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艺术歌曲《凤求凰》的民族声乐演唱分析论文

2025-01-24 15:55:55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古诗词艺术歌曲《凤求凰》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一段旋律的组合,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这首歌曲将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民族声乐的独特风格做了融合,以音乐的形式传达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深邃意境和情感表达。本文主要对《凤求凰》的民族声乐演唱方面进行分析,针对其创作背景、音乐特点和民族唱法进行分析。在民族声乐演唱表现上,《凤求凰》展现了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它所包含的演唱技巧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展示了中国民族声乐的独到之处。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又有对现代审美的创新和探索。这种情感表达风
摘要:古诗词艺术歌曲《凤求凰》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一段旋律的组合,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这首歌曲将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民族声乐的独特风格做了融合,以音乐的形式传达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深邃意境和情感表达。本文主要对《凤求凰》的民族声乐演唱方面进行分析,针对其创作背景、音乐特点和民族唱法进行分析。在民族声乐演唱表现上,《凤求凰》展现了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它所包含的演唱技巧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展示了中国民族声乐的独到之处。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又有对现代审美的创新和探索。这种情感表达风格使得《凤求凰》成为一首具有深远影响力和广泛认可度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古诗词;凤求凰;民族声乐;演唱分析
古诗词艺术歌曲《凤求凰》融合了古代诗词与现代音乐创作,它承载着中国丰富的音乐艺术文化遗产,展现出现代音乐创作的多样性和深度。作为一首结合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音乐技巧的作品,其民族声乐的演唱分析对于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以及丰富现代音乐表现手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基于此,研究《凤求凰》的民族声乐演唱技巧,不仅能够促进古诗词歌曲的发展,也能为文化多样性的交流与理解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凤求凰》简介
司马相如,字长卿,西汉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是“汉赋四大家”之一,被誉为“赋圣”和“辞宗”。代表作有《子虚赋》《上林赋》等,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赞誉,后世学者也对他的作品评价极高。在政治方面,司马相如曾出使西南夷,成功地将西南夷民族统一于大汉疆域,因此也被后人称之为“安边功臣”。《凤求凰》故事发生在汉朝,主人公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司马相如在西汉时期广受赞誉,卓文君则是四川地区一位富豪之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司马相如受邀至卓家做客。他弹奏并吟唱了这首《凤求凰》,诗中曰“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描绘了凤凰寻找配偶的寓言,借此暗喻了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的追求。司马相如以琴代语、以歌代言,委婉地传达对卓文君相思之情。
本文研究的《凤求凰》是由中国新生代的作曲家和音乐制作人李砚根据司马相如的同名作品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它融合了中国古典文学与现代音乐创作手法,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李砚的创作不仅限于传统音乐,他还擅长将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创作出旋律优美、意境深远的艺术歌曲。例如,《母亲的茉莉花》和《江畔梅》等,成为专业声乐演唱者所钟爱的曲目。他的音乐作品在曲式结构上也表现出了独特的创意,例如他作曲的《青玉案·元夕》,便采用了再现单二部曲式,展现了他对音乐理论和结构的深刻理解。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凤求凰》音乐分析
(一)歌词分析
《凤求凰》是一首以古诗词为歌词的艺术歌曲,其悠扬动人的旋律与深邃的诗意内涵完美结合,成为中国古典音乐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歌词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和神话色彩。其中的凤凰象征着高贵、吉祥、和谐,是权力与尊贵的标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被视为百鸟之王,代表着美好和谐。通过描绘凤凰寻找伴侣的画面,寓意了人们对美好姻缘的渴望。歌词中运用了古典文学中的比兴手法,将凤凰喻为寻求真爱的贤士,卓文君则被暗喻为高洁的牡丹。这种比喻生动地勾勒出了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真挚而高尚的爱情。歌词巧妙地融合了抒情与叙事两种风格。一方面抒发了主人公对理想爱情的热切追求与深情呼唤,另一方面叙述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相遇、相识、相爱的传奇故事。在歌词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传统审美情趣。其中描写的意象和情感表达都极具中国特色,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以及对高级精神境界的追求。作为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凤求凰》的歌词在音韵上也极为讲究。使用了大量的叠字与对仗,使得整首歌曲在吟唱时更加悦耳动听,富有音乐韵律感。歌词中对于“兮”字的处理,采用了一字多音的手法,彰显出了宣叙色彩,也突出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特有的吟诵美感。
李砚在创作《凤求凰》时,深受古代诗词的启发,特别是对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这段千古传颂的爱情故事感到震撼。李砚将这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转化为音乐语言,创作出了这首艺术价值极高、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歌曲。还将其与现代音乐手法相结合,使得这首歌曲既保留了古典诗词的韵味,又符合现代听众的审美习惯。
(二)音乐分析
《凤求凰》整个作品采用了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其组成部分包括引子、A段、连接过渡、B段、再现段等,在旋律上,主要应用的是级进加五度内小跳的创作手法。在结尾部分,音乐主题通过重复演奏的方式加强听觉印象和情感表达。歌曲的前五小节作为引子,为整首歌曲设定了基调和氛围;第6至13小节构成A段,这一部分的旋律展现了歌曲主题情感;第14至15小节起到连接作用,过渡并引入B段;第16至23小节的B段则通过更加丰富的旋律与和声增强情感深度;到第24至28小节的连接过渡部分为接下来的再现段做出铺垫。乐曲进入再现部分后,重复了A段和B段的内容,以此进一步强化主题的情感表达。整首歌曲以4/4拍进行,调性为D羽雅乐七声调式,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歌曲开端的前奏作为整个作品的引言,利用A段的主题材料,通过两条旋律线进行展开:高声部以明快的旋律进行表达,而低声部则通过宁静的琶音演奏,共同营造出一种雅致而平和的氛围。这部分由四组两小节的乐句组成,形成了明确的起承转合,展现了音乐的均衡与整体性。例如,第一句“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通过主音与属音的交替应用,不仅明确了曲调的主要调性,同时其旋律的流动性也体现了古典诗意的风格。第二句“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则在旋律上实现四度的下行移动,与歌词表达的深刻思念相匹配。
第一个连接过渡部分采用对称式旋律设计,通过上升的旋律线和不同声部的交错,增强了音乐的动态感和推进力,这也体现了音乐结构中连接部分的重要作用。伴奏以分解和弦的形式出现,宛若流水,逐渐推动情感向高潮过渡。
B段在结构上维持了与第一部分的对称性。“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旋律的提升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增强了音乐的张力,生动地描绘了司马相如对卓文君刻骨铭心的思念。“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旋律下行到较低的音区,与歌词中对未来相遇的期盼相呼应,情感上显得更加沉重和复杂。紧随其后的“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通过旋律的级进与小跳,为音乐的再次进入高潮做好铺垫。“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持续四个拍子的时长,传神地表达了司马相如因无法与卓文君比翼双飞而痛心疾首。本句的最高音不仅将情感推向了极限,也极大地增强了戏剧表现力。然后音乐逐渐回落到中音区域,生动表现了主人公面对无法成双入对的残酷现实,却也不得不接受的悲伤与无奈。
反复部分则是从再现段开始,其旋律处理与A段与B段间过渡连接部分相似,但伴奏织体的流动性进一步加强,用重复手法突出主题,强化了音乐的内在动力和张力。随后,乐曲通过对旋律和伴奏的微妙变化,进一步加深了音乐主题,使得整首歌曲在情感上与结构上达到了一个圆满的高潮。
三、古诗词艺术歌曲《凤求凰》民族声乐演唱分析
(一)呼吸与气息管理
在民族声乐演唱中,正确的呼吸技巧是基础。一般而言,演唱者会采用腹式呼吸,即通过腹部的收缩和舒张来控制气息的吸入和呼出。气息的量决定着声音的长度,自古以来,唱歌就讲究气沉丹田,呼吸要深,把胸腔吸开,肋张开。[5]在演绎《凤求凰》中“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第6-7小节)这一句时,演唱者应以柔和的声音起唱,“有”字要轻轻地开启,利用腹部肌肉控制气息的释放,确保气流稳定且均匀地传递,以此来渲染歌词中司马相如对卓文君不绝如缕的深情。在唱到“美”字时,要注意口腔的开放,使气息可以自由流动,这对于顺畅过渡到“兮”字至关重要,避免气息受阻而导致喉部紧绷。在“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第10-11小节)这句中,吸气应深入且均匀,尽量保持声音的位置稳定,直到这一行歌词结束才进行换气,以维持歌声的连贯性。“无奈家人兮不在东墙”(第12-13小节)这句要通过沉稳的呼吸表达出无奈的情绪,呼吸时带有轻微的叹息感,增强歌曲情感的表现力。而在副歌部分“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第16-24小节)中,演唱者需要借助充沛的气力来完成,这要求全身的肌肉参与到呼吸中,尤其是在“飞”字的高音部分,采用微弱的高音唱法,控制好气息的强弱,调整全身的歌唱机能以适应气息的动态,这种处理使得演唱更显高级,也能更好地触动听众的情感。
(二)咬字与发音的清晰性
歌词中最后一字大多带有后鼻音韵母的“ang”,如“狂”“墙”“徨”,它是十三辙的江阳辙,在发音时,口型可稍微夸大些,发音的位置较为靠后,使其听起来像哼鸣声。句尾的拖腔主要采用了开口音。在演唱开口音时,演唱者需要注意控制上牙的发力,以确保喉、舌、齿、唇等发音器官能够协调配合,从而保证发音质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演唱者可以采用分离声母与韵母的方式进行演唱。以开头的“有”字(第1小节)为例,演唱者需要考虑到该字的声母是“y”,韵母是“ou”。演唱者应保证声母发音敏捷、清晰,同时确保韵母与声母之间的连贯性。这样既能够保证发音质量,又能够让整个作品的演唱更加流畅。歌曲整体节奏较慢,演唱者应适当放慢声音速度,咬字的方式稍轻,使声线更加圆润饱满。分离声母与韵母的方式运用得科学且合理,提高发音质量。才能够更好地呈现出这部作品的韵味和美感。
在这首歌曲的演绎中,歌词中第一句和第二句分别是“起”的部分,它们是对前文情境的铺垫和引入,为接下来的“承”定下基调。而在第三句“承”的部分,演唱者需特别注意保持三个支点的平衡。这不仅仅是为了声音上的协调,更是为了情感表达的完整性。当间奏响起时,就像是舞台上的灯光突然亮起,演唱者应迅速调整自己的声音,扩展音域,集中汇集注意力在上支点和下支点。这种转变不仅是技术上的要求,也是情感投入的体现。通过头腔共鸣,演唱者可以创造出一种富有空间感的声音效果,仿佛置身于某个遥远而又熟悉的地方。
以作品中“将琴代语兮”一句中的“兮”字(第16小节)为例,这个字在歌词中有着特殊的拖腔效果,给人一种悠长的意境之感。演唱者在演绎这个字时,应更加注重腹部的力量运用,确保气息控制得当,让声音的开头既不过于急促,也不过于拖沓。这需要演唱者精准地掌握开口度和气息压力的控制,确保歌声的流畅与自然。同时,还要借助软腭来调整声音的大小,使其既能表达出“兮”字的韵味,又不会显得过重或过轻。
最后,歌词前半句的最后一个“兮”字(第22小节),其本身在现代汉语中,表示“呀”的语气词,在演唱时,演唱者应酌情减小声音力度,让嘴唇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演唱者必须做到“气断声不断”——即在留白的空白点结束后,要及时地结束歌声,既咬字清楚,又保证发音正确。给听众留下一个清晰、完整且富有感染力的印象。这样的收尾,不仅是对前文情绪的呼应,也是对整个演唱过程的完美总结。在这个细节上的精心雕琢,往往能够决定一首歌曲是否能够触动人心,留下深刻的记忆。
(三)情感的表达
情感是音乐的灵魂,也是民族声乐的核心。演唱者首先要深入歌词的背景进行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歌曲。卓文君仰慕演奏琴曲《凤求凰》的司马相如的才华,一“听”钟情,一见倾心,二人情投意合,蕴含着两位主人公对于追求纯真爱情的坚定和执着。歌词“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表达了作者对卓文君的深深迷恋,一见钟情的情感,使得她的形象永远铭刻在作者的心中,无法忘怀。“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则进一步描绘了歌者对卓文君思念之情,“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以凤凰这一吉祥的象征,比喻了作者为了追求感情,愿意像凤凰一样飞翔于四海,不畏艰难,而“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透露出一丝无奈和哀愁,表达了作者对于爱情的追求并非一帆风顺,他所钟爱的佳人并不在他所能轻易触及的地方。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今,使我沧亡。”这几句更是集中体现了司马相如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到灵魂伴侣的喜悦,体现了司马相如决心要排除万难,与卓文君白首不分离。在演绎这首歌的时候,演唱者应当把这种夜不能寐,心中充满无尽煎熬和期盼,幻想着与爱人共度一生的强烈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在初次尝试演唱《凤求凰》时,应当控制好节奏,不可过于急促,要让歌曲的情感如同细水长流般娓娓道来。到副歌部分,应当加强语气,让声音和情感一同升腾,推动整首歌的情绪。而在后续的练习时,可以适当加快速度,与前段形成对比,使整体情感更加激烈和夸张,以此来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凤求凰》表现文人才子的爱情不似寻常俗气之人一般无遮拦不加以修饰的倾泻给心仪之人。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吸引了无数受众的目光。它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文字的华丽,更在于情感的深刻与细腻。诗篇伊始,笔触平缓,带有一种淡淡的清冷之感,仿佛是冬日里的一缕清风,让人感到一丝凉意。然而,随着诗句的推进,情感逐渐升温,转变为一种无法掩饰的喜悦和热情,如同春日里温暖的阳光。在诗歌的情感处理上,作者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技巧。情感的转变既迅速又自然,从热情到含蓄,从喜悦到哀愁,每一种情感都被细腻地描绘,既热烈奔放,又不失节制。这种情感的微妙变化,使得整首诗在表现爱情的甘苦时,显得格外真实而动人。《凤求凰》以独特的魅力,成为千古流传的经典,让后人在阅读中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结语
《凤求凰》的历史背景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还反映了汉代社会的文化特点。作为一首乐府诗,它在古代音乐、文学等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同时,这首诗歌也代表了古代文人对于理想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在文化意义上,《凤求凰》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美感和审美价值,将凤凰的高贵形象与主人公的情感紧密相连,这种形象美与深刻的寓意使得这首诗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佳作之一。
参考文献:
[1]程晓南.一书通识五千年最美古诗词[M].中国法制出版社,2020.
[2]洪烛.凤凰琴歌司马相如传[M].作家出版社,2020.
[3]任琦琦.古诗词艺术歌曲《凤求凰》音乐分析与演唱要点[J].黄河之声,2024,(03):124-127.
[4]李小莉.古诗词艺术歌曲《凤求凰》的审美艺术及演唱艺术处理[J].黄河之声,2021,(20):122-124.
[5]马涛.民族声乐演唱中横向层次与纵向层次的呈现——以声乐作品《凤求凰》为例[J].黄河之声,2024,(03):116-119.
[6]郭若萱,扬子江.中外女性爱情观的剖析——比较《凤求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J].大众文艺,2022,(16):7-9.
[7]马潇翔,刘畅.先秦美学“比德观”在音乐中的运用——以古琴曲《凤求凰》为例[J].黄河之声,2022,(12):71-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