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UbD理论在美术领域的研究综述论文

UbD理论在美术领域的研究综述论文

6

2025-04-27 14:18:47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近年来,UbD模式不断出现在知网,成为了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逐渐在外国语言文字、化学、美术、生物学等领域都得到了教学实践研究。在1971年—1980年美国进行教育改革,将对成绩的评价改革作为重点,这引起了当时研究者们对课程设计的思考。在这次教育改革的深刻影响下,1998年当代美国改革专家格兰特·威金森和杰·麦克泰认为传统教学最大的缺陷在于整个学习过程缺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没有强调大概念和深入理解,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追求深入理解的教学、为了理解进行设计、如何在学生表现中找到理解的证据,从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

  近年来,UbD模式不断出现在知网,成为了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逐渐在外国语言文字、化学、美术、生物学等领域都得到了教学实践研究。在1971年—1980年美国进行教育改革,将对成绩的评价改革作为重点,这引起了当时研究者们对课程设计的思考。在这次教育改革的深刻影响下,1998年当代美国改革专家格兰特·威金森和杰·麦克泰认为传统教学最大的缺陷在于整个学习过程缺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没有强调大概念和深入理解,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追求深入理解的教学、为了理解进行设计、如何在学生表现中找到理解的证据,从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提出“理解为先教学设计模式”,简称“UbD”理论。UbD框架是一种以明确的学习目标为起点,明确教学结果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为宗旨、强调评价设计先于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看展的创新型的教学设计模式,是一种以逆向思维为主导的教学设计模式,是把学习结果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并强调评价先行的教学设计模式。我国的“UbD”理论起步比较晚,基本是在课程改革之后才开始被关注。
       最开始主要是在历史、地理、语文、生物等学科有相关研究。UbD理论引入我国后,我国学术领域出现了不同的理解和翻译,主要有“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重理解的课程设计、理解为先的教学设计、追求理解的课程设计”四种形式。

  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UbD模式被称为逆向教学模式,所以以UbD模式为主题在知网上进行检索,一共有548篇文献,其中2013年—2016年,论文总数逐年缓慢上升;2017年—2023年,上升频率成指数性。目前的发展趋势,梳理2010年—2018年关于学科上应用UbD模式的学科主要是在外国语言文字、生物学等领域。关于研究UbD模式在美术学科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并不多,一定程度上说明该领域的研究尚存欠缺。但从2019年开始,“UbD”理论在美术领域的应用在不断增加。在美术学科领域进行基于UbD模式的教学设计研究是具有新意的,它也将成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聚焦点。通过对搜索到的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关于UbD模式研究的总统趋势图(见图1),可以发现近几年来对“UbD”理论的研究呈现上升的趋势,有关“UbD”理论的文章数量也逐年升高,在2017年,上涨幅度明显增加。这表明UbD模式越来越得到了研究者们的重视和关注。笔者通过梳理2010年—2023年在知网发表的关于UbD模式的文章,对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发现,关于UbD模式的文章总体数量不多,但是逆向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教学中的应用等多个领域都涉及了UbD模式。

image.png

  基于UbD模式教学设计的设计与应用

  由于不同的作者在文章中引用了不同的词汇,笔者搜索了与“UbD”和“art”含义相同的词,具体搜索结果如下。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搜索“UbD”发现相关文献349篇;其中相关学位文章共182篇,学术期刊180篇。其中将UbD模式与美术教学相结合的相关学位文章共20篇、学术期刊4篇,笔者对UbD模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以下文献综述。

image.png

  1998年,当代美国改革专家格兰特·威金森和杰·麦克泰在Understanding by Design中提出迁移和理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提出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一是确定预期结果;二是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三是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2013年,盛群力、何晔在其文《意义学习,理解为先—UbD模式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的新建议》中提出所有的课程设置、教学设计、评价方式都必须反映这个中心教学任务和目标。

  2017年,李成广在《UbD理论:追求理解、逆向的教学设计》中经过“UbD”理论的学习及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初步实践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教学设计模式,体现一种为目标而学,为理解而学的学习方式,体现了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

  2018年,封思颖在《UbD第二阶段:确立能证明实现了学习大目标的证据与标准》中强调在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估时需要关注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现与表现背后的思维水平和学习水平是否达到一致,避免出现行为表现一致,但思维水平千差万别现象。任务设置的准确性尤为重要,传统的多项选择题、配对题、真假选题并不能充分证明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水平。

  2019年,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背景下,赵晓琳对于过度关注学习活动和过度关注学科知识灌输的问题,在《UbD模式在美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中提出将UbD模式引进美术教育,关注教与学的基本问题和大目标,注重评价的教学设计、变革传统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达成持久性学习,深度理解核心概念。

  2020年,莫志迁在《UbD教学理论下小学五年级美术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中运用UbD方法论提出了教材中提高跨学科内容的发展战略,用教学实践展示了自己的初创成果,极大调动了教师的自主创造力,为在小学美术书籍中跨学科内容教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具有教学和研究价值的实例和参考。由此可见,将UbD融入跨学科教学的方法在跨学科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

  2021年,杨竹君在《基于UbD模式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中以《中西园林艺术》单元为例,在单元课程的评估证据中使用GRASPS架构表现性任务,根据课程内容提出相应任务,运用GRASPS构架表现性架构学生的理解,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突破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除此以外,在教学评估环节选用理解六侧面作为评估蓝本,根据理解六侧面来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追踪教学和评估,时刻反思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帮助学生达成理解,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

  2021年,赵媛媛在《基于UbD理论的“色彩”课程教学设计策略研究》中提出“色彩”课程普遍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和方法陈旧,以及教学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以UbD理论为主要策略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可在明确课程大概念与核心任务的前提下,以理解为基础进行逆向教学设计,重视基本问题引导,促进学生理解,启发学生思考与探究,为高校美术专业基础课教学提供一定的方向与思路。

  2021年,王建芳在《UbD理论在张家口市区小学书法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中对“UbD理论在张家口市A小学书法教学中的实用研究”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教育叙事整理了教育改革调查数据资料。此外,根据对A小学学业情况的研究,结合UbD理论设计实践反向书法教学单元的课程,并进行教学实践。在书法教学的实践中,学生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书写质量,锤炼学生的文化素质,使书法教学的改革真正达到以德育人的核心素养和目标。并提出创建教学数据库,整理备课资料、教案和教育叙述,形成个人教学资源管理文件夹并上传到学校教学资源数据库,以资源共享为目的,通过网络平台打造优质书法课程资源,推广UbD理论与书法学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论,推广教学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实际教育系统,推进书法教育改革。

  2021年,钱秋月在《基于UbD理论的小学中低段美术拼贴画教学研究》中,以《情绪拼贴化》为例,指出传统教学模式常以活动为导向,造成学生“动手不动脑”的情况,而UbD理论以结果为导向,预先确定结果,再根据预期结果确定证据,引导学生将拼贴的艺术思维迁移到其他学习领域,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避免过于关注教学活动而忽略学生能力发展的现象。进一步验证UbD教学模式在小学低段拼贴画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探讨在拼贴画课程中融入UbD理论的教学方法。

  2021年,陈琛在《论UbD教学模式在技工类院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通过对技工类院校美术课程教学进行实地调研,综合分析了美术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初步论证了技工院校美术教育中UbD教学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并在第四章提出了技工院校UbD教学的具体方案。

  2022年,蔡依桐在《基于大概念的中学美术第二课堂课程研究》中提出在美术学科中美术史方面涉及的历史文化、自然人文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需要老师之间的相互合作,共同开发美术第二课堂的课程,提高学科的连通性。并提出大概念在我国中学美术第二课堂的应用并不广泛,建设运用大概念教学的教师队伍迫在眉睫。

  2022年,龙敏在《基于UbD理念的美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将UbD理念与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相结合,其线上讲授与线下实践探究的混合教学模式为UbD理念的有效贯彻提供了平台,以充分突出UbD理念的实践性、迁移性、生成性与创意性。通过UbD理念下的混合式教学,学生在课前、课中与课后的主题任务下进行自主学习。

  2023年,张俏俏、王冬梅在《UbD理论指导下的中学美术逆向教学设计—以民间美术剪纸为例》中,运用UbD理论及其逆向设计模式,对中学美术的剪纸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阐述了理解为先教学设计模式在中学美术剪纸课程中有助于学生继承民间美术的精髓,在增强美术教育趣味性的同时保证学科教育的育人效果。

  2023年,王博然、王东梅在《谈UbD模式在初中美术课中的实践》中通过对初中美术课中“设计·应用”领域课程的分析,并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蜡染与扎染》为例进行教学探索,促进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深刻理解能力,结合生活现实,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事物中出发,设计表达性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充分实践思考和反思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以期为教师在今后运用逆向教学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2023年,孙冰晨在《UbD教学模式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实践探索》中将《匠心之用—雕塑艺术》单元的三次课程重新调换了内容顺序,主线保持不变,重新寻找了符合时代的新内容作为课程补充。提出逆向设计需要进一步完善,如融入新技术加入更多的VR课程、慕课课程、移动教学,让学生感受艺术与科技的融合。

  1998年,当代美国改革专家格兰特·威金森和杰·麦克泰提出“理解为先教学设计模式”,2003年,么加利教授最先翻译了Understanding by Design,2017年,闫寒冰、宋雪莲等人出版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2023年,王大根教授领衔研究并主编的《核心素养导向的美术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集》涵盖美术教育家、一线老师的美术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为我国学者对UbD理论进行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在美术领域,到2019年,国内一些学者和一线教师加快了UbD理论的探索步伐,美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学者和一线教师首先将UbD理论与书法教学、艺术拼贴教学、第二课堂课程、美术翻转课堂进行融合,进行课程实践,取得了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然而理论与教学实践还存在一定差距,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不断完善和补充理论,推动UbD理论在我国的研究和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