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中国古典诗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德育价值研究论文

中国古典诗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德育价值研究论文

11

2025-02-22 15:16:4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从古典诗词是培根铸魂的有力支柱、是明德修身的思想源泉、是文化润心的有效途径、是赓续文脉的宝贵财富四个角度论述中国古典诗词的德育价值,并从将古诗词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古诗词课程思政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丰富的德育价值。文章从古典诗词是培根铸魂的有力支柱、是明德修身的思想源泉、是文化润心的有效途径、是赓续文脉的宝贵财富四个角度论述中国古典诗词的德育价值,并从将古诗词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古诗词课程思政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探寻古典诗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路径,以期达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灵活性和实效性的目的。


  关键词:古典诗词;德育价值;思政功能

  习*平总*记在二*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①[1]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内涵深刻,寓意深远,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天下为公的爱国主义思想、有“志当存高远”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清廉正直的道德品质、有“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的辩证思维的法治观念,这些核心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高度契合,在大思政构建的背景下,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德育价值进行探究,不仅可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有利于高校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能够增强高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高校学生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一、中国古典诗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德育价值体现


  (一)古典诗词是培根铸魂的有力支柱


  1.忠贞爱国:培植深厚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尤其要加强高校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古诗词中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出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到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出自《离骚》),体现了诗人哀叹民生疾苦、对天下贫苦人民的深切关怀;从陆游的“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出自《夜泊水村》)到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彰显了面对国家危难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和捍卫国土的坚定信念。此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曹植《白马篇》),“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徐*麟《出塞》等诗句都丰富了爱国主义的教育。通过挖掘古诗词中的爱国诗句,对高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主人翁意识,培养高校学生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

  2.志存高远: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孟子曰“夫志,气之帅也”,意思是心志能够直接影响个人的气节,指出了志向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尚书·尧典》曰:“诗言志,歌永言”,意思是诗词佳句是表达人的理想抱负的一种重要手段,古诗词中,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曹操《龟虽寿》)的远大志向、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出自王勃《滕王阁序》)的坚定信念、有“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出自屈原《涉江》)的浩然正气、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出自辛弃疾《破阵子》)收复河山的抱负,这些诗句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价值追求,咏诵经典,能够激励高校学子追慕先贤,学习古人志存高远,在实现中*梦的实践中担当责任,放飞青春梦想。


  (二)古典诗词是明德修身的思想源泉


  1.克己修身: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出自《论语·季氏》),意思是不学习《诗经》,就不会懂得怎么说话;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因此中国自古有“诗以言志,礼以立身”的说法。中国古典诗词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积淀着几千中华民族的道德理念和精神追求,中国文人历经世事沉浮,在诗句中赋予了他们对生命的深厚感悟:比如有“世间万事俱茫茫,唯有进德当自强”(出自陆游《自伤》)的自强不息、有“宠辱不惊,肝木自宁,动静以敬,心火自定”(出自陈继儒《小窗幽记》)的开朗豁达、有“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出自岳飞《满江红·写怀》)的雄心壮志、有“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出自权德舆《放歌行》)的珍惜时光,这些思想对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珍惜光阴具有重要的启示。


  2.崇德向善:培植崇高的道德品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是古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也是当今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②[2],道出了人格修养的重要性。古诗词中有“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出自白居易《鸟》)的温和善良、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出自杜甫《偶题》)的谦逊有礼、有“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出自屈原《离骚》)的刚正不阿、有“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出自包拯《书端州郡斋壁》)的清廉高洁,这些诗句凝聚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品读诗句,可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培植高校学子崇高的道德品质。


  (三)古典诗词是文化润心的有效途径


  1.启智润心:涵养民族的文化气质。中国是诗的国度,素有“诗礼传家”的传统,有“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出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冯道传》)国家层面的深度,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出自《五子歌》)社会层面的温度,有“君子检身,常若有过”(出自《亢仓子·训道篇》)个人修养的厚度,这些诗篇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涵养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尤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诗句,传达了推己及人的仁爱思想;“立身存笃信,景行胜将金”(王梵志的《全唐诗补逸》)强调诚实笃信的高贵品质,这些诗句有助于培养高校学子善良的品质,有助于引导高校学子在学习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以文化人:铸造人格的文化支柱。习*平总*记曾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指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人民的心灵归宿,中国古典诗词是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文化基因:“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出自王安石《元日》)、“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出自苏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出自杜牧《清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出自韩翃《寒食·寒食日即事》),这些诗句是对中华传统祭祖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及寒衣节的描写,这些诗句传承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历史文化,在当今意识形态之争的国际背景下,这些诗句可以增强高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教育高校学子不忘根本,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四)古典诗词是赓续文脉的宝贵财富


  1.以文载道: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古人寄情山水,吟诗作对注重意、象、境的文学表达手法,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出自李白《关山月》)写出了边塞的雄伟辽阔和苍凉浩瀚;“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出自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写出了水天相映的绚丽悦目和空灵温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出自王维《鸟鸣涧》)写出了花落的芬芳和夜晚的静谧、“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出自曹操《观沧海》)描写了大海的气势磅礴和博大开阔,此外还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出自李白《独坐敬亭山》)、“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出自杜牧《山行》)等诗句,即描写了星月山川,又道出了物我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境界。在快节奏的社会背景下,我们既要教育高校学子遵守“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然规律,又要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理念,深入实践,树立辩证思想,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国韵流芳:守正创新的时代价值。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平总*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③[3]。中国古典诗词作为高校的美育课程,具有韵律优美、语言凝练、内容包罗万象、意象丰富唯美的特点,具有极高的文学魅力和艺术欣赏价值。中国古典诗词历经沧桑,却历久弥新:“亲仁善邻”(出自《左传·隐公六年》)、“协和万邦”(出自《尚书》)、“君子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这些诗句体现了我们民族秉持的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大国风度和宽阔胸怀,丰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出自孟郊《答姚怤见寄》)展示了中华民族求同存异、追求和平的大国风范,这些诗句能够令高校学子开阔眼界和心胸,激发文化创新力和创造力,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助推高校学子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二、中国古典诗词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施路径


  习*平总*记指出:“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历经数千载,不仅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还承载着丰富的德育功能,深入发掘古诗词中所蕴含的德育价值,探寻古典诗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路径,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一)将古诗词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年来,思政课堂一直在创新教学方法,探寻课堂教学的新思路和新形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可适当引入经典古诗词,开创“诗意思政”的诗兴课堂。比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三章爱国主义专题时,可引入戚继光的“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出自《望阙台》),感受戚继光抗击倭寇保卫家园的心血,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第一章《鸦片战争》中,可引用林*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出自《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展现中国近代史波澜壮阔开端的同时,激发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马克*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可引用古典诗词解析哲学思想,比如“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规律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金陵怀古》)启示我们看待事物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等。

  (二)加强高校古诗词的课程思政建设


  习*平总*记指出“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④[4],中国古典内涵丰富,加强古诗词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打破学科壁垒,比如开设古典诗词公选课,找准古诗词蕴含的思想与思政建设目标的交汇点,根据诗词主题分专题讲授,如:家国情怀篇、理想追求篇、人格修养篇、山水田园篇等,在专题讲解中强化思政教育效果。在古诗词讲解时,应注重挖掘古诗词中的思政元素,比如:《春望》,除解析诗词背景、修辞、写法手法和语言艺术等方面之外,还应注重作者杜甫本人的爱国情怀的介绍,让学生跳出文学鉴赏固化思维,从思政角度形成人物的立体感知,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性,达到寓价值观教育于知识传授的目的。


  (三)加强高校古诗词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中国古典诗词作为美育课程,具有语言美、意境美、音律美、情感美等特点,要发挥古诗词的“美育立人”作用,实现提高“高校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这一思政目标,应着注重加强高校古诗词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可开展中国古典诗词课程专业培训,从古诗词历史背景、内涵意境、解析方法等方面展开专业培训,加强教师的古诗词文化素养。其次,开展古诗词课程思政培训,中国古典诗词内涵丰富,涉及哲学、心理学、法学等多门学科,培训中可采用了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在借鉴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融合的基础上,探寻中国古典诗词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提升教师教学融合能力。此外还可开展古诗词文化专题讲座、学术研讨、课程磨课等活动,通过互动交流和教学观摩活动,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理念,促进教师相互学习,推动教学改革。


  (四)强化古诗词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根据古诗词为背景元素,进行校园景观设计,如设立古诗词展示墙、古诗词文化亭等,营造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可成立学生古诗词社团,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改编、创作和展示等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如: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开设古诗词与思政教育专栏,推送古诗词思政教育的内容,给学生提供网络学习和交流空间。此外,还可定期举办古诗词比赛活动,如:“诗词校园,古韵之美”书画展活动,校园版“诗词大会”,经典诗词朗诵、古诗词文化馆社会实践等活动,并设立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参与度。


  注释:


  ①习*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


  ②陈晓芬,徐儒宗,译注.论语·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15.250页.


  ③习*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人民日报,2023-10-09(01).


  ④习*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86-387.

参考文献:


  [1]习*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


  [2]陈晓芬,徐儒宗.论语·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15:250.


  [3]习*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人民日报,2023-10-09(01).


  [4]习*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86-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