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桃花扇》之桃花意象的美学意味论文

2023-04-21 09:07:21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自古描写桃花的诗词歌赋不胜其数,从《诗经》始,之后诗词中“桃花”这一意象被文人才子不断赋予不同意义,而《桃花扇》可以说是融合了前人赋予“桃花”意象的所有美学意味。孔尚任为何要以桃花为扇?为何不是其他花?本文便基于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解读。
摘要:自古描写桃花的诗词歌赋不胜其数,从《诗经》始,之后诗词中“桃花”这一意象被文人才子不断赋予不同意义,而《桃花扇》可以说是融合了前人赋予“桃花”意象的所有美学意味。孔尚任为何要以桃花为扇?为何不是其他花?本文便基于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解读。
关键词:桃花;审美;意象;感伤
《桃花扇》全篇以桃花扇为重要道具,贯穿传奇全文、牵连情节发展,那为什么一定是桃花呢?为什么不是可以表现美好爱情的并蒂莲?为什么不是可以表现傲骨气节的雪中寒梅?孔尚任要借助“桃花”这一意象来传达什么呢?毋庸置疑,孔尚任的“桃花”意象一定是有意味的美学形式,一定是具有美学意味的艺术表达。本文通过解读《桃花扇》中“桃花”意象的美学意味,对之前所提问题进行解读。
一、佳人品貌若桃花
阳春三月,桃花盛开时,粉红的花瓣层层叠叠地向外绽放,黄色的蕊心显露出来,一朵朵桃花绽放,形态各异,像极了千面少女。扑红扑红的脸颊,或嫣然含笑、或欲语含羞,亦或回眸含藏,使观者的内心荡起一阵阵粉红的涟漪。自然而然,桃花开放时的百媚千生便被人们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味。人们用“桃花”来形容容貌姣好的女子,这一美学意味在文学经典中屡见不鲜。
《诗经》之《周南·桃夭》篇中就已经出现了“桃花”意象。清代姚际恒的《诗经通论》有言:“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诗以桃来比喻年轻貌美的女子,而在对女子的描绘中,也传达出古代劳动人民朴素的择偶观和婚姻观。诗中桃花、桃果、桃叶都拥有不同的象征意味。桃花鲜艳明亮,寓意夫妻婚后生活美满幸福;桃果繁多茂盛,寓意夫妻婚后多子多福;桃叶纷呈茂密,寓意夫妻齐手家庭和睦。由此,可以窥探到先秦时期人们的美学思想。以桃树的三个部分对新婚娘子寄予殷切的期盼与祝福,质朴无华中透露出人们对生活的无尽热爱。在劳动人民心中,桃花便是一切美好的象征,人们赋予了它最真切的意味。可见,真善美的美学观念在此便已形成。同时,“桃花”的象中之意也开始体现。之后的作品,用桃花来比喻女子的容貌娇丽、青春妩媚已司空见惯。比如“人面桃花”“艳若桃李”等词的出现使得“桃花”意象成为描写女子光彩照人、妩媚多姿的程式化符号。再如:诗歌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崔护《提都城南庄》、元稹《桃花》等诗都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春日桃花的明艳模样,读之使人脑海自然浮现出少女的可爱与明媚的音容笑貌。此外,这些作品都继承了先秦人民真善美的美学观念。诗是诗人表情达意的一种文辞格式。诗人在触景生情后,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与所思所想用诗的形式和某种心中之象表达出来,以最真切的方式表达真情,而真情中吐露的是对自然的欣赏与接受,是对自己境遇的反思与宣泄,是对美好的由衷赞叹和想象。最真实才最传情,最传情才最共鸣。诗人将具有艺术美感的诗体和文学美感的情感相结合、将具有音韵美的格律与色彩美的文字相融合后,诗中的美直抵人心,诗中的真善美值得使人久久咀嚼回味。戏曲同样也是如此。一般来说,戏曲的“曲”是“词余”,而“词”是“诗余”。可见,“曲”是以“诗学”为本位的。诗中最朴素的美学观念,戏曲亦有所继承。
《桃花扇》中的“桃花”意象继承了前代诗中以花喻女子的意味。在《眠香》一出中,侯方域梳拢当日于宫扇上题诗道:“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清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侯方域将郑妥娘、寇白门等人比作“辛夷”,而将香君比作“桃李”,在“辛夷”和“桃李”的两相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称赞李香君的艳丽容貌。此诗中“不及”二字最为传情,清溪两岸虽辛夷开遍,可一点也比不得那盛开的桃李花,可以从中读出侯方域对香君是“水有千瓢,只取你一瓢”的爱恋。《却奁》一出中,侯方域感慨之言:“正芬芳桃香李香,都提在宫纱扇上”,寥寥几字便将桃李招摇绽放和香气扑鼻袭人的特质拟人化,香君的气质和神色也都跃然纸上。此两出可以看出李香君与桃花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眠香》《却奁》两出作为抒写侯李两人爱情的重地,鲜明地刻画出二人感情的变化。二人从外表、谈吐、学识的相互吸引,以及外在之人的拉媒中行礼成配,可以说其中没有些毫真实爱情,因此,首次以“桃”牵及香君也是对外表的赞颂。二人经历退还阮大铖资助的妆奁一事才真正交心、知心,因而,侯方域再次将香君与“桃”相连时,不无对香君品质和内在魅力的称赞。故此,“桃花”便是香君,香君便是“桃花”,二者合一中使得香君的形象更加立体可感、生动形象。孔尚任将“桃花”意象设为香君的指代,“桃花”的美学意味也得以呈现。在孔尚任的极尽工笔中,李香君的音容笑貌、婀娜风姿得以形象化展现,色、才、貌一体的美人形象也跃然纸上。美人之美不仅在于皮骨,更在于其真善美的内心。李香君的嫉恶如仇、积极斗争在中国古代戏曲长廊中绝无仅有。李香君身为风尘女子,不仅有女儿家的温柔达理,也有男儿清醒的政治头脑。无论是不为金钱所惑而正义却奁时对朝宗的严词指责,还是朝宗奔逃后阮大铖逼嫁时以头撞地誓死守楼,亦或福王即位后香君进宫吃宴时对阮、马的责骂,都可以看出香君爱憎分明、反抗奸邪的勇敢侠气,以及关心国事、不做亡国奴的民族气节。这何尝不是孔尚任对前人真善美美学观念的继承?何尝不是
其对“桃花”意象象征美人之美学意味的重新解构?色彩和形式所引起人们最原始的想象产生和激发了“桃花”意象的美人象征意味。在《桃花扇》中,桃花比喻美人是“桃花”意象的最初内在意味,《守楼》《寄扇》两出将“桃花”内在审美意味进一步深化。
二、飘摇薄命若桃花
桃花开花一月左右便开始凋谢,花期极短。花期一到,桃花便飘飘摇摇地零落而下辗作尘土。花开时美好,花落时凄伤,一如侯李爱情的离合和南明王朝的兴亡。
《桃花扇》中见证侯李爱情发展的重要道具是桃花扇。桃花扇之“扇”最先出现在《眠香》一出中,侯方域于宫扇上提诗赠与香君,以此作为二人的订盟之物。第二次出现是在香君却奁之后朝宗的有感而发之词中,桃香李香都在宫纱扇上,这一次是对香君内在品质的赞美。这两出中扇只是扇,是题词扇,是侯李结识倾心的见证。在二人新婚燕尔甜蜜度日时,由却奁所引起的“恶果”悄然而至。阮大铖因以妆奁拉拢不到侯方域而暗自记恨,其地位和话语权一显便趁机展开报复,在杨龙友的告信下,朝宗慌忙避乱。侯方域避难逃走后,香君独自守楼,抚扇泪沾巾,立志守节,誓不改嫁。杨龙友逼嫁,香君持扇反抗间头撞地而血溅宫扇,后杨龙友采草叶绿汁作画点缀成桃花扇。至《寄扇》一出关合侯李爱情的“桃花扇”才真正出现,“桃花”意象象征爱情的审美意味才得以全面显现。可此时才子佳人已离别,空留一人守楼盼君归,多情付于桃花鲜血中,万语千愁凝之桃花扇头。点点红瓣亦丝丝相思红泪,桃花扇终是飘零辗转的命途。
香君托苏昆山寄扇于侯方域,昆山风浪急雨中被李贞丽救后,机缘巧合遇到侯方域。扇寄到,情知已。思念香君的侯方域心忙急步到南京,匆忙去寻佳人的路上想象着见面情景。可去至旧院人已换,空留一座回忆楼。娇羞人面、桃李红妍已入南明王宫,去年桃花今时开,侯方域触景生情双眸含泪,只能对扇诉情。南京城破,人们纷纷外出逃难时,侯李二人始终没有放弃寻找对方的身影。侯方域一路随身携带着桃花扇,或许是天意所归,侯李二人终于在栖霞山相遇。但孔尚任一改传奇大团圆的结局,由张微将象征二人的桃花扇撕断,侯李飘零的爱情也随之作结,侯李二人双双入道。自侯李订盟时,宫扇便为香君所有,扇上桃花亦是香君头血点缀而成,“桃花扇”是香君对纯洁爱情的奔赴。同时,扇面桃花又何尝不是香君内在品质的外化?扇至朝宗处,朝宗念佳人时常常抚扇,正是香君“桃花”盛开时的芬芳与魅力吸引着朝宗去找寻爱情与理想。桃花扇随朝宗颠沛流离,终见证二人受尽苦难得相遇、双向奔赴有结果,可彼时家国不在,旧院旧情何须留?桃花开时侯李二人相识、相知、相爱,朵朵花瓣随风飘摇而落时侯李二人离别逃难,桃花落地成泥时二人爱情线断。二人相守不多,分离时日极长,爱情花期极短。侯李爱情像极了桃花的一生,迎春时繁荣绽放,绽放时飘香招摇,飘零时寂静无声,短短一月的花期尽显自我之美。
《桃花扇》以侯李两人的爱情为主线,而将南明王朝的兴亡牵合其中。桃花扇的辗转飘零正与南明王朝的命运相契合。桃花扇成之前,大明王朝在党派纷争中气数已尽,日落西山。桃花扇成之时,侯李爱情达到顶峰,而南明王朝也恰逢新建。政府新成,百废待兴,阮大铖、马士英等人在这时作威一方,致使朝臣倾轧之风持续盛行,官场黑暗的现状预示着南明王朝的短暂命数。《守楼》一出可以说是爱情、国运两相切合的关目所在,这出中将“桃花”意象运用得恰到好处。桃花扇由香君之血而成,点点鲜血诉尽衷情、坚贞,丝丝血迹讲尽忠奸分明。香君血溅宫扇,正是杨龙友逼其嫁给田仰的结果。若不是南明王朝的用人不贤,也不会使得阉党复起,香君被逼改嫁。可见,香君的节节傲骨为的是善恶分明的坚定立场,香君之血也是南明王朝流血的前兆。前因的积累造就了理所应当的后果。这一出中“桃花”便是香君,便是侯李爱情,便是南明王朝。至此,三者合一之扇牵连着整本传奇的主旨走向,全书的线索在此发展。孔尚任以桃花扇的辗转一路暗中契合南明王朝的灭亡过程。由苏昆山寄扇起桃花扇一路辗转,寄扇一路上“桃花”目睹高杰兵败、四镇大乱,扇随朝宗回南京后又见城破国亡,花期已尽的“桃花”在飘然零落时弹奏出自己生命的尾声,扇毁、花落、国破、美灭。
“桃花”不仅是扇面的桃花,更是短命的爱情和国运,形与形之间产生了默契联系,外在与内在达到了完美统一,审美情感也会由此激发。从而,有意味的“桃花”意象成为了朦胧审美的存在,人们心底进发的崇高感进化成了感伤美,跨越时空达到了美的互动。这是《桃花扇》之“桃花”意象的第二重审美意味所在。
三、避世安然若桃花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以武陵捕鱼人的行踪见闻勾勒了和乐、安宁、自由的美好“大同生活”画卷,表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厌恶。陶渊明在迷离虚幻中创造的世外生活致使后世文人对缥缈间的桃花源充满依恋与神往。此后,“桃花”意象也成了理想、安谧、隐逸生活的代名词。如秦观《点绛唇·桃源》中对桃源世界的追寻和无计可入的无奈。苏轼《桃源忆故人·暮春》中在晚春之日的描摹中透露出对桃源生活的艳羡。而孔尚任“桃花”意象的运用也继承了追求安逸桃源生活的美学意味。
《桃花扇》成书于康熙三十八年,那时正值清朝康乾盛世的开端,未来无限美好,作者孔尚任为何要在清初期写下这部满含感伤的文学作品呢?按常理来说,盛世风貌下的文学作品应当有盛世气象。就如汉代时,出现的繁复骈俪、气势磅礴的赋体;亦如盛唐时,出现的慷慨豪迈、万象升平、不拘一格的诗篇。那孔尚任盛世之下的哀思是文学反流吗?其实,盛世
表象下的暗流浮动才是作者想要传达的声音所在。继元朝之后,清王朝成为第二个统治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作为马背上打天下的民族,其实施的政策也会相对野蛮。在文化统治上,康熙延续了努尔哈赤的“崇儒重道”政策,大兴儒教和程朱理学,进行了思想方面的统一和肃清。在文化高度集权的打压下,文字狱现象尤其严重。文化风气的残酷使当时的士人对未来与现实感到无力,他们被浓郁的伤感气息所笼罩。而《桃花扇》便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写成。
翻开孔尚任的履历,虽然其前期过着“养亲不仕”的耕读生活,但是后期一直浮沉于宦海,直至罢官后才又归乡隐居。从为康熙帝讲经受识起,任过国子监博士、户部主事、员外郎等职,故此,和大多数封建时代下的文人一样,孔尚任对功名是热衷的。人们已经局限于千百年稳定不变的社会结构、伦理道德里,无法脱离社会的禁锢和精神的监禁。他有着众多文人羡慕无比的血缘出生,其曾说:“吾祖自称东汉叟,会心林水耽诗酒。龆龄即赝天子知。召登便殿频握手。邑食万户壁藏经,商鼎周彝种种有”。可见,其以自己的出生为无上荣光。不可否认,孔尚任作为孔圣人的后代,一生是肩负着匡道济世的使命积极入世的,其前期隐逸避世不过是在沉淀自我中等待良机。另外,《桃花扇》虽然写南明之事,但他一定没有反清思维。如果存在反清思维,那么孔尚任也不会入清朝朝廷为官为职。如果存在反清思想,那么《桃花扇》也不会有盛演如潮的场面。孔尚任罢官后归隐一方,并没有积极钻营复官,未尝不是对官海生活的一种厌恶和逃避。因此,孔尚任作《桃花扇》的意图就清晰可见了。写南明王朝的兴亡不是对明王朝的纯粹挽怀,也不是对清朝朝廷的鲜明憎恨,而是对于“国家”这一意义存在前提的体悟认识。写给世人看的《桃花扇》也不是为了宣扬男女爱情,而是试图唤起士大夫阶层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剧中若是“三忠”一起发力,那么南明可能就不会亡;剧中若是党派之间据弃隔阂、放弃倾轧,那么南明可能会偏安一隅;剧中若是福王中庸贤明,那么南明可能会传之后代。可历史没有假定,时光没有轮转。清朝继续延续中央集权制度,继续采取高压政策施政于民,纵然康熙政局清明,但当政治体制走向死胡同,一个文人、单个官员、一群侠士并不可能影响整个社会制度和国家的兴亡,就如同一个遗民的命运影响不了朝代自然更迭一样。儒家“文以载道”的思想迫使孔尚任不得不谱写一曲唤醒沉醉于落日余晖中的人们。
国君是一个国家的代言人,拥有不可挑衅的绝对权力,对一切存在具有绝对的积极自主权。久而久之,在百姓心中君王便是国,国是实施一切行为要考虑的前提,国也就成了家的前提。因此,南明灭亡、侯李入道是应有的题中之义。兴对合、亡对离,如果国没了,那侯李爱情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张薇为明王朝鞠躬尽瘁,但是国家机器的腐败黑暗浇熄了心中的爱国之火,强权面前的无能为力终迫使其入道出家。张道士不爱国吗?他爱。可个人的行为终是沧海一粟,一个人的觉醒并不能唤醒整个社会。因此,“入道”是在儒家伦理基础上的应激行为。通过隐居来逃避痛心的社会现实,以此来抚平家国破没的苦闷,此次来逃脱儒理赋予的治道使命,以此来麻痹无力改变的自我心灵,这也是孔尚任在经历为官为宦之后对清朝朝廷前途命运的体悟与认识。一座大厦的倒塌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蛀虫撕啃木料,木柱开始腐烂、败坏,大厦基底渐渐倾斜,腐烂到一定量时整座大厦轰然倒塌。清朝便是下一个南明,可他无力改变现状,文人的软弱和儒理的教化、皇权的绝对至上和官员的混沌度日,使其只能安居一隅等待时局的最终结果。
可见,“桃花”意象的审美意味在《入道》一出达到最浓。美人花颜已破,南明已成过往,爱情已随扇飘零,在世人又当如何?孔尚任站在中央集权专制的高峰,向前看历史先贤尽被时光黑洞吞噬,往后看个人的努力对阴暗腐败的体制制度无多补益。当事人无力更改,只能归山隐逸,桃花尽头是无为。或许幻境之中的桃源仙境能够给予孔尚任未来的期许和精神的慰藉。
四、结语
《桃花扇》唱尽人世痴情离合,营造了一个凄美的艺术境界,激荡起人心最深处的崇高。只有爱情的并蒂莲不能代表无畏的政治激情,只有傲骨的雪中寒梅也不能传达纯洁的相知爱情。花开极短的桃花最能引起丰富联想与爱怜之情,也最能表现南明、爱情、容颜的短暂。“桃花”意象贯穿人物、爱情、家国、未来,层层递进杂糅的审美意味唤醒了沉睡的灵魂。敲断爱情,看破人生空幻和历史虚无,寻找一方美好。如此环环相扣,“桃花”意象便具有了丰富的审美意味和独特意蕴,象中之意也有了完美呈现。
参考文献:
[1]孔尚任.桃花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2]孔尚任.敬观景泰年御赐衍圣公谨礼崇德金图书歌,孔尚任诗文集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244.
[3]卢燕娟.作为文学叙事的明清鼎革——以《桃花扇》的写作、接受和重写为中心[J].文艺研究,2019(08):71-78.
[4]李丹.戏曲创作对《桃花扇》借用方式的类型学考述[J].四川戏剧,2018(10):98-101+122.
[5]余何.《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中女性自我意识的成长[J].四川戏剧,2018(02):109-113.
[6]李国栋.《桃花扇》侯李入道结局探因[J].四川戏剧,2017(05):24-27.[7]陈麒如.《桃花扇》的桃源意象[J].兰台世界,2017(06):91-95.
[8]李国栋.论《桃花扇》的叙事结构[J].四川戏剧,2015(12):90-96.
[9]李晓艳.清初曲作家孔尚任与他的《桃花扇》[J].兰台世界,2014(35):169-170.
[10]程磊.孔尚任的兴亡意识与《桃花扇》矛盾的悲剧美[J].文艺评论,2013(08):108-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