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途径研究论文

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途径研究论文

2

2025-04-11 10:56:48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红色基因是革命历史的沉淀,它的发展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奋斗,是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知识宝库。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新时代的大学生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国家的存亡。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具有价值引领,凝心铸魂,培养新时代新人的作用。为此,文章通过梳理红色基因与高校思政理论课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红色基因融入思政理论课的价值,并提出弘扬红色基因的路径,以此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红色基因是革命历史的沉淀,它的发展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奋斗,是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知识宝库。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新时代的大学生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国家的存亡。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具有价值引领,凝心铸魂,培养新时代新人的作用。为此,文章通过梳理红色基因与高校思政理论课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红色基因融入思政理论课的价值,并提出弘扬红色基因的路径,以此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校;思政理论课;红色基因;价值;途径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动员大会上提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1]红色基因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内核,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也是高校思政课的知识宝库。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加强党史教育,对于红色基因的传承尤为重要。青年作为国家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基因要“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高校思政课作为培养“三观”的基础性课程,如何将红色基因与思政理论课结合,培养新时代新人。

  一、红色基因的内涵

  红色基因是中国精神诞生滋养的土壤,是建党精神血脉的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执政党的根基所在。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会议上提出,广大党员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继承红色基因。红色基因“其中最本源的成分是体现党的性质宗旨和政治本色的部分:一是对党忠诚、维护核心,二是坚定崇高理想信念,三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3]红色基因的内涵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首先从物质层面来看,红色基因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所展现的红色故事,主要通过人物和故事,以及革命会议遗址、红色革命人物故居、博物馆、纪念堂和文化展览馆等载体来展示。例如:古田会议旧址、遵义会议旧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故居等等,这些物质财富都是伟人故事背后所陈列的内容的真实体现。其次从精神层面来看,红色基因代表着革命精神的传承,植根于红色信仰和红色精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坚定不移和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即使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例如西柏坡精神、遵义精神、抗疫精神、延安精神等等,这些都是惊艳的中国故事。包括了对党忠诚、追求信仰,奉献社会的文化。

  红色基因的继承意味着中国人民要不停地学习,继承、发展、创新再继承发展下去。就像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到的质量变关系一样,循环往复,不断前进。因此,无论是物质层面的红色基因还是精神层面的文化基因,都是中国人民奋勇向前的精神动力,也是鼓舞人心、敢于拼搏、勇往直前的勇气,是中国人民前进的精神食粮。

image.png

  二、高校思政理论课传承红色基因的原因

  1.教学内容丰富,难以取舍

  红色基因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体现,它蕴含的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集合,既有深刻的历史渊源,也有鲜明的时代特性,把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能够极大地推动学生对于党史学习的热情。但是如何选取适合学生学习的红色文化,成了教师的烦恼。教师通过教学内容回顾与略讲方式,选取的内容比较宽泛,没有触及深层次内涵,没有结合时代,讲解深度不够。多数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仅仅局限于听报告,参加讲座的形式,学生的敷衍性并不能意味着教学的成功。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就出现了难题。

  2.实践教学环境局限,施展不开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大多以讲授、理论教学为主,红色基因的继承也停留在口头宣传,纸质教育,与学生间的沟通互动少,不能调动学习红色基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教学案例缺乏创新。目前为止,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在实践教学中并不能做到知行合一,理论应用于实践。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受到经费、安全、专业教师等因素的限制,没有特定的环境和教学内容施展,大多以课堂的形式继续延续了理论灌输,这就造成红色基因的传承不能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教学设计不健全,缺乏保障

  在高校学生看来,学好专业课是首要任务。并且大多数高校在开展红色理论课时,并没有完善的教学设计,学生接受红色教育也只能在思政教学中。部分思政课的排课情况都要为专业课让路,安排在晚上,周末等,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出现了逃课、睡觉、打游戏、聊微信的场景。课堂教学主渠道的灵活性并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红色基因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融合都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种静态化的模式。作为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其融合的保障机制应该不断完善和发展,并不是止步不前。例如,缺乏充分的资金辅助,各种设施不健全,参考书目配套设施不完善等,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基因的戎和达不到常态化。并且红色教育的机制只是停留在学校的管理体制上,在学校各方的理解上,并不觉得它的重要性有多大,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并不能达到多方联动。

  三、高校思政理论课传承红色基因的路径

  大学思政课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红色基因融入美德培养的整个过程,使红色基因渗入学生的血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砥砺前进。实现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重任的关键在于实践,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传承红色基因是一项持久战,永远在路上,需要长久坚持,使其成为常态化工程。

  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中渗透红色基因教育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都承担着高校立德树人本质的教育任务。2019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研究编制革命文化景区课程教材指南,编制革命建设改革时期英雄人物,先进模范进课程教材图谱。”[4]作为学校,积极制定课程安排,将红色基因引入教科书、课堂和学生头脑,不断扩大红色基因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吸引力和影响力。

  作为课程建设教师,要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战场”,可以开展除了教育部安排的四门公共必修课以外,可以开设红色专题的选修课,网上公共课等内容,例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选修课,通过专题讲座,灵活运用红色基因,讲述革命任务、历史事件,革命传统、新时代战略布局等,增强教学的魅力,从而加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2.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使“互联网+”“大数据”的传播的速度飞快,呈现扁平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密切度不断加强。高校作为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基地,必须提高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水平。

  首先,加强线上线下教育的结合。网络文化的影响,让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扩宽了,但是信息的真实性与否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误差。高校要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和网络育人阵地,建立红色育人专栏,开辟正确的网络空间,拥护党的领导,明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道路,讲述中国故事,传播红色声音,发扬光荣传统,传播正能量。其次,创新传承红色基因的方式。作为信息化的主体,许多先进的网络技术被大学生掌握。此时他们应该发挥其弄潮儿的能力,创新发展师生之间的活力,利用网络用语,将红色文化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以大学生的方式融入高校生活中,增强学生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最后,利用学生常用的互联网平台,微博、快手、抖音、微信等平台上注册公众号,在此平台上推送与红色基因相关的视频、音频、照片、漫画、沙画、故事等内容。并且通过视听的配合,让大学生能够感受文化基因的魅力,乐毅了解文化基因。最后,也可以打造文化基因的专业平台。邀请专业的平台运营者定期开展红色基因的网页信息的更替,例如红色文化测验,红色教育,红色展览馆和红色摄影,将红色基因与信用联系起来,以增强吸引力并增加参与。

  3.开展实践教学,理论应用于实践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提出,应扩展应用型的教学形式,实践教学要被有效性应对。红色文化资源和革命场所都包含红色基因,并具有价值指导、环境育人、道德培养的功能。因此,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将简洁地参观和体验高质量的项目,玩步行课,让经典人物和经典实例进入课堂。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高校可以开展虚拟仿真教学,建设红色文化展厅、虚拟现实和其他现代技术可以复制历史,使学生能够体验红色文化而不离开学校,并增强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坚定文化自信。其次,利用好图书馆资源,引导学生熟读四史,强化历史认同,让学生从红色资源中吸取营养。透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熟悉党史,学习党的理论,感受党的魅力。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收获知识,增强感受性。通过学生的理论学习和亲身实践,然后强化实践形式,让学生可以去录制一些短视频,讲课视频等,这样才能检验社会实践的成果。

  4.利用地方红色旅游,传承红色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红色基因随处可见,在不同的时代,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高校应利用自身优势,利用当地红色旅游,促进红色基因的发展,提高教育能力。

image.png

  首先,高校要和当地红色基因的挖掘。挖掘红色基因,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身临其境的感受红色文化,把握红色基因背后的意蕴。其次,与当地的红色基地合作。增加与博物馆,烈士墓地、革命遗址的合作,名人故居,加强红色基地教育专家开设讲座,专题报告,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也可以让学生担任志愿者,通过第二课堂加学分的形式,让学生们感受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和革命烈士身上的优良品质。让学生从教室转移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地参观和学习,能够更好地体现红色基因教学的效果。第三,与形势与政策结合。在抗击新冠疫情时,党领导人民战胜病毒、涉疆棉花、恶意污秽中国言论等挑战,是对共色基因的生动诠释和红色文化的缩影。共产党员的以身作则,表率作用都是当代青年应该学习的内容。通过这种教学案例的融入,能够提升思政课的感召力,让红色文化直抵人心、润物无声。

  5.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传播红色文化

  高校“思政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5]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办好思政理论课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的发挥。作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高校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授课不仅要丰富知识,透过红色作品、红色历史,研究红色资源,提升理论功底。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红色基因的传承和传播要求教师走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一是培养一支专业造诣高、文化修养高的教师队伍。高校要不断丰富教师的红色基因。定期组织教师的红色文化的培养,提高自身红色涵养。思政课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够准确把握文化基因的精髓,能够准确地向学生传达用的文化的科学内涵。第二,就是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红色基因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的内容,可以以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讲解,需要教师去探求适合学生接受度高、具有吸引力的表达方式。教师的表达能力的提升,在传承红色基因的时候能够将语言平实化、生活化、通俗化,让学生能够通过最指标的表述感悟文化基因。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红色基因,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人生的“导师。”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将红色基因讲的越好,学生才能努力践行和传承红色基因。

  6.挖掘校园红色基因,以文化人

  红色基因的存在并不仅仅局限于历史任务,对于校园文化中,到处都蕴含着丰富的红色基因。第一,挖掘学校历史上的红色文化。“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方。”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中的校史、校训等背景,向学生传达工匠精神、拼搏精神等红色内涵。二是不断丰富校园文化中的红色元素。在物质文化方面,红色基因应融入校园环境,在校园建筑中,你可以像红色元素一样移动,围绕学校的特色专业,创造特色校园景点,建立校园名人雕塑,开展名人堂等,通过环境育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增加文化素养。在精神层面,在学生手册的修订中,融入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大学校训与红色文化融合贯穿,让校园成为红色基因传承的主战场。最后,加强制度保障。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要想让二者的关系发挥得相当好,就必须学校给予制度保障,从而提升红色基因教学的效果。

  四、结语

  红色基因是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中,无数先烈用生命铸成的,是革命先辈身上的民族精神所在,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追求。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屈的革命风格以及传承与发展的思想理念已与共产党的精神血脉深度融合。信仰之火永不熄灭,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高校应努力激发红色精神,成为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场所。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人民日报[N].2021-2-21(01).

  [2]檀江林,项银霞.青少年“红色基因”传承实施路径[N].合肥日报,2018-08-02.

  [3]刘志兵.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J].前线,2018(7):40-43.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BE/OL].(2021-01-12)[2019-08-14].

  [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实,2020(17):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