赛是教师现场课程展示,可自带学生,也可与评委互动,组织其他青年教师观摩。通过对一个专题的完整教学展示,不仅能够展现青年教师课程内容设计、课堂组织水平,教学工具使用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对其随机应变的综合能力也有考察。
中青年教师们在教学技能大赛中相互学习,激发思考、互相借鉴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最终达到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的目标。通过比赛,青年教师可以近距离见识有经验有想法的优秀课例,接收新的教学理念和技术;通过比赛,教师也能更为直观的获得反馈,识别自身的不足,从而促进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比赛还可以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助力,有着优秀教学能力的教师除了课堂外,又多了能够被看见的机会,有利于得到认可,获得职业发展机会;校级的教学技能比赛可以为更高级别的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储备人才,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技能,为优秀教师参加更高级别的技能大赛提供支持与保障。
尤其要注意的是,教学技能大赛的当代意义并不在于培养学术青椒们竞争的意识,它更像是一个互相学习的、共同提高的训练场,借由共同教育理想,教育教学构成的基本逻辑,通过每位教师对各自专业领域内容的展示,开拓视野,为跨学科思维、跨领域知识交流、跨学科教学的实施铺垫基础。
校工会要充分利用媒体宣传渠道,加大对教师示范课、专题讲座、精彩赛事的宣传报道,看到教师们的努力和成绩,打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塑造重视教学教研、教师发展的品牌形象。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每年组织教学同时教学优质课、示范课评比、主题讲座等,对整体教育教学环境的打造是有长期好处的。鼓励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开展,助力学校学院保持踏实专业的严谨教风学风,通过比赛将教师打造成真正的“学生榜样”,营造“崇尚科学、崇尚学习”的良好教育氛围。
总之,一切手段都是为了确保教学技能大赛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还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推动教育改革,培养更优秀高素质人才。而对这一活动岗位练兵效能的充分激发,尤其需要工会工作者有不怕困难、不断创新的决心与智慧,在工作方法上开拓创新,将团结群众,服务群众放在第一位,上传下达做好联系工作。同时,为了辅助教学、帮助教师成长,高校基层工会有三个平台的建设工作可以考虑。
二、跨学科交流平台建设
面对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要求,跨学科交流是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跨学科交流并非无目标不分专业的随意横跨,而是强调面对问题的多元思考意识,能够打破学科固定思维模式转换思路的能力。“对于高校的原始创新活动而言,学科交叉、融合已经成为学科新知识的增长点,这就不得不依靠实现多学科融合的相应组织———跨学科组织来实现其创新目标。”[3]在美国社会学家华勒斯坦的视界中,僵化的学科界限是需要打破的,但若不触及根本的知识生产组织结构,其变革能量也会减弱。[4]对于综合院校来说,术业有专攻,教师们都有着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和专业知识技能,但学术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离不开宽阔的视野。校工会是校级机关,具有学校层面的全局视野,有打破学院学科壁垒束缚的天然优势,由其带领,二级学院工会工作更加便利。
首先,校级工会牵头跨学科研讨会、工作坊等活动,让教师可以接触到更多元化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拓宽视野,激发教学灵感。学院二级工会将各学院定期组织的各种教学科研活动可以通过平台发布,方便其他学院参考学学习。其次,平台应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跨学科合作项目,鼓励教师跨领域合作,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和课程开发。此外,建立线上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方便教师随时随地获取其他学科的教学资源和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同时,跨学科交流平台还应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邀请国际知名学者举办讲座或工作坊指导,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促进国内教师与国际接轨,提升国际视野。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项目合作,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学术水平,还能将国际前沿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带回国内,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为了保障跨学科交流平台的顺利运行,校级工会应建立完善的评估与激励机制。定期对平台的活动效果、教师参与度以及成果产出进行评估,对于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同时,根据评估结果不断优化平台的功能和服务,确保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职业发展。
三、产·学·研平台贯通
产学研平台的搭建旨在打破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这是国家对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要求和期许。同时,科研人员和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既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能贴合国家人才需求的方向,为制定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提供具体的依据。然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多数教师的成果转化有非常大的样本差异,高度依赖个人资源。校工会与二级工会在此时要发挥对地方联系紧密的优势,为老师们打造一个平台,展示教师研究成果,邀请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合作、转化与开发。在此,教师可以与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深度对接,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通过定期举办成果展示会、项目对接会等活动,吸引更多企业关注和参与,形成良性的产学研合作生态。工会还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比如,扬州大学品牌专业兽医学,因自身实力,建立或合并了畜牧场、扬大品牌乳业集团,是产学研结合的成功典范。相应而言,艺术类学院除了可以邀请书画、演艺名家、学术专家外,还可以邀请艺术策展人、经纪人以及剧院管理层专业人员交流讲座,提前让学生直接接触真实外部就业市场,明确自己兴趣和职业定位,同时也能让教师的创作能够有更好曝光率和落地实践机会。虽然,不同专业的特点各有差异,文理有别,但这种纵向从科研高校到企业的合作模式是有市场规律依循的,这一点在文、理、工科之间是共通的,也是搭建校一级跨学科、产学研贯通平台的理论基础。
高校工会还有打破不同专业信息壁垒的优势。校级工会通过平台发布各学院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并能通过工会定期组织交流会议和研讨会,加强各学院之间的沟通学习,辅助促成共同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同时,为了保障产学研平台贯通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和沟通渠道,校工会可以辅助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三方共同制定合作规划,明确各方职责和利益分配,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产学研平台贯通(纵向)是高校工会工作可以开拓的新领域。基层工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促成更多专业教师与科研人员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定能将这一上下贯通的模式真正落到实处。
四、心连心幸福健康交流平台
每一位教师个体“不仅仅是自我的时态化展开,更是在这样一种自我展开中发现,主体性唯有在交互主体性中才是其所是。”[5]关注群众幸福、赋能群众是工会工作任务的重点,基于此,高校工会投建幸福健康交流平台希望将关注教师群体身心健康、为教职员工提供全方位支持和服务的工作进一步做细,关爱到工作中的每一个人。
校工会有组织各类工作的充分经验,以往工会主体工作中就有联系基层教师的需求,通过搭建这一关爱教师们的身心健康的平台,可以将以往的年度的周期型运动会、体检、文娱活动等数字化,在平台上以常态化、小范围、高频次的方式推进,进一步拉进教职工的心理距离,便捷了工作方式,也提升工会工作效率。同时,健康平台的数据化也能整理出教工身心健康情况的分析,进而为工会设计工作方向提供依据。
幸福交流平台可以邀请专业的营养师和健身教练,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建议,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体态。还可与老干部处合作,邀请退休教师在平台上开读书会。在平台上教师可以分享自己的健康心得、运动成果和美食制作经验,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健康生活。
高校工会牵头建立幸福健康交流平台能更好地促成校级各部门紧密合作,共同策划和组织各类活动,形成合力。平台还可以加强与其他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更加有效的健康促进方式方法。在平台运营过程中,还可以积极引入社会资源,与专业健康管理机构、心理咨询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为教师提供更加专业全面的服务,鼓励他们长期关注和持续参与健康促进活动。
五、结语
总之,工会工作是人心工程,跨学科交流平台、产学研贯通平台和心连心幸福健康交流平台的建设都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它既是工会联系群众工作的进一步拓展,也是为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更加全面、有力的保障和支持。本文希望通过“一抓三建设”的建议,为高校工会构建以教学科研为底色,保障教、职、工、生,全方位走向共同幸福的未来图景尽绵薄之力,为保障我们祖国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辛素飞,粱鑫,盛靓,赵智睿.我国内地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变迁(2002~2019):横断历史研究的视角[J].心理学报,2021,53(8):875-889.
[2]陈楠,梁超,夏小慧.不同地区高校教师亚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对比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9):55-56.
[3]陈亮雨.跨学科组织与高校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J].江苏高教,2024(1):72-78.
[4](美)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力[M].刘健芝,等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5.
[5]陶芊,熊旭.关注高校青年教师:困境中的突围[N].光明日报,2014-12-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