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互促与对话·当代雕塑展览与高校教学的相互影响论文

互促与对话·当代雕塑展览与高校教学的相互影响论文

5

2025-01-24 16:39:31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xxx在党的xxx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的指示,当下国内的各种艺术活动也正是践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文化举措。雕塑是一种古老且充满时代活力的艺术语言,也是讲述中国故事、弘扬文化传统、传播全民美育的重要途径。雕塑艺术多元发展,新颖作品不断涌现,最主要的呈现推广方式便是各类展览;而国内培养雕塑家及相关从业者的重要摇篮,则是各大艺术院校。文章试图梳理当下国内的主流雕塑展览类型,分析展览与高校雕塑教学间的对话

  摘要:xxx在党的xxx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的指示,当下国内的各种艺术活动也正是践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文化举措。雕塑是一种古老且充满时代活力的艺术语言,也是讲述中国故事、弘扬文化传统、传播全民美育的重要途径。雕塑艺术多元发展,新颖作品不断涌现,最主要的呈现推广方式便是各类展览;而国内培养雕塑家及相关从业者的重要摇篮,则是各大艺术院校。文章试图梳理当下国内的主流雕塑展览类型,分析展览与高校雕塑教学间的对话互促。

  关键词:当代雕塑展;高校雕塑教学;相互影响;发展要求

  一、展览类型

  国内现有的雕塑展览种类虽不如国画、油画等大画种丰富,但也主题各异,面貌不同。例如旨在表彰各高校优秀雕塑毕业生的“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展览,秉承“扶持优秀艺术人才,推动雕塑教育发展”宗旨的“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探索雕塑的边界等多方面问题的“明天雕塑奖”展览,中国雕塑学会持续举办的探讨国内雕塑界持续发展态势的“中国姿态”展等等。本文根据展览组织方的不同大致分析几个类别及特征:

  1.协会类,包括全国、省区、地方各级美协举办的展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雕塑展”无疑是最具官方权威性的国家级雕塑展览。五年一次的国展汇聚全国各地的优秀作品,代表国内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同时宣扬主流意识与国家意志,此类的展览往往强调题材的引导以及技术的卓越。今年的第十四届全国美展雕塑展在浙江杭州举行。初评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投稿近三千件,复评则确定了343件作品正式入选、40件优秀作品参与后续的进京展,展览竞争之激烈从入选比例可见一斑。省区地方性展览则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当地美协等文化部门主办,展示本省或地区内的优秀作品,推动地方雕塑艺术的发展。例如今年的国展开展之前会由各省份先行预热,举办由省美协主导的作品展,同样选拔一批弘扬主旋律思想,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进行推介及评奖。

  2.学会类,包括各级雕塑学会组织的展览。如前文提及中国雕塑学会举办的“中国姿态·中国雕塑展”,三年一届,2008年首届至今已成功举办6届。该展览致力于展示我国当代雕塑艺术的最新成果,讨论当下雕塑艺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可能性。学会主导举办的各种展览更多聚焦学术性、专题性,围绕特定主题或地域进行策划,通过作品的选择布局和在地实现等方式达成目标。如在芜湖举办的“刘开渠”国际雕塑展,于2011年启动,至今举办13届,共积累来自国内外的优秀作品三百余件。作品展示与公园建设双管齐下,依循了国际雕塑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国情,被业界誉为“芜湖模式”。同类案例还有“人与自然”郑州中外雕塑艺术展,也由中国雕塑学会主办,在业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参与,丰富了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样,各省市、地方也存在相当数量、不同级别的雕塑学会及艺术委员会,它们也各司其职,举办展览、组织各类学术活动,持续推动了雕塑艺术在各地的普及发展。

  3.学院类,指各艺术学院组织的雕塑专题展、毕业展。如四川美术学院的“明天雕塑奖”入围暨获奖作品展,是专注于当代雕塑艺术的专题展,力图推广具有创新精神的作品,同时鼓励青年艺术家探索新的材料、技术及表现形式,并形成个人化的创作体系。展览兼具学术性与学院性,广为业界认可,为艺术家提供了展示才华的重要平台,同时“明天”展本身也成为四川美术学院极其重要的学术品牌。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各艺术院校举办的雕塑毕业展。这是雕塑专业学生毕业创作的集中亮相,展示了4-5年来个人专业学习的成就,也是学校学术成果的总结。各学院雕塑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设定,往往会开设不同类型的工作室,各工作室最终呈现的教学面貌也力求特色化、差异化。因此,高校雕塑毕业展览展品非常丰富,风格各异,包括各种类型的雕塑作品以及多媒体和装置艺术等。青年学生的作品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个人创作风格多未定型,但正是这种富有活力的生长,蕴含着“生猛”的力量。例如中央美术学院与广州美术学院的雕塑专业毕业展,每年都会出现一些关注度极高,或弹或赞的“爆款”。2022年广美毕业展作品《筑魂》《花花补丁计划》得到各主流媒体及民间自媒体的青睐,除央视新闻、中国青年报等官媒集中报道,各种自媒体评论也持续发酵。除作品能引发广泛共鸣之外,学生们也有意识有计划地通过各种渠道预热、包装、推广作品。如今各大艺术院校的毕业展已经成为中国雕塑界的重要盛事,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前来参观。如广州美术学院的毕业展每年的参观人数都在三十万人以上,具有较大的社会关注度,这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新动向。

image.png

  4.个展及群展类。个展是全面展示单一艺术家创作风格及个人发展历程的展陈方式。由于专业特殊性,雕塑家举办个展较为艰难,材料制作、运输布展,都不轻松,是心力、体力、财力的三重付出;群展则由多位艺术家群策群力,通常围绕共同主题、时期、流派或艺术理念进行策划,共同参展。例如雕塑家隋建国、展望、张永见、姜杰、傅中望在30年前举行的“雕塑1994”展,被视为“中国雕塑领域的一个实质性转折”“雕塑观念变革的里程碑”,其影响延续至今。以上五人也成为中国雕塑当代转型的代表人物,并持续不断地进行艺术探索与创作。以隋建国先生先生为例,在“五人展”之后的25年间,也就是1994年至2019年期间,他已在世界各地举办26次个人展览。

  当今中国雕塑艺术已具“中国姿态”,这离不开雕塑家的求索与创造,更离不开各类雕塑展览的普及与推广。展览,不仅是作品展示的平台,也是当代雕塑艺术与普罗大众之间的桥梁纽带,更是促进艺术教学与人才培育的重要手段。

  二、展览对雕塑教学之影响

  从上文分析,各类展览的举办有效推动了雕塑艺术的发展,使其不只成为学术圈“内循环”产物,也让国人认知雕塑、欣赏雕塑。另外,通过展览亦可观察中国当代雕塑教育的现状和趋势,同时促进高校院系间的互动自省。展览的百花齐放呼应了大部分艺术高校“以展览促创作”的教学理念,院校的师生成为参与、观看、传播展览的重要人群。笔者通过下文简述展览对雕塑教学的影响。

  1.关于展示推广。展览作为创作成果的展示平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院校的教学成果,体现了当前雕塑专业教育的现状。雕塑作品的创作与展示相辅相成,“三分画,七分裱”“人靠衣装马靠鞍”,如何创作作品需要教,如何展示作品更需要学。通过一些参展,学生作品能有机会落地展出,从现场效果的观察与交流互动中获取经验反馈,完善提升自己的创作。展览不仅提供了展示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专业关注度,并对学生后续的职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例如中央美术学院组织的“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年度作品展,成为各高校雕塑专业最为重视的优秀毕业作品联展,至今已举办16届。参展作品获得曝光量的同时还可能收获可观的奖金及收藏费,相当数量的优秀毕业生受此鼓励也走出了自己的艺术之路。另外,部分展览还为青年学生提供相关专业理论支持。大量艺评人、理论家、策展人进行理论指导,为展览搭建了高品质的学术交流平台,让学生直接接触到前沿动向和理念,拓宽其艺术视野并逐渐构筑个人完备的创作体系。例如“明天雕塑奖”会由理论名家帮参赛艺术家系统梳理创作思路,提升理论高度,并辅导其进行参赛参展的现场演讲,优化作品的讲述表达。

  2.关于主题引导。艺术展览对于社会美育、人文关怀、文化传统的密切关注,与高校雕塑教学理念高度契合。艺术学院的人才培养,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议题,鼓励其通过作品表达对现实的思考,培养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现实主义的雕塑艺术作品会成为书写历史的手段,而展览则成为载体与见证。为配合今年举办的全国美展,各大艺术院校都进行了最大范围的宣传与发动,师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极高。在教学层面,院校提前备展,调整教学计划,使在校学生的创作课程在时间、主题、尺度、材料等方面充分贴合展览要求,同时也发动往届毕业生积极参与,选投条件适合的作品。在初选交件的时间期限,学校周边的打印店、快递站、艺术品物流全部爆满;展览正式开放后,高校师生自发或有组织地前往国展现场观摩学习,并就本次展览进行讨论,总结经验得失。这些现象从侧面也反映了高校师生对国展的极大热情及高度关注。

image.png

  3.关于创作实践。当下“雕塑”的概念不断外延扩大,在社会环境、沟通方式的快速变化的同时,现代科技加持也使雕塑作品的面貌丰富多变。当代雕塑展览不再是简单的专业内知识呈现,往往还需要跨学科的资源整合,同时也要关注新科技对本专业方法论的影响。这便要求雕塑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拓宽其视野和思维,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融合。在保持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学院雕塑教学力求开拓创新,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在此趋势下,各种雕塑展览及时为广大学生及艺术爱好者呈现了艺术家的创作成果及工作状态,这些案例标本比课堂说教更加鲜活,是观者与艺术家间直接的对话交流。例如雕塑家李向群分别于2020、2024两年在广州、武汉举办个展,引发广州美术学院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学子的观展潮,这是著名艺术家创作经历对雕塑教学产生充分影响的典型案例。

  可见,当代雕塑展览作为艺术传播和交流的平台,也对高校雕塑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学生职业发展有着积极作用,能够为高校雕塑教学提供启示思考,推动构建更加完备的雕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三、雕塑教学对展览的反促

  高校是当下中国最重要的雕塑教育阵地,如前文分析,专业展览深刻影响着高校教学;反之,教学对展览也有相对应的反促作用。专业人才的输送及教学实践也是各类艺术展蓬勃发展的直接推手。试述如下:

  1.关于人才培养。学院体系在雕塑艺术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薪火相传、代代相授,内在的学术根脉不可磨灭。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专业训练,学院雕塑培养了一批具备扎实技艺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他们参与艺术创作,尝试新的理念手法,除不断更新个人艺术面貌之外,也推动了展览形态的多元化和创新发展。许多知名艺术家从学院走出,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取得卓越成就。例如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先生,本科、硕士都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著名艺术家蔡国强也曾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他们的创作理念、作品表现,早已超越传统媒材媒介,视觉呈现也非美术馆的架上展示。另外,优秀的教学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积极支持学生参与各类展览,并将展览活动纳入到常规教学中,包括组织学生观展、参与策展执行、院系设立展览空间,持续举办教学成果展览,提供个展申请机会等。这些实践经历让在校学生更完整地形成艺术创作闭环,为当代艺术展注入新鲜血液。此外,由于学习理论及艺术批评类课程,结合自身的展陈经验,部分青年雕塑家逐渐成长为策展人、艺评家、美术馆相关从业者,完成了身份蜕变。可见,高校为当代艺术直接或间接地提供了人才基础和创新动力。

  2.关于传承创新。坚持学术标准、尊重传统技艺、秉承美学原则,这是学院派的基本取向,也使学院雕塑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稳定性,这种态度维持了雕塑展的基本盘。同时,随着科技发展和艺术观念的更新,学院派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创新。学院雕塑倡导的实验精神也在当代雕塑展览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使展览呈现更加多元开放的面貌,推动了当代雕塑艺术的持续发展。例如6月1日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毕业展在全山石美术馆启动,展览主题为“层叠的年轮”,占据四层楼的展厅,展示三个专业共167位毕业生作品。展览面貌多元纷彩,除传统雕塑语言的探究之外,还有大量作品讨论人工智能对行业方法论及社会发展轨迹的影响,新技术的频繁运用,也使展览拥有了创新求变的基本调性。可见,学院雕塑始终坚守的艺术标准对当代雕塑展览产生了有效的影响。这些标准不仅体现在技术和技艺上,更在于对艺术本质的追求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四、结语

  当代雕塑展览与高校雕塑教学的互动是良性的,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展览为雕塑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展示资源和实践机会。而另一方面,高校教学坚持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当代艺术展览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从业者。教学新气象的发生,使得当代雕塑展览精彩纷呈。当前,这种互动愈加频繁,高校教师应该及时做出顺应时代的调整,争取充足的实践机会和艺术资源,以此推动雕塑专业教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孙振华.明天雕塑展的展览机制和关键词[J].《雕塑》杂志2023年第6期[独立观察].

  [2]雕塑头条.学术研讨会丨“所见与未见”东西南北中·2023学院雕塑邀请展在沪举办[EB/OL].2023年12月2日,静安雕塑公园艺术中心.

  [3]孙振华.雕塑:从1994到2012——关于五人雕塑展[J];美术研究,2013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