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论文

“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论文

6

2025-04-14 16:03:13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随着社会变革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教育部提出“五育并举”心理育人模式,旨在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文章对“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进行研究,阐述了“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的内涵及其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重要性,总结了当前对此方面的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入的现状,调研发现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融合深度不足、教学设置模糊、评价体系不健全、课程资源整合不力等问题,并基于此,提出了完善课程设置、明确教学目标、健全评

  摘要:随着社会变革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教育部提出“五育并举”心理育人模式,旨在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文章对“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进行研究,阐述了“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的内涵及其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重要性,总结了当前对此方面的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入的现状,调研发现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融合深度不足、教学设置模糊、评价体系不健全、课程资源整合不力等问题,并基于此,提出了完善课程设置、明确教学目标、健全评价体系、提升师资素养和整合课程资源的具体建设路径,为高校提供可参考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变革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愈发加快,随之而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2022年国民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焦虑风险检出率为15.8%,青年为抑郁的高风险群体。38%的青少年处于迷茫状态;40%的高校学生处于迷茫状态[1]。《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抑郁症的发病群体中五成以上为在校学生,其中18~24岁患者在总人数中占比高达35.32%[2],显然当前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为了切实解决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3],提出“五育并举”的新型心理育人模式。这一模式的提出不仅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的本质特征,更凸显了新时代高校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价值诉求。作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的维护不仅需要相应的求助资源,更离不开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和调试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因此,在“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视角下,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开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五育”,是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框架,它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这五个核心要素紧密结合、相互支撑,形成完整的育人体系并融入教育的整个过程,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在高校中,依据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系统的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的形式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掌握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促进心理健康、提升心理素质、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和心理困扰应对能力,帮助大学生群体适应大学及社会生活,促进其全面发展的课程。

  一、“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高校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当前对“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发展历程、时代内涵、对当前高校“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发展现状[4]等方面,关于“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的实践研究尚不多,且已有研究方向大多聚焦于中小学“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的路径研究,或以德、智、体、美、劳为切入点探索“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的发展策略[4],以高校为对象开展的“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实践研究较少,且多为从宏观角度提出的理论性建议[5][6]。其中,国内关注到“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的研究更为鲜少,且多在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路径的探析[7]、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开展[8][9]、心理健康预警防控体系构建[10]等方面进行探索,对在“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视角下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关注不足。

image.png

  显然,当前对于“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的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且已有的实践研究多集中在高校育人模式的探索和相关工作开展上,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现状和建设路径的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入。基于此,本研究将对“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和建设路径进行深入探究,促进“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分结合,为“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可参考的实践路径。

  二、高校“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

  选取本校开展“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现状调研,对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学习的1283名大二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明确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的实施现状。

  虽然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入了其他学科知识较好地促进了教学效果(91.50%),反映了时代热点(90.72%),较能吸引学生参与课堂(88.08%);但是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在课程内容方面,91.04%的学生反映课堂上进行了与思政相关的德育教学,85.35%的学生反映课堂上进行了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授相关的智育教学,72.49%的学生反映课堂上进行了与体育相关的教学,71.24%的学生反映课堂上进行了与审美相关的美育教学,67.89%的学生反映课堂上进行了与劳动相关的劳育教学,显然对体育、美育和劳育的教学内容呈现明显少于德育和智育。

  在教学目标方面,虽然47.39%和40.30%的同学觉得通过课程学习完全或比较可以实现学习目标或取得学习成果,但仍有25.57%的同学只知晓部分课时的教学目标,甚至有1.**%的同学对课程的教学目标基本不了解,教学设置和指导存在较为模糊的情况。

  在教学方式上,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常使用课堂讲授(90.96%)进行教学,对案例分析(77.32%)、小组讨论(68.04%)、角色扮演(49.88%)、翻转课堂(41.78%)、体验与实践活动(53.08%)、情境表演(38.35%)和答题或测试(51.91%)的教学方法使用较少,同学们更期待在课堂上通过情境表演(43.88%)和角色扮演(56.98%)等方式进行学习。此外,在课程对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的分配上,仅有48.09%的同学觉得当前的学时分配较为恰当,近40%的同学希望实践学时的数量能够有所增加。

  在课程资源方面,当前课程教学中较常使用教学PPT(81.76%)、和知识讲解类的影像资料(74.98%),对技能讲授视频等影像资料(62.98%)、图书资料(70.23%)、实践案例(60.17%)、拓展阅读材料(49.42%)、实践活动基地或场所(41.23%)和心理测评工具(42.56%)使用较少。

  在教学评价方面,当前课程评价体系多从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82.62%)和心理调适等能力的提升(71.16%)这两个智育角度进行,对道德品质等的体现(58.14%)、创新思维等的培养(63.99%)、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2.95%)、体育精神和运动能力等的发展(56.35%)、认识美等的能力(59.63%)、劳动观念等的培养(52.30%)等德育、智育、体育等的评价方面较少涉及,且多使用教师评价(84.41%)的方式得出学生的课程成绩,较少融入学生自评(70.15%)、学生互评(62.12%)和小组评价(54.40%)。

  显然,在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中,尽管“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贯彻,但仍面临一系列具体的问题。

  (一)融合深度不足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际教学中,“五育并举”的融合育人理念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仍然主要聚焦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如心理健康的标准,焦虑、抑郁等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应对,而缺乏与美育、劳育等的有效融合,如较少涉及如何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和调节情绪,或如何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心理韧性等内容,课程内容较为单一。此外,教学计划上虽然已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时进行相应规划,但并未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的合理划分,使得当前课程教学过于偏重在课堂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践应用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许多学生虽然掌握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但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心理问题时,往往无法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应对。

  (二)教学设置模糊

  目前,大多高校着重从全校视角以“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为指导推进学校整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关注到“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从而导致其教学设置模糊,问题较为突出。在教学目标上,许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设定过于宽泛,缺乏具体性和针对性,也未将“五育并举”的理念融入其中。这导致教师在课程教学时缺乏明确的指导方向,学生在学习中也难以了解教学目标或据此形成清晰的学习目标和预期成果。此外,在教学方式上,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仍占据主导地位,对情境表演、角色扮演、翻转课堂、体验与实践活动等创新教学方法的使用较少,难以较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得“五育并举”的多元化特点难以得到充分体现。

  (三)评价体系不健全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存在明显的不完善之处。现有的评价标准维度过于单一,主要侧重于从智育角度评价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调试技能的掌握,而对学生道德品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育精神和审美情趣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关注不足。此外,评价也多是从教师角度对学生进行定量评价,评价主体较为单一,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这不仅影响了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也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课程资源整合不力

  虽然当前的课程教学中对时代热点的结合较为紧密,但部分课程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存在案例等辅助材料新颖但教材等资源过于陈旧或简单的情况,无法及时向学生传递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理念,互动性和趣味性较低。同时,当前课程的资源多以教学课件、知识讲解视频等知识传授资源为主,对技能进行讲解、传授与应用的课外拓展资源和体验与实践资源等较少。这些不仅影响了课程的质量和效果,也制约了“五育并举”理念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深入贯彻。

  三、“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视角下建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实路径

  (一)完善课程设置,深化“五育”融合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高校应强化“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意识,注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和课程设置的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进一步细化并深度融合“五育”元素,着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多元化和实践性。课程内容不仅要涵盖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应适当融入并体现体育、美育、劳育等元素,引导学生理解并实践体验心理健康与身体活动、艺术创作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课程应设置充足的实践课时,通过心理剧表演、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并运用理论知识,提升心理维护能力。

image.png

  (二)明确教学设置,促进“五育”融合

  明确“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视角下的教学设置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的关键。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应将增强体育精神、提升审美情趣和道德品质、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纳入考量,形成具体、有针对性、指导方向明确的目标体系,如心理德育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通过课堂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应积极采用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与实践活动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融合。

  (三)健全评价体系,发展“五育”融合

  课程评价是检验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健全完善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对于衡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评价标准应该做到多元化,除了评价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还应涵盖并适当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体育精神和审美情趣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此外,评价主体应体现多样化,在教师评价的同时,适当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小组评价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过程,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发挥多评价主体的作用,确保评价的公正客观。同时,高校还应提高评价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让学生及时了解评价流程和方法,增强评价的公信力。

  (四)整合课程资源,体现“五育”特色

  课程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及时更新并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并积极推动课程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丰富包括教学课件、知识讲解型影像素材、技能讲授型影像素材、实践案例和实践基地等多样化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多方面的学习需求。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促进课程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利用,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和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富有“五育”特色的学习体验。

  [1]傅小兰,张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1-3.

  [2]张璐.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探[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4,26(03):139-143.

  [3]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答记者问[J].新教育,2023(22):7-9.

  [4]张红.新时代高校“五育融合”研究[D].宁夏大学,2022.

  [5]刘登珲,李华.“五育融合”的内涵、框架与实现[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0,3(05):85-91.

  [6]董本云,刘君义.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全面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9,35(05):109-111.

  [7]张小钢,李琳,孔嘉昊.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路径探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5(01):97-102.

  [8]李慧.“五育融合”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02):39-41.

  [9]戴萍.五育融合教育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C]//2024年高等教育发展论坛论文集(上册),2024.

  [10]许相媛,王玥,张明颜.五育并举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四级预警防控体系探究[J].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