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中国动画电影工业化路径探讨论文

2025-05-12 15:12:24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当前,新质生产力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为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化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在新技术与创新驱动力的辅助下,国产动画电影形象得到重塑,打造了中国特色影视叙事体系。因此,应结合新质生产力的实际内涵,积极探索影视科技与内容创新的新路径,加强影视人才的培养与品牌建设,推动中国动画电影走向新高度。
当前,新质生产力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为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化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在新技术与创新驱动力的辅助下,国产动画电影形象得到重塑,打造了中国特色影视叙事体系。因此,应结合新质生产力的实际内涵,积极探索影视科技与内容创新的新路径,加强影视人才的培养与品牌建设,推动中国动画电影走向新高度。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点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是生产力的一种外延形式,为各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新质生产力注重“新”与“质”的融合,其中“新”指的是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旨在颠覆传统生产模式,促进产业的全面升级转型,注重内涵式的生产力;“质”在于立足科技进步基础上,所激发的创新能量,最终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催生新动能,为促进国产动画影视工业化提供原动力,扎实推进动画电影行业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包括:①高效性。新质生产力强调生产技术的信息化,注重管理模式的高效性。将高效性的管理手段贯穿整个产业链,能够带来媒介传播力与艺术创作力等方面的有效转型,并全面提高生产质效。②数字化。当前新一代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获得了广泛应用,不仅能够推动数字技术与产业技术的深度融合,还赋予生产力数字化的时代属性。依托科技平台的构建,基于CG虚拟特效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创新,国产动画电影技艺日益精湛,改变了生产方式,实现了数字化运营。③精确性。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生产与运营模式,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支持下,新质生产力实现了对市场需求、消费者行为等信息的精准把握和分析,实现了精准营销和精细化运营。④创新性。相较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不再依赖于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的大量投入,而是依靠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推动生产企业利用既有生产要素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二、中国动画电影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技术创新不足
立足现实角度,传统动画行业产能低效,主要归咎于资金的缺位与人才的不足,工业化理论的引入难以获得足够支撑。近年来,行业回暖,动画制作逐渐向动画创作方向转变,使动画工业化进入从业者的视野。然而,动画创作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持,从当前动画整体制作技术水平来看,相较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动画电影在特效与画质等维度方面依然存在不足,难以与国际顶尖作品相抗衡。
在创新能力方面,中国动画电影产业也面临严峻的挑战。由于我国动画电影发展时间较短,技术掌握与创意表达不够全面,且我国动画电影的创意制作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持,整个产业链处于升级阶段,在叙事表达方面更多的是模仿国外叙述的表达模式,缺乏传统特色故事的新颖性,难以创作出国内外观众喜爱的动画作品。
(二)人才短缺
尽管中国动画电影作品已突破了“质”的空间,但立足现实角度,人才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容易制约产业升级。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调查数据显示,动画专业在我国高校开设的占比较少,师资力量薄弱,间接导致我国动画电影团队专业性不足。第二,一些影视公司是初创公司,在资金和技术同时缺乏的情况下出现人员“跳槽”现象,导致基层动画技术人员流失严重。
(三)市场定位与受众群体狭窄
在全球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尽管中国电影动画的受众群体开始扩张,但基于整体来看仍然处于低幼化状态。从动画电影的题材和风格来看,往往过于单一和保守,无法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难以形成稳定的受众群体。
三、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中国动画电影工业化路径探索
(一)加强技术创新,促进动画电影工业化升级
在智能化时代,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中国动画电影行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带动了动画电影工业化发展,动画呈现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银幕,而是融入了VR、AR等媒介生态。当前,大多数动画从业者开始接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并以此作为辅助创作工具,其中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使“人机互动、人机协作”成为可能,该技术具备“图生文、图生图”的能力,能够激活静止的画面与故事元素,使之焕发新生,这是推动行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基于此,在技术创新层面,应聚焦新质生产力和核心技术的创新,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基于Open A技术负载中华传统文化,为文化传播蓄力。如《千秋诗颂》(图1),是我国首部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创作的动画片,创作者将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立体化与三维动态的模型,并以先进的动画技术为载体,驱动模型中的静止画面,使整部作品的传统文化精髓得到极致展现,体现了驱动技术创新与人文元素的深度融合。与此同时,在推广技术创新理念时,可构建新型传播体系,融入媒介融合理论,将动画与戏剧和舞蹈等门类交叉融合,拓宽产业边界,开辟中国影视新赛道。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推动动画电影工业化蓄力
在快速迭代的技术环境下,电影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增。行业的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人才是推动中国影视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资源。当前,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使得传统影视行业的生产方式与主体发生了变化。要想打造新型影视生产体系,需要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引领导向,加强影视人才的培养,立足科学的视角,合理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影视人才与科技的良性循环,促使影视人才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获得显著提升,培养出与现代社会生产力相契合的高素质人才。如针对学校,可深化校企合作,与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具体项目中。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参与项目的设计、创意制作流程,可掌握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最新的前沿理论和先进技术手段。对于企业而言,应加强内部培训,结合现有员工的实际技能与内部发展情况,定期开展针对性强的培训活动,邀请专业人士深入企业传授国内外先进理念;同时紧密结合新质生产力要求,构建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体系,如动画师、特效师等,以满足动画电影工业化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三)精准定位市场需求,拓展受众群体
一方面,市场定位模糊与受众群体狭窄等问题容易阻碍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因此,行业机构需开展相关的市场调研工作,洞察市场的需求,收集并整合市场调研数据,全面掌握主体与地域的观看偏好,致力于突破年龄阶层,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审美需求。当下年轻群体是动画电影的主要消费群体,也是推动市场增长的关键力量。因此,在电影创作环节,应结合年轻群体的审美需求与特点,创作具有创新性的电影作品。宣发阶段也要充分聚焦新质生产力视角,遵循方向性宣传原则,基于智能化手段精准投放广告,借助抖音与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宣传多样性的叙述故事,提高动画电影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在拓宽受众群体方面,应树立“全年龄”导向,借助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注重口碑营销,扩大受众范围,采取“线上联动宣发+线下联名活动”方式,展示中国动画电影的风采。
(四)推动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动画电影工业化的核心在于标准化与流程化。通过制定精细的标准,将动画电影的创作过程拆解为可工业化的各个环节,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作品质量。如可借鉴好莱坞的工业化体系,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动画电影工业化标准。基于规范化的标准流程,将动画电影复杂的创作过程拆解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可量化的环节,如前期策划、中期制作、后期合成等,并为每个环节设定明确的任务、时间节点和责任人。通过流程化管理,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高效、有序地进行。另一方面,应加强头部企业的引领作用,通过横向整合,集中优势资源,提高市场集中度,获取利润。如逐步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形成从IP打造、产品制作、宣传发行到周边开发的完整产业链布局。同时,实施纵向整合,通过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实现产量和价格的有效控制,最大化实现产业利润,包括与动画制作、发行、衍生品开发等各环节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产业链顺畅运行。
四、结语
动画电影作为传播国家形象、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推动动画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当前,中国动画电影市场工业化框架已初步搭建,但相较国际先进水平,这一进程仍处于探索期。在此背景下,中国动画电影创作者需持续激发创新活力,勇于开辟工业化发展新航道,利用先进技术提升影片制作的速度与精度,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确保作品质量的稳定与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