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老东山文化资源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研究论文

老东山文化资源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研究论文

1

2025-02-28 15:32:22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老东山文化资源兼具文化属性和教学属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直接成为教学资源并进入课堂,还需通过人为的加工处理。而该过程便是教师对老东山文化资源的优化和活化的过程。老东山文化资源具有静显性、潜隐性等基本形态。

  摘要:老东山文化资源兼具文化属性和教学属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直接成为教学资源并进入课堂,还需通过人为的加工处理。而该过程便是教师对老东山文化资源的优化和活化的过程。老东山文化资源具有静显性、潜隐性等基本形态。因而老东山文化资源的运用不仅符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要求,还能够丰富教学素材,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文章从整体性的教学资源观出发,挖掘老东山文化资源的运行基础。


  关键词:老东山文化资源;思政课;教学


  老东山文化资源兼是教学资源的一种具体形式,既凝结着教学经验,也承载着新时代精神的风貌。它具有静显性、潜隐性、生成性等基本形态。透过对其内涵以及形态等方面的把握,有助于认识与理解老东山文化作为教学资源的运作基础,而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


  一、老东山文化资源的形态研究


  老东山文化资源的表现形态具有多样化,如动态与静态、显性与隐形、虚与实等等。这使得教师对老东山文化的把握,需要从整体性的高度来选择合适的资源形态,从而发挥其作为教学资源的功能与价值。本文从静显性、潜隐性这两种资源形态出发,把握每种形态的优势和特色,并以此为基础最大化的发挥教学资源对教学因素的统整作用。

cf7c381ab1e1da3794b4287f29ea14f.png

  (一)静显性老东山文化资源


  静显性老东山文化资源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是以静态且显性的方式呈现的教学资源。静显性教学资源的种类有很多,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空间资源;二是教学文本资源;三是教学人本资源。


  1.教学空间资源


  教师通常从物理层面理解教学空间,如教学空间大小、形状、开放程度。这样就容易把教学空间窄化为教室、设备等,偏向了静止、死板的客观存在,忽视教学物理空间以外的教学活动。因此我们应该从资源的角度去理解教学空间,用动态的眼光去把握教学活动中的不同形态的教学空间。我们可以将教学中的教室、设备看作是支持教学的条件性教学空间,还有课堂中营造课堂氛围、人际关系等可视为教学心理空间。


  (1)教学物理空间资源。传统的教学物理空间资源包括课室、讲台、黑板、桌椅等等,这些都是固定的、静止不动的。随着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日趋密切,老东山文化资源的研究促进教学物理空间进一步拓展,凡是服务于教学的物理空间都可以纳入其范围内,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中共三大会址,把握中共三大的历史内涵时,利用当地建筑的文化特色,营造革命红色氛围,帮助学生在了解中共三大历史价值的过程中加深对老东山文化的认同,体悟老东山文化的韵味。


  (2)教学心理空间资源。“心理空间”是库尔特·勒温在心理学领域中提出的与“物理空间”相对应的术语,指作用于人的心理的各种因素总和。“教学心理空间”是“心理空间”的下位概念,是特指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心理、学习动机、情感的各种因素总和。这个教学心理空间是教学活动的“软环境”,是一种无形、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学心理空间资源通过人际关系、课堂情感氛围、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影响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信息传递和教学活动的实施。如老东山侨园中所形成的华侨归国爱国的人文情怀氛围。这种人文情怀氛围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心理环境,同时也可以被开发利用到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华侨归国爱国人文情怀氛围为课堂教学基调,在尊重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基础上,开展课堂活动。


  2.教学文本资源


  文本的作用在于通过文本的方式传递他人的思想、他人的意思。因传统的教学是以教材为主,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对教材的解读,因此过去的教学偏向“背书式”教学,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教学文本的理解,杜威给予了新的方向:“从教师的观点来看,学校中的各种课程代表着许多工作的资源和可利用的资本。但是这些课程远离儿童的经验并不是表面现象,而是事实。所以学生的教材和成人的公式化、定型化和系统化的教材即书本和艺术作品的教材不一致的,也不能一致。”[1]


  由此可见教学文本是教学资源之一,教学资源包含教学文本,教学文本具有了资源的特性。教学文本应是所有服务于教学并参与教学活动的文本,是一种极具开放的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因而老东山文化资源中所包含的能被利用的文本也可以被称为教学文本,如有教育意义的宣传小册子、博物馆的宣传栏、社区的标语等等。但是这些文本资源并不能直接进入教学,需要进行二次创作。师生应在忠于文本的基础上,重新挖掘文本中的教育价值,赋予文本多层次的解读。这个过程是一种平等对话的过程,是教师以教学文本资源为载体,引导学生对教学文本进行创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性的过程。


  3.教学人本资源


  人,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也是最重要的要素。实际上,教学活动是“人化”和“化人”的统一过程。一方面是师生共同赋予教学活动“人”的特征。每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实施等过程都是带有人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促进自身从平凡走向优秀的,超越自我。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凡是与人有关的人本资源也应被考虑其中,如教学活动主体的知识经验、知识储备、生活阅历、成长环境都可成为人本资源。其中来的最为直接的便是学生日常生活阅历,即在老东山文化影响下的学生生活经验。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下、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点,教师挖掘这些带有老东山文化的生活经验背后的教学价值,将其学生的感性认识的常识逻辑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学科逻辑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在日常经验中感悟学科知识,寓学习于生活之中。


  (二)潜隐性老东山文化资源


  1.师生的智能资源


  智能,指的是智力和能力,主要用来衡量在测试中被测试者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将智能分为七种智能,每个人所拥有的智能具有差异性,有些智能发展较好,有的稍微欠缺。而每一种智能都可以在通过专门的教育指导下往更高水平发展。智能资源贯穿教学资源应用的过程,是根据教学因素的变化进行调整的动态教学资源。换言之,智能资源影响教学实践中各因素的运行。师生不仅能够通过智能资源了解自身智能的优缺点,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或学习风格,如教师擅长演讲,升华主题。还能通过多种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可以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深化课后巩固的方式提高智能的水平。


  2.人际情感资源


  情感,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影响教学重要的因素。教师可通过把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投入程度和对学生情感因素,以此营造课堂气氛,构建平等交流的师生关系,促进课堂教学有效进行。情感对于教学来说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动力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认知学习有增效或降效作用,如课堂上深挖学生心底的团圆情怀内在成因;二是调节作用,情感因素可以调节学生的课堂活动节奏。三是疏导作用,情感因素影响学生对其他事物的判断,如引导学生站在中国整个国情的立场上分析美国干预台湾事件,挖掘学生在分析的过程自身带有的中华民族情怀。


  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控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将愉悦、振奋的情感投入教学中,把握学生在教学过程的情感闪光点,将其展露并与教学内容相联系,提高教学效能。因而,老东山文化资源不仅仅包括显性的文化现象,还包括了人们对文化现象背后所具有的特殊情怀,如对某一种建筑的喜爱,这种喜爱的情怀便也可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人际情感资源。


  二、老东山文化资源的运行基础


  老东山文化资源的运作基础指的是在整体教学系统中,通过不同形态、不同功能教学资源的协同联动,发挥所有教学要素各自功能与作用,形成有效的教学合力。该运行原理的实质是教学资源对教学因素的协同联动。


  (一)保障条件


  老东山文化资源内在包含着老东山地区中的所有社会性因素,是最直接体现社会发展态势的一种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影响着教学中的教学物理空间、教学设施、教学用具等的变化发展,其中对静显性资源影响尤为显著。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公园、少年宫等社会公共场所的出现,拓展了教学的物理空间。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其社会性因素对教学资源的运行影响更为明显。科学技术使得人们更容易把握老东山文化资源的各种形式,并在教学多媒体等技术的支持下,使得老东山文化资源有了更鲜活的呈现方式,超越了原有的时空所造成的局限。同时在这些社会条件资源的支持下,学生可以继续自主地查询了解老东山文化资源的其他相关信息,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后,拓展自身的视野,弥补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局限。


  (二)动力因素


  教师的教学资源观体现于教学决策过程之中。如果说教学活动是多种教学资源的运行过程,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便是教学决策的核心环节之一。教师主动挖掘和捕捉隐藏在各种静显性教学资源背后的潜隐性教学资源,自觉地将不同形态的教学资源进行结构化组织,发挥各教学因素的功能,促进教学活动的活化和优化,这就是教学资源观作用于教学决策的一般过程。


  因此,基于整体性教学资源观的教学决策作为教学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学资源系统运行的动力因素。教师在进行教学决策时通常涉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情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方面的思考。教学内容调适实质是对教学资源的再创造,即是教师对教学大纲、教材、其他教学资源的选择过程;学情分析是教师对潜隐性教学资源的把握,即是教师对学生的已有的智能资源、情感资源与其他教学资源的调配过程;教学目标的分析需要结合学科知识特性和学生心理发展展开,即是教师基于学科特性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对教学资源进行转化的过程;教学方法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资源,具有整合其他类型教学资源的作用,是影响教师对教学资源转化的手段;而教学过程就是凝聚各种教学资源,形成合力的过程,即是人本资源的“人化”和“化人”的过程。

8113d41aed40e5afb531b35fe68beed.png

  (三)调节机制

       1.教学机智


  老东山文化资源的运行并不是仅依靠教师的教学预设性决策就能完成的,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其教学机智捕捉潜隐性资源,调整各种层次的老东山文化资源的结构与搭配。老东山文化资源的运行,依赖于各种形态教学资源协同作用,是一种内在资源调节机制。它具体表现为:第一,老东山文化资源的感性成分与学科知识的理性思维的相互协调与融合。老东山文化资源包含着老东山地区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保留下来的“共同经验”、感性认识,和思想政治课程的学科知识、理性思维,即是文化资源本身的感性成分与学科知识理性成分的融合;第二,老东山文化资源的预设性与教学的动态生成性的相协调。老东山文化资源的运用是教师的预设性的处理与过程性的捕捉相统一的过程,即是教学资源的目的预设与过程生成的统一;第三,对老东山文化资源的物性资源的条件性与人本资源的可塑性的把握。教师对老东山文化资源运用是发挥物性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协同作用过程,即是不同形态教学资源的搭配。每一种老东山文化资源的功能是单一的,只有将各种形态的老东山文化资源组合起来,才能发挥其最大的功效,而此时教学机智便是对老东山文化资源的组合调整机制。


  2.教学风格


  教学资源运行中的另一个调整机制便是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教师观、学生观、教学经验、认知风格等具有个体差异性的教学特点,该特点实质上是教师智能资源的具体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资源的调节受其教学风格影响。如依据怎样的教学资源观进行分析教学内容?怎样组织老东山文化资源才能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相匹配?怎样呈现老东山文化资源才能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选择哪种教学方法才能有助于老东山文化资源与学科知识更匹配?为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活化,老东山文化资源应如何处理才更合适?等等这些问题都源于教师对自身教学风格深刻把握下实施对老东山文化资源的调控,这是教师的人本资源的利用,也是展现教师教学特色的基点。


  三、在思政教学中运用老东山文化资源的原则


  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教学资源种类日渐丰富,如何组合教学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成为其应用过程中重要问题。虽然教师在组织教学资源有自己经验习惯,但是从大体方面来看,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组织教学资源有以下原则:“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原则、整体性原则。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原则


  教学资源系统由多种形态的老东山文化资源所构成的,其具有复杂性,在繁杂的教学资源组织中必须有一条主线引领着所有老东山文化资源,那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原则。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对老东山文化资源运用的首要坚持便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原则是针对老东山文化资源的组织方向所提出的,要求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资源必须是以帮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主义”为目的,在各种形态的教学资源的组织安排下,激发学生践行使命担当的动力。


  因而在教学中,教师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根据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和学段特征,以教学资源为把手,构建复杂的学科情境,帮助学生在不同的观点冲突下,自主辨识、分析观点的差异性,并适时地给出引导,促使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对于老东山文化资源的组织,必须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原则进行安排,使得所有教学因素都内在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因子,驱动教学活动的进行,引领学生认同、坚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针对教学资源的内在组织结构而提出的,是在权衡教学资源的利弊下组织教学资源的体现。整体性原则首先要求教师认识教学资源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把握各种形态的教学资源的功能,按照功能互补的关系协同不同形态的教学资源。如物性资源与人本性资源的互补作用,物性资源更容易引起学生的视觉感受,而人本性资源则更容易诱发学生情感的产生,两者结合使用便能互补长短,促进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事物。其次是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资源和自身的教学风格选择相应教学资源,从整体上对所有教学资源进行规划设计,使之共同为教学目标服务,如从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地呈现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关注事物的复杂性,综合地认识事物。因而在对教学资源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考虑教学资源的呈现角度和范围,有效地使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情、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相匹配,按照学生的心理逻辑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学科逻辑相统一的逻辑主线促进各教学要素的有机构整合,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