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德并举知行合一—高师“视唱练耳”课程创新教学探究论文

2025-03-22 14:41:47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视唱练耳作为一门知识结构多元交叉的学科基础类课程,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特点,基于课程发展历史与师范院校人才培养要求,亟需以适合中国人音乐审美需求、本土化的“视唱练耳”训练内容与方式为导向,建构复合型的知识体系,创设教学情境、转变师生互动关系,以促进音乐文化传承能力的自觉养成,形成“艺德并举、知行合一”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视唱练耳作为一门知识结构多元交叉的学科基础类课程,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特点,基于课程发展历史与师范院校人才培养要求,亟需以适合中国人音乐审美需求、本土化的“视唱练耳”训练内容与方式为导向,建构复合型的知识体系,创设教学情境、转变师生互动关系,以促进音乐文化传承能力的自觉养成,形成“艺德并举、知行合一”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实践的“问题”聚焦
视唱练耳作为音乐学专业学生必修三至四学期、系统发展音乐听觉的学科基础课,通过“听唱读写”等形式训练音准、节奏、内心听觉等基本音乐要素,旨在培养音乐感知、听辨记忆和人文素养的综合能力。同时灵活贯穿文化育人的宗旨,着力构建体系化、多元化的音乐文化观念,因此是一门知识结构交叉、音乐能力多元的应用型课程。
从课程发展历史来看,视唱练耳课程源于法国、前苏联的教学体系,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第一批高等音乐院校的相继成立被引入我国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成为音乐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其后数十载的发展过程中,原先基于西方大小调调性体系的“视唱练耳”课程内容与方法已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音乐的发展需要,因此如何建立适合中国人音乐审美需求、本土化的“视唱练耳”教学内容与方式,成为视唱练耳课程着重创新与改革的切入点。
同时,立足于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要求,针对音乐学专业师范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能力与视唱练耳课程的对接,融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于一体,加强正向文化观与价值观的引领,以培养具有中华优秀文化传承能力的中小学音乐师资,是高师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创新的又一重要动因。
鉴于此,本文以笔者于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创新教学实践为依据,力求从课程定位与能力诉求两大方面全面解决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痛点,拓展以听、说、读、记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自主练习效能,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合师范音乐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制定复合多元的课程目标,实现能力发展的螺旋上升
课程目标作为课程教学的总领与宗旨,是课程发展的基石,为解决上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痛点与问题,视唱练耳课程首先应制定复合多元的课程目标,实现课程设计与实施由基础性、实践性向高阶性渐次上升的系统螺旋结构。
高师视唱练耳的教学创新应立足于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旨在通过重构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深度融合技能层面的习得、教学方法的积累与精神层面的导向,由偏重于各音乐要素传授的浅层基础性目标,向分析大小调与民族调式音乐作品的综合艺术表现手法和人文内涵,能够准确陈述基本视唱练耳教学法,并熟练运用于音乐教学实践中的中阶实践性目标,以及树立正向文化价值观,具备民族音乐认同感和传承、发扬的方式方法这一高阶文化性目标递进,并最终建构“艺德并举”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复合能力。
二、突破既有课程的知识架构,构建以价值为引领的内容体系
第一是课程融通。紧密结合视唱练耳课程交叉性、综合性强的特点,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需着力突破既有课程的知识架构,打破课程壁垒、整合教学内容,践行“融理论教学于实践环节”的课程理念,与先修、后续课程间形成相互渗透、互为衔接的紧密联系。在原有调性视唱的课程内容基础上,可将“三大乐系”贯穿于常规授课的主线之中,以价值为引领、以能力为导向,打造课程教学内容集群,实现音乐理论讲授与音乐实践感知的贯通。
融通型、专题式的课程内容有效勾连不同课程间的相互关联,促成课程知识内容向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课题项目的拓展转化,可形成“以研促学”的有效机制。同时,以开放的世界观、文化观、价值观开拓音乐文化的综合视野,建立起全面综合的多元音乐思维,以培养具备跨文化的音乐传承创新能力、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复合型音乐人才。
第二是价值引领。立足于“乐以载道”的自然属性与美育、德育功能,中外优秀音乐作品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能够使学生在乐音中领略各民族、各地域风土人情的同时,更陶冶情操、振奋精神,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融学于趣、化教于心的过程中达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思政教学效果。因此,在音乐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内容越来越受到各级学校教育的重视。
视唱练耳课程思政教学通过系统的课堂理论学习与大量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的感性认知,将文化育人的宗旨灵活贯穿其中,致力于将音乐中所蕴含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人格教养等思政元素与知识培养有机结合,不断提高青年学子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民族自信心、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以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想文化耦合共生的育人目标。
在课程思政授课的实践操作环节,充分结合音乐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示范性、生动性特征,可对课程思政内容的教学形式不断推陈出新,以艺术实践提升和丰富思政教学的感染力与影响面。如通过组织志愿活动,在音乐实践中奏响经典红歌、传唱党史故事,在爱心服务中体认音乐的人文关怀;或将思政教育融于舞台表演之中,在舞台实践中理解革命精神、抒发爱国情怀,让“舞台上的思政课”成为“活化的党课”,使学生的理想和信念得到质的提升。
三、深化教学方法的革新,激发探究型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为满足多维一体的育人效果,高师视唱练耳课程在拓展教学媒介、创设教学环境、革新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可广泛开展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持续深化教学方法的革新,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一是拓展教学媒介。创新教学需打破以钢琴为单一媒介的传统教学模式,结合运用数字化音乐制作技术、电脑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加强人机交互训练效果。通过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视、听、感、知觉等全方位感观辅助功能,多维一体地展现音乐作品的形式美、内容美与精神美,协同助力于形式多样的自主音乐创编与理论分析教学实践活动,促进研究型学习能力的提升。如以Boppps教学模式为基础,打造“混合+翻转”的全新教学模式。在课前,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在线任务,一方面学生可通过MOOC学习相关单元的理论知识点,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为解决视唱练耳自测练习难的瓶颈,选用Audio Visualizer等数字化音乐制作软件作为线上平台,将视唱音频图谱化,加强人机交互训练效果。软件学生端的唱听练习题库可将练习结果可视化,便于学生针对薄弱能力的强化训练;教师端则可通过多维度的数据统计直观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便于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实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拓展,激发学习的自主性与能动性。
二是创设教学环境。在教学交互中的教室硬环境创设方面,课程创新教学改传统的固定桌椅为可活动的折叠椅,以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便利度,并根据课程活动环节的需要,随时调整摆放为圆桌型、组块型等有利于师生交互的座位编排方式,以提升课堂气氛。同时化整为零,践行25人左右的小班化教学,在分组活动时可分为4~5个小组,便于自主型学习的开展。另一方面注重软环境的创设,在愉快、宽松的课堂情境中,打造新型师生互动关系,采用师生身份互换、生生互评等方式,结合暗示、认同、移情、模仿、熏陶等手段,于现场演奏、即兴创编等音乐实践中逐步实现心理、思想层面教学交互的开展,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沉浸效果,潜移默化地激发出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以达到开放性、多样性的教学效果。
三是革新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阶段,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打造分组合作、协同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采用问题引导、案例拓展、主题研讨等启发式、探究型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翻转课堂,将勤思、明辨、致用深度融合。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投入于体态律动、分组创编、集体展示等教学活动之中,对标课程目标,进行自弹自唱、多声部节奏等音乐创编活动,强化创新能力与教学应用。分组协同则助力于高阶理论思维的培养,通过小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反思,结合线上实时沟通指导,促成理论思维向大创项目、论文发表等理论成果转化,形成以研促学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高阶性、研究型学习能力的综合提升与价值内化。课后,线上平台的优秀作业展示和任务拓展训练,进一步巩固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与理论研究能力。
四是开展第二课堂。针对师范生基本功训练,高师视唱练耳课程还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举办视唱音乐会、练耳技能大赛等方式,融通课堂内外。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与第一课堂形成良性互动,能更加有效地发挥课堂之外的综合育人功能。
以练耳技能大赛、教学观摩与模拟授课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结合单声部视唱、二声部视唱弹唱、多声部视唱、带有伴奏的单声部视唱弹唱、阿卡贝拉小组演唱与声势节奏等表演形式的视唱练耳音乐会,还能将课程的教学成果与音乐教学实践能力相结合,助力课程知识迁移,学以致用,实现课内课外教学相长的能力贯通。
四、全面革新课程评价机制,提升音乐实践与教学的复合能力
为贯彻学生中心、持续改进的课程评价理念,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创新还需不断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实行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并细化为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创编展示、协同合作和期末考试的考核环节。其中,课堂表现偏重于对课堂参与度的考察;课后作业偏重于课后复习与反思总结情况的评价;创编展示偏重于考察学生即兴创编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协同合作则重点在于分组协同与教学意识的考察;期末考试考察了即兴视唱练耳技术与艺术的综合能力。以上评价环节兼顾了课程目标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全过程,全面考察了即兴音乐表达、课堂参与、合作意识、创新思维、反思总结、教学能力、人文素养等多方面。
评价内容均配备可量化为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细则与得分指标,增强了评价的可行性,确保了评价结果与课程建设之间的高度一致。尤值一提的是,课后作业评价环节还创新性地采用了课堂翻转的形式,以学生互评为主、老师评价为辅,学生间相互评价的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音乐评鉴能力和教学能力的综合提升。
通过前期的建设推进以及多轮教学实践的检验,上述四重创新教学举措形成的“四维融合”创新机制,将专业与思政深度融合,践行文化引领;理论和实践双向融合,服务基础教育;线上线下多元融合,助力自主学习;课前课后贯通融合,实现综合育人。在教学方式上拓展广度,在教学内容上挖掘深度,全面助推高师视唱练耳课程取得更为显著的教学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