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歌曲《星星索》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探析论文

2025-04-25 14:46:0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一首经典的印度尼西亚民歌,《星星索》在当地乃至全球广为流传。歌曲通过轻柔的旋律与婉转的歌声,表达出青年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一群划船的巴达克青年,在跌宕起伏的船桨中哼唱着音乐,在强烈的节奏旋律中充分彰显出当地的风土民情。
摘要:一首经典的印度尼西亚民歌,《星星索》在当地乃至全球广为流传。歌曲通过轻柔的旋律与婉转的歌声,表达出青年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一群划船的巴达克青年,在跌宕起伏的船桨中哼唱着音乐,在强烈的节奏旋律中充分彰显出当地的风土民情。我国“一带*路”政策的全面实施,给全球音乐学者探索印度尼西亚音乐增添了巨大推动力。目前,国内外还缺少完善的《星星索》研究资料,音乐交流仅仅停留在音乐分析、文化研究等层面,未能涉及音乐曲式结构等细节。因此,下文以印尼歌曲《星星索》创作背景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歌曲艺术特征与演唱方式,以期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星星索》;歌曲;艺术特征;演唱
引言
音乐是充满异域风情印度尼西亚宝贵的文化财富,充斥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情怀。极具代表性的《星星索》歌曲,成为引领全球音乐文化的黑马,作品以固定音型作为伴唱方式,描述出青年划船时船桨起起落落的声音,通过明快的节奏与真挚的歌词,展现出向往爱情青年的内心感受。《星星索》演唱时对表演者的专业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只有高超音乐修养与艺术能力才可以准确表达歌曲内涵,演唱者利用不断变化的声音表达歌曲不同的情感经历,将丰富文化内涵呈现在听众面前。本文分别对印尼歌曲《星星索》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方式进行分析,有助于诠释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与音乐内涵。
一、印尼歌曲《星星索》研究意义分析
充斥深厚文化底蕴的印度尼西亚《星星索》歌曲,作为当地极具影响力的民歌,通过研究能够深入观察音乐艺术价值,也能够综合文化价值、历史意义等揭示现实社会的美好[1]。独特艺术价值的歌曲,在丰富的节奏变化下,搭配上深情的歌词内容,充分呈现出当地音乐的文化魅力。经过分析作品能够体会到印度尼西亚音乐风情,为我国音乐创作与发展提供有利参考。同时,描述巴达克船人的《星星索》歌,是当地文化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其中担负着悠久历史文化,在研究中可以掌握当地特殊文化、民族特点,理解多元化文化。在作品中明确的情感主题下,也能够大大激发听众的情感认知[2],有助于各区域文化传承与交流。此外,历经历史沉淀而来的《星星索》,在历史持续发展中依然保持着旺盛生命力,针对歌曲内容变化以及历史演变,能够为当代音乐研究提供宝贵财富,加快文化多样化保护力度。面对全球文化相互影响的今天,研究代表性的《星星索》歌曲,有助于区域文化密切交流,时代性的情感主题也可以调动广大听众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推动人类精神文化传承与进步[3]。
二、歌曲《星星索》的创作背景
深受全球喜爱的《星星索》印度尼西亚民歌,有着“千岛之国”美誉的地区,彰显出丰富的民族内涵。在整个印度尼西亚国家中,最大的苏门答腊岛中居住着很多巴达克民众,在长期农业生产中,青年们驾驶着船帆远航打猎,这是《星星索》创作的地理背景。划动船桨的巴达克青年吟诵着“Sing Sing So”的节奏,起落的船桨为歌曲创作提供了参考,就好比我国船工喊的号子,当地青年在划船中有清晰的节奏,无形之中表达出劳动群众的真挚情感。根据划船节奏创作而来的歌曲,历经后人的加工后形成完整的曲目,以“啊,星星索”固定音型四部合作当作背景,从男高音悠长的节奏中可以看出青年对心爱之人的想念。广泛流传在印尼苏门答腊地区的《星星索》,逐渐传唱到周边乃至全球各个地区,更具国际影响力的作品,深受广大听众的青睐[4]。
三、印尼歌曲《星星索》艺术特征分析
(一)歌词特征
以自然星星、夜空、大海等当作创作背景,在倾听的过程中,能够使人身处静谧的环境中。歌曲《星星索》就是作品的核心,表达出远航的青年对心爱之人的思念之情。星星是整个静寂夜空的搭配,符合当时青年的内心变化,在星星闪烁的光芒中给远方的亲人带来一丝温暖,慰藉青年孤独的内心。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式,《星星索》歌词更加形象,如,歌词中“闪烁的灯笼”“深邃的海洋”分别代表了星星、夜空,促使歌曲内容更加丰富,且充分折射出青年的内心情感;“星星啊星星,你为何这么明亮”一句,通过拟人方式赋予星星生命力,在人的情感驱使下将青年的情感表现得更加真挚感人。印度尼西亚民歌通常采用明快节奏与旋律,《星星索》歌曲也不例外。歌曲鲜明地域特色中,可以看到长短不一、错落有致的词句与音节,二者相互呼应,打造别具一格的旋律。在富有节奏的旋律中,不仅有舒缓的慢节奏,也有明快的快板,将整个歌曲表现得更具生命力与表现力。
(二)曲式结构分析
A-B-A单三部曲式结构的《星星索》,这是民间音乐惯用的曲式结构。对主题进行比较重复,彰显出最真实的情感。整个歌曲包括三个部分,各个节点都有相应的节奏规律,相互之间密切可分,创建有机的曲目[5]。《星星索》歌曲的A段,是整个作品的主题,在悠长委婉的旋律下展现出印度尼西亚独特的音乐特点。以G大调、4/4拍为主,长句与短句相互交替,融合固定音型创建宁静的气氛,体现出驾驶船帆青年,对思念之情的情感也随着微风缓缓流动;通过对比方式的B段部分,流畅且平稳的旋律与A段形成鲜明对比。虽然延续G大调,然而节奏相对平滑,连续运用切分音、附点音符等表达出青年真切的内心,抒发了对心爱人的想念;最后是A段再现部分,也是整个歌曲的高潮,始终以高音区为主,将听众情绪带到最高点。“我心像东方初升的红太阳”的内容,层层攀升的旋律,搭配上持续增强的音量,总结本首歌曲的情感价值,并通过高潮音乐强调歌曲的主题。在悠长且渐弱的高音上,青年在歌声中也向着心爱之人远去,逐渐消失在海面上[6]。
(三)旋律线特征分析
较强流动感且明显起伏变化的歌曲旋律,《星星索》从开始到最后,穿梭在高音与低音区,好比海面上行驶的帆船,赋予音乐强烈动态感,使整个歌曲变得更加生动、形象。通过旋律中音与音间的大小距离,可以看出起伏不一的旋律线,将整个旋律划分成同音反复、级进、跳进几种形态,由于旋律不同的进行方向,又可以划分为平行、上行、下行,充分整合成多样化形态的旋律线。所谓级进,旨在旋律中两个音之间,按音阶的音级顺序作二度音程的上行或下行。最传统且最单纯的旋律表达,主要利用的就是级进形态。整体舒缓的歌曲隶属于大线条,主要包括二度到三度的音程,没有较大跨度的音程跳进,使得听众有一种平静、祥和的心态,而针对“上行级进”与“下行级进”而言,同样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具有积蓄音乐能量的“上行级进”,它的音乐旋律线条能够引领听众情绪变化,在不断变化的旋律中表现出不一样的内心感受;而释放音乐能量的“下行级进”,则给人一种舒适的感受[7]。
(四)节奏特征分析
表现对心爱之人思念之情的《星星索》情歌,伴随着青年划动船桨发出的“Sing Sing so”,这是整个作品创作来源。时而欢快时而紧凑的节奏,在前三个长句中,通常以弱起音乐旋律为主,通过强、弱、次强、弱的4/4拍加以呈现。《星星索》歌曲中有比较特殊的三连音,简单来讲,就是在演唱两个音时使用三个音,如,在四分之四拍子中,由三个四分音符组成的三连音,它们的长度就是二拍子。整首作品有着极具明显特点的节奏,刚开始演唱时突如其来的三连音,会给听众一种错位感。印度尼西亚传统民间音乐,惯用三连音。再来看歌曲的第二段,充满平静与流畅,但是由于分切音、附点音符的应用,搭配上不断变化的长短句,赋予《星星索》其爱你过来的印度尼西亚古老民歌的特点,不仅可以表现驾驶船帆青年期盼见到心爱之人的强烈情感,更能够折射出青年们幽会时的场景;演唱到“我心像东方初升的红太阳”时,长时间高音环绕的音乐旋律,带领听众们来到作品的高潮,并相互呼应歌曲的第一句。在最后漫长的音乐中声音逐渐消失,在音乐的陪同下,少女们也迈向青年的眼前,缓慢地消逝在前方[8]。
四、印尼歌曲《星星索》演唱方法
(一)气息的运用
要想灵活展示美声唱法,前提是要求演唱者能够运用气息,通过演唱技巧控制自身的气息,全面掌控歌曲演唱音乐、情绪与技巧等。上面内容分析了《星星索》的艺术特点,从中可以看出,演唱者演唱《星星索》时,弱起的第一小节,要求演唱者能够利用柔和的起音,缓慢地吐出气息,当演唱完“呜喂”后,快速更换另一种气息。在这里的换气节点,主要是“呜喂”和“风儿”两个音乐句子中间。以《星星索》11-16小节为例,其中涵盖了很多切分音与附点音符等,交相应用要求演唱者能够清楚展示三连音节奏,在紧凑气息下能够快速吐出气,形象展示出青年想要迫切看见心爱之人的情境[9]。
(二)情绪的把控
音乐源自自身声音的发出,通过歌词满足自身的同时,也能够使听众感到满足。与描述爱情为主题的作品,在演唱《星星索》歌曲时,要求演唱者必须充满真挚情感,学会控制气息,充分彰显出作品丰富的情感世界。与高音哼唱为主旋律,在《星星索》朴实的歌词中,能够看出青年对心爱女孩的思念。跟随微风不断飘摇的船只,通过“风儿啊吹动我的船帆,船儿啊随着微风荡漾”歌词,可以看出当时青年对心爱之人的挂念,更多的也显露出即将看到对方的紧张。要想准确把控歌曲的情绪,必须要求演唱者率先体会作品的情感,与青年建立时间桥梁,通过揣摩复杂情绪后利用演唱技巧加以展示,更能够调动听众兴趣。“当我还没来到你的面前,你千万要把我记在心间,要等待着我呀,要耐心等着我呀……”,这个时候青年们想要以最快的速度见到心爱之人,这种急切的心情带领着歌曲来到高潮部分,相比较前一段歌词,演唱时更需要表现出兴奋,将两个段落形成鲜明的比较[10]。
(三)钢琴伴奏与人声的配合
直观表现出音乐作品的生命力,演唱者应该平衡好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之间的关系。深受音乐界学者们关注的钢琴伴奏方式,这种艺术表演形式能够确保演唱者更加精确地掌握歌曲旋律,提升整体音乐作品的层次性。极具包容性的钢琴搭配上声乐演唱,这是歌曲更具内涵的重要体现。同时,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有相应意境,为展现出作曲家当时的内心与情感,通过钢琴可以呈现良好氛围。利用钢琴演奏《星星索》歌曲,作品中所涵盖的多个音乐词句,都可以利用钢琴呈现出不同的情绪。在第18小节结束后,演唱者利用钢琴进行伴奏,同时换气,保持相对稳定的气息,先全部吐出前一句词句,之后深深换气后吸到肺部,顺利完成接下来词句的演唱。钢琴伴奏与演唱者自身声音有着很大关联,演唱时要求演唱者能够利用相应的人声,在一致性的音乐展示下,才可以准确表现出音乐作品想要呈现的情感。《星星索》中的钢琴伴奏,通常以琶音为主,演唱者需要在钢琴伴奏中缓慢地随着琶音演唱,通过柔和的演唱技巧,将当地青年对女子的思念之情进行形象化展示。
(四)不同版本唱法的对比
在《星星索》优美的曲调中,通过充满节奏的旋律下可以看到青年快速划动着船桨,想要急切看待心爱姑娘的心情。在作品多个版本演唱中,同样能够表现出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
1、邓丽君演唱版本
受到印度尼西亚作品的影响,邓丽君在专辑制作时融合了《星星索》的曲风特点,通过翻译后给我国群众呈现出中文版的《星星索》。邓丽君最擅长细腻的演唱技巧,在她柔美的音乐中也能够清晰地演唱每一个歌词。在所有段落中,主要以滑音方式处理尾音,好似不断离去的船桨,而再以清晰的嗓音将听众拉回到眼前。在全国各地演唱会中,邓丽君都将《星星索》当作必唱曲目,充满魅力的声音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华语乐坛中极具影响力的歌手,自然挑不出演唱弊端。在邓丽君最好的演唱年纪,利用自身声音优势,完美展现出《星星索》的内涵与主题,空灵的音乐中给人一种远远看不到大海尽头的感受,在安静且祥和的巴达克湖上,人们可以看到一批批为爱奋斗的青年。
2、杨钰莹演唱版本
杨钰莹给人的感受就是甜美、温柔,明亮的歌声很适合《星星索》的演唱。隶属于民族风的音乐作品,杨钰莹的歌声偏向于民族唱法,较轻的起音下,喉咙的位置相对较低,歌曲中一些中音区延长的词句,难以充满打开喉咙,只是在演唱高音区时才打开一些。表现《星星索》中思念爱人的情境,杨钰莹能够利用轻柔的行腔形式,还原当时现场柔情的气氛。相比较邓丽君的演唱方式,杨钰莹发声方法有着较大差异,邓丽君主要是气息沉、位置高,相对发声部位靠后,采用美声唱法居多,杨钰莹声音靠前,且清脆、明亮的声音中,更多借鉴民族唱法。
3、费玉清演唱版本
印度尼西亚《星星索》作品原汁原味,没有太多复杂的编曲技巧。掺杂着一些忧伤,在悠扬的曲调中可以看出青年对姑娘的思念与情感。《星星索》极具民族特点的歌曲,费玉清利用鲜明的表现形式,完美展示了相同类型的《船歌》曲目。“小哥”在《星星索》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充分改编,充满律动的节奏中,能够使得听众深入到当时场景当中。倾听时,听众能够跟随着费玉清的节奏,好似看到站在码头上的姑娘,期望着青年快快归来的情境。
4、阿鲁阿卓演唱版本
张英翻译,阿鲁阿卓演唱的《星星索》,整合民族与通俗唱法,演唱者别具特色的嗓音,充分展现出歌曲中的思念之情。相对平稳的低音区,高音部分添加了一种难以捉摸的弱音,两两结合,促使歌曲更具神秘而高贵。在演唱者娴熟的弱音处理中,准确表达出歌曲想要传递的情感,也是整首歌曲添加了神秘面纱。
(五)个人的演唱体会
全面分析整首《星星索》音乐作品,才可以完美呈现在听众面前。演唱者深入分析每一个词句、段落等,综合性思考后找出作品的创作主题。加大钢琴伴奏与乐谱的研究力度,科学布置调性与调式,清楚掌握钢琴伴奏声部与演唱者间的联系。做好一切准备工序,才可以顺利完成歌曲演唱,也能够潜移默化表现出作品的情感内涵;同时,身为美声表演者,应该保持正确的演唱姿势,以《星星索》印度尼西亚民歌为例,演唱时应当保持垂直的颈部,双眼看向前方,挺直腰背,双手自然放松向下沉,双腿重心放在前脚掌,以自然的手势进行演唱,时刻收紧腹部,特别是抒情部分,更应该保持积极心态进行演唱。比如,“呜喂”词句的演唱,演唱者应该贴着后咽壁,吸着声音表演,将胸口自然放松,保持向下“叹”的气息,将其凝聚在肺部的最下端,整个身体在最舒展的状态,将青年对心爱之人的思念,通过呼喊展示出来。而“我心像东方初升的红太阳……”歌词,这是作品的高音区,演唱时应该将声音放在高位置,这样才可以演唱出作品的内涵;此外,一定抽象性特点的音乐文化艺术,要想完美地演唱一首音乐作品,不仅仅需要演唱者分析音乐主题与演唱风格,更需要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所谓二度创作,最主要的就是合理利用舞台表演。在《星星索》演唱中,表演者通过分析作品主题,确定最适合的肢体动作,清楚表现出音乐想要呈现出的情感,激发听众情感共鸣。作为一名音乐演唱者,必须学会一套良好的表演动作,根据自身长处灵活展示。抒情性且充满节奏感的作品,在聆听《星星索》时,能够给人一种轻松的感受,一旦表演者不能搭配上相应的肢体动作,势必会导致作品枯燥,且难以调整现场氛围。总之,民族性的音乐作品更需要演唱技巧与肢体语言的有效融合,表现出歌曲的感染力与渲染力,充分调动听众情绪,形成情感共鸣。
结语
印度尼西亚《星星索》歌曲,通过分析艺术特征与演唱技巧后可以看出,作品中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价值。富有民族特点的音乐作品,《星星索》充满大量感人的歌词,充分彰显出当地民众追求幸福生活的情感。《星星索》演唱时没有伴奏,却能够展示出演唱者的魅力,搭配和谐声部和统一的音质,将青年思念以及对爱情的坚定全面彰显。此外,作品中还涵盖五声音阶、滑音等隶属于印度尼西亚当地的音乐元素,给整个歌曲增添了民族气息。
参考文献
[1]路昊辰子.印度尼西亚音乐--独具魅力的东南亚音乐[J].艺术品鉴,2021,(09):181-182.
[2]李末醉.略论古代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音乐交流[J].人民音乐,2004,(10):48-50.
[3]武蕊.印度尼西亚克隆宗(Kroncong)音乐[D].中央音乐学院,2012.
[4]孙波.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印度尼西亚音乐[J].音乐生活,2019,(07):44-47.
[5]柯罗俊兰.浅析印度尼西亚的民族音乐[J].北方音乐,2016,(08):13.
[6]张玉雯.“千面”印度尼西亚音乐--2012世界音乐周“中国.印度尼西亚音乐国家研讨会:综述[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01):140-143.
[7]曹春晓.《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7,(07):36-37.
[8]孙波.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印度尼西亚音乐[J].音乐生活,2019,(07):44-47.
[9]赵文雪.浅析印度尼西亚的传统音乐——甘美兰[J].戏剧之家,2019,(17):51.
[10]时佳.印尼韵味“甘美兰”——浅析印度尼西亚传统民族音乐“甘美兰”[J].黄河之声,2018,(13):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