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礼制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礼制文化论文

1

2025-04-25 15:51:15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表达方式,不仅满足物质需求,还承载和传承着社会的礼制文化。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体现了其对礼制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尊重。其礼制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的空间分隔与布局中,还体现在色彩、形式、装饰纹样与建造材料上。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表达方式,不仅满足物质需求,还承载和传承着社会的礼制文化。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体现了其对礼制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尊重。其礼制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的空间分隔与布局中,还体现在色彩、形式、装饰纹样与建造材料上。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当前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资源和借鉴。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乐文化”之说,从周朝以来,中国大部分时间是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伦理框架,以“礼”完善中国传统文化。礼制规章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在很大程度上指导与规范着封建思想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影响着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作为中国文化和思想的人文载体,在历史的不断变迁中不断发展,不同种类的建筑,都各自烙印着古代中国的传统礼制秩序和不可逾越的等级观念。


  传统建筑格局中体现的“礼制”观

       《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中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对城市建筑方位与功能有明确的规定。中国传统建筑一般是坐北朝南,当面向南方的时候,左边为东边,东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古代人的太阳崇拜观念,以太阳升起的方向为尊贵,所以一直以来有男左女右的说法,也有左祖右社的传统。这些规范,无一不体现出中国古代的礼制文化思想,同时也成为中国历代建筑建造的理论根据。


  在中国传统建筑类型中,无论是宫殿、坛庙、陵寝、寺院,还是民居与祠堂。这些建筑的布局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整个建筑群中有明确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着建筑群中最重要的建筑,其他附属性的建筑则布置在中轴线旁边或者偏后的位置。这种布局显得建筑群雄伟而壮观,含蓄而又严谨的观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中庸之道。在礼制这种强大精神文明的纽带下,中国传统建筑自觉地以建筑形式来区分人的等级,并在很大程度上为维护阶级社会的礼制提供了物质性的依托。

c55d8bf3a3e81d5e03b9a1b45377ca8.jpg

  中国的传统建筑从其具体布置格局分析,建筑通过内外划分来显示其等级,以紫禁城与民居四合院为例:为了彰显男性的绝对主宰权,故宫分为前朝与后宫,前三殿与后三宫布置在主轴线,同时又把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作为紫禁城的主体,置于核心部位,形成“居中为尊”的格局。后宫布置在故宫的内后部位置,与前朝以乾清门为分界线,女子进入后宫,轻易不能再跨出这道门,乾清门成为女子附庸地位的一条实际界线。除开皇家宫殿之外,在传统民居的四合院中也明确体现出等级观。四合院分为上房、东西厢房、后院,分别由长辈、兄东弟西,女眷等居住,女眷居后院不能迈出二门,普通宾客或仆人则居住在倒座与后罩房。以这种约定俗成的方式对尊卑、亲疏关系进行伦理规范,从而给建筑赋予了深深的伦理意识。


  传统建筑色彩与“礼制”的关系


  几千年前的阴阳五行思想及其以后的伦理等级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色彩美学的基础,贯穿着整个中国传统建筑色彩发展的全过程。长期以来的文化惯性形成了中华民族的色彩心理:青绿代表安定,白色代表悲伤哀婉,红色代表喜庆吉祥,黑色代表黑暗,黄色代表至高无上的权贵。这些思想被统治阶级尊为法典,限制着各行各业的使用,同时也包括建筑。《礼记》中规定:“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黄主。”可见古代建筑色彩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礼制限定。


  中国古代每个朝代都有其推崇的颜色,虽然不尽相同,却都有相通之处,皇家所用颜色较为明亮多彩,而老百姓以灰色为主。如皇家建筑中屋顶以黄色为主,墙身多饰红色,巨大的汉白玉地面或青砖地幔,特殊空间的室内部分以“金砖”铺地。当然,皇家可以根据建筑本身的使用功能与重要程度自由决定使用一切存在的颜色。在古代,与皇室一样能使用高等级颜色和样式的除了孔庙、文庙与寺庙,其他均严格按照伦理等级有严格限定。同样身为皇室成员的王爷,其建筑屋顶只能用绿色,且必须严格遵循,不能逾矩。如耳熟能详的“滕王阁”,其建筑本身的规制完全依据滕王身份等级而定,建成后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不管如何翻修,仍旧不能冲破原有的伦理制度限制。普通百姓的房屋则均为较为质朴的颜色,黑白灰成为民居的主色调。在各朝代的都城,总能呈现出这样的建筑景象,整个城市街区巷道基本为灰暗的色调,而处于都城中间的皇城被烘托得更加富丽堂皇,体现出它的桀骜不群与超然之态。这些不同审美特色的建筑,经过时间的沉淀呈现出独特的魅力,也诉说着古代建筑无法跨越的伦理等级鸿沟,他们的地位永远处于对立,在时间的洗礼中互相衬托与观望。


  传统建筑设计结构与“礼制”的关系


  从商周时期开始,统治阶级就制定出许多礼制文化与等级规制。同时封建统治阶级对单体建筑、建筑群组、建筑室内装饰也有严格的伦理等级规定与限制。《礼记·冬官考工记》中将城市分为王城、国都和都城三个级别,并对城墙高度有明确规定。《礼记·礼器》中说道:“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这些都对不同身份、不同阶级的建筑等级进行了严格规定,同时也限定了建筑的设计结构。


  各种伦理规制,不仅对建筑的高度与规模有明确的规定,同时也对建筑的门洞数量、建筑开间的数量与大小、梁架的数量多寡、建筑屋顶规制均有明确规定,唐朝《营缮令》中对门洞的数量有明确规定。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经常以“间”为单位表示房屋宽度,以“架”表示房屋的深度,“间”与“架”的多寡与建筑规模呈正相关。以紫禁城为例:前三殿代表了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矗立于南北中轴线的最南端,被称为“金銮殿”的太和殿是整个紫禁城中等级最高的建筑,同时也是紫禁城中规模最大的宫殿,太和殿宽11开间,深5开间,殿内面积达到两千三百多平米,不管是建筑规模还是建筑类型,在古代建筑中都代表了最高等级。而位于后宫的乾清宫作为皇帝的寝宫,坤宁宫作为皇太后的寝宫,在等级规制上与前朝三大殿相比,规制上要低一级,其台基与前三殿相比,仅仅只有一层。在屋顶设计的规制上,太和殿为故宫中级别最高的宫殿,采用最高等级的屋顶——重檐庑殿顶;保和殿在明清时期为殿试、宴请重臣之地,采用的是稍微低一等级的重檐歇山顶;中和殿作为皇帝大朝前的休憩地,其功能作用相对较低,仅采用单檐四角攒尖顶。


  紫禁城的门根据不同的位置也有等级之分,午门作为紫禁城的大门,位于最南方,为九开间,其屋顶采用的是重檐庑殿式规格。神武门位于紫禁城的最北面,为紫禁城的后门,虽然也是重檐庑殿式屋顶,但是开间规格只有五开间,不像午门那么宏伟,也没有双翼。太和门作为紫禁城外朝的正门,是故宫中最大的门,面阔九间,为重檐歇山式屋顶,而乾清门作为前朝与后宫的分割线,等级稍低一点,屋顶仅仅采用单檐歇山式。同时各种门、殿的面阔大小、台基高低,甚至装饰雕塑的形态在礼制上都有严格的规定。


  建筑材料中体现的中国古代“礼制”观


  琉璃瓦从面世以来,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就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由于琉璃瓦稀有难得,它成为皇家建筑的专属,被广泛使用于皇家建筑中,使得琉璃瓦从一开始就打上礼制的烙印,成为寻常百姓家无法企及的材料。在各种建筑的屋顶,或者建筑装饰构件上,皇家建筑高大而又富贵,材质相对来说比较难得而昂贵,皇家建筑为国家权力机关的附庸地,代表着最高等级的要求,在建筑的材质上往往也达到了当时最高的生产力水平。而寻常百姓家只能使用普通的黑瓦或灰瓦作为屋顶建筑材料。

75ff1b12baa0acebedee92f778c4a26.jpg

  皇家建筑的台基多为玉石,紫禁城的建筑台基多为高高的汉白玉,而老百姓的房子鲜少有台基,即使有,也仅是普通的石块。保和殿后的“云龙阶石”,在选材上更是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阶石长16.7米、宽3.07米、厚1.7米,重量约二百吨。也只有皇家才有如此大的手笔和规格,寻常百姓家不能使用如此磅礴浩气的建筑材料建造。在建筑的木作材料上也是如此,各种稀有的木材从全国各地运往都城或达官贵人的建筑所在地,为他们的建筑增光添彩,而百姓只能使用寻常的木作,所有的材质等级均不能超过皇家、官家的使用标准。


  中国传统建筑不仅在建筑主体上对建筑材料有等级的要求,在建筑的内部装饰上也有严格的伦理等级限定,如紫禁城中的前三大殿和乾清宫、养心殿等主要建筑室内的地面,均为金砖,金砖铺地是古代最讲究的地面装饰方法,代表着使用者至高无上的身份。金砖为皇家所独享,且铺装在皇宫中非常重要的宫殿室内。


  中国传统建筑不仅对建筑主体的材料有严格的等级限定,甚至连门上的装饰配件都有明确的要求。如身份等级较低的庶民只能使用铁质门环,身份稍高一点的可以用锡环,身份最高的才能使用铜环。


  装饰纹样体现着中国古代的“礼制”观


       中国的传统建筑,不管什么等级的建筑上,都有很多装饰图案,每种装饰图案的含义也不尽相同。从秦汉时期的出土文物与相关文献资料中得知,当时已经出现了虎、马、龟、鱼、鸟等动物纹样形象。由于当时瓦较难得,具有各种纹样的瓦更是难得,龙、虎、凤、龟这些纹样成为皇家专用的装饰瓦纹样,不能用于寻常百姓家。汉高祖建立汉朝后,因其出身较低,遂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地位,自称为龙子,后世的历代帝王均遵循汉代的传统。自然而然的,龙的形象就出现在皇宫的宫殿与皇帝的服饰上。龙是封建君主的化身,是皇帝的专用,其他任何人不得触碰。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礼制文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它们通过建筑的规划、设计、装饰和使用等方面的体现,深刻诠释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礼制文化,以此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文化的繁荣。礼制文化作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筑艺术得到了生动的展示和传承。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礼制文化是世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贡献,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礼制文化,我们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交流,推动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尊重,从而保持文化的多元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