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地区民间竹编工艺的保护策略研究论文

2025-02-22 14:51:12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常德地区竹编工艺行业,市场需求日益萎缩,竹编手工艺人队伍处于严重的青黄不接状态。竹编工艺的保护需要培育竹编工艺的民间需求的土壤,同时通过专业团队挖掘竹编制品实用性方面的优势和审美价值,拓展市场活力,进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意义上的保护目的。
摘要:常德地区竹编工艺行业,市场需求日益萎缩,竹编手工艺人队伍处于严重的青黄不接状态。竹编工艺的保护需要培育竹编工艺的民间需求的土壤,同时通过专业团队挖掘竹编制品实用性方面的优势和审美价值,拓展市场活力,进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意义上的保护目的。文章针对本地竹编工艺保护现状和传承存在的问题,积极研究适合本地区竹编工艺的保护策略和实践途径,通过对常德地区民间竹编工艺现状的田野调查和乡镇竹编手工艺者的访谈和调查,分析了驱动竹编工艺传承和发展中的各种因素以及相互关联,思考和研究了常德本地的竹编工艺的保护策略。
关键词:竹编工艺;非物质文化;保护策略
一、常德地区民间竹编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概况
1.丰富的竹林资源奠定了竹编工艺传承和发展基础
常德地区属于洞庭湖畔平原向西部山陵地区过渡的丘陵地区,水资源和光热条件充足,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特征明显,竹资源散生分布广泛。常德地区竹子品种众多,有金竹、毛竹、水竹等不同品种,为民间竹编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先天条件。2006年国家林业局重新评定了30个地区的“中国竹乡”,其中湖南省有5席位,常德地区有桃源县入选[1]。本地区农村普遍存在着屋后栽竹的传统习俗,形成野生竹林和人工竹林交错分布的总体局面,为民间竹编工艺的发展和传承奠定了重要的物资基础。
2.历史上的人口迁徙与本地竹编工艺的交流与进步
先商时代的人们就已经将竹子这种材料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距今约6000年的湖南常德澧县东溪乡屈家岭文化的城头山一直,发现有用竹作房屋建筑材料,房屋建筑采用编竹夹泥的方式[2]。商业活动和人员流动,会慢慢促成各种工艺和技艺的扩散与传播,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统治下的各个朝代出于稳定统治的需要而对人口流动的控制,使各种技术的传播扩散速度受到限制,人口迁徙成为技术快速扩散的重要原因。常德地区规模比较大的人口迁徙,最开始的春秋到战国的楚人入湘,也带来了荆楚地区的竹编工艺。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对常德地区的影响也比较大,据《宋书·州郡志》《晋书·地理志》记载,当时湖南境内的侨郡,有南义阳一郡,南河东半郡。义阳郡位于今安乡、澧州之地,侨居移民来自山西、河南等地[3]。北宋末年“衣冠南渡”,大量北方人口迁徙入湖南,元朝时期战乱又造成人口凋敝,到明清早期的人口迁徙,成为常德地区乃至湖南湖北地区影响最大的人口迁徙,来自江南地区的迁徙人口也带了更加先进的民间竹编工艺。湖南民间竹器工艺的发展、演变、创新,与移民文化是紧密相连的。移民的开拓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湖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也推动着湖南民间竹器制作工艺的发展和创新[4]。
3.“因实用性而兴衰”的本地竹编行业演变
竹编器具作为一种人造物品,它的产生和存在是人们为了满足日常生产和生活所需,在创造之出必定是出于提高自身生活质量而存在的一种器具,与陶瓷等其他材质制造的器具的本质是一样的,是一种因地取材的不同具体情况的表现,而其最关键的本质是实用性,是民间竹编工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常德地区农业生产资料加工种类中,木竹制农具加工是常见的种类之一,农民自备自用、或由竹篾工匠筹料加工销售或备料请工匠上门制作和维修,以工换工、支付工钱、以物抵酬三种形式付酬。解放之初,竹编作为一种农业和手工业副业,依托本地的竹子资源和原来就有的竹编技艺传承,成为当时农副产业帮扶的优先产业之一,在当时公社运动中,竹篾器个体手工业社也成为规模较大的副业公社类别,遍及当时常德专署下辖的众多县区,足见当时的竹编工艺应用的群众基础非常广泛。常德专区属于经常性洪水多发地区,以子篾和土箕等竹编制品作为主要的防洪物质,常年大量储备,1963年~1980年期间,平均每年储备子篾1107吨,土箕181万担[5]。
随着工业塑料日常用品的兴起,竹编制品逐渐退出了很多家庭的日常生活,在近30年的时间内,在很多应用场景中几乎完全消失,很多竹编手工艺人因竹编制品的市场需求萎缩、收入减少、年龄等因素影响而放弃将竹编作为谋生的手段。
二、当前常德民间竹编工艺的现状
1.竹编工艺制品市场现状
常德地区竹编制品市场有以下现象:第一,竹编制品的销售状态方面,大型超市中的竹编制品定价远高于其他销售场所,竹编产品类型的应用场景多为车内、卧室内等,利润空间较大的竹编制品集中于超市销售,其他零星类别的竹编制品偶尔会出现在杂货店等低利润销售场所。第二,竹编制品类型变化方面,自从塑料制品出现以后,比较常见的日常生活竹编制品,比如簸箕、菜篮等已经基本退出了城市生活需求,相对于20年之前稳定的市场需求和竹编制品稳定的生存空间,农村是目前常见的实用型竹编制品的主要集中于成本低廉、经久耐用、审美需求极低的类别。由于城市生活中取代竹编制品的塑料等新材料制品的使用环境与农村有很大不同,城市生活中的这类用品主要用于室内场景,而农村主要用于室外场景,塑料等新材料制品无法对抗室外环境中的老化、风化等状况,影响了其使用寿命,降低了其性价比优势,很长一段时间类,对实用性要求比较高的竹编制品依然在农村有比较稳定的市场需求。第三,电商时代的跨境竞争与利润挤压,也直接影响了竹编工艺市场的本土供给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竹编工艺的传承有赖于稳定的本地市场需求,以定期集市的市场活动形式使得竹编制品有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在经济层面的农闲创收能对竹编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一定的经济因素层面的吸引力,维系基本的竹编技艺的生存。第四,受限于机械自动化生产的局限性,很多竹编制品无法依靠机械编制完成,依然需要依靠人类智力活动和手工创造完成。
2.竹编手工艺人队伍状况
由于竹编制品整体利润极低,而物料和人工成本偏高,以及工厂的低成本生产,整个竹编工艺行业的传统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提供有足够吸引力的市场生态位。竹编工艺作为一项需要智力和手工共同协同的制作活动,已经无法吸引有能力对编制工艺进行传承和创新的年轻人,而老一辈竹编手工艺者随着竹编活动带来的收入的减少,以及年龄等因素,使得转行和竹编编制活动的减少成为既定的现实,竹编手工艺人队伍的人才凋敝成为一种趋势。
3.竹编工艺的师承状况
传统的竹编工艺的传承主要依靠家庭传承和师徒传承两种形式,作为一门能带来额外收益的手艺,很长时间维持了师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竹编工艺的师承需要较长时间的拜师学艺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现在面临着多重困难,一方面,老一辈竹编手工艺人因为生计或者其他原因,选择转行或者减少竹编活动,客观上造成了“师”的资源的减少,另外一方面,因为竹编制品在市场需求层面的衰落,缺乏年轻人对竹编手工艺的继承和学习,造成了“徒”的减少;第三,非遗传承人认定政策,有力地保护了竹编工艺,使部分竹编手工艺人能脱离生存的掣肘专心于竹编工艺,但同时,竹编工艺的传承生态在政策保护,无论是技艺的范畴还是传承人的规模,终究是有限的,无法阻止当前竹编工艺的衰弱趋势。
三、竹编工艺保护策略的认知层面
1.观念层面
非遗文化的保护策略,常见的思路是用文本、图像、影像等收集和记录,用特定政策保护承载非遗文化的群体的利益和身份。竹编工艺的保护不应该停留在传统意义的保护观念的层面,“最好的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御”,在竹编工艺的保护策略中,最好的保护首先遵循的是市场主导,政策辅助,将竹编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人民群众的需求中,才能保持其真正的生命力。
2.基本路径
竹编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创作的作品保存,这是以前一直都有的保护方式,以博物馆陈列为最常见的方式,也是最主要最传统的物质形态保存方式。在数字技术应用于文物保护领域之后,数字化保护非遗文化产品成为一种保护和展示形态更佳的补充手段;第二,竹编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的技艺保护与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再现;第三,竹编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的人的保护;第四,竹编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保护,即以“活在日常生活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最终目的,成为有生命力的文化传承,有了足够的社会氛围和创作基数,使其成为不再需要保护的传统文化,才是保护的最终目的。
四、竹编工艺的具体保护策略
1.普及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创造让下一代接触竹编工艺的更多机会,让包括竹编工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兴趣课堂,做到让后辈知道竹编工艺,并且了知晓编制品可以发挥作用的常见应用场景,对竹编工艺的具体制作过程也有一定的了解,才会为竹编的持续发展营造更多可能。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起以课外兴趣课程的方式走进基础教育的课堂,让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有机会知晓和初步参与竹编工艺的实践过程;在高等教育层面,可以资助开设对应的选修课程,让感兴趣的学生拓展对竹编工艺的了解,并培育一定的竹编工艺的实践能力;在社会职业培训和相应的素质提升培育活动中,可以适当地以兴趣培训的方式,让更多有兴趣的社会人士了解竹编工艺,尤其是让有消费能力的群体对竹编工艺制品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知,也为以后竹编工艺传承和发展面向社会各个阶层做好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培育工作。
2.培育更多市场需求的社会土壤
保护和反哺自然环境保护成为当下的社会普遍共识,包括竹编制品在内的竹制品设计和生产,竹质材料在环保方面和物理特性方面具有比较强的优势,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具有特殊价值和地位,在群众基础方面,竹编制品曾经深度参与普通中国人日常生活,相对于新的材料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普通人对竹编制品的认知具有先发优势。竹制品契合了多方面的需求,天然具备产生市场需求的潜质,所以,结合不同阶段的环保政策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策,以及推广方面的举措进行市场需求引导,稳步培育市场需求。
3.持续培育手工艺人的传承体系
当前常德地区认定了一批竹编工艺的传承人,并成立了相应的协会,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兴趣爱好者和接班人,在市场环境还需要培育和发展的阶段,这种传承人的认定和资助,有助于稳定竹编工艺从业队伍,但传承人队伍的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有充分的基数,让更多人有兴趣于竹编工艺,才会有更好的传承基数和更多脱颖而出的优秀竹编手工艺人。
4.培育创新土壤的平台
创新是很多行业求发展的必经之路,竹编工艺如果要得到有力保护,就必须通过创新求发展。创新的探索可以从应用场景、材料选备、制篾工艺、编制工艺等常规环节展开。应用场景的创新是指竹编制品的创作思路必须在原有的农村农业生产应用场景、日常生活应用场景等常规应用场景之外探索和挖掘竹编制品的需求,在思路层面进行创新探索。材料选备、制篾工艺、编制工艺等层面的创新,是指在原有的备制流程中,使用新的工具、材料、方法对原有的竹编工艺环节进行创新尝试,争取在形制、性能等方面对原有的工艺进行创新突破。任何一种创新都需要支付成本,需要更多的手工艺人进行多方面多层次探索和实践。
竹编工艺的创新土壤的培育,主要是针对传承人和从业者,可以由主管部门定期进行培训和授课,了解社会前沿的各种与竹编工艺行业发展与创新紧密相关的学术研究、生产工艺和工业设计创意等方面的最新动向,创造机会,让传统的竹编手工艺人直面新的生产制作设备,并搭建平台创造机会更多地和不同地区的竹编工艺传承者进行交流和相互学习。
五、总结
民间竹编工艺最佳的保护方式是培育保持竹编制品的市场需求的社会环境,让渐渐远离普通人生活应用场景的竹编艺术以切合新的生活需求、审美需求、传统文化的群体意识需求,重新走进更广泛的应用场景,竹编工艺制品不应该仅限于对其原生传统状态的一致性的再现,应该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保持和增加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创造性、多场景的可应用性和多适应性,实现竹编工艺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培新.“中国竹乡”竹产业考察报告[J].世界竹藤通讯,2011,9(03):31-34.
[2]赵世龙,六千年古城横空出世[N].广州:南方周末,1997-01-31(2).
[3]余斌霞.徙居与融合——湖南地区人口流动与文化变迁物证[J].文物天地,2017(12):31-40.
[4]张宗登.湖南近现代民间竹器的设计文化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147.
[5]常德地区供销合作社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常德地区志供销合作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55-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