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转译的壮族婚俗文化在现代婚嫁首饰中的设计应用论文

2025-02-28 14:29:29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在现代性语境下,人们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符号学视角出发,通过探索文化转译的途径,提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可以实现壮族婚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性转化。
在现代性语境下,人们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符号学视角出发,通过探索文化转译的途径,提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可以实现壮族婚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性转化。这要求相关工作者要重新认识民族民俗文化以及传统材料工艺,继承其中优秀的文化内涵,融合并重新演绎来自不同民族文化的符号、图案、色彩、材料等,赋予首饰作品以独特的魅力和文化价值。
一、民族文化符号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融合创新
在现代首饰设计中,设计师运用现代设计方法对传统文化要素进行再创造与建构是为了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与美学理念。这要求设计师把传统文化要素从原有的语境中剥离,并在新的语境根据需要进行整合与转换。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整合文化元素与设计。民族民俗文化元素丰富,设计师需要在精心挑选之后,取其精髓,以现代设计手法重新诠释,并加以改造,赋予民族艺术以现代色彩。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一种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相融合的艺术形式,从而设计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首饰作品。
二、壮族婚俗文化转译路线
“转译”这一词汇属于语言学范畴,是指将一种文字通过媒介语言翻译为另一种文字的特殊翻译行为。文化转译并非简单地将一种文化转移至另一种文化,而是要将其所承载的文化内容传达给另一文化群体,形成传统意义之外的第二空间,即“转译”本身具有生成性。在设计学中的文化转译一般指将一种文化蕴含的文化因子分成物质层、行为层和精神层,进而将其内容转化为可感知的设计语言,并运用在设计载体中。
本文将依据文化层次理论,把壮族婚俗文化要素划分为物质、行为和内在三个层面,层层递进地介绍壮族婚俗文化,并对其在这三个层面的视觉特征、行为特征、文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提炼出相应的文化因子进行现代化的表达以及视觉化、情感化的升华。然后,再通过现代化的设计语言以及可传达的视觉符号进行设计转译,将壮族婚俗文化应用于现代婚嫁首饰设计之中,最终得到从壮族婚俗文化流变到婚嫁首饰设计的文化转译模型(如图1)。
三、壮族婚俗文化符号的提取与转译
(一)壮族婚嫁中的民俗文化符号
婚俗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一定地域的人们反复执行和遵守的一种非正式的婚姻规则。壮族的婚嫁习俗在保持壮族特色的同时,吸收了汉族的风俗习惯,逐步发展成一套较为完备、系统的民风民俗,是珍贵而又极具代表性的民族民俗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壮族婚嫁习俗是壮族传统民俗文化的具象表达,在物质载体、仪式形式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同时,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壮族对婚姻的珍视和尊重,以及其特有的民俗特色和民族品格。按照文化层次理论,壮族婚俗文化可以分为三层:物质层、行为层和内在层。物质层是指婚俗文化中的物质载体,包括形态特征、组合方式、色彩语言和材质特性;行为层包括壮族婚俗中的仪式活动、传统习俗等,隐含人们的情感心理需求;内在层与壮族婚俗文化的精神层面相对应,蕴含着一种反映壮族文化、信仰、思维和哲学智慧的自然、历史和文化记忆性脉络。下面笔者将展开具体论述(见表1)。
(1)物质层:世界各地都有婚嫁习俗,这些多样的民族婚俗文化不仅塑造了各个民族的独特性,还成了区分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壮族烦琐、隆重的婚俗仪式,以及丰富多样的婚俗文化载体,无不反映出壮族人对婚嫁的看重。比如,代表爱情的绣球,代表吉祥如意、多子多福的糯米饭,还有传统且富有民族特色的婚嫁服饰、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舞蹈等都是壮族人们渴望美好生活的体现。同时,绚烂多姿的民俗文化载体也是民间艺术智慧的象征,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2)行为层:行为层是关于习惯、生活方式以及行为特性的团体认知方面的文化转译。本文所构建的文化转译模型中行为文化的主题为“婚姻幸福、生活美满”,在壮族婚俗活动中的一系列行为,如合八字、抛绣球等都充分反映了壮族婚俗行为背后的趋吉寓意。同时,行为层除了祈福,还包括哭嫁、姐妹相别等表示感恩的情绪表达行为。因此,从这两个维度进行分析,行为层包含的是寓意吉祥和表达感恩的行为活动。行为层的文化转译对“婚姻幸福”主题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重申了婚嫁首饰的情感含义和使用愿景,激发出符合壮族婚俗文化内涵的首饰设计灵感。通过搭建文化情景场域,使用者能够沉浸式地感受婚俗人文内涵,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3)内在层:壮族人民有其独特的花神信仰。其中,“花婆”是大家心目中的生育女神,而繁衍生息的前提就是结婚。因此,对于壮族的年轻男女而言,结婚不仅是自己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还是他们父母的祈望。壮族的婚俗仪式中包含着壮族人民的生育观、道德观,如对父母、姐妹的感恩,对婚姻道德的重视以及对邻里亲朋间的感谢。在壮族的婚俗文化中不仅可以看到他们对于生育的敬仰,还可以看到他们的美好品德。婚俗文化是壮族思想精神外化的表现,也是壮族民族精神的载体。
(二)壮族婚俗文化的设计转译
1.物质层的文化转译
物质层的转译是指对壮族婚俗习惯中的文化载体,如色彩、形状、排列、材料、纹样、技艺等文化符号进行凝练与提取,而后将这些民族风俗文化与现代婚嫁首饰设计相结合,以新的设计语言重新展现出来。这样的转译既保留了民族色彩和民俗风格,又能满足现代审美需求。
设计师要先提取壮族婚俗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再结合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通过合适的视觉形式将这些元素呈现出来,从而完成壮族婚俗文化视觉层面的文化转译。例如,设计师可以对壮族传统民俗服饰进行归纳和整理,在保留传统文化特征与文化灵魂的基础上进行首饰的创意设计,使其既有使用功能,又渗透着民俗文化信息,实现良好的设计转型。以婚俗食物糯米饭为例。壮族人民认为糯米可以祝福新婚夫妇如胶似漆、幸福美满。同时,五彩糯米饭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美感,其鲜艳的色彩以及紧密的排列方式都是首饰设计中可以借鉴的视觉语言。
2.行为层的文化转译
行为层的转译需探索首饰在使用过程中与婚俗文化碰撞的可能性,如使产品的使用方式以及使用者的情感体验与婚俗文化行为活动相符合,从而使使用者潜移默化地感受民俗文化。为此,设计者要对使用者在佩戴首饰时所产生的互动需要和情感需要进行总结,从而找出首饰设计方向。
具体来说,设计者可以对壮族婚俗中的行为特征,包括语言动作、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进行分析,再将其凝练并转化为设计语言。例如,壮族民歌最大的特色就是其中蕴含的情感之美。壮族人民会用歌声来表达自己对爱人的感情,直白的歌词可以很好地表达出歌者的情感。因此男女对唱的行为模式可以提炼为鸳鸯款式的婚嫁首饰设计。
3.内在层的文化转译
内在层的转译聚焦于婚俗文化中蕴含的地域性认知特色,如壮族婚俗文化中的趋吉观、生育观、道德观等。壮族崇尚自然,繁衍在原始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在壮族婚俗文化中不难看到蕴含“多子多福”观念的文化载体,如婚俗服饰上的纹样等。壮族还非常注重道德规范、礼教和伦理制度,其婚俗文化中也体现了这些传统道德观念。
将这些内在层的文化内涵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并应用于婚嫁首饰设计中,可以使壮族婚俗文化中的美好寓意和健康价值观念得以传承。例如,婚前合八字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美满婚姻的期盼,可以将其转化为不对称的设计语言。而“不落夫家”的习俗蕴含着女子独立不依附婆家的意义,婚嫁首饰设计中也可以借鉴其文化符号,通过可拆卸的多功能设计语言来体现“独立”的设计理念。
四、壮族婚俗文化元素在首饰设计中的设计实践
将壮族婚俗文化融于现代婚嫁首饰设计,需要深入探索并凝练其文化内涵,再创造性地运用到首饰设计中。现代首饰设计不仅注重简约、纯粹的审美表现,还关注情感层面的表达。在首饰设计中,造型设计的出发点以及材质、色彩、形状等元素构成的可视载体都是传达设计理念的物质性载体。将壮族婚俗文化运用到婚嫁首饰设计中,实质上是将其婚俗文化内涵转译为可视化的设计语言。
在造型方面可以对婚俗文化中物质层的文化元素进行转译,包括婚俗食物、婚俗服饰、婚俗仪式等,可以将其转化为排列方式、色彩搭配、纹样图案、造型特征等设计语言,如珠宝的组合方式、造型的不对称设计、高饱和度的色彩搭配等。
行为层的文化转译体现在婚俗活动上,如抛绣球、对歌、合八字等,可与首饰佩戴者在使用过程中的交互方式相结合。例如,将“合八字”中男女配对的习俗转译为男女互赠对戒。行为层的转译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关键在于民俗文化的行为方式与产品使用的行为语言的巧妙融合。
内在层的转译是婚嫁首饰设计的关键,而情感表达是现代首饰设计关注的重点。在壮族婚俗文化中对婚姻美满、多子多福的祈愿无处不在,这些祈愿也自然成为婚嫁首饰设计中需要蕴含的情感表达。作为婚嫁场合使用的首饰,双方长相厮守的愿景也是首饰设计中需要蕴含的情感表达。此外,婚嫁首饰所选取材质的文化语言也同样重要。整套首饰设计可选取华夏特有的材质——大漆。其质地黏稠,成语“如胶似漆”即是因其质地特性衍生出的成语,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漆器所表达出的文化符号与普世中爱情的定义相契合,因此可以巧妙地应用于婚嫁首饰的设计中。漆器的颜色也具有独特的符号语言,红色的大漆作为一种色彩符号可以体现出大气、富贵、吉祥之意。此外,漆器作为纯天然材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从实用价值来看,可以保证首饰的长久存放,这在文化符号上也预示着双方婚姻的稳定以及感情的长久。因此,将大漆作为婚嫁首饰的材料是一个极佳的选择。
通过对壮族婚俗文化的凝练与转译,结合大漆材质所表现的文化符号形成了独特的首饰设计语言(如图2)。
最终,根据壮族婚俗文化符号以及大漆材质的工艺符号,依托于使用者需求,设计师设计出了一套壮族婚俗文化大漆首饰系列作品(如图3)。
整套作品深深植根于壮族婚嫁习俗文化,充分展现了其文化底蕴。在保留少数民族婚俗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设计师在首饰形式上也考虑了现代设计所需的简约和时尚。在材料技术等方面的选择则能凸显出婚嫁场合的庄重。该套作品包含妆匣、项链、对戒、胸针、领带夹及耳环,采用了大漆、黄金、钻石、银等贵重且稳定性良好的材质,体现出壮族人对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期许以及对真爱的重视。
大漆材质独特的耐腐性和粘黏性与爱情的定义相得益彰,也因此成了作品名称“如胶似漆”的灵感来源。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将壮族婚俗文化作为一种符号系统融入现代婚嫁首饰设计中,能够为设计提供丰富的灵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壮族婚俗文化作为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和发展壮族历史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婚嫁首饰设计中,通过将壮族婚俗文化作为一种符号进行巧妙运用,可以实现其与现代婚嫁首饰设计的有机融合,进而赋予首饰更深层次的意义,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时尚元素完美结合。在具体实践中,通过对图案、元素进行提取、简化等方法,将壮族婚俗中蕴含的故事、传说等巧妙地融入婚嫁首饰设计中,可以使少数民族婚俗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