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民族音乐创作中的作曲技法探究论文

2025-04-12 15:10:15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民族音乐是历史长期发展中不断更新并传承的民族文化精华,不仅思想内涵独特丰富,同时音乐元素贴合民族特点,在创作时对民族性和文化性要求较高。民族音乐创作中作曲技法的合理运用可以彰显音乐内涵,让民族音乐在当代更好地传播和发展。
摘要:民族音乐是历史长期发展中不断更新并传承的民族文化精华,不仅思想内涵独特丰富,同时音乐元素贴合民族特点,在创作时对民族性和文化性要求较高。民族音乐创作中作曲技法的合理运用可以彰显音乐内涵,让民族音乐在当代更好地传播和发展。基于此,分析民族音乐发展基本概况以及现代作曲相关理论,指出民族音乐创作中作曲技法应用的要点,并从音响优化、和声复调、民族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作曲技法应用途径,以为其他音乐创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民族音乐;作曲技法;创作编排
民族音乐作为当前重要的艺术活动,其来源于民间生活又直接服务于人民娱乐,本身时代性明显,且具有民族性、文化性。近年来随着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融碰撞,外来音乐的冲击给民族音乐的生存带来了挑战,要想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蓬勃发展,富有时代特点就尤为关键,这就对民族音乐作曲提出了更高挑战。当前一些民族音乐作曲创作上所采用的专业技法都缺少音乐性和创造性,民族风格不明显。有必要在遵循正确作曲理论的前提下,针对合适的民族音乐素材选择正确的创作理论,在实现民族音乐创造性转化的同时,推动民族音乐创新性发展。
一、民族音乐基本概况与作曲理论
(一)民族音乐基本概况
民族音乐是在特定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下形成的一种音乐形式,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艺术魅力。民族音乐基本上反映了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的历史、情感、文化,不仅是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重要的娱乐休闲方式,也是承载民族发展历史和人文思想的基石。民族音乐重要的承载媒介是传统乐器,如二胡、笛子、古筝等。民族音乐不仅在民间有着极广的流传范围,同时其也是众多艺术家和作曲家在音乐创作时所运用到的素材,不同于其他类型音乐,民族音乐更符合民族气质,在情感表达上也符合民族发展的心路历程,高水准的民族音乐可以统一思想,让民族围绕音乐艺术紧紧团结在一起,将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充分诠释。掌握民族生活习惯和整体价值观念,民族音乐还是不同民族间进行文化思想碰撞交流的媒介,能够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保护。
(二)作曲的理论内容特点
现代音乐视角下的作曲理论更注重对位与和声,对位是由两个或以上的旋律排列进行的组合,和声是指多个音符之间同时发声形成的高低音关系及其音响组合。复杂的音符对位和精准的和声配置可以营造丰富的旋律音响效果,且优秀的音乐创作更具有层次感[1]。现代作曲理论中,常将音乐旋律和一些视听艺术结合起来,例如与舞蹈结合后从观感、听感两个方面提高观众审美,与戏剧融合起来后让唱腔更有韵味美感。现代作曲理论更重视有关音乐形式或类型的丰富和创新,例如随机音乐、即兴创作以及电子音乐等,都是近年来作曲理论不断完善后所推出的产物。总之,在完善的音乐作曲理论体系下,民族音乐有无限可能,合理利用多种音乐创作方式,可以使乐曲作品结构更具有民族特色,也为现代民族音乐提供了多种表现可能。
二、作曲技法在当代民族音乐创作中的运用要点
当代民族音乐创作中要注重乐曲的旋律层次。只有赋予乐曲旋律更多结构声部,对不同张力的情感选择合适的音乐声部,通过多层次的音乐结构让乐曲整体变得清晰直观。为此在创作时要先根据主题方向确定一个逻辑主线,提前根据情感行进对乐曲的整体结构预先设计,再对单个结构进行音乐内容的填充,整个音乐创作都要做到有章可循,以保证民族音乐整体作品质量符合民族风格特点要求。例如《草原英雄小姐妹》作曲时就根据音乐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对作品进行层次划分,理清音乐结构后,进行内蒙古民族长调元素的设计,配器中加入马头琴等特殊音色,来营造草原的辽阔和英雄的气概,让音乐作品设计更有计划性和表现力。
创作时所选的作曲技法和主要音乐元素要有对应性。不同的音乐元素需要选择合适的作曲技法,民族音乐是一项涵盖诸多音乐元素和文化内容的艺术,多种音乐思想的表达都离不开作曲的针对性设计。如《赛马》作曲就利用多调性技术对二胡旋律进行了重新塑造,得益于复调处理,二胡颤音强弱分明,配合乐曲粗犷奔放的旋律就展现了一种生动热烈的赛马场面。
此外,要根据作品创作构思确定的主题和风格来选用正确的音乐素材,同时围绕个人创作欲望和音乐思路对所选择的音乐素材进行科学处理[2]。以往会利用“一对二”式多调性创作理念对大量音乐素材进行广泛收集并统一处理,将音乐素材合理填充到各个乐曲段落中,能够让乐曲的音乐形象变得更加立体。之后在规划好各个乐曲段落应用何种素材类型后,还要对乐曲的调式予以确定,正常情况下民族音乐创作需要对不同结构层次选择合适的曲调处理方法,并且曲调处理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还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如复调技法如果在声乐作品第一部分中应用,会选择二重对位法,那么在后续乐曲结构曲调处理上,就要以该部分技法为基础,采用模仿复调技法创新音乐结构旋律,形成一种递进式的音乐设计。
民族音乐创作还要综合运用各种作曲技法,并强调每种作曲技法衍生而出的旋律都有相配套的唱腔进行演唱演奏。如《赛马》利用大量分解和弦对音乐主题中赛马的割裂式场景进行描述,而《草原英雄小姐妹》创作时通过多种音响结合体运用完成多重奏,让音乐形象更加立体。同时在作曲阶段还需要考虑未添加进去的人声部分,乐曲旋律和人声有着紧密关联,对人声处理技法进行提前设计,可以使作品内容更具有民族性。
三、当代民族音乐创作中作曲技法应用策略
(一)利用现代作曲技法创新音响效果和奏法
现代作曲技法可以对众多民族乐器的音响效果和演奏技法作出指导性创新,如各种现代声乐软件可以模拟多种传统乐器声响,音乐创作中,创作者能够对各种乐器不同演奏技法带来的音色差异有清醒认知,从而创新作曲旋律编排和乐器演奏技法,让民族音乐创作更符合现代音乐要求[3]。例如民族音乐古筝曲《幻想曲》演奏中会多次出现古筝柱外刮奏,这种柱外刮奏就是受现代作曲技法影响作出的奏法改变,相较于传统古筝奏法,其打破了稳定音高,使整首乐曲不仅可以在大三度音程之间自由转换,也可以在相距半音的调性之间转换,由作曲技法带来的奏法改变形成了新的调式调性运动,营造了一种既有虚幻空灵充满抒情气息,又有热情奔放引人回味的深远意境,使听众产生独特感受,对乐曲作曲产生好奇。当代民族音乐创作中,创作者除了根据现代作曲理念对传统乐器发音基础部位进行技法改良外,还可以通过民族音乐原有演奏方式的大量改变,来实现民族音乐音色的大幅度创造。例如民族乐曲《荒漠暮色》演奏中,创作者提倡用左手来敲击琴筒莽皮膜的形式来进行弹奏,该音响贯穿整首乐曲主旋律中,音响效果更加丰富且意蕴深远,听众会产生一种朦胧隐约的感受,符合乐曲“荒漠暮色”的主题基调。
(二)合理利用和声语言
和声是音乐作曲常见创作方式,民族音乐创作中应用和声技法最多的是民歌、山歌、花鼓戏等,民族音乐创作常用的和声方式有二度重叠和声、混合重叠和声、交替重叠和声等[4]。
1、当代民族音乐创作中二度重叠和声应用。二度重叠和声是指在音乐创作和声编排上,将有关联的和声声部分别作为第一声部和第二声部,这种重叠编排方式能够理清和声顺序,让作品的和声更有层次感且更加清晰,实际听感上就不会产生突兀感。例如民族音乐作品《我的家乡》创作中就运用该和声技法,作品主调式旋律和纯四度结构为第一声部和第二声部,五度结构和主调式转位是第三声部和第四声部,两两划分下产生了非常优质的音响效果,这是因为对旋律声部起到了重要的陪衬作用。民族音乐创作中灵活利用该技法突出声部表现,让和省重点位置的音色美感充分表露出来,提高和声编排质量。
2、当代民族音乐创作中混合重叠和声应用。该和声方式是指将不同声部的和声进行堆叠累积,在和声重合后再添加一些符合乐曲主题的音乐元素,利用该方式可以让乐曲和声变得极为丰富,展现出更多音乐画面和艺术情境,花鼓戏《打渔杀家》《补锅》就运用到了该和声技法。这种和声技法应用对作曲家音乐素养要求较高,需要作曲家对音乐作品和声中各个声部的音响功能有全面认知,经过透彻分析后对和声声部进行对位,混合后使音响效果更为厚实,以实现加强作品感染力的效果。此外部分民族音乐创作中还在该技法基础上衍生运用了一种“多轮交替重叠和声”,在一个声部和其他声部进行堆叠的前提下,再和其他声部进行交互堆积,好处在于整个声部叠加会变得有序。
3、当代民族音乐创作中交替重叠和声应用。该技法是指对两个和声声部的音程进行相互叠加,通过二度重叠的设计让两个声部的和声相互抵消,构建一种全新的和声结构。该技法在多种民族音乐类型中都有所应用,优势是能够促进多个声部的相互融合,整个和声更有一种整体感,和声的旋律走向就更加清楚,有着更清晰的色彩线条,对音乐结构编排中的一些节奏矛盾能很好处理[5]。例如《小河淌水》《北京的金山上》都运用到了该技法,都通过对音程的相互叠加交错,让音乐结构更复杂,节奏与和声做到相互契合,听觉上更有旋律美感。
(三)合理利用复调思维
民族音乐创作中复调思维也是常用技法,复调思维能够让民族音乐更加生动形象,使音乐作品更有魅力,展现作品音乐情感灵魂,音乐更具有表现力。例如民族音乐作品《牧歌》创作时就应用了复调思维,赋予歌曲段落更多的趣味性,整首曲子是变奏曲式结构,通过相隔五度的男女低音吟唱来哼唱一段主题旋律,在尾声中由女低音哼唱主旋律,男高音在高声区用假声伴和,结合歌词中“小河流水”等意象创造出了开阔悠扬、辽阔草原的美丽景象,符合“牧歌”这一主题,音乐感染力更强。此外,复调作曲技术还可以实现民族音乐与其他风格音乐的融合,使音乐类型更加丰富。例如《阿姐鼓》就以复调技法为媒介,实现了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的结合,创作者运用大量复调节奏来突出现代音乐元素,使歌曲更加贴近现代音乐听众的欣赏需求和习惯。部分作曲家还尝试利用复调技术对民族乐曲进行改编,对一些旋律不复杂的乐曲利用复调手法进行改编,增添更多音乐元素,能够从不同视角来彰显民族音乐的魅力。例如先对民族音乐的各个声部进行分析,后利用复调思维从更高的层次进行声部划分,运用复调技术对民族音乐的音色和音准进行统一控制,音乐演奏时再利用复调技法对歌曲中所蕴含的多种声音要素进行处理,在音准音色有效统一的同时切实增强音乐感染力。
(四)合理利用曲式配器
当前民族音乐创作所包含的结构主要有时间结构以及空间结构两种,具体到音乐曲式上,则又可以分为奏鸣曲式以及变奏曲式[6]。作曲家在实际创作时,可以根据不同的音乐结构选用不同的曲式类型,观众对不同曲式的听感也有细微差异,创作者按照一定的创作标准,依据重复原则、对比原则对民族音乐曲式结构的编排进行合理调整与不断优化,就能实现民族音乐的优秀创作。此外配器也是民族音乐旋律创作所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只依靠人声,民族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就相对有限,需要各种乐器不同类型音色的陪衬支撑,才能充分发挥民族音乐作品的魅力。作曲家要根据音乐结构、风格上的差异来选择音色符合乐曲设计计划的乐器,将民族音乐的独特性艺术性完全展示出来,让民族音乐舞台演奏效果更优。
(五)以民族音乐文化为引导的作曲技法
民族音乐是一个宏观概念,其包括民俗文化、古典戏曲、唱法技巧、民族乐器等多个概念。民族音乐创作中如果以民族音乐文化为引导,将文化韵味代入到音乐思想中,赋予作品民族文化特征,能够有效促进民族音乐的繁荣[7]。例如钢琴作品《多耶》原本是西方现代音乐,但作曲家在原曲基础上创新融入侗族音乐元素,以民族文化为向导开展改编创作,将现代器乐和民族风格融合在一起,所有旋律节奏的编排和创作都以体现民族风格特点为准则,将音乐作曲技法与民族精神文化联系起来,创作出的歌曲更符合民族气质。音乐创作要做好情感色彩的烘托,在作曲中的特定阶段进行大量留白处理,为立体丰富的音乐情感演绎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以情感为核心调动听众对乐曲的认可。
(六)以古典戏曲为载体的唱腔作曲
我国民族文化在传承发展中具有包容性强的特点,民族音乐文化元素丰富,不仅类型繁多且乐器种类丰富。如从乐器种类上划分,锣鼓、二胡、琵琶等多种乐器都赋予了民族音乐变幻莫测的曲调;从类型上划分,民族音乐以唱腔特征为标准产生了豫剧、越剧、京剧等多种音乐类型[8]。在创作中将这些丰富音乐元素作为技法手段,不仅可以丰富当前民族音乐创作形式,而且可以避免听众在民族音乐欣赏上出现审美疲劳。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本是传统戏剧,诞生于民间故事,近年来有作曲家以传统戏曲元素为基础,利用西方乐器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交响乐中重现民间故事。创作者将乐曲中经典的过门这一越剧元素应用在乐曲开头,让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乐器音色直接产生碰撞,产生了巨大的听觉冲击,为其他民族音乐创作中的中西结合提供了思路。此外在民族音乐作曲中适当融入戏腔也是可行的作曲途径,既可以彰显民族风格特点,同时也能让听众感觉到耳目一新,让戏剧音乐的影响力持续扩大。例如音乐作品《新贵妃醉酒》就是在运用现代作曲技法的同时增添京剧的戏曲腔调,使现代音乐作品也具有独特戏剧内涵,在现代元素与古典戏曲的碰撞下让听众感受到我国音乐的包容性魅力。民族音乐作曲同样可以借鉴该思路,适当创作节奏平缓的旋律供戏剧唱腔运用,以传统音乐为纽带引起听众听感上的共鸣,不仅可以丰富民族音乐内容,还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七)以民族独特音乐唱法为基础的融合作曲
民族音乐有其独特的唱法技巧,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民族性格特征,在民族音乐创作中要对多种类型民族音乐的唱法魅力进行着重考虑,通过旋律的合适编排力求民族音乐做到唱法多样且风格迥异。例如云贵高原山歌轻快明亮、秦腔洪亮雄浑、蒙古长调婉转悠扬等。作曲家只有对不同音乐唱法的特点做到了然于心,在创作时才能通过旋律编排优化来发扬不同类型民族音乐的旋律特点[9]。例如音乐作品《深藏在心底的歌》在作曲编排上就利用了多种乐器对蒙古长调进行了重新编排,通过钢琴波音的科学设计展示了蒙古长调中的颤音,整个歌曲围绕独特唱法进行有民族音乐特点的旋律编排,就营造了一种悠长深远的音乐意境,实现了歌曲民族特色和现代作曲理论的深度融合。而且由于蒙古长调唱法本身就具有曲调绵长且节奏欢快自由的特点,利用乐器彰显长调唱腔和特点还让该音乐作品的内涵得以有效丰富。
(八)重视旋律的非声乐化处理
新时期随着音乐理念的完善,众多现代音乐作品都将情感表达作为旋律处理主要目的,部分作曲家都开始尝试利用旋律的非声乐化处理来挖掘乐曲情感。例如对音区进行扩展,让作曲形成一种多元化的思维,这种处理方式可以确保民族音乐在新时代中的创作和演唱更加时尚,形成有特色的艺术风格后以完全吸引听众的注意[10]。创作者可以通过局部开展以及移位的方式完成处理,或者是直接利用音程进行旋律核心的变换,确保最终形成的民族音乐内容有更加丰富且变化莫测的旋律,能够实现民族音乐的器乐化创作。民族音乐创作者需要重视对音程的改造,让旋律中的一些核心音程有更强的展示力度,打破传统艺术审美视角对民族音乐造成的限制,使听众不仅重视歌曲中的主题营造,也注重情感渲染。借助非声乐化处理还可以让民族音乐作品从以往的旋律表现慢慢变为音色、律动、意境、风格的表现,借用各种形式的复杂旋律来诠释民族音乐作品的情感内容,复杂的曲调曲式也会产生一种和谐感,让听众回味无穷。
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作为承载民族生活、表达文化情感的重要途径,其在长时间发展中诞生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乐曲,衍生出了多种作曲技法。当前民族音乐创作已经走向了新技法、新风格、新音色并存的阶段,以往民族音乐常用的作曲技法在艺术审美上也产生了改变。因此需要加强民族音乐创作对作曲技术理论的多层次运用,将现代作曲理念融入乐曲创作中,通过不同类型的作曲技巧彰显民族音乐特色,持续提升民族音乐创作水平,助力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漫,庞忠海.流行演唱与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合发展[J].戏剧之家,2024,(12):77-79.
[2]王昕.民族化视角探究“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艺术特征[J].黄河之声,2024,(06):12-15.
[3]高亢,程诺.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的融合——以朱践耳音诗《纳西一奇》为例[J].戏剧之家,2024,(06):89-91.
[4]董贤宇.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互动与融合实践探究[J].艺术家,2024,(01):71-73.
[5]段君妍.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元素在现代作曲中的融合与应用[J].戏剧之家,2023,(33):97-99.
[6]魏源君.新时代民间民族音乐新作中的作曲技法研究[J].艺术品鉴,2023,(33):39-41.
[7]文浩宇.浅析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音乐中的应用[J].明日风尚,2023,(21):28-30.
[8]张景然.传统民族音乐元素在现代作曲中的融入[J].艺术大观,2023,(30):133-135.
[9]黄芝路.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互动与融合实践探析[J].明日风尚,2023,(18):46-48.
[10]张怡霏.民族音乐元素与当代作曲技术的有机融合——以叶小纲钢琴作品《纳木错》为例[J].琴童,2023,(14):48-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