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伤逝》子君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演唱分析论文

2025-04-12 16:23:40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民族歌剧《伤逝》是当代作品,是我国第一部抒情歌剧。为鲁迅100周年诞辰而作,由王泉、韩伟编剧,施光南作曲。1981首演于北京人民剧场。剧本描述了涓生与子君敢于向封建礼仪进行抗争,也体现了知识分子在当时所处的弱势。
摘要:民族歌剧《伤逝》是当代作品,是我国第一部抒情歌剧。为鲁迅100周年诞辰而作,由王泉、韩伟编剧,施光南作曲。1981首演于北京人民剧场。剧本描述了涓生与子君敢于向封建礼仪进行抗争,也体现了知识分子在当时所处的弱势。这部歌剧运用西方宣叙调、咏叹调、独唱等创作方法向我们展现了子君这个人物的多面性。本篇论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中国民族歌剧《伤逝》的作品简介,主要包括了《伤逝》的创作背景、创作特点、创作风格等;第二部分是关于歌剧《伤逝》中女主人公子君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分别论述了三个不同阶段子君的人物形象;第三部分主要是关于《一抹夕阳》这个作品的演唱分析。
关键词:子君;演唱分析;人物形象;伤逝
引言
歌剧《伤逝》由施光南作曲,创作于鲁迅诞辰的100周年,于1981年在北京人民剧场完成了首次的演出并取得了成功。歌剧《伤逝》是将鲁迅的短篇小说以歌剧的形式来展现,它主要讲述了涓生与子君为了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追求婚姻与封建势力相抗争,最后爱情以失败告终的故事,歌剧以一“伤”一“逝”为结局,将子君与涓生的人物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如今对于声乐的学习已不仅限于实践演唱,对于其内在的演唱特点、旋律风格以及思想感情等方面也日渐成为当代研究分析的主流。《伤逝》中多首唱段蕴含了不同的思想情感与风格特色,在本文中,笔者尝试通过描写情绪变化、作品的风格变化、塑造音乐形象的音色变化来展示子君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同时对其演唱特点进行分析,以期求得对于实践演唱的帮助与提高。
一、中国歌剧《伤逝》
(一)歌剧《伤逝》的创作背景
中国歌剧产生于“五四运动”之后,随着新音乐运动的发展而发展。中国歌剧的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拉开了中国歌剧的序幕,黎锦晖创作的这类作品已经具备了歌剧的雏形,拥有了歌剧应当具备的主要的特征。1945年由马可等共同创作的歌剧《白毛女》的演出成功标志着中国找到了适合自己歌剧发展的道路。中国歌剧不论是在表现手段上还是在创作方法上,都以民族音乐作为素材,在表现形式上借助了戏曲与西方歌剧并且是按照中国传统审美要求进行创作。中国民族歌剧要走民族化的道路要走群众化道路,我们也要发扬民族音乐民族艺术,要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歌剧之路。
(二)《伤逝》的创作特点及其创作风格
在“五四”时期,有许多青年表现着对婚姻不自由的痛苦与不满,当时争取婚姻与恋爱的自由成为青年人的追求,成为那个时代解放思想的重要内容。鲁迅先生给予了思想解放、追求个性最正面的肯定。《伤逝》[1]以别具一格的角度,描写了涓生与子君开始恋爱及其婚姻最终以悲剧结束的过程。歌剧《伤逝》[2]包含了许多的内心的旁白,它运用了大量的抒情性来描写子君的内心变化。在结构上,《伤逝》采用的是以第一人称的情感为主线将故事的情节串联起来;在写作手法上《伤逝》不注重对于角色的外貌描写,而注重刻画角色本身内心深处的情感变化;在语言上大量运用排比、比喻等手法来增强歌剧的抒情性,以倒叙的方式来回顾从恋爱的开始到婚姻的破灭的经历。
二、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
子君是一个出生在农村小地主家庭的女子,一直寄养在北京叔叔的家里。她是一名五四时期的青年,是一位有着初级知识水平的女性。她在五四时期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并且接受了个性解放的思想[3]。她善良、温柔、天真,在面对爱情时勇敢、坚定。为了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由子君勇敢地向封建社会、封建家庭进行反抗。子君与涓生同居后她的思想停滞不前将自己全部时间投入到了家庭里,逐渐失去了前进的能力,不再勇敢地去追求自由。子君由一个勇敢坚定的新时代女性变为了浑浑噩噩的家庭的奴隶,最终更是没有摆脱悲惨的结局。
(一)天真无邪的子君
《一抹夕阳》是子君初次出现时所演唱的经典唱段,在“五四”时期,子君作为当时的青年对于同是五四青年的涓生产生爱意,并且在当时新思想的号召下,子君英勇地向她所处的封建家庭进行激烈的抗争。在五四新思想的影响下,子君想要追求恋爱自由的想法被彻底激发。因此她来到涓生所在的地方,在夕阳的映射下勇敢地向涓生表达了自己的眷恋和仰慕之情。《一抹夕阳》[4]这部作品将子君紧张欢乐有羞涩的心情表现得恰到好处,把子君对于自由恋爱的向往一览无余的展示了出来。《一抹夕阳》也塑造了子君天真无邪、单纯的形象。
《一抹夕阳》曲式结构为A+B+A’再现的三段式。《一抹夕阳》带给一种含蓄且坚定的感觉。
A段在进行到中低音时旋律是以级进为主,旋律起伏较小节奏缓慢,有比较抒情的情感倾向。前两句旋律锯齿形状的旋律走向表现了子君内心情感的变化,也表现着子君在封建社会封建家庭的压迫下想要与之抗争的心情。子君看到了夕阳缓慢照进窗台,感受到紫藤花带来的温暖,子君在强大的压迫下终于看到并感受到了一点点希望。当子君看到窗前自己所爱慕的熟悉的涓生子君不禁思绪纷纷。
B段是这个曲子的高潮部分,音区主要处于中高音区。在第一部分中,从歌词来看将子君比喻成了被束缚的鱼和鸟,想要自由向往自由的心情,并且已经冲破束缚的美好结局。“冲开牢笼,寻找爱情”在这里生动描写了子君内心所想,也表现了子君的坚定。想要摆脱封建家庭对于子君的束缚,想要去寻求自由浪漫的爱情向往自由恋爱。这两句在节奏上大量采用了前八十六的节奏型加强了旋律的流动性,增强了紧张的矛盾冲突,为之后高潮的来临提供了充足的准备。50小节到67小节,即“啊,心中的歌……明亮的星。”在旋律上频繁使用三连音、长音及四个十六分音符,长音可以更好地抒发子君浓厚的情绪,三连音和十六分音符丰富的节奏可以更好地描述子君情绪的变化。“心中的歌,歌中的情,诗一样的花,花一样的梦。”表现了子君追求恋爱自由在子君心中的美好,恰到好处地描写了子君向往美好追求美好的决心。
A’为对比再现段,这一段与第一段在旋律的比较上并没有大的区别,在速度上却更加的缓慢,带给听众一种悲伤凄凉的氛围。在歌词上从第一段的“我的心啊思绪纷纷”变为“我的心啊难以平静”表现了子君情绪难平,也表现了这一段与第一段相比更加的凄凉。
在演唱《一抹夕阳》[5]时要把握好子君内心的情感,子君虽然是在与封建体制封建家庭作斗争,但当时的子君还只是一名少女。在演唱《一抹夕阳》时不仅要表现出子君与封建家庭作抗争的决心与命运抗争的勇气,更要表现出子君对于恋爱自由的向往,在面对爱情时少女的羞涩与紧张。
(二)悲愤迷惘的子君
《风萧瑟》[6]描写的是在面临生活与封建家庭双重压迫下的子君与涓生日渐爆发的矛盾和感情开始破裂的悲哀。《风萧瑟》为复三部曲式。整首曲子由“秋”的意境贯穿全曲,营造了一种悲伤的气氛。
在引子部分(1-13小节),生动地体现了此时子君内心情绪的波动,此时右手的旋律声部带给人一种晚秋凄凉的感受。引子部分让我们看到了子君在情感的边缘徘徊及矛盾的心情。
呈式部(14-25小节),“风萧瑟,叶飘落”通过表现晚秋凄凉的景象来象征子君心情的低落与悲伤。“人生是这样迷惑”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子君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自己所处的情境十分不解十分迷惑。
展开部(26-103小节)[7],展开部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26-39小节)用暴风雨来比喻子君与涓生所存在的矛盾,这些矛盾突然爆发将它们相处时所产生的幸福全都冲散。子君所追求的恋爱自由婚姻自由在这些矛盾与冲突中不复存在。这些突然爆发的矛盾将子君与涓生间的美好冲垮。第二部分(40-62小节)“秋风啊……风急浪险的漩涡。”子君用秋风来寄托自己的感情,想要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子君将自己悲伤难过无奈的情绪交代给落叶,有一种近乎请求的语气。第三部分(63-103小节)第三部分可以分为三段。其中第一段“苦苦”这两个字表现了子君的痛苦。第二段“我想虔诚地向你忏悔,却不清楚自己的过错。”这一段开头采用三连音弱起,节奏以附点居多音符排列紧密,体现了一种紧张的冲突与矛盾。该乐句出现两次在情感上出现递进,在速度上采用渐快的速度。子君想要明白为什么生活要对她处处为难,表现了子君对于生活的逼问及对于自己的反思,自己的过错自己无从得知。第三段“啊生活我为你苦苦地思索”反复出现的两遍。在节奏上长音与三连音的结合。第二遍出现的“啊”的长音,都共同表现了子君情绪的爆发。展开部旋律起伏大情感变化丰富,表现了子君对于自己的命运做出了激烈的抗争。
再现部(104-117小节)通过减缩来再现。在歌词上与呈式部产生了变化,整个旋律的速度相较于呈式部也明显平缓了许多。表现了子君再次对于生活对于命运产生了思考。
这一个作品[8]情感层次是十分丰富的,出现了许多情绪的变化,从伤感到悲痛再到无奈。这部作品深刻地描绘了子君的情感变化。充分地体现了子君对于自己命运进行思考中充满了迷茫。
(三)沉痛无望的子君
《不幸的人生》是《伤逝》这部歌剧中的咏叹调部分,是“曲”和“意”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音乐的旋律与人物性格的刻画完美体现了此咏叹调对于歌剧中女主人公痛苦万分的情感宣泄。曲式结构方面,这首咏叹调采用了三段体的曲式结构[9],(1-6小节)为引子,引出了子君的悲伤和消沉的心情。A段的调式是f小调,通过小调的低沉色彩烘托出的是子君在过去经历的爱情与生活的沉痛去寻找初心。在一段子君是在低声地讲述,情绪压抑沉痛。“又是死一般的寂静”,这里的“死”足够充分能体现子君的绝望的心情。“阵阵剧痛、斑斑伤痕”具象地向我们说明了子君的心情,子君的心灵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容易承受的疼,而是阵阵疼痛并且形成了许许多多的伤痕。这一段体现了子君心灵受到的沉重的伤痛。与A段全然不同的是,B段的调式急转为了F大调,通过大调明亮的旋律色彩,描述的是子君对于生活对于命运进行的抗争,并且产生的疼痛、悲伤、气愤之情。曲辞方面,在第一部分出现的两句“别了……”,这两句是子君在告别美好的生活与美好的过去,在告别时对于过去的回忆的依依不舍。第二部分出现了五次的“我将回去”有着非常复杂的情绪的变化,从想要回去的坚定到后来内心的恐惧与慌乱。这一部分是子君痛苦地挣扎。第三部分大量出现的三连音烘托了极具紧张的气氛。“父亲夏日般的威严”表现了子君对于父亲充满了恐惧,想到父亲子君的内心就充满了惊慌。两个“可怕啊”更是直接地表现出了子君内心的恐惧,并且“可怕”出现了两次更加强调了子君的害怕。子君表现出了面对父亲的极度不安与恐惧。最后[10]在高潮出现的“怨恨”将子君的情感推向了制高点,是子君内心的呐喊,也是他用最强的声音向封建家庭向命运发出的控诉,是对于自己的命运的绝望,对于现实的哀痛与怨恨。A’部分更多的是内心的伤痛与哀嚎。最后一句的旋律下行,表现了子君独自承受命运之苦充满了无奈的失望的心情。“死一般的寂静”和“冰一样的寒冷”不再是描写子君的处境而是子君对于生活彻底的绝望与失望,也失去了对于生活的向往。
三、歌剧《伤逝》中子君经典唱段的演唱分析
《一抹夕阳》是歌剧《伤逝》中的第六首作品,因作者施光南在创作这首咏叹调之时结合运用了西方“浪漫曲”的曲式思维,因此《一抹夕阳》又被叫做《子君浪漫曲》。这首咏叹调曲调流畅、旋律优美,广为传唱,因此笔者在本文中尝试对此首咏叹调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如咬字归韵、演唱技巧及情感把握等,以期求得对于声乐演唱的指导和提高。
(一)咬字归韵的把握
元代燕南芝庵所著《唱论》中提到歌唱时要“字真”“声要圆熟”“腔要饱满”。这与我们当下所对演唱的要求不谋而合,即演唱之时要注重“字正腔圆”,要注意对歌词发音的把握。人们在交流时应当让对方听到自己所说的内容,内容听不清楚对方就没有办法明白你表达的思想。在演唱作品时亦是如此,应当让听众听清楚歌唱者所演唱的歌词。咬字清晰是演唱者向听众传达内容的第一步。在《一抹夕阳》中刚开始进入的第一句的第一个字“一”,我们在演唱时口型不能扁要时刻保持竖着的状态去咬字,并且在下巴不使劲的情况咬字要清楚。后面的“夕”字要在“抹”的基础上去开口咬字,要避免重起一个较为扁的口型。“阳”字头要弱归韵要快,在位置稳定、气息不僵并且下巴不紧的前提下气息要流动将这个长音推出去。“映照窗棂”与第一句咬字方法一样,在快速咬住字头的情况下归韵到母音上。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口型要保持竖着的状态。A段整体描述的是子君的期待与对于爱情的向往,咬字要能够清楚地向听众传达子君此时满怀期待的心情。“破网的鱼儿……去寻求自由的爱情”这一部分在演唱时应当着重强调动词,例如游向、飞向、冲开。在动词的咬字上,字头可以适当加重一点力来表现子君想要寻求自由的心情,尤其是“冲开”这二字更是向听众表达了子君的坚定。“啊心中的歌……他是我心中明亮的星”,长音的“啊”子君的情绪达到了顶端,音区较高咬字要尽量清楚,我们后咽壁要保持积极的状态去归韵。这一部分在三连音进行时的咬字要足够灵活。A’中最后重复两遍的“我的心难以平静”体现了子君复杂的情绪,此时的思绪纷纷。在情绪上是递增的,比第一段要更加的悲伤。
(二)演唱技巧的运用
演唱者在进行声乐演唱时,演唱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演唱技巧才能在演唱作品时发挥出自己的特色,才能更好地向听众传达自己想表达的思想。这要求演唱者在诠释音乐作品时,不能盲目使用音色要结合作品的所需求的形象进行音色的转换,从而使自己的音色更加贴合作品,使得听众能够从声乐作品的演唱中真实地感受到声乐作品所包含的情感。在乐曲的进行中,一定要使自己保持理智冷静,不能为了追求情感上所谓的酣畅淋漓进行毫无章法的演唱。“一抹夕阳……我的心啊思绪纷纷”在演唱前要调整好自己的吸气与呼气,将气息吸入丹田,并不能将气息全部吸进胸腔。音区不高只需要保持住自己的音色,在低音区加入胸腔共鸣。在位置上第一个字要直接在高位置上咬字归韵,不能在口腔内进行咬字,舌头也要足够的放松。“破网的鱼儿……去寻求自由的爱情”这一句感情得到了升华,气息更要沉下来不能因为要抒发感情忽略气息位置的稳定性。在三连音时气息也要足够的连贯灵活,三连音以后的长音在高位置直接咬字,然后气息向两边铺开,不能直接僵住要给后面的音符足够的空间。“啊心中的歌……他是我心中明亮的星”长音“啊”在演唱前一定要吸好气三连音加长音的节奏型,三连音还是应该要灵活在位置已经完全稳定的情况下长音搭上气息推开,在演唱高音时气息要保持足够流动,肩膀与身体都要放松,后咽壁要充分立住。这时就需要动用全身的力量去唱歌要给头腔足够的空间。“一抹夕阳……我的心啊难以平静”,在唱法上与乐曲开头一样也是要运用胸腔共鸣。在情感上要更加的悲伤,子君的心情也更加的复杂。伴随着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时又受到了封建制度,封建家庭的压迫。在“五四”时期,作为五四青年的子君在“五四”新思想的影响下,想要冲破封建的枷锁追求自由恋爱自由婚姻。子君与涓生一起追求自由的爱情,但受到了封建礼制与封建家庭的压迫,最终在两人之间产生了较深的隔阂与矛盾,两人的爱情以悲剧结束。
结语
以上笔者详细地对歌剧《伤逝》的歌词、韵律以及演唱技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事实上该歌剧中子君的唱段中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于人物情感的把握、情感层次的变化、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歌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要把它放在它所处的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事件及特定的背景之下去了解该人物的形象特征。同时在歌剧的表演中,要学会将自己融入角色当中,对角色进行情感的分析。歌剧《伤逝》其中的《一抹夕阳》及《风萧瑟》均为笔者在本科期间有幸演唱过的曲目,演唱前对于子君在这两首作品中的情感表现,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事件的发展都进行充分的了解是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只有对角色拥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演唱及表演。歌剧《伤逝》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其中经典的唱段至今仍广为流传。同时弘扬中国民族歌剧是每个声乐学习者的必修课,同时也是职责所在。希望笔者在本文中对于歌剧《伤逝》的词曲研究以及演唱分析能够为更多声乐演唱者以及学习者提供灵感以及帮助。
参考文献
[1]赵雅琪.施光南歌剧《伤逝》研究综述[J].北方音乐,2018,38(23):93-94.
[2]吴菁.歌剧《伤逝》中子君的艺术形象分析[J].北方音乐,2017,37(21):77.
[3]余慧君.浅析歌剧《伤逝》中子君的音乐形象塑造[D].上海师范大学,2016.
[4]王筱筱.浅析子君咏叹调《一抹夕阳》的曲式结构及演唱处理[J].明日风尚,2016(12):276.
[5]梁袁媛.浅谈歌曲《一抹夕阳》的情感把握[J].音乐大观,2014,(03):150.
[6]何利如.浅析歌剧《伤逝》咏叹调《风萧瑟》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征[J].音乐天地,2021(06):54-58.
[7]彭健敏.浅谈歌剧《伤逝》选段《风萧瑟》演唱分析[J].戏剧之家,2019,(06):49.
[8]王振声.浅谈歌剧《伤逝》选曲《风萧瑟》[J].北方音乐,2020,(08):82+90.
[9]李苗苗.歌剧选段《不幸的人生》演唱技巧分析与艺术情感处理[J].艺术教育,2020,(11):75-78.
[10]张玉冰.《不幸的人生》演唱的情感处理[D].东北师范大学,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