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应用论文

2025-02-22 15:04:15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弘扬传统文化与加大群众文化工作给予了极大重视,二者之间虽然并不属于一种文化,但是,二者之间都存在一定的文化属性,具有一定的联系。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同时更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又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根本的一个体现。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弘扬传统文化与加大群众文化工作给予了极大重视,二者之间虽然并不属于一种文化,但是,二者之间都存在一定的文化属性,具有一定的联系。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同时更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又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根本的一个体现。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同时更是蕴藏着古人五千年智慧结晶和哲思。传统文化延续至今就证明了它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又体现出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有容乃大,在发展的同时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体现出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激发人们对生活和发展的美好遐想。在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华传统文化充分体现出其文化兼容性,对世界文化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在全球看来,传统文化得到了许多国家接受和热爱,许多传统节日早已不再只是中国人在过而已,许多欧美国家的人民也在过中国节,如:端午节、中国年等。传统文化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对维系人民与国家之间的文化情感依赖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许多传统文化名言在现代依旧具有很大启迪作用,如“见善则迁,见过则改”“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从中可见,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工作中依旧具有很大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很强的社会文化宣传效果。所以,在开展群众工作的过程中,应结合实际需要和工作需要,合理制定出群众文化发展新路径,要打开思路,以新的方式投入群众文化宣传工作当中,以不断提高文化宣传与实践效果。
新时代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的应用发展背景
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成果和质量,必须依靠广大的社会群众参与其中。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历史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众所周知,群众文化是民间群众自发性而形成的一种新文化,通常由群众日常生活和娱乐而逐渐形成、产生的,该文化具有鲜明特色,是为了满足群众自娱自乐而产生。群众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所需存在很大的关系。群众文化建设必须使广大群众能够得到文化上的熏陶和感染,通过不断加强群众文化的发展关系,来提升群众的自身素质和修养,以提升群众的社会思想道德水平,构建起一个良好的文化繁荣族群,增强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中的引导作用。
传统文化与群众文化的共同性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人在漫长的生产与发展中不断总结和反思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体现出传统民族文化的兼容性和多元性。在传统文化复兴背景下,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传统文化在应用到群众文化宣传和维系群众关系当中具有很大的作用。群众文化是群众在生活中不断积累和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性文化,其基础是大众娱乐文化,具有鲜明的群众娱乐文化特征。我国群众文化在社会人民群众当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发展基础。群众文化是在自由、民主、平等、开放的环境下逐渐产生和形成的,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之后,群众文化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这得益于社会经济的不断改善和收入不断提升,使人民开始关注更多的娱乐生活方式,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各项社会性的群众文化当中去。所以,在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抓住传统文化与群众文化的共同性,合理制定出实际应用对策,加强对群众文化的引导,并促使传统文化和群众文化的高效融合,创新社会文化属性,增强传统文化和群众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首先,传统文化与群众文化的共同性主要体现在:其一,二者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这种关系使二者之间在文化上具有高度的融合性,可以确保二者文化在得到延续的同时又得到了高效发展;其二,传统文化和群众文化均强调和谐共处、尊重他人和维护传统家庭美德,如:追求真善美等美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三,二者艺术形式表达上高度相似,不管是传统戏曲或者是舞蹈以及民间音乐,还是绘画、书法等不同的艺术形式,都是传统文化和群众文化重要的文化承载体。所以,加强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应用具有较高价值,同时有利于弘扬和延续传统文化,巩固社会群众关系,并有利于团结广大的社会人民群众,以不断促进社会繁荣发展。
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一、应将群众文化作为文化传承重要载体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主要体现在文化上的思想性和哲学性,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和实践性。在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过程中,应增强文化的把持性,然后合理增强群众文化的融合性,这为更好地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打下了一个牢靠的发展基础,并做好充分的准备。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态和风格。因此,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对精神和物质上的文化需求。在此基础上,应大力建设传统文化发展中心或娱乐场所,如:地方相关的文化宣传部门可以结合当地的社会发展情况,建立起民族文化发展基地,全面提升社区民族文化的基础建设水平。诸如:一些地方的文化场馆应加强基础性的文化场馆建设工作,应当充分发挥文化馆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应依托文化和物质基础开展传统文化宣传,并对群众文化进行引导。一方面,可以组织社区群众参与到文化文艺活动当中,开展各种诗词比赛、民俗文化表演等;另一方面,可以组织文工团定期组织文艺表演活动,大力宣传传统文化和艺术,立足区域文化发展特色,全面提升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二、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
文化是民族在生产与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产物,而传承传统文化更有利于我们追寻文化之根,同时,有利于巩固民族文化基础。在开展传统文化宣传的过程中,应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这样才能让广大的人民群众更加认同传统文化。首先,传统文化并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淡化其文化属性。但随着时代发展与演变,需要我们去传承传统文化。由于时代变迁,以及以往的传统文化宣传不到位,导致传统文化元素逐渐流失,遭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使传统文化的自信逐渐丢失。因此,在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应多去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以一种更接近群众的方式去进行宣传,并积极地吸收传统文化宝贵经验和蕴藏的智慧。在进行传统民俗文化的宣传过程中,必须合理设置一些文化宣传活动,并融入当地的文化特色,使传统文化和群众文化能够充分地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在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本地群众文化开展方式及特点制订出不同的宣传策略,诸如:比较常见的措施是由当地文化部门通过举办一些传统文化宣传讲座或文艺演出以及地方民俗文化展览等活动,引导地方群众参与其中,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去学习传统文化艺术,以达到拓宽群众视野的作用,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认知和道德水平,增强群众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变得更加认同传统文化。
三、从孩子抓起,从孩子的学习视角入手
传统文化包括了诗词文化,我国历朝历代都诞生了许多的伟大诗人,这些诗人创造了大量的经典的文化诗词,他们是中国历史文化夜空中一颗颗璀璨繁星,深刻影响到后世人的文化学习和思想。像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均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文化瑰宝。这些不同的诗词体裁均凝结了古人的智慧和思想,用词简练、精巧,语言优美,形式多样,风格多姿多彩。当然,考虑到孩子还处于成长阶段,所以,在开展这一方面宣传的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文化宣传工作,以更好地引导孩子去学习这些不同诗词。如果想要更好地引导孩子去学习诗词,那么就要打破传统思维,在学校内大力开展传统诗词文化的宣传工作,可以利用学校宣传栏展示一些富有思想和哲学的诗篇,并增加诗人小故事等,以让孩子更好地学习诗词,并了解诗人的出生背景和经历与诗词写作背景等,尤其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和条件。另外,可以组织校内诗词背诵朗读比赛,鼓励孩子多去学习诗词文化,并大胆进行背诵和朗读,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从小就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博大,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使他们能够主动去承担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重任。
四、坚持以传统文化作为发展群众文化基础性文化
传统文化发展历久弥新,在经历了十分漫长的时间打磨后,不但没有因此褪色,或者变得日益衰老,反而使传统文化变得更加鲜活和富有价值。翻阅中国历史可见,古代的中国诞生了许多优秀杰出人物,他们在历史中用自己的行动和思想去践行了自己的文化目标和人生追求,虽然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色,但都是基于传统文化规则和内容去进行实践,并自觉传承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追求,一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社会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今天,大力引入传统文化,将更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发展氛围。因为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团结人心和促进和谐发展的效用。在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建设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思想,做到古为今用,一方面,可以通过推广相关的传统文化艺术活动,如:利用民间艺术表演开展宣传工作,或者利用中华传统节日活动开展文化宣传工作等,让广大的群众积极地参与文化活动当中,去感受到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巨大文化和艺术魅力,不断增强群众的凝聚力,激发广大群众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良好和谐发展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总而言之,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应用具有了较高的发展价值和作用。对于当下文化工作者而言,在宣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当通过发挥出传统文化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巨大优势,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宣传,这样便可以不断促进群众文化工作向前开展,进一步提升群众的社会文明发展水平。
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下加大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中的应用水平,可以起到宣传传统文化的作用,并加强对群众文化的干预,创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和氛围,不断增强我国社会文化自信和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文化上的准备,彰显我国强大的文化综合软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