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伦理剧中的反映与塑造—和谐背景下的幸福走向论文

2025-03-28 11:26:39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中国家庭伦理剧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与其他类型的电视剧相比,有着鲜明特色。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庭伦理剧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众多观众。文章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的简单梳理,分析近年来该类型剧的创作走向及其产生原因,从而分析家庭伦理剧是如何以幸福地走向来反映和塑造当代社会的。
摘要:中国家庭伦理剧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与其他类型的电视剧相比,有着鲜明特色。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庭伦理剧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众多观众。文章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的简单梳理,分析近年来该类型剧的创作走向及其产生原因,从而分析家庭伦理剧是如何以幸福地走向来反映和塑造当代社会的。
关键词:家庭伦理剧;和谐;幸福
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家庭伦理”也因此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所关注的话题之一。在中华民族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家”始终贯穿于整个历史时期,并深刻影响着当时乃至后世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它就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作为文化载体的文学艺术,从《西厢记》《牡丹亭》到《红楼梦》,以至现代经典小说,无不有效地阐释着“家和”这一传统人文思想。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随着电视艺术的兴起,一批中国家庭伦理题材的电视剧蓬勃发展。这些作品以“和为贵”的精神为基础,如《渴望》《牵手》《蜗居》等,也在精神内涵和艺术形式上不断创新,以化家为国、家国同构的思想将“家事、国事、天下事”糅合在一起,成为中国电视荧屏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彰显出别样的艺术魅力。
一、创作走向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家庭伦理剧经历了从探索到繁荣再到滑坡的过程,而这一现象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因此可以说是一个必然发生的过程。在此背景下,曾教授的《中国家庭伦理剧研究》一书应运而生。对中国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的发展脉络进行大致梳理,根据时代变化所引发的电视剧作品审美表现形式的转变将其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改革开放至90年代初—激进主义下的历史余留
随着政治改革的深入展开,人们开始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重要性,并逐渐形成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入我国。这一时期也是中西文化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文化认同危机日益凸显。激进的社会文化运动带来的价值虚无主义与共同记忆的缺失,导致文化建设迫切需要重新树立新的归属感,进而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人们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其中,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之一的电视媒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影视行业取得显著成绩。电视剧市场持续升温,精品佳作不断涌现,在电视剧创作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这一阶段的电视剧创作大多集中于如何体现电视艺术“文以载道”的精神,影视剧也以强烈的伦理教化和思想教育功能赢得广大电视观众的青睐。而电视剧则成为这一时期热播的优秀影视作品之一,它以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独到的主题内涵受到广泛好评。该剧一经播出便获得巨大成功。收视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尤其以《篱笆、女人和狗》为例,通过讲述葛家这个山村家庭的故事,成功展示了新旧婚姻观念的冲突、女性意识的觉醒与进步,以及全新爱情观念的形成。与此相类似的是,此类电视剧也为观众提供了关于家庭关系、家庭责任以及道德准则的重要启示。这一类型的剧集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因为它们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情感冲突和人物发展,使得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家庭伦理的重要性和价值。剧作家黄允先生认为,家庭伦理剧虽然不比历史题材、革命题材等剧种的命题重大,但是它能在更为平和的基调中反映这个社会、反映这个时代,反映人类共同的情感。在该创作思想引导下,不少专家学者均主张家庭伦理剧的创作应当从中国传统的伦理美出发,在艺术中说道,在艺术中弘扬仁爱厚德精神[1]。
2.第二阶段:90年代初至20世纪末—日常生活化叙事倾向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社会“政治中心”的结束,社会转型的历史序幕也随之解开,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在经济型社会形态的背景下得以充分发展,这为其提供了丰富而独特的机遇。在电视剧创作中,叙事重心逐渐从史诗化的叙事方式转向了日常生活化的叙事方式。这样的转变使得个人情感、家庭悲欢和日常生活等细微而真实的人生经历得以展示和描摹。
这一时期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的转型以长篇电视连续剧《渴望》的播出为标志。《渴望》把镜头对准了“文革”背景下的两个平凡的家庭,在畸形的社会环境中感受最本质的人性,展现了人们对爱情、亲情、友情的渴望。《渴望》作为一部长篇家庭伦理剧,不仅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而且也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该剧一经播出就引起巨大轰动。此后,《渴望》连续两年获得“金鹰奖”最佳故事片提名;2000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大奖;2002年获茅盾文学奖一等奖。随后的几年中,1998年播出的《北京人在纽约》成为一部现象级的作品。这部剧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为背景,通过讲述一群普通人在国外奋斗的故事,表达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1999年播出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则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关注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这部剧以其贴近生活的剧情和朴实的风格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进一步确立了中国电视剧对平凡人物、现实题材的关注和表现。这些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视剧逐渐摆脱了单一化的局面,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在电视艺术审美价值上实现了新的突破。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新世纪以来,我国电视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影视作品。如:《渴望》《我爱我家》《大宅门》等。这些作品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被改编成影视剧。这些作品的问世,不仅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誉,也为中国电视剧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在这个时期,中国电视剧的创作呈现出更为丰富和多元化的态势。创作者们开始尝试将不同类型和题材的元素融入作品中,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法。
在《情满珠江》中,创作者们巧妙地将时代背景与个人命运相结合,展现了一段充满曲折和感人的爱情故事。而在《咱爸咱妈》中,则通过平实的叙述手法,将普通人的生活经历与家庭、亲情等题材紧密联系在一起,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在《辘轳女人和井》中,作者通过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展现了农村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巨变。作品中,家族观念的解体和文化意识的转变,使得传统的农村社会关系受到冲击,也使得农村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同时,个人的成长史和感情史与家庭成员的命运史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生动真实的社会画卷。而在《过把瘾》中,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们的爱情故事,真实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激烈的爱情故事背后,其实是对传统家庭观念和社会规范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这两部作品都以个人和家庭为切入点,通过对个人和家庭命运的描绘,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它们不仅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变化,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些作品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也日趋成熟和精湛。在人物塑造上,创作者们更加注重细节和心理描写,使角色形象更加丰满和真实;在剧情安排上,则更加注重情节的合理性和逻辑性,让观众能够深入其中,感受到故事的波折和起伏;在拍摄手法上,也更加注重画面感和视觉效果,让观众能够沉浸在作品所营造的氛围之中。
3.第三阶段:新世纪—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社会转型
到了新世纪的开端,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转型变革,即从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转变。这一变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模式。同时,人们的审美意识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迁。由此带来的是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家庭伦理剧应运而生,为了满足观众对于真实自我呈现和情感表达真实性的期待,家庭伦理电视剧在创作上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这一步不再把某一伦理思想作为绝对的权威,而是以个体个性的情感表现为出发点,不遗余力地展现人性。以“人”为出发点,真实地呈现了个体个性的情感,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情感表达的真实性,
剧中人物不再被刻板的人物设定所限定,而是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不再是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更多地关注个体在伦理道德冲突中的挣扎和成长。不再只是单一的叙事方式,而是结合了多种视听元素,如音乐、影像、色彩等,营造出更加真实和生动的情感氛围。《牵手》的热播标志着家庭伦理剧在这一时期实现了转型。同样以家庭为背景的电视剧,如《中国式离婚》《双面胶》《蜗居》等,在随后几年一直占据家庭伦理剧的主流。
这一时期的家庭伦理剧完全打破了家庭的神圣性和社会约束性,通过不同伦理价值观念的对抗,引发戏剧冲突,推动故事发展,承载着多元化价值观念的传达。在这样的背景下,作品数量大幅增加,出现了许多新颖而引人入胜的作品。如《爱在家庭》《温暖的守护者》等,这些剧集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丰富的情节设置,生动地展现了家庭伦理剧的新面貌。在这些作品中,观众看到了不同人物在不同伦理观念的冲突中挣扎、成长,也看到了家庭伦理剧在多元价值观念传播中的新可能。通过剧中人物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纠葛,观众能够看到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问题和矛盾,从而引发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反思。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使得家庭伦理剧在传达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同时,也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尽管这一阶段的创作较之于20世纪90年代的同类剧在叙事上更加成熟—不再把某一伦理观念作为绝对的权威,而是更具开放性、多元性地涉及家庭生活中个人的选择观、责任感、幸福感、家庭和谐观等。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导致家庭伦理剧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从总体来看,目前家庭伦理剧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鲜明而独特的艺术特色,如果过分强调家庭矛盾的严重性和无法解决的性质,把所有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展示矛盾、表现家庭破裂的必然性,家庭伦理剧的兴起引发了人们对其所传递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思考。为了回归和谐人伦关系,我们需要弘扬积极健康的家庭伦理观念,这是家庭伦理剧发展的必然趋势。
4.第四阶段:近年—幸福中国、幸福走向
在“十二五”规划的影响下,电视剧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家庭伦理剧作为电视剧家族中的一支新生力量,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题材选择上更加注重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人物刻画从正面转向反面,叙事方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主题表达方面更趋于理性,描写多元价值观念的同时,开始以“幸福中国”为导向,反思传统文化和人伦的缺失。随着对伦理问题的深入探讨,家庭伦理剧开始传达一种新的伦理观念,即追求家庭和睦与幸福。这种观念在当下的中国家庭伦理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特征。《金太郎的幸福生活》《媳妇的美好宣言》等的一系列描写幸福的热播剧将新的伦理内涵最终确立。随后,《父母爱情》《大丈夫》等同类题材电视剧占据了近年家庭伦理剧的主流。而《辣妈正传》《小爸爸》《离婚律师》这类新型家庭伦理剧所传达的伦理观念,它既维护了个人权益,家庭伦理剧的创作目标在不断演进,旨在通过文化价值理念的构建,成功解释传统伦理在当代社会中的转变,并传达新的伦理观念[2]。
近年来,家庭伦理剧在新的伦理价值观指导下,试图以一种朴实的叙事方式呈现,讲述普通人们如何创造和守护幸福的家庭生活。这一时期的家庭伦理剧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探讨,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可。它们不仅承载着多元化价值观念的传达,更在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正是为什么这一阶段的家庭伦理电视剧会迎来其创作高潮期,并且作品数量大幅增加的原因。尽管某些剧情设置仍有待改进,但总体来看,这一阶段的家庭伦理剧已从过度暴露问题转向探索解决家庭矛盾、共同构建美好未来的方向。
二、形成原因
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家庭伦理剧实现了“说教—日常—多元—幸福建构”的几大转折。思其所以然,当是家庭伦理剧作为一门再现现实的艺术,在文化现象与社会观念的变革之间肩负着反映与塑造社会生活价值观念这一存在关系与珍贵记忆的重任。中国人安身立命价值之基础在于“家”,家庭伦理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又由一定的社会存在所决定。
1.政治经济原因
由于家庭伦理剧本身的题材内容贴近生活,因而必然触及所属年代政治、经济的各个层面。家庭伦理剧蕴含着家庭伦理的重要内容,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对个人的道德塑造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体制的文化力量和国家意识形态对家庭伦理剧的规范与引导作用,较之其他类型电视剧更为显著。这种力量对这一时期家庭伦理剧的题材选择、价值观念表达、叙事方式以及对人的情感表现都产生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体制力量,决定了代表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文化。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文学传统里流淌着浓厚的政治血液,文学艺术为政治服务的目的制约着文化多元发展的可能。到90年代,随着国家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和诸多政策的出台,“悠悠万事,民生为大”的人本思想使日常生活化的叙事倾向逐步形成并在电视剧中得到生动表现。新世纪的市场开放带来了社会观念的变革和个体价值观念的解放,全球化的大众传播导致了传统伦理观念的巨大变化,家庭伦理剧的创作焦点已从政治导向转向深入探讨个体伦理情感和家庭内部的复杂关系[3]。与90年代注重表现人物对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自觉接受有所不同,新世纪的家庭伦理剧重在探讨个体价值观念对传统家庭伦理的冲击。而多元的文化导向与新的社会矛盾也将艺术创作从政治思维导向的极端带向了利润思维导向的极端。当“和谐社会”“幸福中国”成为当代中国的两个核心词汇后,家庭伦理剧也履行起其反映社会变迁、提供积极健康伦理观念的重任。在创作上,逐步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以幸福中国为目标,努力展现新型家庭关系中的人伦和谐。这是对传统伦理观念的回归,也是对自身发展的全新探索。
2.文化艺术原因
家庭伦理剧作为一门再现现实的艺术,其创作与所属年代的文化艺术思潮密不可分。改革开放初期,在艺术叙事中,大多数情况下是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叙事环境中进行,或具有鲜明的“主流意识形态”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本身就具有崇高的美学品质,其次是因为“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深远影响和历史的惯性,即使剥离政治的外衣,美学结构也不会发生巨大改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文化产业和大众文化的迅速崛起,使得“日常生活化叙事趋势”逐渐成为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叙事环境中的关键要素。也是从这一阶段起,家庭伦理剧一直在不断地探索自己独立的美学品格和艺术语言。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发展,至新世纪初,多元价值观和娱乐渴求的心理促进了大众文化市场,难免一批“文化大腕”千方百计迎合、操纵大众口味,控制文化市场。这一时期,电视艺术以其极具功效的传媒特征成为大众文化时代的引领者,而家庭伦理剧的创作也呈现出最新景观,与商品文化和大众传媒支配下的文化转型时代相呼应,并大兴于市。在这样纷繁的时代语境下,不少美学家、文艺评论家纷纷提出疑问,对艺术一味从属于经济、盲目迎合大众口味的风潮进行强烈批判。仲呈祥先生就不止一次地提到过:“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从过去将艺术过于简单地视为政治的附庸,用政治思维取代艺术思维来把握世界的错误,转变为将艺术过度地视为经济的附庸,用利润思维替代艺术思维来把握世界的错误。”
3.社会生活原因
家庭与社会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而社会变迁也导致了人的社会化呈现出特定历史阶段的独特性和时代性。因此,家庭中的各种故事、人伦关系中的典型情感以及命运的变迁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家庭伦理剧以日常生活为创作蓝本,通过精心编排,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主题。它们紧跟时代潮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从平民化的视角出发,家庭伦理剧深入挖掘日常生活细节中隐藏的家庭伦理问题,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以“父子轴心”所确立的家长制为核心的家庭结构在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因此家庭伦理剧的起步阶段,题材选择多以表现大家庭生活为主要内容,因为大家庭的生活更能见出传统伦理的力量。直到90年代,家庭伦理剧在艺术创作上提出了日常化、平实化的叙事策略,但仍秉持着千百年来“善恶有报”的华夏民众独特审美趣味。世纪之初,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带来了社会的广泛变革。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迅速改变,同时生活观念和方式也在悄然间发生着转变。在大时代变迁的背景下,必然会引发传统观念的转型。此前严肃正统、很少涉及纯个人感情和家庭琐事的剧情,现在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揭示家庭出现的各种矛盾、表现传统观念与个体的自由冲突成为这一阶段家庭伦理剧的首要特征。而对于因个人欲望而忽视家庭、忽视亲情的社会现象,仅仅停留在反映层面,对问题的解决或避而不谈,或以消极方式结构伦理正义和家庭完整。多元语境下社会转型期的这一思路必定将家庭伦理剧的创作逼进一条死胡同。在历史断裂中,人们对幸福生活的伦理认同与实践具有连续性,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和宝贵的记忆。因此,家庭伦理剧的转变意味着不再简单地展现现代性冲击下生活和历史的断裂,而是更注重展现社会的连续性和秩序性。通过理性的视角直面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动荡,家庭伦理剧关注日常生活实践和幸福伦理,以建构现代中国共同的记忆和亲切感。
三、结语
中国家庭伦理剧的幸福取向,是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信息产业的冲击下,社会结构、职业关系、家庭关系和伦理观念的集中体现。这一冲击引发的社会和人们思维、观念的变化,见证了中国社会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断裂与回归的自我认同。在这一认同过程中,家庭伦理剧不仅展示了大众生活的文化特征,也成为唤起中国人回忆过去生活艰辛、期待当下幸福生活、寄托未来美好愿景的诉求途径。
[1]吕乐平.中国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的叙事艺术[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卢蓉.电视剧叙事艺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3]张智华.电视剧叙事艺术研究[M].中国电视电影出版社,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