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红色戏剧的历史演化及其原因论文

2025-03-08 11:41:47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在陕甘宁根据地时期,为了配合根据地的生产、生活、斗争需要,甘肃陇东分区创作了大量的红色戏剧,进行了丰富而深刻的戏剧实践活动。新中*成立后,随着陇东各个剧团、工作人员的调动,戏曲“三并举”政策的提出,以及陇东与甘肃的地缘关系,陇东红色戏剧的艺术传统、演出机制、审美旨趣在甘肃戏剧实践中继承、发展。
摘要:在陕甘宁根据地时期,为了配合根据地的生产、生活、斗争需要,甘肃陇东分区创作了大量的红色戏剧,进行了丰富而深刻的戏剧实践活动。新中*成立后,随着陇东各个剧团、工作人员的调动,戏曲“三并举”政策的提出,以及陇东与甘肃的地缘关系,陇东红色戏剧的艺术传统、演出机制、审美旨趣在甘肃戏剧实践中继承、发展,具体表现为:歌颂红军题材戏剧作品演化成革命历史题材戏剧,边区生产题材演化成主旋律戏剧、陇东以“旧瓶装新酒”改编传统戏曲的类型演化成新编历史剧,并产生了《南天柱》《西安*变》《枫洛池》等具代表性的作品。
关键词:陇东;红色戏剧;演化路径;演化原因
陇东地区的红色戏剧自创作之初便蓬勃发展,直至新中国成立,涌现出大量作品,内容也相当丰富。这些作品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它们致力于宣传红军的英雄事迹,赞美红军,动员更多人积极参军,从而提升人民的政治觉悟,并描绘革命未来的美好蓝图。第二,鼓励边区人民积极投身生产,配合抗战斗争,同时传播科学理念、医学知识,倡导男女平等和女性接受教育。第三,改编传统戏,通过对传统戏曲的排演、改编和创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宣扬民族正义感和是非观念,赞颂爱国英雄,揭露和批判那些背叛国家的奸佞之徒。这种创作方式可谓是“旧瓶装新酒”。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随着“三并举”政策的提出,以及陇东红色戏剧剧团工作者的流动,陇东红色戏剧的创作方法、实践经验、艺术传统在甘肃各个剧团践行,陇东红色戏剧的三类戏剧作品分别演化为:红色抗战题材戏剧、主旋律题材戏剧、戏曲历史新编戏。对甘肃戏剧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也推动了甘肃戏剧事业的现代转型。
红军题材戏剧作品的当代演化
在1929~1949抗日战争、解*战争期间,陇东革命根据地创作、演出了大量宣传红军及弘扬红军精神,鼓励社会大众积极参军,抵抗日军侵略,打击国民党统治的红色戏剧,这类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代表性的剧目包括《张凤娇》(1939年,秦腔,墨遗萍创作)、《保卫边区》(1940年,秦腔,赵守一创作)、《友田敏子》(1940年,田益荣创作)、《阎王寨》(1945年,秦腔,黄俊耀)、《保卫牛家堡子》(1946年,秦腔,周国谨、穆柯夫、王中才创作)、《小两口》(1947年,眉户剧,程士荣创作)、《韩排长起义》(1948年,秦腔,陈光、武玉笑创作)、《新民兵》(1948年,眉户剧,高士杰、慕崇科创作)等。
新中*成立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宣传红军题材的戏曲作品演化成:弘扬红军精神的戏剧,赞美解放军战士,纪念红军光辉历史的戏剧作品,如《巧夺峪口镇》(豫剧,1960年)、《红色医生》(陇剧,1960年)、《苦菜花》(眉户剧,1960年)、《牧场英姿》(陇剧,1974)、《靖远起义》《肝胆祁连》《焉支花开》《陇原第一枪》《豆腐引子》《大河东流》《血色高台》(话剧,2021年)《大豆谣》等。歌颂领袖人物英雄事迹的作品,如《江姐》(歌剧,1964年)、《南天柱》(京剧,1979年)等①。这些作品以甘肃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为素材,再现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继承了陇东红色戏剧的宣传、教育、启迪的功能,与此同时,在戏剧实践中力图通过追求历史细节的真实,突破戏剧形象类型化、雷同化的桎梏,并通过展示甘肃戏剧的地域特点凸显甘肃红色戏剧的独特特征。
生产题材戏剧作品的当代演化
“为战争、生产和教育服务”这一剧运总方针的指导下,陇东红色戏剧还有一类是鼓励生产,破除封建思想,宣传男女平等,鼓励人民群众尤其是女性识字、学文化,传播现代思想②。代表性的剧目有《大脚好》(1948年,眉户剧,黄俊耀创作)、《破奸案》(1948年,眉户剧,程士荣、易炎创作的)、《坚壁清野》(1947,眉户剧,慕崇科创作)、《城壕村》(1944年,眉户剧,柯仲平创作)、《减租》(1944年,眉户剧,黄润创作)、《大家喜欢》(1944年,眉户剧,马健翎创作)、眉户剧《丑家川》《酒仙老翁》《黑牛耕地》《货郎担下乡》等,写农民群众积极劳动的《刘二起家》(秧歌剧)、《十二把镰刀》(眉户剧)、《大家欢喜》(眉户剧)等。宣传男女平等,鼓励老百姓识字、学文化的《夫妻开荒》(1943年,秧歌剧,黄润创作)、秧歌剧《夫妻识字》。
这类戏剧作品在新中*成立后的演变路径依然是以宣传、服务生产为目标,只是将内容与新中*成立后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充分展示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内容,代表性的剧目有:《一杆红旗》《祁连风暴》《红旗插上东梁山》《最后的钟声》《钢铁钻井队》《樊秀才》《油城曲》《说书阵地》《牧场英姿》《金城飘香》《爱情从这里开始》《早霞》《姐妹情》《在康布尔草原上》等等,作品通过甘肃生产实际,反映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修渠灌溉,玉门油田解决技术难题,以及复员军人就业、婚姻等现实问题,这些作品宣传婚姻政策、生产政策,并对人民群众在新中*成立后、新时期、新世纪的社会行动进行引导,宣传赞美生产生活中的先进思想、先进典型、先进人物,借此为人民群众树立榜样。该类型戏剧作品最终成为“主旋律题材”戏剧,并演进成宣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作品。
戏曲新编历史剧的当代演化
在陇东革命根据地,文艺工作者改编、演出戏曲传统作品,积极为革命战争、生产生活服务,即“旧瓶装新酒”。影响较大的作品有《捉放曹》《女起解》《坐楼杀惜》《打渔杀家》《打严嵩》《女起解》《坐楼杀惜》《宋江》。其中,田益荣1940年创作的《新柜中缘》(秦腔),齐燕铭、杨绍萱1944年创作的《逼上梁山》,魏晨旭、李纶、任桂林1946年创作的《三打祝家庄》是代表作品。在1929—1949这一阶段,相继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胜时期,根据地人民对于话剧演出形式是非常陌生的,而对眉户剧、道情、陇剧、秦腔、京剧等传统戏曲是非常熟悉的,根据地文艺工作者将宣传启蒙、保家卫国、动员参军的思想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艺术作品,向根据地群众宣传家国意识、反封建思想以及参加红军队伍,建立新中国的愿景。
1948年11月,《人民日报》发表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旧剧改革》,提出“旧剧是中国民族艺术重要遗产之一,和广大群众有密切关系”,“改造旧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思想斗争。”新中国成立以后,甘肃的传统戏曲创作延续了陇东根据地改造戏曲的经验,继承了通过戏曲展示家国意识、反封建反压迫的艺术传统,创作出了一系列作品。例如:陇南影子腔《雌雄剑》,写干将、莫邪造剑刺死吴王阖闾事。秦腔《梁红玉》赞美助夫抗金的梁红玉,赞美女性巾帼不让须眉。秦腔《鲍三娘》叙三国时,建州太守联孟获,判蜀汉,诸葛亮率师平叛,邛都首领之女鲍三娘阵前与汉将关索萌生爱情,诸葛亮因势利导,亲为说媒,最终夫妻团圆,夷汉情谊长存。秦腔《海瑞驯“虎”》叙海瑞依法惩治总督之子。类似的作品还有豫剧《唐知县审诰命》、秦腔《善士亭》、陇剧《假胥乘龙》等。最具代表性的是陇剧《枫洛池》,叙渔女邬飞霞刺死压迫百姓的外戚梁冀,烧毁枫洛池,至卧虎岗聚义。该剧1959年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献礼演出,并在中南海受到周*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陇东红色戏剧当代演化的原因
首先,新中*成立以后的文化政策对戏剧创作产生重要影响。新中国建立之初,相继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传统戏”和“现代戏”“两条腿走路”等政策,1960年提出“三并举”③方针,“我们要提出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剧三者并举。即大力发展现代剧目;积极整理、改编和上演优秀的传统剧目;提倡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创作新的历史剧目”④当时的政策对于新中国的戏曲创作发展方向做出了要求,戏曲创作主要是按照题材划分,现代戏即表现现代生活的作品,在新中*成立后甘肃的戏曲创作中,现代戏主要是表现自辛亥革命以来的生产、生活、革命斗争的内容展开。并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创作了一大批新编历史剧,例如《梁红玉》《枫洛池》等。
其次,陇东红色戏剧剧团工作人员的流动,将戏剧创作的经验带到了甘肃各个剧团。在抗日战争、解*战争时期,活跃的陇东的红色剧团有:三八五旅政治部宣传队(1946年,与警三旅宣传队合并,称警三旅宣传队)、陇东文艺工作团(前身是庆环农村剧校也称“一斗麦剧团”,1940年改为陇东剧团。)、警三旅宣传队、抗大七分校文艺工作队,四军十一师文工队、庆阳军分区文艺工作队、陕甘宁剧社、八一剧团、庆阳县剧团、环县剧团、庆阳县抗战剧团。在专业剧团之外,还有很多群众剧团,各县各村的业余剧团、秧歌队等。这些剧团活跃在以甘肃庆阳为中心的县乡,新中*成立后,剧团工作人员相继离开陇东,奔赴各地,1947年,三八五旅政治宣传队随军转战陕北、汉中;1949年7月,陇东文艺工作团边演出边行军,到达兰州后,改编为甘肃省文艺工作团。1949年2月,警三旅宣传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军十一师文工队。1949年,庆阳军分区文艺工作队在甘肃庆阳、西峰等地演出《军民一家亲》《毛*席来了》《血泪仇》《阎王寨》《兄妹开荒》等剧,1952年,文工队随省军*警备二团调往甘南。在甘南夏河、桑科、阿木去乎、双岔、西仑等地演出,1952年4月,文工队与甘肃省军*文工团合并,改名为甘肃省曲河牧垦司令部文工队。
陇东红色剧团的工作人员有一部分调动到了甘肃各地,主要是到了兰州。例如:陇东剧团的程士荣成为甘肃话剧院的首任院长,庆环农村剧校演员王中才,1949年随团调往兰州,先后在《白毛女》《刘胡兰》《王贵与李香香》《丑家川》《大家欢喜》等剧担任演员。此外,扈启贤、李波、易炎、黄俊耀、王亚民、陈光、刘述勤等调往兰州,唐风调往庆阳军分区,廖文光调往鲁南军分区,大量的工作人员流动到甘肃各地,“陇东剧团走向城市,走向兰州”“甘肃省直戏剧院第一代创立者许多是从这个团体走出来的。”⑤陇东老区戏剧工作者成为新中*成立初期甘肃戏剧队伍的主力军。新中*成立初期,兰州的戏剧团体非常多,有传统戏班,也有国民党的公营戏班,还有半农半艺的江湖戏班,面对复杂的情况,配合文化部“改人、改制、改戏”的指导思想,甘肃戏剧界形成了“根据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的部署,以陇东老区革命文艺工作者为骨干”⑥的统一认识,陇东老区革命文艺工作者将陇东红色戏剧创作观念、思想、艺术传统、演出机制带到了甘肃各个市、区、县、乡,促进了新中*成立初期甘肃戏剧事业的发展、繁荣。
第三,陕甘宁红色戏剧是中国戏剧现代化转型中的一个范式,陇东红色戏剧作为陕甘宁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甘肃庆阳、西峰等地进行了丰富、深刻的戏剧实践。1937年之前,陇东地区的戏剧生态是以演出传统戏曲为主,主要演出陇东道情、秦腔、眉户等剧种,活跃的戏班有:宁县李聚财戏班、正宁王笃班、宁县三胜班、宁县王九信班、西峰田老四班、庆阳任兴社、宁县同子孝班、宁县振兴社、正宁万胜永戏班、西峰振风社等,常演剧目以《三娘教子》《二进宫》《华容道》《春秋配》等传统戏曲为主。自1936年,陕甘宁苏维埃政府成立起,到新中国成立前为止,陇东地区演出了大量的红色戏剧,这些戏剧包括话剧、活报剧、秦腔、眉户、京剧、秧歌剧、道情等,代表性的剧目有《新柜中缘》《三打祝家庄》《丑家川》《十二把镰刀》《大家欢喜》《夫妻开荒》《夫妻识字》《保卫边区》《阎王寨》等等。这些作品是以传统戏曲形式表现现代生活内容、以历史唯物主义改编传统戏曲的艺术实践成果。作为陕甘宁根据地的重要分区,陇东分区的红色戏剧实践成为中国戏曲现代转型中的范式,而这种戏剧的生产方式、机制随着陇东老区戏剧团体、个人的流动扩散到了各地。因着陇东与甘肃天然相近的地缘因素,相同的剧种,相似的语言、审美习惯、观众文化心理,让陇东红色戏剧的创作经验直接成为新中*成立后甘肃戏剧学习的范本,进而深刻地影响了十七年、新时期甘肃戏剧的题材选择、创作方法、演出机制、艺术旨趣。
结语
概而言之,陇东红色戏剧是陕甘宁文艺的重要部分,在抗日战争、解*战争时期,陇东红色戏剧创作了三种类型的戏剧,一是赞美红军、鼓励参军题材作品,二是鼓励生产、配合根据地斗争需要的作品,三是“旧瓶装新酒”,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意识。陇东红色戏剧因着用传统戏曲、话剧、活报剧的方式表现了抗日战争、解*战争时期根据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战斗故事、精神信仰,成为戏曲表现现代生活、话剧民族化、传统戏曲现代化的重要实践成果,是甘肃戏剧现代转型的一个范式。新中*成立后,陇东红色戏剧剧团、工作人员向各地转移、调动,戏剧“三并举”政策的提出,以及陇东与甘肃的地缘关系,甘肃戏剧创作天然吸收了陇东红色戏剧的艺术传统、创作机制、演出形式,并产生了代表性的戏剧作品,如《西安*变》《南天柱》《梁红玉》《枫洛池》等。这些作品促进了甘肃戏剧事业的繁荣,很好地配合了新中*成立后的甘肃各项工作的发展。
注释:
①本文所有剧目从《中国戏曲志·甘肃卷》《庆阳戏曲志》整理而来,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甘肃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5年1月版.庆阳地区戏曲志编辑部:《庆阳戏曲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②剧目文献根据《陇东革命文艺活动汇盛》整理.吕律编著.《陇东革命文艺活动汇盛》.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版.
③此处参考:李伟.《“三并举”剧目方针的产生背景、实行状况与历史反思》.《中国京剧》,2023年第1期.
④齐燕铭.《现代题材的大*进——祝现代题材戏曲剧目观摩演出的胜利》.《中国戏曲志·北京卷》,辽宁美术出版社,1994年,第1471页.
⑤王小军.《甘肃话剧60年》.《甘肃艺苑》,2013年第3期.
⑥王正强.《甘肃戏剧史》.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年1月版,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