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演奏中速度与情感表达的关系辨析论文

2025-04-12 16:07:50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钢琴演奏是速度与情感的碰撞,演奏速度对情感的驾驭表现在音乐理解融入演奏实践的速度控制,在反映作品风格同时呈现出个体差异,针对演奏作品各部分的速度调节产生个体经验的情感布局,以及个体演奏技术养成的速度理解形成差异化情感品质。
摘要:钢琴演奏是速度与情感的碰撞,演奏速度对情感的驾驭表现在音乐理解融入演奏实践的速度控制,在反映作品风格同时呈现出个体差异,针对演奏作品各部分的速度调节产生个体经验的情感布局,以及个体演奏技术养成的速度理解形成差异化情感品质。同样,钢琴演奏情感对速度也有辩证影响,表现在文化历史中产生的时代情感对演奏速度提出的要求,文化变迁中产生的审美情感对演奏速度产生的浸润,科技革命促动钢琴乐器性能优化提高了演奏速度,也使钢琴演奏情感变得更为丰富和饱满。钢琴演奏速度与情感的共生关系是音乐语言艺术综合性展示与情绪、情感、情操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钢琴;演奏速度;演奏情感;辩证性
引言
黑格尔认为:“情感是构成艺术的真正中心和真正世界。”[1]在音乐的世界里,“速度与音乐所表达的情绪、情感有密切关系。”[2]通常,热烈、欢快、活泼风格的音乐要求速度稍快,而沉痛、悲伤、忧郁等风格的音乐就要求速度稍慢,温柔、抒情、优雅等风格的音乐则适宜使用中等速度。从演奏角度看,演奏是情感、技术、艺术的综合体,既含有音高、音色、力度的合力驱动,更需要速度产生的层次变化对感觉和情感形成冲击,速度可以串动音高产生时间域内的高低起伏,可以改变音色转向于明暗硬柔,也可以配合力度强弱提带情绪的波动摇摆。钢琴能以优越的乐器性能灵活转换速度而引发情感共鸣,荣誉“乐器之王”美称。
一、钢琴演奏速度对情感的驾驭
钢琴演奏速度能够驾驭情感,通过速度掌控展示情感、传递情感,使作品内韵与受众期待心理产生共鸣、共情的过程。此中包含了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情感理解、情感倾注,并用速度解释这些情感的存在。
(一)音乐演奏理解中速度对情感的驾驭
音乐理解是多维的,不同钢琴演奏者对同一作品的理解不尽相同,演奏过程注入的情感因素也有差异。这种理解差别与演奏者的知识水平、艺术修养、审美层次有关,而钢琴作品本身存在的语义模糊性(不同于歌曲的文学语义)也形成认知的千差万别,以此就有了包含速度在内的音乐表达要素在演奏中的区分。如演奏贝多芬《月光奏鸣曲》,有的演奏者认为乐韵如标题,反映的正是“月光”的皎洁唯美画面,因此在整体演奏速度上要呈现“运速为稳、以拙见朴”的真情流露,把乐曲的诗性特质与浪漫情感联结共契,才能达到演奏要求。有的演奏者认为“月光”只是表象,每个乐章主题所呈现的不只是月光下的静夜深思,也反映了作曲家无尽惆怅和眷顾之情,并在展开部分的音乐轰鸣中展现力量,符合音乐家忧郁的气质与革命精神的并蒂。因此宏观运速要取道于“慢中尚劲,快而节制”的速度美学追求。
贝多芬是速度运用大师,他对速度的看重胜过一切。车尔尼曾经说:“如果想给贝多芬演奏他的作品,他首先要问用的是什么速度,速度不对,他根本不听。”[3]在这里,贝多芬认为音乐中的速度应与音符、旋律、和声等配合得当、融为一体,才是好的作品,好的创作。虽然这种唯速度论并不一定正确,也并非值得推广和提倡,但也侧面反映出速度与情感的逻辑关系应该引起音乐家、演奏家的重视。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和速度的操控判然不同,但这本身不是对错是非问题,恰恰是审美多样性的艺术追求。
(二)个体演奏经验中速度对情感的驾驭
钢琴演奏是技术与经验的综合,缺一不可。演奏者对作品的成功诠释离不开丰富的经验积累,经验积累又促成了技术的日臻成熟。不同的学习经历、演奏积累形成的经验和技术沉淀不同,从而影响速度与情感。
技术水平是影响速度控制的基础。演奏者的技术越熟练,就越能自如地调整速度,从而更好地表达情感。技术水平较高的演奏者能够在快速度下保持清晰和准确,同时在慢速度下展现出细腻的情感。音乐经验包括对音乐理论的理解和对不同音乐风格的把握。经验高的演奏者通常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并通过速度的变化来表达这些情感。音乐经验的提升能够帮助演奏者在演奏中做出更符合作品情感的速度选择。
(三)音乐作品速度调节对情感的驾驭
音乐心理学表明,速度对情感有显著影响。快节奏的音乐通常与快乐、兴奋等积极情感相关,而慢节奏的音乐则容易引发悲伤、宁静等消极情感。速度的变化不仅能够改变音乐的情感色彩,还可以影响听众的生理反应和心理状态。在音乐表现理论中,速度被视为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作曲家通过速度标记(如Allegro,Adagio)来指导演奏者传递特定的情感。而演奏者在实际演奏中,常常根据对作品的理解和即时的情感体验,对速度进行细微的调整。这种灵活的速度调节,不仅能够丰富音乐的表现力,还能使演奏更具个性化和动态感。
速度调节包括动态速度变化和对比速度变化。动态速度变化(Rubato)是指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灵活调整速度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例如,肖邦作品中经常使用Rubato,通过加快或放慢某些乐句的速度,来传递复杂的情感变化。这种速度调节能够使音乐更加生动,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对比速度变化是指一首乐曲不同乐章或段落之间的速度对比,可以增强音乐的戏剧性和情感冲击力。例如,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中,第一乐章的快板(Grave-Allegro di molto e con brio)与第二乐章的慢板(Adagio cantabile)形成强烈对比,通过速度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层次。
除了整体速度的选择,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还会进行细微的速度调节以增强情感表达。这种细微调节包括对音符间时值的微调、对乐句结尾的稍加拖延等。通过这些微妙的速度变化,演奏者可以在不改变整体速度的前提下,丰富音乐的情感表现。如阿格里奇在演奏李斯特《鬼火》时,通过急速的速度和精确的技术,表现出作品的炫技和激情。她在急速的节奏中,仍能保持音乐的清晰度和表达力,使听众感受到李斯特音乐中那种炽热和狂热的情感。
二、钢琴演奏情感对速度的影响
在钢琴演奏中,速度可以驾驭情感,影响情感色彩浓淡及对受众心理的审美浸润度,同样,情感对速度也会产生反作用力,情感可以驱动速度的优化选择,也可以带动速度的变化而产生听觉上的层次感。
(一)情感驱动速度选择
在钢琴演奏中,情感驱动速度选择是实现情感表达的关键。演奏者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到他们对速度的选择。例如,当演奏者感到快乐或兴奋时,他们可能会选择较快的速度来表达这种情感;相反,当他们感到沉重或悲伤时,可能会选择较慢的速度来表达内心的哀伤和忧郁。这种情感掺杂了复杂的情绪机理,如果从心理学角度看,情感驱动速度实际又包含了情绪、情感和情操的多重因素。作为一名成熟演奏者而言,情绪和情感应该具有可控力。有证据证明,作为处于情感最末端的情绪因素在钢琴演奏中并不完全是负面因素,且个体情绪的适当调控还有利于情感激发和速度的优化。而情操作为高级情感则是能动性、内敛性与可操控性的组合,可推动速度选择得更加灵活和任意。
除此之外,音乐作品本身所传达的情感也会影响到演奏者对速度的选择。作曲家通常会通过速度标记(如Allegro、Adagio等)来指导演奏者表达特定的情感。演奏者会根据作品的情感导向,选择与之相符的速度,以更好地呈现出作品的情感色彩。如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小品《八月—收获》为复三部曲式,首部带有谐谑曲风格,速度为活泼的快板(Allegro vivace),用于表现收获季节的热烈洋溢,中部速度为安静恬适的(tranquillo),表达收获之后的满足和闲暇时光,第三部分回到原速应答主题。不同的速度不同的情感,演奏者在充分了解柴可夫斯基创作生涯及作品创作背景的前提下,实际已经产生了浪漫、欢快等情感,在情感驱动下的速度对应与选择便会更加游刃有余。
(二)情感驱动速度变化
情感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们会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变化。在钢琴演奏中,演奏者可能会根据音乐的情感起伏,灵活地调整速度,以更准确地表达音乐中蕴含的情感。例如,在悲伤的乐句中,演奏者可能会放慢速度,以突出内心的哀伤和沉重感;而在欢快的乐段中,则会选择较快的速度,以表达出喜悦和活力。但情感对速度的驱动不只限于演奏者和作品本身,音乐发展的历时性决定了情感,影响了速度。
文艺复兴、巴洛克音乐包括古典、浪漫乃至近现代,人类社会的历史演变背后实际有着不同的情感嬗变,文艺复兴为音乐发展带来了黎明曙光又在巴洛克时期高举起人文旗帜,音乐理性胜过感性。古典音乐重回感性,是感性与理性平衡发展的重要阶段,浪漫时期过渡至印象派及新古典主义,钢琴音乐在感性至上主义号召下释放出新的光辉。在这一渐进渐变的过程中,社会和时代赋予人的情感从紧张到宽松,从沉默到热烈,又从理性回归人本和自然。这种转向同时带动了音乐情感色彩变化的或淡或浓,速度运用也判然不同。
情感变化引发演奏速度变化,实际也是一场审美场域的命题。“随着时代审美风格的变迁,音乐的演奏风格也发生了显著的转变。早期那些特立独行的钢琴家们的演奏风格逐渐向录音室所需的高度精确性和对音乐文本的‘精确’解读转变。同时,对诠释细节日益增长的追求使得钢琴家们平均演奏速度逐渐减慢,以往个性化、一次性的浪漫主义演奏方式逐步被对音乐细节和精度的严格要求替代。”[4]如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第四乐章,根据时代不同,有的演奏者平均速度为168BPM(Beat Per Minute,每分钟节拍数),有的演奏者速度则只有92BPM,两者相差近一倍之多,可见时代情感对于速度产生的影响之大。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中,边缘对中心的瓦解以及多元审美论的并存,人类社会的情感再次转移,快餐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着人的行动,情感影响下的速度也有“向快而行”的明显印迹,虽然这种影响在钢琴演奏中不易察觉,但它的确在影响着每个人,每位演奏者。
(三)技术革命的推力
我们更为清晰地观察到钢琴演奏情感对速度的影响与科技发展有很大关系,科技革命推动了钢琴乐器性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对情感影响速度也有很大关系。
音乐与科学是一对孪生兄弟,技术革命的每一小步都带动音乐发展向前迈出一大步。16世纪,古钢琴从教堂管风琴发展到楔槌钢琴和羽管键琴,是乐器制造和音乐家不断探索和创新发展的过程,其中也包含了音阶、调式、和声、复调等音乐语言要素的逐渐成熟,人们创造音乐走向成熟以表达更为充沛的情感而在速度要素上也有更多创意发明。1709年,当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架“弱音”(Piano)钢琴产生而取代古钢琴受到追捧后,钢琴的音域扩大、强弱变化更明显、乐器性能更优越,使钢琴这种乐器的情感承载更加饱满。工业革命后,乐器制造技术更加成熟,钢琴基本性质确立而成为“乐器之王”,作曲家和演奏家更把钢琴当成了更大的情感画布用以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宣扬举张,速度在钢琴作品上的呈现就变得更加立体和生动。
二战以后,世界秩序重新洗牌,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先后崛起,个性化追求的音乐风格多变及电子音乐、序列音乐、无调性音乐的勃兴,非但没有影响钢琴对这些复杂情感的表达,反而紧跟时代“速度”让情感变得更加多彩,普罗大众似乎已经忘记了传统与现代对接产生的情感纠葛与矛盾,反而任由速度的时光穿梭在情感中的出场、进场,情感宣言更加自由奔放,个性选择更加随心,钢琴演奏深入到一个市场化空前的“喧闹”场域中,给予演奏家更多情感展示的机会又与受众共同闯进一个光怪陆离的速度磁场中,激荡起情感的斑斓多姿。
三、钢琴演奏情感与速度的共鸣
钢琴演奏情感与速度存在辩证关系,情感是速度的追求,速度为情感服务;速度是情感的画笔,情感用速度描摹五颜六色。情感离开了速度会失去重心,速度离开情感会失去方向,情感与速度和谐统一,使钢琴演奏有了意义。
(一)情感与速度的错位
情感与速度错位是指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故意选择与传统情感表达不一致的速度。例如,在表达激动或紧张的情感时选择较慢的速度,或在表达宁静或忧伤的情感时选择较快的速度。这样做可以制造出一种矛盾和张力,增强音乐的表现力。逆向速度调整、加速情感表达、情感与速度的交错对比,都是情感与速度错位的不同表达方式。逆向速度调整是指演奏者在表达强烈情感时,故意选择缓慢的速度,以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这种方式能够突出情感的深度和复杂性。加速情感表达是指演奏者在表达内敛或忧伤的情感时,选择较快的速度,这样的速度选择可以使音乐产生一种紧迫感和不安感,增强情感的冲击力。交错对比是指在同一作品中,不同段落使用不同的错位手法,通过情感与速度的不断变化,制造出强烈的对比效果。
如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中,某些段落通过缓慢的速度表达出深沉的悲伤和思念,而传统上这些情感常常通过较快的速度来表现。在肖邦的《葬礼进行曲》中,某些演奏版本通过加快速度,使得原本宁静的哀伤情感变得更加紧迫和激烈。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增加了音乐的紧张感,还赋予其新的情感层次。
在贝多芬《热情奏鸣曲》中,演奏者在第一乐章中使用较慢的速度来表达激动的情感,而在第三乐章中则通过快速的速度来表现深沉的情感。这样的交错对比,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戏剧性。
情感与速度的错位能够打破传统的情感表达方式,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创造独特的听觉体验,丰富音乐的情感层次。对于钢琴演奏者而言,掌握情感与速度错位的技巧,并在演奏中灵活运用,可以使音乐表现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二)情感与速度的同步
情感与速度是钢琴演奏中不可或缺的两个要素,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塑造了音乐的表现效果。要实现情感与速度的同步,在演奏中演奏者需要深入理解音乐作品,培养情感表达能力、灵活掌握速度变化并加强动态表现和细节处理。
深入理解曲目的情感内涵不仅要理解曲调和技术要求,还要领会曲目的情感走向、高潮和转折点。通过对曲目的深入理解,演奏者可以更准确地将情感与速度同步。根据曲目的情感要求,可以适时地调整演奏速度,以准确地表达音乐中的情感,在快速节律形态中可以适当放慢速度以突出某种情感,而有时候则需要加快速度以增加音乐的活力和紧张感;在乐曲悲伤的部分,可以适当减弱音量以营造出温柔的氛围,在激昂的部分,则可以加大音量以突出音乐的力量感。处理好情感与速度的同步,还需要做好各部分的细节处理,包括音符的延长、连续音的衔接、音色的变化等。通过精细的细节处理,演奏者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音乐中的情感,从而与观众建立起更深厚的情感共鸣。
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充满着悲壮和深沉的情感。在演奏这首曲子时,演奏者需要以较缓慢的速度表现出其中的忧伤和沉重感。通过控制速度的变化,演奏者可以将曲子中的悲怆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听众感受到音乐中蕴含的深刻内涵。肖邦的《革命进行曲》是一首具有激昂气息的钢琴作品,充满着革命的激情和斗志。在演奏这首曲子时,演奏者需要以较快的速度表现出其中的激情和奔放感。通过快速的音符和强烈的节奏,演奏者可以将曲子中的革命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激励听众的奋斗精神。莫扎特的《C大调第21号钢琴奏鸣曲》以其清新明快的风格而著称,在演奏这首曲子时,演奏者需要以轻快的速度和活泼的节奏表现出其中的轻盈和愉悦。通过快速的音符和明亮的音色,演奏者可以将曲子中的欢快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听众感受到音乐中的活力。德彪西的《月光》以柔和而缓慢的速度开头,表现出夜晚的宁静和神秘。演奏者通过缓慢的速度和柔和的音色,将情感渲染得深沉而浪漫。当音乐逐渐加快时,情感也随之变得更加激昂和充满活力,表现出内心的渴望和梦想。
总之,情感和速度的变化关系需要根据演奏者的理解进行灵活调控,不同理解产生的演奏效果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相同。错误情感表达对速度的掌控要求更高,但不能否认,多数情形下,演奏者需要尊重原作意图,按照作曲家创作意图和赋予作品的内涵进行适当的速度调控,更有利于情感的准确表达。
结语
钢琴演奏中,速度与情感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速度不仅决定了音乐的技术难度,还直接影响到情感的表达。演奏者需要在技术与情感之间找到平衡,利用速度变化增强音乐的表现力,使听众能够感受到乐曲所传达的丰富情感。当然,决定速度与情感关系的元素是多样的,这取决于“音乐作品的文本,也包括文本以外的因素,包括历史、文化、艺术等。”[5]表演者需要根据自己对这些因素的理解和诠释选择演奏速度,让演奏传递出具有个人风格的情感色彩,才能回归钢琴艺术的真谛。
参考文献
[1]转引自王元骧.情感——文学艺术的基本特性[J].文学评论,1983,(05):94.
[2]赖永秀.音乐速度变化的脑电感知[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9:3.
[3]Carl Czerny.Pianoforte-Schule,Op.500.On the Proper Performance of All Beethoven's Works for Piano,1846:79–81.
[4]王遒.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录音版本巡礼[J].钢琴艺术,2016,(08):56.
[5]周全.音乐表演速度分析的意义与理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3,(01):46-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