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汉语能力的提升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

2025-02-22 12:00:24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高校教学中英语课程所占的比重往往较大,重视程度较高,几乎所有的专业都会开设大学英语。但是大学语文则只有部分院校或部分专业开设,且课时较少,学生兴趣不大。不少学生母语运用的能力不强,在汉语使用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普通话使用不流畅、文字书写错误、成语和词语误用、语法错误、标点符号错误等各种问题。汉语能力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口语表达及书面表达,进而影响到他们的交际和工作。大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汉语能力的提升,做到两个方面:教学内容上应适度向语言能力的培养倾斜;教学方法上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翻转式
摘要:高校教学中英语课程所占的比重往往较大,重视程度较高,几乎所有的专业都会开设大学英语。但是大学语文则只有部分院校或部分专业开设,且课时较少,学生兴趣不大。不少学生母语运用的能力不强,在汉语使用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普通话使用不流畅、文字书写错误、成语和词语误用、语法错误、标点符号错误等各种问题。汉语能力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口语表达及书面表达,进而影响到他们的交际和工作。大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汉语能力的提升,做到两个方面:教学内容上应适度向语言能力的培养倾斜;教学方法上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
关键词:大学生;汉语能力;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语言能力是指人们应用和掌握语言的能力。高校教学中英语课程所占的比重往往较大,重视程度较高,几乎所有的专业都会开设大学英语。但是大学语文则只有部分院校或部分专业开设,且课时较少。许多学生汉语应用能力不强,在汉语使用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普通话使用不太流畅、文字书写错误、成语和词语误用、语法错误、标点符号错误等各种问题。汉语能力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口语表达及书面表达,进而影响到他们交际目的和工作业绩的提升。“大学语文”是适用于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公共课,是一门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综合性素质教育课程,是高校实施文化素质通识教育的重要课程。因此,如何将大学生汉语能力的提升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相结合,是文章讨论的重点。
一、大学生汉语应用中的常见错误
当下,大学生在汉语应用中常常出现普通话使用不太流畅、文字书写错误、成语和词语误用、语法错误、标点符号错误等各种问题。大学生因为来自不同的地域,方言不同,通常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但是,普通话能力不是大学生的必要要求。因此,有些学生对普通话能力不太重视,口语表达上,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普通话说不太好,甚至不会说的情况。普通话能力较弱,会影响沟通的质量和效率,也会因为方言词意义不同,读音不同,造成歧义现象,产生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发生矛盾和争执。如果大学生毕业时有从事教师职业的愿望,那么更应当说好普通话,通过考试获得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大学生书面表达中,文字书写、成语和词语误用、语法错误、标点符号错误等情况也较为常见。例如:
文字书写中,戴与带混用,将“戴口罩”写成“带口罩”。《尔雅》“戴,覆也。”指加在头、颈、肩上或胸上,可以说“戴帽子”“戴手套”“戴围巾”“戴眼镜”等。带,本义是指束身的腰带,《说文解字》“带,绅也。”引申有“佩戴”“携带”之义,通常指随身拿着。如“带刀”“带剑”“带钱”等。“戴口罩”指口罩戴在脸上,用来遮挡口鼻,起安全防护作用。“带口罩”是指随着携带着口罩,口罩装在口袋里或包里备用。两个字不同,使用起来意义不同,不能混用。此外,“博弈”写作“搏弈”;“凑合”写作“凑和”等,也是常见的文字书写错误。
网络时代,大学生们更容易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口语表达或书面表达中都经常使用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虽然有其优点,但其生造、随意的特点也影响到了汉语词语或成语的使用,常常会出现词语或成语误用,如“谢谢聆听”“请大家敬请期待!”“昨日黄花”“xxx有错,但罪不容诛”等等。“聆听”指集中注意力,认真地听。它本身是敬辞,主语只能是说话人自己,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学生们常常在汇报ppt的末尾,写上“谢谢聆听”四个字,违反了敬辞的用法。“昨日黄花”是“明日黄花”的误用,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指菊花。“明日黄花”指在重阳节欣赏菊花最能景与情融合,若错过时令就毫无兴味。后比喻为过时的事物。这个成语出自苏轼《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必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罪不容诛”是指罪恶极大,杀了他也抵不了他所犯的罪恶。这个成语出自《汉书·游侠传序》“况于郭解之伦,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诛矣。”不能用于指罪行不至于被杀,要网开一面等意。
二、大学生汉语能力偏低的原因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应试化倾向的影响
大学生是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一代,他们的汉语能力最能反映出当下青年人的汉语水平。然而,许多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令人担忧,他们在书面表达中常常会出现病句、语句不通顺、生造词、标点符号错用、错别字等各种问题;在口语表达中会出现当众讲话紧张、胆怯、说话缺乏条理及逻辑性不强等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究其根本,应当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应试化倾向严重有关。尽管近些年高考语文的内容发生了改变,中考语文的内容也相应地有了变化。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小学语文的学习和教学,都仍然以考试为指挥棒,做不完的试卷,背不完的作文,答题和作文套路化,这些都影响了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热情,也限制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高中阶段,科目众多,语文成为最尴尬的学科,在学生们中间流传着一句话“努力得不了高分,不努力也低不到哪儿去”。为迎接高考,许多学生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数理化上,几乎放弃了语文的学习。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语文能力的倒退。
(二)语文学习中经典阅读的长期缺位
阅读是提升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获得情感体验和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当下的教育环境中,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尽管高考语文中增加了阅读理解的篇目,提高了分值,但是广泛的阅读不是考试中的几篇短文能够代替的,阅读能力的提升也不可能仅仅通过做阅读理解题就能够实现。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长教育意识的增强,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生活呈现出越来越紧张的状态,即便在相对自由的小学阶段,小升初择校的压力和望子成龙的期待,也使得教育内卷化严重,小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各种文化课和兴趣班所占用,阅读放在了阅读辅导班,真正让人享受的阅读,竟然成了辅导的课程,阅读的数量、质量以及阅读体验都大大降低了。中学阶段,学习科目多,阅读更是成为奢侈品。另外,市面上各种阅读读物,良莠不齐,学生们如果选择了不合适的书籍,不仅不会提升语文能力,还会影响心理健康甚至降低语言表达能力。唯有大量阅读,并且阅读经典书目,阅读符合语言规范的书籍,才能有助于语文素养的提升,有助于语言能力的提升。
(三)大学语文教育内容和方法灵活性不足
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到现在已近百年。这期间,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因教学目的不同,有过不同阶段的变化。三四十年代,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加强国文教育是目的;五六十年代,“大学国文”课因为高等院校的专业调整,曾经被教育部取消;七八十年代,各高校陆续恢复了“大学语文”课程,主要为补充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九十年代,国家更加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明确提出“希望有条件的学校,为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1]。此后很长时间内,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都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目的,成为综合了文学作品鉴赏与文史哲知识的一门课程,教授方法上仍然以老师的讲授为主。以当下的《大学语文》教材为例,市面上《大学语文》教材数量较多,总的来看,这些教材按内容可以分为五类:一是单纯的文学作品选讲,作品或以题材分类,或按古今时间分类,或按思想主题分类。古诗文通常有翻译和注释,现代文常有作家介绍和赏析;二是古代文学常识及作品赏析;三是文学作品选讲和应用写作各占一定的比例,文学作品占比通常在60%-80%;四是文化知识及文学作品,文化知识通常只涉及古代文化;五是包括文学、语言以及应用写作在内的大综合,其中文学占重要地位。前两类是当下《大学语文》教材的主力军,这与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有一定关系。尽管不少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但对于课程定位,却有着不一样的理解。有些高校将大学语文定位为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有些则定位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另有部分高校将大学语文定位为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或者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2]。
五类教材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文学。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上这种重文学轻语言的现象,必然导致学生学习中语言能力培养的不足。此外,大学语文课程在许多高校,是大班授课,学生人数多,实践难以开展,因此教学方法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低,这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大学生对自身汉语能力的提升缺乏认识
长久以来,外语学习都是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科目。因此,大学生往往重视外语的学习,而忽视汉语能力的提升。对于大学生而言,专业技能的获得、专业证书的考取都是重中之重,而汉语能力的提升则是无足轻重的事情。
此外,新媒体时代,各种网络社区成为大学生交流的平台,这相对减少了他们与人面对面交流时的紧张和不安,网络语言也从网络延伸到生活中,成为他们最喜欢使用的词句。这样的语言环境下,他们的汉语能力不仅不能够得到提升,反而会倒退。这必将会影响他们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汉语能力的提升,需要引起大学生的足够重视。
三、大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汉语能力的提升
(一)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汉语能力提升的关系
大学语文课程在许多高校是公共基础课,通常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的。大学阶段,学生的专业性课程较多,学业任务也相对较重,学习人文类课程的时间和机会都相对较少,大学语文常常是他们学习的主要或者唯一的人文类课程。语文是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包括语言和文学的各个门类,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既有知识性内容,也有应用性内容。因此,大学语文是提升大学生汉语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大学语文”课程应当以提升学生的如下能力为目标,即提高和强化学生对母语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水平(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强调读、思、写相结合,加强思维训练,培养独立思考意识和批判精神;帮助学生夯实语文根基,适应各类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将来的继续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除了课堂熏陶之外,学生们也要加强对自身汉语能力的重视,利用大学丰富的图书资源和良好的阅读环境,多读人文书籍,补充自己人文知识的不足,提升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
(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应适度向语言能力的培养倾斜
当前大学语文的教学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讲解内容往往紧扣教材,且以文言文作品和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讲为主;二是课时总量较少,多数高校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是一个学期,16周,每周2小节的课时总量;三是大班上课,人数较多,通常100多人一起上课。
课程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会弱化大学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大学语文应当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课时总量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设置,想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应用能力比较困难。因此,如何利用好这个时间,充分发挥这个课程的作用,是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思考的问题。大班上课,许多课堂活动难以开展,这也是当前大学语文课程以讲授为主的原因之一。
课时总量少,教学内容有限,教什么就必须有所取舍。从这个课程量的设置来看,大学语文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其实只能起到一个补充和引导的作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并不能通过大学语文获得质的飞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学语文不能变成大杂烩,而应当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有所倾斜。对于大学生而言,则应当重视汉语能力的提升。这关系到他们未来事业的发展。
(三)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翻转式课堂的引入
当前大学语文的教学,多数以老师讲授为主,知识的传递成为主要的教学目的。这一方面是由于班级人数较多,难以开展课堂讨论、课堂分享等形式;一方面也受教学内容所限。为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可以在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部分知识由学生课前自学完成,课堂上则通过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方式完成更深层次的知识的学习。
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将部分内容设置为课前自学,如文学作品的阅读,标点符号的使用等。课堂上则可以通过问答、测试、讨论、汇报、表演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可以让学生分享所读作品的感悟,朗读所学诗歌,表演学过的话剧片段等,还可以进行课堂汉字抢答比赛,即兴口语表达训练,写作训练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会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如视频、课件、教材、作品、范文等,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习题资料和课程拓展资料。这些既可以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也可以有效补充课程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若能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就能够很好地解决大学语文课时总量不足的问题,也能够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补充特定的学习内容。这必然能够更好地实现大学语文的教育功能和教学效果。
总之,大学语文课程在大学生汉语能力提升中发挥着引导和示范的重要作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可以充分发挥其文化素质课的优势,使学生了解语言、文学基础知识,感受、领悟语言、文学和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规范意识,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为祖国建设培养优秀人才。
[1]徐中玉.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
[2]王步高.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三年来对全国近300所高校“大学语文”开课情况的调查报告[A].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