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思想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论文

2025-03-22 15:22:2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在马克*主义的科学指导下,中国共*党领导人民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开辟出一条既能保持民族和国家发展的自主性,又能融入世界进步潮流并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在马克*主义的科学指导下,中国共*党领导人民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开辟出一条既能保持民族和国家发展的自主性,又能融入世界进步潮流并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现代化孕育为历史根基,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现代化探索为历史起点,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式的现代化创新为现实基础,最终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辩证地理解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关联,就必须深刻把握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理论特质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逻辑,进而才能从本源意义上阐发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的世界意义。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概述
一、现代性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一般认为,现代性的基本观念来自启蒙运动的精神,是启蒙精神哺育了现代性的产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系列体现现代性的社会制度逐渐发展完善且成果丰硕。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与矛盾亟须解决。20世纪50年代以后,现代性在全球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反思现代性所带来的问题为出发点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开始兴起。如今,现代性时期是否终结、后现代性时期是否到来仍是学界争论之所在。
二、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基本认识
马克思对现代性思想既批判又构建,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为文明新形态提供历史依据,构建共产主义现代性为文明新形态描绘理想蓝图。
第一,在现代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方面,马克思认为,现代性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紧密相连的。现代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组合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组合过程是由人主导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物质财富不断积累。这种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第二,在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人们从事不同的职业,形成了不同的阶级。马克思认为,现代性社会中存在着严重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因此,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类的解放。
第三,在商品经济和货币关系方面,马克思认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商品经济的普遍化和货币关系的渗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生产和生活活动都围绕着商品生产和交换展开,货币成为衡量一切价值的尺度。这种商品经济和货币关系使得社会关系变得越来越抽象和疏离。
第四,在城市化和全球化方面,现代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它与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等现象密切相关。在马克思看来,现代性是一种社会形态,它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运作来实现社会的物质财富的增长。同时,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益密切。马克思认为,这些现象都是现代性的表现。
第五,在人的异化方面,马克思认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人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为了追求物质利益,往往忽视了自己的精神需求和个性发展。人与劳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疏远和紧张,导致人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
第六,在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方面,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并不是要否定现代性本身,而是要揭示现代性背后的矛盾和问题,寻求一种超越现代性的新的发展道路。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消灭*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消除阶级差别,才能实现人类的解放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参与社会生产,实现自由和全面发展。这种理想社会超越了现代性带来的诸多问题,为人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发展与实践路径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与发展状况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始卷入现代化进程之中。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步骤地走向社会主义就成为中国建立现代主权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途径和政治前提。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逐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并且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的八大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在此指引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国防科技、航天科技、计算机和生物科技等科学技术也取得了巨大进展,为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
二、中国式现代化中内含的现代性思想逻辑第一,超越资本逻辑,以人民为价值基点。
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为核心驱动力,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难以回避和解决的复杂问题。以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为指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作为价值主体。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超越了西方现代性,消除了现代性问题产生的根源,规避了西方现代化风险。
第二,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源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的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只有消灭这种制度、彻底变革旧的生产关系才能在根本上克服资本现代性的自我矛盾。
第三,在全球化视域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使所有民族融入世界历史进程,促使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成为必然趋势。虽然现代性起源于西方,但现代性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解读,它需要在各国的具体情境中得以实践和推进。
三、中国式现代化中内含的实践路径
第一,健全全体人口共同在场机制。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要遵循逐步入场——共同在场的入场逻辑,从以下两方面健全全体人口共同在场机制。其一,健全人口逐步入场机制。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实国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健全人口逐步入场机制,包括人口规模与结构平衡机制、人口规模迈入现代化进程动态监测机制。其二,健全全员在场机制。全员在场机制包括人口高质量发展机制和人口社会服务保障机制。人口高质量发展机制要求不断健全人口素质提升机制和人口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机制。此外,相关部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从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方面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提供系统的服务保障,以满足中国式现代化所需要的人口社会服务保障机制要求。
第二,健全共同富裕秩序认同机制。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要遵循共识建构——策略集成的秩序认同逻辑,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健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共识建构机制。凝聚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共识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思想力量。其二,健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策略集成机制。共同富裕的策略集成机制包括财富创造机制和财富分配机制。财富创造机制要求把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摆在党和国家发展的突出位置,通过政策鼓励与财政扶持的方式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财富分配机制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优化分配体系,不断完善分配体系,通过制度保障分配的质量与效率。
第三,健全两个文明均衡发展机制。在新时代新征程,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要依照资源整合——开放共享促进文明均衡的逻辑,从以下两方面健全两个文明均衡发展机制。其一,健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资源整合机制。两个文明资源整合机制包括资源整合的长效规划机制和常态评估机制。其二,健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开放共享机制。两个文明开放共享机制包括共建共享机制和渐进共享机制。加强文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整合,建立健全两个文明建设的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渐进共享制度体系,明确渐进共享的具体步骤要求和共享基本准则,通过逐步健全渐进共享激励机制和渐进共享慈善公益参与机制,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第四,健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机制。在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要遵循规则制定——组织搭建的行动逻辑,从以下两方面健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机制。其一,健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则制定机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则制定机制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则的商定机制和执行机制。其二,健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组织搭建机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组织搭建机制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专职组织负责机制和多方保障机制。
第五,完善和平发展利益联结机制。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遵循理念互通——权责整合的建设逻辑,从以下两方面完善和平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其一,健全走和平发展道路理念互通机制。走和平发展道路理念互通机制包括价值理念的引领机制和共享联动机制。其二,健全走和平发展道路权责整合机制。走和平发展道路权责整合机制包括权责明确机制和兼收并蓄机制。在科学分析国际关系情形变化的基础上,明确走和平发展道路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与履行的基本职责,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秉持吸收借鉴、开放包容的价值观念,吸收借鉴其他国家推进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不断丰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探讨
在马克*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中国政府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推进各领域的改革,以适应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近年来,中国在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系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二、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
科学技术创新既是推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强大杠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大力支持科研事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5G通信、高铁、航天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三、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助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有利的人际环境和社会氛围,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动力因素。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汲取西方在现代化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深刻教训,摒弃资源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路径,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逐步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长远来看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场深层次变革,我们要矢志不移沿着这条正确道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五、强化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我们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要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新型文化。我们还要加强全民教育,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在马克思现代性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将继续坚持这一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