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钢琴专业教学中的规律性问题研究—评应诗真的《钢琴教学法》论文

钢琴专业教学中的规律性问题研究—评应诗真的《钢琴教学法》论文

9

2025-02-28 11:02:41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在我国经济水平、文化事业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钢琴教育事业繁盛不衰。对于钢琴教师来说,钢琴专业教学中的规律性问题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应诗真教授所著的《钢琴教学法》,从钢琴教学实践出发,梳理了钢琴初级阶段教学的规律性特点、钢琴演奏中的技能特点、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特点、钢琴演奏中的心理因素等问题。该书结合作者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与成熟的钢琴演奏实践经验,总结并分析了钢琴教学实践中经常面临的问题,并提出钢琴教师要为人师表,教育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些理念不仅有助于钢琴教师获得扎实的理论知识、培养良好

  在我国经济水平、文化事业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钢琴教育事业繁盛不衰。对于钢琴教师来说,钢琴专业教学中的规律性问题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应诗真教授所著的《钢琴教学法》,从钢琴教学实践出发,梳理了钢琴初级阶段教学的规律性特点、钢琴演奏中的技能特点、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特点、钢琴演奏中的心理因素等问题。该书结合作者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与成熟的钢琴演奏实践经验,总结并分析了钢琴教学实践中经常面临的问题,并提出钢琴教师要为人师表,教育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些理念不仅有助于钢琴教师获得扎实的理论知识、培养良好的音乐修养以及形成严肃求实的治学精神,还能帮助钢琴教师提升专业教学能力与实践技能。

  一、钢琴专业教学中初级阶段的规律性特点

  钢琴教学中的初级阶段“是培养钢琴家、优秀的钢琴工作者总过程中的基础阶段,是整个钢琴教学的第一步。学生学业基础是否正确、牢固,这一阶段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钢琴初级阶段的教学在整个钢琴教学过程中所占比重非常大。在《钢琴教学法》中,钢琴教学初级阶段对学生音乐能力层次的划分主要体现在乐感、音乐听觉、音乐记忆力和节奏感等方面。钢琴教学初级阶段的学生大概有两种,一种是对于音乐表达不太敏感的学生,需要后天培养其乐感及对音乐的理解力;另一种是天生具有极强乐感的人,对于这种学生在培养时要注重提升其音乐综合素质。

  在钢琴教学初级阶段,教师要先将“音”的基本知识教给学生,使其全面地学习音高和音的时值。应诗真教授在《钢琴教学法》中主张将低音谱表与高音谱表结合起来同时开展教学,这意味着学生在初级阶段就要同时训练弹奏黑键与白键,不同于以往大部分教师只针对白键开始初级训练;在教会学生分辨音高的同时,教师还需教授概念性的乐理知识,主要包括音的时值概念、基本节奏型等。在演奏实践中,教师需指导学生正确的钢琴弹奏姿势,为钢琴演奏打好基础;在初级阶段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还需让学生了解几种最基本的弹奏方法:非连音奏法、连音奏法及跳音奏法等。《钢琴教学法》强调在钢琴教学初级阶段,教师应在学生听觉、乐感、大脑反应能力等实现综合性提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弹奏及学习自觉性。

image.png

  二、钢琴专业教学中演奏技能的规律性特点研究

  (一)手指技术训练

  在钢琴演奏技能的规律性特点研究中,思考手指跑动的技术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钢琴教学法》中的训练方法主要有五指练习、音阶练习、琶音练习、双音、八度、和弦练习等。五指练习指的是在五个手指的位置内练习一些音的组合,旨在训练手指弹奏的稳定性和清晰度;音阶练习能够增强手指的独立性;琶音练习能够锻炼手指与手腕的协调性;双音、八度及和弦练习能够训练手腕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弹性,增强手指力量以及支撑性。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针对手指技术的训练,可选用的练习曲主要有车尔尼的一系列钢琴练习曲、莫什科夫斯基的钢琴技巧练习曲、肖邦练习曲集、李斯特的超级技巧练习曲等。由于这些练习曲的性质、特点、侧重点各有不同,因此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练习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作曲家的练习曲,以此训练学生的手指技术。

  (二)多声部音乐弹奏技法训练

  钢琴的表现力决定了它不仅可以表现单声部的旋律,还可以演奏多声部音乐(包括复调音乐)。《钢琴教学法》中对此提出了“如何培养学生演奏多声部音乐的能力”这一课题。演奏多声部钢琴作品时,演奏者不仅需将各个声部的声音弹得清晰、明确,也要将音乐中的主题、对题、过渡句等各个组成部分都弹清楚;另外,各个声部的主次要分明,要有对比,并且各声部要有音色的区分。钢琴演奏要求纵横关系的统一,各个声部只有互相配合、形成对比,才能使音乐形式成为一个均衡的整体。

  要想培养学生演奏多声部音乐的能力,就要先训练学生对多声部音乐的听觉能力。在日常练习中,学生需要多听一些复调作品,并按照声部进行哼唱练习;在演奏训练中,要注重手指独立性的练习,加强基本功训练;在演奏多声部音乐时,不同声部的音乐性质不同,所需要的奏法也各不相同,因此,学生需掌握不同声部的不同奏法并理解该奏法在乐段中所起的作用。训练多声部音乐演奏能力的作品有很多,如德国作曲家巴赫的《初级钢琴曲集》《小前奏曲与赋格》,德国作曲家亨德尔的《托卡塔》《帕萨卡利亚》,法国作曲家弗朗克的《前奏曲、圣咏与赋格》等。

  (三)踏板训练

  踏板在丰富钢琴演奏的音色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钢琴的三个踏板,每一个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右侧的踏板为制音器踏板,最左侧的是柔音踏板,中间的是保留音踏板。制音器踏板有助于延长声音,维持音响的强度,促进旋律的衔接。在实际运用中可遵循以下原则:以和声变化为依据时,演奏者应在和声变化后相应地转换踏板,对于含有低音延留音的和声转换,应使用半踏板或保留音踏板;以节奏变化为依据时,演奏者通常在强拍或强音上踩下踏板;以音乐色彩变化为依据时,演奏者需要认真研究钢琴作品的声音层次,再决定踏板的不同用法;以作品的音乐风格变化为依据时,踏板的运用取决于演奏者的艺术修养和对作品风格的把握。全踏板、半踏板、四分之一踏板、三分之一踏板等这些踏板技巧均是按照踏板踩下的深浅程度来区分的。

  柔音踏板最主要的功能是减弱音量。由于结构差异,三角钢琴和立式钢琴在使用柔音踏板后,音质会发生改变。根据曲目的具体要求,适度地减弱音量有助于增强音乐的表现力。而制音器踏板与保留音踏板的作用截然不同。踩下制音器踏板会让所有和弦都产生不同程度的震动,而踩下保留音踏板则会使所弹奏的音或使制音器离开琴弦,仅通过琴弦的持续震动来延续声响。

  三、钢琴专业教学中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的表现研究

  音乐风格的把握在钢琴演奏中十分重要。这里提到的音乐风格,是指某一历史时期音乐作品的特征。把握音乐风格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演奏钢琴时忠于时代、忠于原作。欧洲音乐史主要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巴洛克时期(约1600-1750年)、古典主义时期(1750-1820年)、浪漫主义时期(1820-1900年)、20世纪音乐时期(现代音乐时期)。总体而言,这四个时期虽有明确的界限,但彼此间也有所重叠。在钢琴教学漫长的“风格性的音乐教育”阶段,教师需要将教学与每一首钢琴作品相结合。只有深入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曲式结构、作曲技巧、创作手法等,学生才能准确地感受和表现音乐。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类型涵盖组曲、变奏曲、赋格曲等多种形式,其音乐织体结构主要是复调音乐和模仿性的对位。以巴赫的《二部创意曲》为例,在钢琴教学中,学生必须掌握复调音乐的和声层次、曲式结构以及创作技巧。为了精准地再现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学生需要从触键、奏法、装饰音、旋律性、速度、音量变化等多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学习和练习。

  古典乐派在欧洲音乐史上留下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以简洁、平衡和清晰的结构著称,在音乐构思方面,结构明晰、旋律紧凑且优美动听,洋溢着温馨的气息;在调性方面,调式鲜明,以主调音乐为主,和声多采用七和弦和三和弦;在音乐内容和风格表现方面,崇尚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强调音乐本身所引发的情感体验。这一时期杰出的作曲家有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他们擅长运用奏鸣曲式,创作了包括独奏的奏鸣曲、重奏的奏鸣曲以及交响乐等多种形式的作品。在钢琴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分辨呈示部和再现部的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确奏鸣曲的调性、和声结构,理解主题间的对比以及主题发展变化的技巧等,以便使他们更加精准地演奏古典钢琴奏鸣曲式作品。

image.png

  浪漫乐派强调主观情感、感情的深度以及幻想的广阔,在旋律、织体、和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抒情乐曲,如肖邦的《夜曲》《即兴曲》《波兰舞曲》、李斯特的《音乐瞬间》、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勃拉姆斯的《间奏曲》等;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将文学与音乐相融合的作品,如肖邦的《叙事曲》、李斯特的《梅菲斯托圆舞曲》等。这些作品的主要特点包括:强调个人强烈的主观情感表达;手法较为夸张、热情奔放;出现了标题性的作品,能更有效地传达作品的情感和意图;强调个性和民族特色;音乐元素更加自由,乐句倾向于不对称的自由形态。在钢琴教学中,学生需从速度、力度变化和重音、钢琴演奏技术、踏板使用以及装饰音等方面去把握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

  20世纪的音乐具有实验性、多样化和先锋性特征。不同于前几个时期,该时期的音乐作品之间展现出了很强的差异性。无论是创作手法、钢琴演奏技巧还是记谱方法,20世纪的作曲家在他们的作品中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这一时期的音乐主要流派包括后浪漫主义、印象派、表情主义、新古典主义、新民族乐派、延伸的浪漫主义等。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音乐派别来表现相应的风格,并通过大量练习五声音阶、全音阶以及七和弦、九和弦等复杂的和弦,为掌握复杂的音乐织体打好基础。

  四、钢琴专业教学中演奏心理的训练研究

  在音乐会的实践过程中,舞台上的心理活动被称为演奏心理,它涵盖了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动机、对演奏的渴望、音乐情感在演奏中的强烈表达与控制、背谱状态以及现场即兴发挥的能力等。《钢琴教学法》中指出,学生在钢琴演奏中表现出色的前提是具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包括强烈的演奏欲望和自信心、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和谐的演奏状态下的理性思考能力、排除演奏中的杂念以及应对舞台变化的能力。演奏欲望和自信与演奏效果紧密相关,而充分的心理准备是实现良好演出效果的关键。学生的审美心理训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以丰富他们头脑中的审美信息;二是鼓励学生发展艺术创造的个性,让他们能够自主选择并创作作品。虽然钢琴演奏过程是充满音乐情感的,但也需要逻辑思维的引导。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锻炼和谐演奏状态的理性思考能力。在舞台上,演奏者必须排除与演出无关的杂念,集中精力演奏音乐。舞台应变能力源于丰富的演奏经验,它要求大脑协调背谱、听觉感知、音乐想象力等多种细节。鉴于学生的素质各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全面的训练,从而提升他们的应变能力。

  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当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系统地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演奏技巧。第一,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严格地学习乐谱,科学且精确地背谱;第二,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乐曲进行整体分析和处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和个性化的音乐创造力;第三,教师还需帮助学生克服技术难点,积累丰富的演奏经验;第四,教师应在演奏前帮助学生熟悉演奏环境和演奏所使用的钢琴,确保做好演出前的准备工作。此外,教师还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钢琴演奏逻辑思维、良好的演奏心态以及临场应变能力,鼓励学生全情投入音乐,真诚地表现音乐之美。

  应诗真教授所著的《钢琴教学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钢琴事业的普及与进步。该书深入探讨了钢琴教学的理念、方法、技巧、演奏心理等多个方面。钢琴教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其深度不仅体现在演奏技巧上,还涵盖了音乐理论、文化素养、审美能力、音乐表现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钢琴教师必须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持续优化教学策略,才能培养出更多杰出的钢琴演奏人才;而学生则需通过持续的练习和对作品的深入研究,才能在众多钢琴学习者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