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取向和创新发展论文

2025-04-12 16:13:06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的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立足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实际。中国式现代化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价值取向和创新发展的要求。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的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立足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实际。中国式现代化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价值取向和创新发展的要求。从价值取向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创新发展看:积极推广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取向;使命任务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泛指事物发展总体上具有评价事物发展的方向性作用和指导现实运动的事物发展所遵循的价值准则和指导方向。增强工作实效,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明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价值导向的重要前提。我国现代化建设特别强调,落实“立德树人”这个党中央要求的根本任务,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发挥其重要价值导向,为中国治国理政服务。[1]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政治方向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在当代世界政治思想领域,呈现着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等多种政治方向。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方向就是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在新的历史时期,搞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仍然是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中国共产党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政治方向正确与否,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对一个人政治素质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为了完成这一宏伟目标,我们要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靠保障是正确的政治导向。1991年12月25日的苏联解体,深刻改写了国际地缘政治大格局,多极化世界就此开启。三十余年来,无数人为苏联倒塌感到惋惜的同时,也在试图追寻其解体的原因。民族矛盾、斯大林模式弊端、意识形态冲突等等,而除了上述原因外,戈尔巴乔夫放任不管的西方文化入侵,同样是毁掉苏联的一大缘由。苏联末期,西方思想铺天盖地席卷苏联每个角落,所谓的社会公知横行无忌,整个苏联一副风雨飘摇、危在旦夕之感。而苏联也很快在“万众期待”中迎来自己的落幕,曾经与美国争锋近半个世纪的庞然大物,一夜之间轰然倒地……。素连解体有诸多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治方向出现了问题。习近平曾强调,“中国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绝不允许出现带有根本性问题的颠覆性错误。”①要想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正确政治方向的坚持是必不可少的或者说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始终保证国家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种种问题,改旗易帜的邪路绝对不能走,这是历史的严肃教训。
第一,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前后,中国可以说是政党林立。在当年诸多政党当中,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力量是很小的,人数是很少的,成立的时候也没有多大影响。但是,最终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在全中国的执政地位,对中国、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坚定地捍卫国家民族利益,捍卫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党的地位之后,并没有松懈,而是继续带领人民继续奋进,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中国发展的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累累硕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诸多伟大成就,得到和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认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也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大学,这就是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基本国情和发展目标。
第二,政治方向正确,是个人成才的首要条件和立身之本。
毛泽东曾多次强调,指出“青年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3]。正确的政治方向能够为个人提供明确的价值导向,帮助个人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指导个人在道德、伦理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质。正确的政治方向能够帮助个人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政治方向的正确性是经过实践和理论验证的,能够指引个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明确自己的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发展道路,并不断努力去实现。正确的政治方向能够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个人是社会的一员,应当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正确的政治方向能够让个人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激发个人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对事关全局的全球性挑战问题,要及时避免各种偏差错误的发生,对存在较长时间的潜在风险,要有效应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我们要防患于未然,提前做好准备,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可以快速有效地解决。源源不断地培育更多高素质人才,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作为国家总方针、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方针政策一样,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为一定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受统治阶级的总政策的制约和规范。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4]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教育的规律,以明确的育人目标和发展方向为指导,不断提高工作成效。基于这一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及时关注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个性化需求,在实践中正确处理理论和实践、灌输和启发、主体和客体、个体和群体等多重主体作用。我们为了引导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会有针对性地设置内容,因应性地运用方法;同样,我们也会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和人文精神,让他们在同步发展的道路上,同向同行。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服务重点对象、丰富实践范式等方面,必须做到服务好重点对象,才能进一步实现根本任务的完成。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的根本任务,指的是核心目标和教育工作的最终成果,这是教育工作孜孜以求的。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5]。
1.“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以理想信念、道德修养、文化修养、纪律意识,促进社会主义新一代造就英才。把学校的德育工作作为思想政治的根本任务,作为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来抓。同时明确提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同学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实现共产主义有坚定的信念。“学校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②。为确保坚定地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政治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引导和辅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对个体的全面发展而言,更能决定个体能否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如此。“德之于个人,德之于社会,皆有根本之义,以崇德修德为先,做人做事,皆以德为本,以德为人。”以德为先是我们党的用人标准,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明确个人的政治方向、提升个人的政治素养,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③把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个人品质修养,通过对个人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个人的思想之中。自觉践行爱国守法的基本道德规范,恪守礼节廉明,积极团结友善,勤俭节约,敬业奉献,努力提高个人品德修养,创造良好条件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2.推动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政课是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所起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坚决上好思政课,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环节。高校要结合国家要求以及自身具体情况对思政课进行改革创新。在发挥理论育人重要作用的同时,使之在提升亲和力、针对性上有所进步。引导学生形成先进的思维、科学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面对时代背景、教育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如何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积极推广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如维护社区环境卫生,关心国家大事,弘扬中华文化等。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前提。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追求真善美、勇担责任。尊重他人、服务他人,尊重他人、服务他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现形式。要以爱心、关心、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对待他人,主动为他人服务,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诚实守信、秉公用权:诚实守信、秉公用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求。要从自身做起,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不抄袭、不作弊,不散播虚假信息等。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要注意言行举止、衣着卫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
1.着力强化理论教育
古代智者曾说:“明德之道,亲民之道,至善之追求,皆在大学之道也。”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是道德品质的体现,不仅是个人的道德品质,更是国家、社会共同的道德品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盛,需要有共同的核心价值,因为统一的行动方向不能形成,而导致民族、国家不能前进,没有共同的价值。这种情况在我国历史上十分普遍,在当今国际上也十分普遍。高效致力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内容,加强理论教育。这意味着,高校要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其科学内涵和内在逻辑,在日常工作中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确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准则,引导学生成长发展的明确的制度意识。
2.着力丰富实践教育
习近平强调,当前正值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阶段,要引导和培育好青少年价值观,青年的价值观决定着未来社会的总体价值观,十分关键。这就好比穿衣服扣扣子,如果不扣好第一颗扣子,后面的扣子就全扣错了。所以在生活中,要从一开始就认真对待每一颗纽扣是否扣好。学习核心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在日常行为规范中努力融入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从浅尝辄止、循序渐进,最终使之成为自觉奉行的信念和理念。在加强道德修养、注重实践行为的同时,承担艰苦的学习任务,追求真知。善于明辨是非,善于果断抉择,务实做事,实实在在做人,立志报国、为民,在干事、干成事上下功夫,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二)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教育改革不仅是对过去教育模式的突破,更是对未来教育发展的规划。我们需要关注教育的全面提高,而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这是因为综合素质的提升,不仅对个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也能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我们要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
1.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共同的理想信念凝心铸魂,面向各族群众,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加强党史宣传教育、新中国历史宣传教育、改革开放历史宣传教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中华民族发展历史教育,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团结,激发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立业新时代的精气神,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大力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在“两个大局”融合在一起的时代背景下,当代青年面临多种意识形态交织的复杂局面,随着多媒体、短视频等新媒体,在年轻人中使用广泛,年轻人接触到的思想也越来越多元化,那么这些思想中由先进的积极的,也有消息的糟粕的,甚至是封建迷信等落后反动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更加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可以分辨是非,抵抗诱惑。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来实现。要求高校在教学中通过教育培养具有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的当代大学生,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和优势。勇于担当起社会主义国家全面建设现代化的职责使命。
3.引导学生将理念转化为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教育要把培养人才作为一项基本任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要注重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把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把高校建设成为塑造杰出青年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学在培养广大青年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之成为指导知识传授和师德建设的根本准则。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因此,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不仅要将理论内化于心,而且要通过各种途径落实到我们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力求外化于行、外化于行。[6]
注释: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48页.
②《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7页.
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73页.
参考文献:
[1][6]黄蓉生.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8):121、123.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9页.
[3]毛泽东.《在模范青年给奖大会上的讲话》,《新华日报》,1939年6月6日.
[4]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21.7.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