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基于交互叙事的非遗技艺教育游戏设计探讨论文

基于交互叙事的非遗技艺教育游戏设计探讨论文

11

2025-02-28 14:08:30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传承与创新关乎着文化的延续。交互叙事在非遗技艺教育游戏设计中兼顾教育性与游戏性,为非遗技艺的发展带来了年轻态阐释的契机,为教育游戏带来了新的可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传承与创新关乎着文化的延续。交互叙事在非遗技艺教育游戏设计中兼顾教育性与游戏性,为非遗技艺的发展带来了年轻态阐释的契机,为教育游戏带来了新的可能。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游戏元素与文化元素相结合,展现、探索和传承非遗技艺中蕴含的历史价值和人文精神,拉近非遗技艺与玩家间的距离,构建两者之间的情感连接,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一、非遗技艺与教育游戏


  (一)非遗技艺


  让传统技艺类非遗既“传得下去”又“活得起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命的内在体现。非遗技艺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深植于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土壤。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类非遗不仅关乎技艺的再现,还关乎文化精神和社会价值的延续与发展。


  近年来,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非遗技艺已进入“保护—传承—创新”的新阶段。但除非遗技艺自身存在的认知区隔性、固守陈旧性、传播封闭性等痛点外,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市场经济带来的压力以及新一代对传统技艺的兴趣日渐淡薄等问题的出现,都增加了非遗技艺的失传之危。


  (二)教育游戏


  教育游戏因教育目的而设计,专指学习特定主题、扩展概念、专项技能的游戏。教育游戏不仅继承了视听媒体的直观性,还增强了教育内容的交互性和可控性,可以结合教育目标与游戏机制,通过打破时空局限的互动方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从而在满足学习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促进体验式、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


  二、交互叙事与教育游戏


  (一)交互叙事的概念


  在数字时代,新媒体技术使叙事方法和表达手段更加多元,其中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交互叙事是一种结合故事叙述和互动元素的动态过程。作为一种强调文本结构的复杂性、用户互动的重要性及故事结局的多样性的全新叙事形态,其在叙事过程中摆脱了重结果轻过程的叙事观,在传达故事主旨的基础上允许用户参与到故事内容的构建之中,由此形成了以用户参与为核心的叙事形式和多元互联的叙事体系。


  (二)交互叙事的特征


  1.非线性叙事结构


  不同于传统线性叙事固化的、具有唯一性的游戏设计,交互叙事中的情节呈现不是固定形态和线性发展的,而是会在叙事过程中赋予用户极大的主动权。用户不受叙事主线或作者的限制,可以自由选择时空和角色发展,即在整体的游戏架构下,由用户自行对游戏内容进行体验与交互,不同的交互方式会影响后续内容的呈现、游戏走向及最终结局。例如,游戏《底特律:成为人类》致力于引导用户利用自身行为发掘出游戏的隐秘,让用户主动融入游戏中。


  2.强互动性叙事手法


  交互叙事作为一种以用户参与为核心的叙事形式,能通过强互动性的叙事手法缩短故事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在整体的游戏架构下,设计师将游戏内容和互动情感利用图像、声音、关卡等元素间接地传达给用户,能够强调用户的参与和互动,使用户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和体验者。设计师通过设置多个故事线和结局,可以使用户在参与故事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决策选择故事的发展方向。


  (三)交互叙事在教育游戏中的应用价值


  设计师在设计中必须同时考虑外部行为的“投入”和心理过程的“动机”两个方面。交互叙事凭借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互动元素,能够使用户于积极的体验感和自由感中在虚拟环境下近似真实地在“做”中“学”,这不但对于其产生正向动机与正向投入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同时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三、基于交互叙事的非遗技艺教育游戏设计策略


  (一)定义交互叙事参与者用户模型


  以数字化游戏的形式向年轻人展示和传播非遗文化越来越可能成为一种趋势和较为有效的传播方式。同时,交互叙事类游戏的主要受众群体为年轻人,这一群体通常具有较强的游戏消费能力和时间投入,追求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和个性化体验。因此,交互叙事类游戏凭借其强烈的情感性和故事驱动性,能让受众实现在“玩”中学非遗。


  (二)定义教育游戏中的交互叙事内容


  一个好的故事情节不仅能有效传达信息,还能通过复述、续写或自由编创增强教育性、吸引力和趣味性。交互叙事内容作为游戏设计的核心部分,应明确教育目标,并紧密结合设计目的编创游戏内容,以不断强化游戏主旨,建立起用户对所传达的信息内容的理解和文化认同。


  将非遗技艺融入游戏关卡中,让用户跳出非遗技艺传播的地域性、传承性、非物质性特点,需要设计师在设计初期对于编织工艺、雕刻工艺、刺绣工艺等具有不同特性的技艺进行系统化的分类梳理,同时持续挖掘其中的文化价值,并以生动有趣的叙事方式进行呈现,从而使用户充分理解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制作工艺和文化价值,加深对其的价值认知,最终达到通过教育游戏传承非遗技艺的教育目的。


  (三)交互叙事的游戏化设计表达


  非遗技艺教育游戏设计框架应兼具游戏性与教育性,有机整合游戏机制、动态交互和用户体验。目前,MDA设计框架是游戏设计中最有效且最基础的方法之一,通过机制(Mechanics)、动态(Dynamics)、审美(Aesthetics)三方面来改善用户体验,是一种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游戏化结构形式(如图1),为教育游戏提供了系统化的设计和分析方法。MDA设计框架在叙事层面上通过分析叙事内容、叙事参与者与叙事表达间的互动关系优化游戏中的交互设计;在游戏层面上通过分析游戏机制、动态交互和玩家体验来更活态、立体地展现非遗技艺。

  1.外层:确立游戏机制


  在教育游戏中,机制指设计清晰的游戏规则和通过操作机制表达叙事内容。游戏机制对游戏动机的强化最具操作意义。在非遗技艺游戏设计中引入PBL游戏激励机制,即运用积分(points)、徽章(badge)、排行榜(leader board)等游戏元素,使用户通过完成目标和任务、接受挑战与获得奖励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传统技艺的“传承者”与“传播者”,有利于达到游戏预设的教育目标。


  第一,点数积分机制(如图2)。作为PBL奖励机制的基础,用户通过完成游戏任务,如技艺学习或回答非遗问题获得积分,增强成就感与愉悦体验,联结期望行为与愉悦回路,可以提升任务完成频次。此机制促使用户在积分激励下不断体验与探索,从而逐渐掌握非遗技艺的历史和制作流程,提升对非遗技艺的理解度和技能熟练度。

  第二,徽章作为用户行为的阶段性展示,虽然以奖励作为外在表现,但本质仍在于促进用户学习。徽章奖励机制可以提高游戏的趣味性,让用户享受目标达成的过程,从而增强用户的归属感。结合传统技艺设计主题徽章,如“纺织达人”“雕刻巨匠”等,能有效激发用户参与游戏过程的积极性。


  第三,通过对用户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对比、排序形成排行榜,以排名展示的形式强化用户间的互动与竞争,可以给用户带来压力与刺激,激励用户投身其中。


  总体而言,通过应用PBL游戏奖励机制激发用户主动了解与学习非遗技艺的动机是教育游戏设计的真正目的。


  2.中层:强化动态交互


  互动过程整合了Unity、Unreal Engine等游戏引擎及AR和VR技术的“强互动性”叙事技术,结合了交互叙事模式驱动,使教育游戏成为具有多层次的交互体验的创新传播互动形式。在整体游戏构架中,用户可以通过第一视角和第三视角进行自主交互探索,并直接与故事元素互动。如此,可以增加故事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反转性,从而在增强用户互动体验感的同时创新沉浸体验模式,进而提升用户粘性,使用户产生情感共鸣,以促进非遗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3.内层:增强用户体验


  交互叙事的游戏化表达更强调“人”的参与,观摩与亲身体验是了解非遗技艺最直接的认知方式。通过游戏化的剧情设计,多元化的体验模式巧妙地将故事的叙事体验转变为用户的自身经历,可以让用户在体验故事和感知文化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


  总体而言,结合游戏机制、动态交互和用户体验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交互叙事教育游戏设计方案。设计师应通过对游戏性和教育性的综合考虑、对叙事参与者的深刻理解,精心设计叙事内容,并应用合理的叙事表达方式将流行游戏模式应用于文化教育领域,从而创设出既有教育意义又有吸引力的教育游戏。如此,不仅能有效传递教育内容,还能让用户在游戏中摄取知识文化,从而提高其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使其能更积极主动地学习非遗技艺。


  (四)以编织工艺为例的非遗教育游戏的设计策略


  1.游戏机制


  在编织工艺类非遗教育游戏中,设计师可设计多种互动形式来增强用户对编织工艺的认知与参与。例如,设计师可通过引入手势交互、视觉识别等机制,结合挑战环节,使用户在亲身体验中理解编织工艺的技艺核心,并获得实时反馈;也可引入局外奖励机制鼓励用户反复参与并复习编织技艺知识,强化学习效果与记忆。


  2.动态交互


  教育游戏能通过动态交互模块使用户参与编织过程的每个环节,将关键动作,如握笔、缝针等转化为游戏操作。互动叙事能让用户在从材料选择到成品制作的全过程中成为“参与者”,这不仅能使其了解工艺流程,还能使其掌握实际技能,实现技能与文化认知的同步发展。


  3.审美体验


  游戏中的审美体验主要依赖于编织图案和材料选择所展示出的编织工艺的多样性。例如,用户在选择再现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编织图案时,可以了解该图案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如丰收、家庭团结或宗教信仰等。这可以使用户深入理解编织工艺与文化间的紧密联系,强化对工艺的审美认知与文化感知。同时,通过选择不同的颜色、材料等,用户可以获得多样化的美学体验,提升对传统编织美学的理解,从而更深入地感受编织工艺的文化魅力。


  综上所述,从文化传播层面上看,教育游戏的设计旨在整合非遗技艺资源,通过深入研究其历史背景、制作过程和文化意义,连接古与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交互叙事可以使非遗技艺教育游戏设计兼具教育性与游戏性,将其应用于非遗技艺教育游戏设计中,能为非遗技艺的发展带来年轻态阐释的契机,为教育游戏带来多样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