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衡法:青年“搭子社交”现象浅析及引导论文

2025-02-15 14:33:1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基于青年贴合实际、求新求变的社交新样态,我们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始终关切青年群体的社交偏好和现实需求,帮助青年树立健康积极的社交价值观、涵养因势而新的媒介素养、营造多元融合的环境氛围,从而实现青年更好的社会融入和个人发展。
摘要:“搭子社交”是当前青年人偏好的社交新模式,该模式表现出青年在交往关系尺度、社交圈层进退和信息披露程度上践行平衡法则的特点。“搭子社交”在实践中体现出其能够帮助青年在不同强度社交网络、不同类型社交圈层、不同导向社交诉求中找到平衡点,实现适当过滤社交冗余、提升社交技能水平以及满足现实需求的独特优势。基于青年贴合实际、求新求变的社交新样态,我们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始终关切青年群体的社交偏好和现实需求,帮助青年树立健康积极的社交价值观、涵养因势而新的媒介素养、营造多元融合的环境氛围,从而实现青年更好的社会融入和个人发展。
关键词:搭子社交;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青年广泛参与的“搭子社交”网络关注度和讨论颇高,反映出青年群体追求“减负”的社交诉求新变化。《中国青年报》针对部分青年的调查数据显示,77.4%青年觉得“轻量化”社交越来越普遍[1],超过72.6%的青年表示日常生活中有“搭子”[2]。有学者在研究中将“搭子”定义为大学生学习和娱乐生活的合伙人[3]。在本文针对青年群体“搭子社交”的研究中,将其更恰切地解释为青年群体积极平衡不同联系强度、圈层、诉求的社交关系,建立社会关系网络的积极实践,是青年尊重自身感受、保持开放包容社交态度的表现。
一、青年“搭子社交”模式的特征
“搭子社交”以青年在社会交往中时刻把握界限、精准定位相应圈层、盲盒式交往为表征,是青年群体依托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建构的一种新型社交模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青年的社交样态和交往偏好。
(一)交往关系尺度的平衡:进退有度,保持边界
熟人社会是费孝通在研究中国传统社会时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传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是以个人为中心,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为纽带,在熟悉中获得帮助、支持和信任的关系网的联结[4]。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互相了解程度高,人们能够从联系紧密的关系网络中获得支持和认可。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逐渐将熟人社会弱化和解构,生活情境发生巨变,大规模的社会流动使身处城市中的青年难以从亲人、友人、爱人等人际关系中获得治愈的能量。当人们的生活半径不再局限于血缘和地缘时,也就逐渐进入了与熟人社会相对应的陌生人社会。相关研究表明,生产和交换结成的陌生人关系是陌生人社会的社会关系基本内容[5],相对于充满温情的熟人社会,更多表现为情感淡漠、关系疏离和孤单无助[6]。
现代化转型影响下的社会氛围使青年的社交需求经历了基于传统熟人社会的强联系高黏性到陌生人社会的弱联系低黏性的转变,个体化意识逐渐强化。这种个体化趋向的社会心态正如相关研究指出的青年在社交中渴望边界感和分寸感,亲密而独立的人际关系是他们的社交理想样态[7]。社交边界感的形成和发展促使青年群体在现实人际交往中不断寻找边界点,以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尺度平衡。
作为网络原住民,青年群体通过在网络媒介环境中找“搭子”的形式,逐渐寻觅到恰切的社交法则和方式,他们在交往中围绕事件本身,保持合适的社交距离,尊重对方隐私,通过边界的维系,从事件本身中寻找快乐,获得治愈的能量。
(二)社交圈层进退的平衡:精准定位,兴趣结对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青年亚文化群体在新媒介环境中被激活。青年人依托各大网络媒体平台构建“搭子社交”,实现双向奔赴。我们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中看到“演唱会搭子”“追星搭子”“看展搭子”等主题内容的发布,相关内容浏览量和播放量过亿。相关研究表明,青年亚文化实质上是青年群体为寻求话语革新、展现身份认同所生成的有别于主流文化的文化实践形式[8]。青年群体作为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适应当前新媒介环境中的人际交往机制和生态,熟练地将新媒介交往手段和自身感兴趣的某种青年亚文化相结合,开辟出有别于传统人际交往模式的“搭子社交”新路径。“搭子社交”这一青年亚文化实践形式,使青年群体能够游刃有余地在新媒体文化环境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有学者指出“搭子社交”类似于大数据算法逻辑,通过搜索兴趣匹配,实现垂直细分领域的精准陪伴[9]。精准陪伴意味着圈层定位的高度准确性,相较于传统人际交往模式,青年群体借助互联网技术和亚文化圈层过滤掉部分信息冗余,匹配结对,迅速获得当时当地所需陪伴。结对双方高度默契,直击重点为对方精准提供所需信息和情绪价值。“搭子社交”带来的恰到好处的交流和陪伴,反映了青年群体结合所处新媒体环境,主动践行圈层进退平衡法的积极社交策略。区别于传统社交模式,他们利用自身优势和环境特点,在人际互动新路径中,有的放矢地交流观点想法,表达内心情感,探索兴趣领域,掌握社交主动权,在青年亚文化圈层的精准定位中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信息披露程度的平衡:部分披露,安全隐私
依托现实生活,以亲情、友情、爱情为纽带的人际交往,双方所披露的信息往往涉及个人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互相了解程度深,交往双方维持着常态化持续性的信息反馈和深度联结,逐渐形成以个人为中心的较为稳固的社会关系网络,为个人带来正向的互动反馈和良好的社会支持。但在双方交往过程中,需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持续性地给予人际关系关注和维护,其中不乏无效信息的产生和非必要时间的投入,在此期间人际交往效能感的不确定性、情感沉没成本易使交往双方产生心理焦虑,也易产生认知上的刻板印象。而“搭子社交”则具有与依托于现实生活社交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在已有相关研究中,学者们大都认为“搭子社交”是一种碎片化、临时性、信息模糊的轻量化社交。这种新型社交样态以垂直领域的精准陪伴为轴心,使双方的身份背景信息高度隐匿,交往双方在社交中如同打开“社交盲盒”,披露少量个人信息即可产生连接。
隐匿化的个人信息、简化的交往流程、临时性的交往关系等特点与当前的网络媒介环境不无关系。在网络媒介环境中,人们的个人信息呈现出模糊性的特点,青年可以在交往中平衡自身的信息披露程度,更加安全高效的社交。“盲盒式”社交在信息披露上的适度平衡使双方在交往中更能体验到新鲜感和趣味性。同时,适当地平衡信息披露程度,能够过滤交往中的信息冗余,双方约定俗成地尊重对方隐私,提升了精准陪伴的效用和交往过程中的心理安全感。双方在临时性的交往关系中,不用刻意投入情感对关系进行常态化持续性的维护,情感沉没成本、心理内耗减少,使青年群体能够在社交新模式中轻松收获快乐。
二、青年“搭子社交”模式的优势
“搭子社交”作为在网络媒介环境中生长起来的新型社交模式,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社交观念的变迁,又是青年群体结合所处环境践行社交新模式的积极表现。这种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的行为在长期实践中展现出了实现强弱联系社会关系互补、突破网络社交圈层化困境和自由实用的情感需求满足的优势和特色。
(一)不同强度社交网络的平衡:适当过滤,互为补充
美国学者格兰诺维特提出了经典的强联系、弱联系理论。他指出,强弱联系的界定和衡量主要基于互动频率、情感的卷入程度、亲密关系和互惠交换次数这四个指标。人们在强联系社会网络中互相熟悉信任,但易产生同质化信息冗余。而在弱联系社会网络中情感较为淡漠,但避免了重复的信息和互动,为创新提供可能性。依据上述观点,基于网络媒介环境生成的“搭子社交”,人际交往双方在互动中始终保持相处边界,明显表现出互动频率低和情感卷入程度低的弱联系交往特点。而基于现实生活的亲友间的人际交往,则明显表现出高互动频率和高情感卷入程度的强联系交往特点。特征相反的两种社交模式,在青年群体不断适应媒介化、网络化和时间碎片化等特点的社会生活中,呈现出互相补充的融合态势。
一方面,强联系社会网络仍是青年群体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即使身处异乡,在维系亲情、爱情和友情的过程中,仍投入较多情感、时间和精力,情感联系多、情感羁绊深。这些互相高度熟悉信任的亲密关系,是青年群体重要的精神和情感支柱,也是他们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弱联系的交往实践也不断填充进青年群体的碎片化时间里。相关研究表明,弱联系的接触少,但能获得大量的新鲜信息[10],“搭子社交”即青年在碎片化时间里,通过弱联系积极建构能为自身提供价值的资源网络的积极实践。基于强弱联系理论视角,我们得以发现两种不同联系强度社交模式互为补充的价值所在。“搭子社交”是青年群体针对不同时间段、地点和自身状态等因素,在强弱联系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和维系中主动寻找平衡点的积极行动。选择性地投入时间和精力,适当地过滤社交冗余,达到内心的平衡和自洽,对青年积极展开社会交往、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和进一步社会融入产生积极影响。
(二)不同类型社交圈层的平衡:破圈交往,提升水平
网络社交时代,网络社交“圈层化”是青年群体依据自身价值观、兴趣和爱好在互联网场域产生聚合的表现,对他们的社会交往形式和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相关研究表明,网络社交圈层化使青年群体了解到的信息同质化严重,碎片化信息压缩着个人思考空间,固化了思维模式,网络圈子中传播的不良信息极易扭曲膨胀,导致网络舆情事件难以化解,负面影响扩大[11]。“搭子社交”虽然是网络媒介环境中生成的社交新模式,在实践初期以圈层为定位精准结对,但其相关活动的开展,往往需要打破网络社交圈层,以现实生活环境为依托迁至线下交流互动。我们在“搭子社交”实践中可以发现,部分青年在“搭子”的寻找、接触和交往中,从临时普通朋友逐渐变成好朋友或恋人,从交往初期临时淡漠的弱联系社交转变为深入交往后的强联系社交,出现网络社交圈层融入现实生活社交圈层的交往破圈现象。
透过“搭子社交”的破圈交往现象,不难发现其有将原本局限于网络环境的社交延伸至现实生活的可能性,延伸至现实生活的“搭子社交”,能够帮助交往双方提升现实交往能力,抑制当代青年因长期网络社交自我封闭的社交退行。双方在互动中,会产生思想的碰撞和语言的转化交流,不像网络世界中语言的随意,需要使用一定的沟通技巧和策略,无形中锻炼着青年与人交流的沟通技能。同时也能帮助青年群体在某一垂直领域获得更多超过原有认知水平范围内的知识和技能。针对垂直领域的“搭子社交”,使部分在交往初期纯粹兴趣使然的青年寻找到在这一领域技能知识相较于自己更丰富的技能补充“搭子”,通过观察学习及实际交往中的试错和反馈,逐渐深入理解和掌握该领域的知识技能。“搭子社交”中青年社交和技能水平的提升,强化了个人综合能力,对青年个人发展和社会融入产生积极效用。
(三)不同导向社交诉求的平衡:自由实用,满足需求
青年群体通过基于多种垂直细分领域开展的“搭子社交”能够结识到不同背景的人,社交网络的丰富性增强,多样化的社交网络和这种新型社交模式所具有的临时、自由和轻松的特点,能给青年带来较大的自由度,他们可以依据不同社交诉求在交往中进行取舍平衡。在“搭子社交”实践中,以不同目标为导向的青年,可以获得不同的社会资源,可以是纯粹兴趣使然的浅层信息接触了解,也可以是专业性知识经验、高质量在场陪伴和正向情绪价值等以实用性为导向的资源获取。
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个体通过社交网络中的认识和资源,可以获得支持和利益。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青年“搭子社交”提供了解释框架,我们可以将这种社交新模式理解为青年通过社交实践构建社交网络,从而获得支持和利益即满足自身各类需求。基于情感理性,青年侧重在“搭子社交”中寻找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相似的伙伴,在交流中分享观点想法,获得理解支持,找到归属感、价值感和自我认同感,在社交中获得正向的社会支持。同时,基于价值理性,青年则侧重于适应现代社会生存的现实需求,通过社交网络的构建和拓展获得学识增长、技能提升和思维创新的学习成长机会,提升个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论是以情感还是以现实需求为导向的“搭子社交”,反映了青年对建立适应自身需求社交网络的高度重视,是他们在新型社交中积极寻找平衡、掌握主动权的生动实践。
三、青年“搭子社交”模式的引导策略
青年结合万物皆媒的环境和时代特点,主动构建并实践符合自身实际的社交新模式,在此过程中实现了不同联系强度社交网络、不同类型社交圈层、不同导向社交诉求的平衡,促进了自身进一步社会融入。“搭子社交”新模式的效用最大化除了青年本身的积极实践外,还需结合青年社交偏好,进行思想价值引领、氛围环境营造和媒介素养培养,以维持和激发青年群体的社交创造力和主动性,为他们的社会化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一)树立健康积极的社交价值观,寻找社交“好搭子”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要始终因势而新,从而达到引领学生思想,涵养优良品格的积极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挥思政课堂的显性教育作用,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环境,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年级学生在社会交往方面的现实问题。鼓励学生将诚信和友善内化为自己的社交价值观,在社交中寻找“好搭子”。在信息隐匿性较高的“搭子社交”中,保护好个人信息的同时,真诚地展现真实自我,不盲目树立虚假人设,以诚待人。无论是面对弱联系社交的短期“搭子”,还是强联系社交的长期“搭子”都能以友善之心认真对待,保持适当投入,成为社交“好搭子”。
同时,尊重当代青年的社交偏好,充分发挥思政隐性教育的渗透作用,在全过程陪伴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交价值观。发掘学生中通过“搭子社交”互相成就、共同成长的典型案例融入日常的教育引导中,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擅长的社交模式进行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和拓展。同时,带领学生在寻找”好搭子“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方法,找准学生在认知和心理上容易产生的困惑,帮助学生结合社交偏好,在真诚交友中掌握社交技能、提升社交水平,营造始终围绕,时刻关注的隐性教育氛围,支持和帮助青年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交“好搭子”。
(二)涵养因势而新的媒介素养,提升社交创造力
全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网络媒介成为青年生活的延伸,青年群体在网络世界的高活跃度使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搭子社交”作为青年群体依托网络媒介环境建构的新型社交模式,是他们媒介运用和创造能力的深刻体现。有学者指出,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维和媒介信息的利用能力,并使之最终成为能正确利用先进信息技术的现代公民[12]。高校作为促进青年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的前沿阵地,应时刻关注媒介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关切青年学生的社交偏好,注重媒介素养教育内涵的拓展和延伸,因时而进更新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将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嵌互融,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使青年群体不断在媒介信息的认知和运用中迸发新活力。
相关研究表明,媒介素养可以解构为由低至高的四个进阶步骤,即媒介安全素养、媒介交互素养、媒介学习素养、媒介文化素养[13]。依据这几个阶段的素养养成重点,我们可以在教育引导中系统性、阶段性地通过课堂内外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利用数字手段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以价值引导增强学生理性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强化学生数字思维,运用网络获取知识和技能,促进个人更好发展。加强政治话语传播,形塑政治信仰与身份认同,教育引导学生自觉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做校园好网民。同时,以高互动性、参与性的网络育人新路径调动青年学生的内在精神动力,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活力,使青年学生在提升网络媒介素养的同时,构建适应主客观条件的社交新模式,灵活驾驭网络媒介技术手段为生活学习服务。
(三)营造多元融合的环境氛围,促进校园文化浸润
“搭子社交”体现出当代青年尝试求新求变,结合社会整体文化环境进行自我表达、寻求社会支持和社会融入的社交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种种表征反映了青年亚文化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与活力。青年亚文化是青年人格的自我表达,其精神内涵通常体现在青年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上,能够映射青年群体内心深处的情绪和想法[14]。有学者指出,青年亚文化具有认知、调解、社交、激励和导向的功能[15],能够发挥引导青年认知自身责任,建立稳固的社会支持网络,指引青年形成群体性认知的积极作用。高校作为青年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应重视青年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积极利用青年亚文化的多种功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协同融合,发挥校园文化浸润心灵、涵养品德的积极作用。
在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青年社交文化相融合,结合青年关注的传统文化热点,依托校园实践活动平台,迎合青年人的社交偏好,鼓励青年学生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找到“汉服搭子”“书法搭子”“太极搭子”等,在校园中收获归属感和认同感。此外,还可以结合“搭子社交”模式,在日常专业课学习和科研竞赛中,以结对互助的形式,鼓励学生找到身边的“科研搭子”“竞赛搭子”“考证搭子”,在互帮互助中化解生活学业压力,更好地应对挫折挑战,融入校园生活。多元融合的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离不开对青年生活的关切、对青年话语体系的容纳和对青年亚文化积极部分的吸收,长期与青年亚文化群体的对话互动将有效促进校园文化的浸润作用,强化主流价值观对青年的引导教育效用,引领青年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志伟.过度追求社交“轻量化”,63.5%受访青年担心缺少知心人[N].中国青年报,2024-06-13(004).
[2]王品芝,孙丽萍.年轻人社交新方式72.6%的受访青年生活里有“搭子”[N].中国青年报,2023-06-01(010).
[3]李桦,金卫芬.大学生“搭子社交”现象透视及其引导[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4,16(03):83-88+100.
[4]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7:28-29.
[5]张康之.“熟人”与“陌生人”的人际关系比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02):58-64.
[6]龚长宇,郑杭生.陌生人社会秩序的价值基础[J].科学社会主义,2011,(01):109-112.
[7]王昕迪,胡鹏辉.边界感:现代社会青年社交需求及其建构[J].中国青年研究,2022,(10):72-79.
[8]马曼蕊,姜怀忠.新时代青年亚文化的变迁、症候及引领路径[J].福州党校学报,2024,(02):28-34.
[9]王昕迪,胡鹏辉.搭子社交:当代社会青年新型社交趋势与形成逻辑[J].中国青年研究,2023,(08):90-95+119.
[10]秦凯风.电影微博营销中“弱联系”的强影响[J].今传媒,2014,22(01):75-76.
[11]方楠.网络差序格局中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41(02):93-97.
[12]钟静.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J].北京青年研究,2024,33(02):69-73.
[13]卢峰.媒介素养之塔:新媒体技术影响下的媒介素养构成[J].国际新闻界,2015,37(04):129-141.
[14]马妮,石海泉.青年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24,(03):44-46.
[15]杨慧民,樊亚茹.网络青年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生成逻辑[J].思想教育研究,2020,(09):116-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