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新文化运动的当代价值意蕴论文

新文化运动的当代价值意蕴论文

1

2025-03-22 11:59:30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1915年,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掀起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以“科学”和“民主”作为口号,即“德先生”和“赛先生”,对封建传统礼教发起冲击,主张“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等思想,企图以此来唤醒民众的民主自由意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观念,从而将民众从封建礼教束缚下解放出来。这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思想启蒙运动,对于中国近代史进程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即使是在百年后的今天,对于当代社会建设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915年,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掀起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以“科学”和“民主”作为口号,即“德先生”和“赛先生”,对封建传统礼教发起冲击,主张“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等思想,企图以此来唤醒民众的民主自由意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观念,从而将民众从封建礼教束缚下解放出来。这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思想启蒙运动,对于中国近代史进程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即使是在百年后的今天,对于当代社会建设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推动人类解放事业进步

  五四新文化运动首次发现了“人”,使近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赋予中国的解放斗争以新的内容。这对于当时处于严重封建束缚下的中国人无疑是一场醍醐灌顶之举,促进了人们对于人性解放的认识,对于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有了新的理解,甚至有学者说这场运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可堪比拟。

  在封建社会里,“吃人”的礼教使得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处境悲惨,因此,妇女解放问题顺理成章地成为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撕裂封建礼教的一个突破口。其对女权的鼓吹实则是为“谋国家社会之改进”而奠定基础,最终目的是达成人的解放,而女性作为人类群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应当受到歧视和忽略。这对于当今世界的人性解放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例如,在当今的阿富汗,自塔利班执政以后宣布禁止12岁以上的女孩进入学校,很多女孩被拒之门外。并且要求女性,无论成年与否,出入公众场合或者出行,都必须由男性监护人陪同,甚至要求女性在公共场合必须穿“布卡”,也就是罩袍,佩戴覆盖全身的面纱等,这些要求无疑显示了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同时也证明塔利班抑制人性自由、剥夺人权,这是一个国家和社会退步之举。正如陈独秀在《旧党的罪恶》一文中所言:“言论思想自由,是文明进化的第一重要条件。”

image.png

  近年来,“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有人赞同“高额彩礼”的存在,认为这是对感情的重视,也有人对此持反对意见,认为其破坏了彩礼的初衷。但近年出现的有关彩礼案件却越来越多,因此对于彩礼持有正确看法变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人类社会进程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实际上,彩礼一直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之一,体现了两个家庭对于这件喜事的重视和对其表达的殷切祝福与盼望。但是,无论彩礼还是嫁妆,都不应该成为衡量女性价值的标准,更不应背离初衷,给家庭造成重大负担,使婚姻原本的美好变了质,这不仅损害家庭双方关系,也不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因此,在步入新时代的今天,新文化运动对于人类思想的解放仍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传媒事业健康发展

  新文化运动作为启迪民智的思想启蒙运动,其主要方式是通过创办报刊进行思想宣传。报刊作为时下思想传播的主要媒介,具有重要地位,而李大钊对于创办报刊的认知和严谨的态度,即使是在如今纸质阅读逐渐被电子阅读所替代的社会中,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参与并创办了《国民日报》《安徽俗话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刊物,并在《新青年》杂志上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使得这一刊物在近代历史上影响深远。由于陈独秀长期从事报刊事业,其报刊宣传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较为丰富,这对当代中国新闻媒体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仍具有现实价值意义。

  陈独秀在创办《安徽俗话报》时指出:“我开办这报,是有两个主义。第一是要把各处的事体,说给我们安徽人听听,免得大家躲在鼓里,外边事体一件都不知道。第二是要把各项浅近的学问,用通行的俗话演出来,好教我们安徽人无钱多读书的,看了这俗话报,也可以长点见识。”由此可以看出,陈独秀在创办报刊时,其目的在于启发民智,普及知识,让普通民众有更多的机会和渠道去了解万千世界,从而脱离封建束缚,使得报刊成为唤醒民众的重要载体。这对于当今时代的传媒事业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随着信息时代发展迅速,传媒事业也在迅猛发展,各种媒体平台层出不穷,因此,新闻媒体应面向人民大众,深入基层,这是新闻媒体工作者的职责,也是充分发挥好媒体传播作用的必然方向。媒体工作者“作为党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报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此外,陈独秀主张报刊工作者应该以“注重精密的研究”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在面对稿件的编辑、审核和宣发时,应保持客观反映事实的谨慎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必要原则;坚决避免刊登“浅薄、粗疏、空泛”的内容,应采用建立在事实基础上且内容丰盈的素材。陈独秀严谨的报刊宣传态度,给新闻媒体工作者以新的启示。真实性是新闻媒体的生命,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工作者在新闻报道过程中,秉承真实性原则,尊重事实,维护新闻原本的真实性,真正起到反映客观事实的作用,从而树立媒体的权威性。陈独秀在谈到记者对待不同意见时说:“立论精到,足以正社论之失者,记者理应虚心受教,是非未定者,苟反对者能言之成理,记者虽未敢苟同,亦必尊重讨论学理之自由,虚心请益。”因此,每一名新闻工作者都不能带着主观色彩报道新闻,否则这将是一场有舆论引导目的的工作,甚至会被有心之人利用,失去了其原本的价值和职能。因此,在当今媒体发达的环境下,应继续发扬陈独秀对待报刊谨慎真实的态度,与时俱进,客观反映社会现象,将事实报道工作做好,将评判权力交到人民大众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报刊发挥其社会正向功能。

  在新文化运动后期,陈独秀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发表了《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来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引导民众思想方向的正确性和前进性。在办刊事业中,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真实客观的工作态度对待报刊事业。现如今的当代社会仍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解决问题,为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因此,是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是新闻媒体事业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报道真实有效的新闻,以此反映客观社会现实,才能将评判权力真正交给人民大众,从而形成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推动社会正向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深化爱国意识和自我革新意识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最稳定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也是几千年来深入国人骨髓的优秀精神品质。在面临民族危难之际,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工作者为代表的思想启蒙人物,以极大的爱国热情、高度的使命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努力学习外国优秀文化,并通过向人民大众宣传以启发民智,为国家未来发展建言献策,希冀以此来挽救民族危机。这体现出了他们极强的爱国主义精神,抱着一片赤诚之心,为国家的未来谋求出路。

  步入新时代以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仍需要这种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核心是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中,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人们真正的尊敬和热爱祖国,既要将祖国这颗璀璨的星辰永远铭记于心,又要为了保护祖国的美好未来,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当代中国已经步入了新时代,有了新的社会氛围,同时爱国主义也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因此,我们应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强化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坚决拥护祖国统一和主权完整,维护祖国的荣誉与尊严,致力于维护民族大团结,始终为自己的国人身份而骄傲自豪;爱国主义还体现在,为维护祖国的荣誉、民族的利益和群众的安全甘于奉献、不怕困难、锲而不舍,如积极参与到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活动中去,这都是新文化运动传统在当代的价值表现。

image.png

  由于新文化运动中的领头人物具备充分的自我革新意识,因此他们才敢于破除封建礼教,为谋求国家新出路而奋斗不止。自我革新是在旧有的思想和社会实践基础上,披荆斩棘,突破重重束缚,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新的可能,而新文化运动衍生的精神意蕴之所以直到今天还值得我们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其自我革命意识。在面对破败不堪的祖国时,一方面要应对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压迫和剥削,另一方面还要启发民智,集思广益,寻求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可谓是困难重重。然而,初具民主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敢于以客观的态度审视现实,目光灼灼地提出当下社会的弊端,与封建守旧、愚昧麻木作斗争,担负起了唤醒民众的民族大任。在此过程中,他们不断向西方学习先进的优秀理论和文化,从而为建构自己的国家奠定理论基础。

  当今时代的我们也逐渐形成了自我革新意识,并表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无论是在国家层面的对外交往中,还是在公司、个人层面的对外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自我革命意识,坚持和平往来、互利互惠、合作共赢,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更需要五四新文化运动这种学习精神,立足民族自我发展的立场。”站在时代前沿,树立自我革新意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促进改革深化,强化对外交流进步,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和实践,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尽管新文化运动已然过去百年之久,但其对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具有里程碑意义。即使是在21世纪的中国,这场运动仍以其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深化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

  在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是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人,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最主要的传播者,后来的知识分子和领导人物也深受其启发。“新文化运动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带进了中国,从而为中国寻找新出路,以及思想先驱者带来了全新的思想理论资源,培养出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者。”新文化运动所主张的“民主”与“科学”,成为开启民智的重要口号,对于冲击传统封建束缚具有重要意义,打破了人们旧有的被统治状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最终走向马克思主义,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日后国家未来的建设指引了前进方向。

  在当代社会环境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是贯穿于百年光辉历程的一条重要主线。在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时,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有机结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过程中不断深化认识,把握其内在理论逻辑和精神价值,紧跟时代大势,冲破思想束缚,努力实现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