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基于聋哑儿童心理需求的聋哑幼儿园室内外空间设计论文

基于聋哑儿童心理需求的聋哑幼儿园室内外空间设计论文

6

2025-02-28 14:12:0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聋哑幼儿园不仅要给学龄前的聋哑儿童提供融入群体,学习知识,与同龄人交流的场所,还要根据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性,设计出能解决聋哑儿童心理问题和负面情绪的空间。室内外空间的合理布局,有助于锻炼聋哑儿童的空间认知能力,同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聋哑幼儿园不仅要给学龄前的聋哑儿童提供融入群体,学习知识,与同龄人交流的场所,还要根据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性,设计出能解决聋哑儿童心理问题和负面情绪的空间。室内外空间的合理布局,有助于锻炼聋哑儿童的空间认知能力,同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指出国内聋哑幼儿园存在的普遍问题,总结出符合聋哑幼儿园空间设计需要的方法与手段。


  一、聋哑儿童成长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由于沟通障碍,聋哑儿童可能在社交场合因担心被排斥或无法融入而感到不安和紧张,这往往会导致以下心理问题的产生。第一,孤独感。缺乏与同龄人的有效沟通可能使他们感到孤立无援,难以建立稳定的社交关系。第二,自我价值感低。长期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可能削弱他们的自尊心,使其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产生怀疑,从而更加自卑。第三,过度依赖。由于沟通能力的限制,他们可能过度依赖那些能够帮助他们与外界沟通的人。第四,情绪调节障碍。在无法有效向他人倾诉表达情绪时,他们更容易产生情绪波动。第五,抑郁倾向。长期的孤立感和自我怀疑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抑郁情绪,幸福感下降甚至影响其日常生活。


  二、我国聋哑幼儿园的设计现状及优秀案例分析


  (一)传统聋哑幼儿园


  在我国,大多数传统聋哑幼儿园往往为单一的室内结构,没有丰富的空间变化,这种环境容易使聋哑儿童产生焦虑、郁闷等生理表现。3~6周岁的儿童正处于对大自然充满好奇的阶段,渴望探索外界,但国内的聋哑幼儿园往往不能满足这一需求。


  (二)特殊教育学校优秀案例


  德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在通过空间关系帮助聋哑儿童摆脱负面情绪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校的校园空间以庭院为中心呈现分散式布局,建筑与建筑之间既独立又关联,形成了一个个微型村庄(如图1)。另外,建筑与庭院之间关系紧密,每栋建筑的主体空间视野均朝向庭院,室外景观延伸到室内空间,不影响其私密性和公共性的空间划分。同时,在建筑立面的处理上,不同尺寸不同位置的窗户使儿童能够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外界(如图2)。对于以视觉为主要沟通媒介的聋哑儿童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法,建筑的“通透性”使得他们可以用目光进行交流并一起互动。


  三、室内空间对于幼儿园的作用


  (一)满足学龄前儿童的身体发展需要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该年龄段儿童的自主行动能力已日趋成熟,并表现出在社交空间中寻求个体定位的强烈愿望。在这一发展阶段,共同的游戏活动、行动的协同以及相互跟随,构成了儿童社交互动的主要形式之一。这种互动不仅满足了儿童对于空间探索的内在需求,而且促进了他们与同龄人的积极交流。更重要的是,它对儿童的社会融合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仅有助于儿童在同龄群体中获得归属感,还能够激发他们身体机能的全面发展。


  (二)满足成长需要


  姚佩安在《基于儿童心理认知特点的互动性空间研究》一文中将聋哑儿童的活动空间分为交往空间、观察空间和隐蔽空间。其中,交往空间是供儿童进行交流互动、彼此学习交流的场所;观察空间体现着“看与被看”的空间关系,由于聋哑儿童面临沟通障碍,在紧急情况下他们可能无法有效发出求助信号,因此需要给予监护以保证其安全;隐蔽空间是根据儿童的身高打造的属于他们的“小天地”,对于聋哑儿童而言,隐蔽空间是一个心理上的“避风港”,能让他们在感受到外界压力或不适时有一个可以退避和恢复的空间。


  (三)“透明感”在室内空间中的作用


  自然光线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有助于缓解儿童的自卑、抑郁、压抑等负面情绪。落地窗的设计可以带来一种透明感,营造出明亮畅快的情感氛围,增加儿童与外界联系的可能性与便捷程度。透明感使空间具有更多的变化层次,能够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例如,德阳市特殊教育学校通过对公共空间和个人空间的整合与划分满足了儿童对社交与私密的需求。该学校设计了大量的开窗,既保证了儿童开阔的视野,又方便教师随时观察儿童的活动。


  (四)室内外空间结合


  2005年,赛德等人在对儿童患者的心理健康研究中发现,相比于医院,儿童往往更青睐于花园,花园能给病患的康复带来积极影响。因此,聋哑幼儿园可以将不同季节、不同种类的植物引入室内空间,让聋哑儿童可以更好地感知外界,改善其自卑、孤僻、情绪低落、易怒等不良情绪。


  四、我国聋哑幼儿园室内外空间设计思路


  (一)调研结果


  在本项研究中,研究者对60名聋哑儿童的偏好进行了调研,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的操场相比,花园式庭院在男童群体中获得了更为显著的偏好。在娱乐设施的偏好分析中,传统的儿童游乐设施如滑梯、跷跷板等并未在两性群体中体现出明显差异;相对而言,充气式城堡在男童群体中受到了更广泛的欢迎。在教室空间设计方面,聋哑儿童两性群体均表现出对互动区域的显著偏好。


  此外,在图形偏好的调查中,超过60%的受访儿童表达了对曲线和弯曲线的偏好。而在图形选择中,58%的儿童表现出对圆形的喜爱。在有棱角的图形中,三角形成为聋哑儿童最偏爱的选择。在动物类型的选择上,鱼类和禽类相较于其他动物种类,获得了该群体更多的偏好。


  (二)设计来源


  空间设计思路来源于聋哑儿童的耳蜗(如图3)。由于耳蜗受损,导致部分儿童无法与外界沟通。设计者希望大众通过此空间形态,联想到这些儿童所面临的境遇。

  (三)设计策略


  1.空间布局设计


  视觉是聋哑儿童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在空间布局上,聋哑幼儿园应创造开阔的室内空间,减少不必要的隔断。立面可以使用大面积的墙洞或透明隔断,以增强视觉上的连通性和开放性,便于教师观察儿童的活动,同时也让不同空间的儿童能够通过视觉建立联系,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社交活动的兴趣。另外,考虑到聋哑儿童在不同空间中的活动需求,如奔跑和跳跃等,在设计内部空间时,设计师应优先采用更符合聋哑儿童偏好的圆形或曲线形态,保证空间之间的连续性和动线的流畅性,同时避免突兀的转角和障碍物,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宜探索和互动的环境。


  2.功能区划分


  在划分室内功能区时,设计师应设计开放空间以促进儿童的社交互动,并提供私密空间以满足其个人隐私需求。具体来说,功能区应包含探索空间、变化空间和感知空间。


  (1)探索空间设计:探索空间应包含多样化的地形,如不规则的凹洞、斜坡、秘密通道、不同高度的平台和阁楼。这些设计元素鼓励儿童在多变的环境中感知和探索空间,类似于在充气城堡中的体验。


  (2)变化空间设计:变化空间应设计为多功能区域,如可用作阅读或游戏的区域。这一空间应允许儿童根据个人或集体活动的需要,自由地改变空间布局。


  (3)感知空间设计:感知空间应包括为聋哑儿童设计的特定私密空间和半私密空间,如感官花园。这些空间应成为儿童的“安全区”,在其需要时为他们提供归属感和安全感。


  3.视觉上的设计


  透明空间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积极影响,能够满足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鼓励儿童参与社交活动。在材质选择上,设计师应优先考虑透明或半透明材质,如玻璃、亚克力板等;在室内采光上,通过天窗、光井、角窗等引入不同角度的自然光,优化室内光线;在色彩运用上,使用温暖和丰富的色彩营造愉悦和有吸引力的环境。同时,考虑到视觉障碍儿童,设计师应避免仅使用颜色作为区分方式,而应同时使用清晰的标识帮助儿童识别方向和空间功能。另外,对于室内空间中的饰品、绿植、家具、装饰图案等,应融入自然、圆形、三角形、鱼类、禽类等这些在调研中更受聋哑儿童青睐的元素。


  4.触觉与材质选择


  根据调研,聋哑儿童偏爱具有柔软表面的环境,如花园式草地和充气城堡。这些材质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触觉反馈,还增强了儿童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因此从触觉上考虑,设计师应优先选择柔软的地面材料,如泡沫地垫、橡胶地板等;家具表面应使用柔软且自然的织物,如棉、羊毛等;玩具和生活用品也应以橡胶和硅胶作为主要设计材料,这些材料不仅柔软,还具有良好的耐用性和安全性。


  5.室内外环境融合


  根据调研可知,儿童更加偏爱花园式的景观设计和具有互动性的室内空间形态。因此在空间设计中,设计师应重视室外景观和室内空间的结合:在室内设计中,减少墙体或设置特定窗户和开口,将庭院景观引入室内;对于户外景观,配置不同叶形的植物和随季节变化的花果,为聋哑儿童提供温馨和舒适的自然体验。例如,在视觉上,设计师可以选用牡丹、郁金香等;在触觉上,可以选用景天、铁线蕨等;在味觉上,可以选用枇杷、石榴等;在嗅觉上,可以选用茉莉、桂花等。以上植物和花果可以通过不同的感官作用带给儿童放松、愉悦的感受,有助于其释放不良情绪。这样的室内外融合环境能够帮助聋哑儿童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而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提高自我认同感。


  在当前社会,儿童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本文针对聋哑儿童幼儿园设计展开论述,旨在创造一个能够满足他们成长需求并触动其精神发展的学习环境,以达到治愈性的效果。笔者相信,这种设计的益处不仅限于特殊群体,也同样能够有效缓解都市生活中年轻人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因此,设计师应更多地关注这一领域,通过创新性的高质量设计,推动建设一个更加包容、平等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