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构建高校资助育人新模式论文

2025-03-22 14:33:06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教育发挥了战略性、关键性和基础性作用,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特征。文章立足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大背景,深度剖析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不足,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资助工作的新特征、新要求,从多元共治、信息化赋能、以人为本、健全体制机制四方面,构建了新形势下提升高校资助育人成效新模式,使得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更具科学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全社会更科学地认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升资助育人成效。
摘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教育发挥了战略性、关键性和基础性作用,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特征。文章立足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大背景,深度剖析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不足,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资助工作的新特征、新要求,从多元共治、信息化赋能、以人为本、健全体制机制四方面,构建了新形势下提升高校资助育人成效新模式,使得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更具科学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全社会更科学地认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升资助育人成效。
关键词: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高校资助;资助育人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高校资助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经济层面的“上学难”问题,更是推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维度助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基本保障。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求立足国情,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探索高校资助育人新模式,在资助工作中不断推进教育公平,肩负起“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通过资助工作促进人的全面高质量发展。
一、当今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
资助育人工作关乎民生福祉,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和系统工程。目前,各高校已充分认识到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和关键性,也积极探索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的实现路径,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资助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系统性,资助过程中往往会陷入“就资助论资助”的困境,资助成效难以凸显。
1.贫困认定精准性不够
目前,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流程为:学生先自主进入学生资助申请平台自主填报家庭情况,接着系统根据学生填报信息自动量化打分,确定贫困等级。整个过程无需提供相关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并未对学生提供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查核实。这就导致:一方面部分学生受利益驱使,会谎报虚报家庭情况,造成认定结果不客观、不真实;另一方面,一些家庭确实贫困的学生由于自尊心原因羞于展示自己的真实情况,不愿意申请贫困生。最终资助资金并未用在刀刃上、发挥最大效用,资助工作并未帮助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失去了资助原本的意义。
2.资助工作育人实效不够
资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成长成才,目前高校资助工作仍未能实现资助与育人的有效融合,“为资助而资助,为育人而育人”的情况时有发生,资助工作和育人工作相互割裂,育人实效不够。主要体现在:资助活动形式化、敷衍化,学生疲于应付;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开展不够全面,部分学生存在等靠要现象,甚至出现毕业后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的现象。
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视域下高校资助工作新特征
以实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旨归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其最终目的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来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新时代,我们已经迈进新发展征程,新征程新起点,新征程新要求,新要求新模式。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求秉持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理想逐步变为现实[1]。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中国特色、扎根中华悠久历史的现代化,追求公平公正、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这三个方面的现代化为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赋予了新使命、指明了新方向,要求高校创新资助理念、改进资助手段,实现高校资助工作现代化。新形势下,高校资助工作呈现规模化、精准化、全面化、效益化、人本化、制度化特征。
1.立足于中国国情的规模化、精准化资助
如今,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受教育人数、教育覆盖面均位居全世界第一,我国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国和教育大国。据统计,当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到2.4亿人,高校内接受资助的学生数量也刷新历史新高,受资助人数不断增加,资助金额不断提高。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要求高校资助工作要立足实际,开展规模化、精准化资助。不光要确保经济资助全覆盖,同时要因地制宜开展针对化、个性化资助,实现资助政策精细化、帮扶过程动态化、育人成效显著化,兑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推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规模化、精准化发展。
2.兼顾公平公正的全面化、效益化资助
在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明确提出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基本要求、更深层次推进教育公平的总体思路,要求在高校资助过程中强化人文关怀。高校资助工作不只是提供经济支持的单一功效,还兼有培育学生的各种能力与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功能。在注重教育公平的同时追求育人成效,不仅能提高高校资助工作者的成就感、受助学生群体的获得感,而且承担着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功能。从个人发展意义上讲,高校资助能够更好地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安心学习、圆满就业、成人成才,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从社会进步意义上讲,高校资助推动了高等教育履行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在巩固经济资助硬实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育人功效软实力,有助于满足多元化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引领的需要,有利于弘扬自立自强、知恩感恩的正能量、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和社会环境,有利于国家资助政策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
3.注重“扶智”“扶志”相结合的人本化、制度化资助
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本质要求[2],高校资助育人作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任务中重要的一环,要时刻牢记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建立健全现代化、科学可行的资助制度,并根据高校学生资助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在充分考虑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受助需求和高校资助工作者工作实际的前提下,从“人”的主观能动性出发,密切关注受助学生精神需求、加强学生隐私保护,实现人本化与制度化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资助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提升。“扶贫必扶智”“扶贫先扶志”,高校资助工作应注重资助与成才并举,育人与发展并进,不仅解决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更要对其进行学业就业、思想教育方面的帮扶,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以理论宣讲、党团活动、主题教育为契机,定期对贫困生开展感恩教育,引导他们要满怀信心、自强不息、知恩感恩,以自己的努力从经济上和思想上彻底摆脱贫困、实现个人理想、服务社会,成为栋梁之材。
三、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新要求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最终目标,“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全方位贯穿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之中[3]。在实施资助育人工作时,一方面要利用现代先进网络技术及大数据,推进智慧资助系统建设;另一方面,要在资助工作全过程强调关注人、理解人、突出人、教育人,努力实现人的现代化。
1.由“传统”向“智慧”迈进,提升资助成效
2020年底,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目标,但减贫工作依然在路上,高校资助工作的对象由绝对贫困转为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相比,相对贫困有着人口基数巨大、分布更广泛、致贫原因更复杂等特点[4]。新发展阶段,为进一步打破信息壁垒、畅通数据传输渠道,实施数据共享,高校应利用先进互联网技术打造智慧资助系统,全面系统分析计算包括学生致贫原因、贫困等级、已接受资助情况、资助效果等在内的各类资助相关数据,通过数据交叉比对、分析研判,在理论和实践研究中改进资助措施、丰富资助手段、提高资助效果。一方面,在新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求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拥抱新科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需要转变固有思维模式,探寻新出路,借助大数据平台打造“全员覆盖、全程受助、全面受益”的助困网络。另一方面,作为网络新生代,当代大学生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成长起来,网络是他们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载体。因此,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求开展资助工作的思维向着新兴的数字化型转变,向着便捷的智慧型转变,用智能化的方法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用人性化的方式传递温暖、传递希望,让贫困学子感受到关爱、收获信心,形成“资助体系全、救助力度大、情感关怀浓、助困育人牢、信息服务优”的工作局面。
2.从“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转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5]人在满足物质需求后,往往会寻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我们称之为精神需求。资助与育人是一个长期化、复杂化的过程,贯穿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的整个过程,具有长久性、持续性的特征。高校应将人文关怀融入资助育人的全过程,要在满足简单经济资助的基础上,关注受助学生精神、思想、道德、价值观等各方面情况,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始终将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放在首位。资助育人不是简单的“大水漫灌”“一刀切”,要差异化看待每个受助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引导学生坦然接受贫困,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跟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学业规划、科研指导、社会实践、心理辅导、创新创业等方式,着力提升受助学生的综合能力,让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双管齐下。
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视域下提升高校资助育人成效路径探究
1.构建多元共治的学生资助治理体系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涉及的主体有方方面面,包括政府、高校、学生、家庭、社会等,资助工作应统筹推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形成合力。一是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每一个贫困学子都能够受到资助,顺利完成学业。特别是在我国已全员脱贫的实际情况下,要坚持“脱贫不脱政策”,杜绝“因学返贫”。二是要以高校为主体,一方面通过奖、助、贷、勤、补、免等方式,提供无偿输血,解决短期困难;另一方面通过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搭建就业实习平台等方式,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计“造血型”资助项目,解决长期难题。三是要以社会力量为辅助,丰富资助资金来源。首先,高校应充分发挥优秀校友的力量,鼓励优秀校友积极回报母校,通过奖学金、助学金等形式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也发挥榜样作用,使受助学子受到感召,将来积极回馈社会。其次,发挥对口企业的力量,校企之间构建订单式培养模式,企业帮助贫困学习完成学业,毕业后,贫困学子用自己所学为资助企业贡献一份力量,形成良性循环。再次,发挥公益机构的力量,高校制动对接公益组织,通过“送温暖”形式为贫困学子送去关爱。四是以家庭和个人为落脚点。高校通过隐性资助及有偿资助,引导受助学子要培养自强不息、自尊自爱的品格,在接受爱时传递爱,在劳动奋斗中感受尊重,促进困难家庭的全面脱贫。
2.坚持以信息化赋能学生资助
随着5G技术、区块链、人工智能的发展,高校资助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为推动高校资助工作信息化、智能化,高校要积极拥抱新科技,一是要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共享,打造高校网络版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全面采集学生的家庭成员人数、年收入、人均收入、家庭支出、学生上学地花费、校园卡消费情况等反映其家庭整体经济状况的关键信息,对不同层面的经济困难信息赋予适当的权重分数,准确计算并分析出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科学认定重点关注对象和一般关注对象。二是建立高校学生资助信息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从贫困生申请、贫困等级认定、奖助学金申报到奖助学金发放等资助工作全部网上办公,学工处、教务处、招就处、团委所有部门一个系统,实现信息互通、实时修改,资助管理部门通过不定期调取学生的学业、受助、社会实践、参加志愿服务等相关信息,及时掌握困难学生最新动态,并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精准资助包。
3.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资助治理理念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治理体系的构建要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基本原则,一切资助政策的制定都以保护人的尊严、价值为前提,以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通过学业帮扶、文化浸润、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方式,设计成才帮扶举措,让学生就业有奔头;不定期召开贫困学生座谈会,孤儿、残疾学生等特殊困难群体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他们最新心理动态,通过谈心谈话,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幸福感、归属感、使命感,让学生心里有着落;抓好励志教育,选树先进典型,以励志典型的事迹激励贫困学生立鸿鹄之志,努力学习,实现个人价值,使学生自强有榜样;加强感恩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中学会感恩、提升自我、服务社会、实现个人价值,让学生奋斗有目标。
4.构建高质高效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
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构建包括资助体系和评价体系两方面。就资助体系而言,虽然经过多年探索,目前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学生资助管理体系,但在人员的参与度、保障机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方面高等院校要强化领导管理机制,上下一条线,把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摆在战略性、政治性的高度,由主抓学工的领导担任组长,成立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另一方面要强调全员参与,除班主任、辅导员外,还需调动任课教师、各部门负责人、学生干部等多方力量,深化“三全育人”的理论根基,合力打开资助育人新格局。就评价体系而言,资助工作成效考核不仅仅是经济层面指标,更要注重育人绩效评价。一方面,加强奖惩措施,通过设置资助工作年度优秀个人、优秀团队等奖项,来调动资助工作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调查问卷、随机采访等形式及时了解受资助学生对学校资助工作的满意度,确保资助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1]申国昌,白静倩.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表征及实施路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7):15.
[2]张永.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11):156.
[3]杨兆山,李松楠.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何以可能[J].社会科学战线,2023(7):238.
[4]唐志文.论新发展阶段推进高校资助育人的高质量发展[J].实践研究,2021(11):105-106.
[5]邱化民,陈熠舟.以中国式现代化完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J].教育科研,2023(7):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