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曼纽尔·米兰达在《汉密尔顿》音乐剧中的创作浅析论文

2025-01-23 14:13:31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本文以林-曼努尔·米兰达在创作音乐剧《汉密尔顿》中的创新手法为分析客体,从嘻哈音乐和传统音乐剧的结合和韵律和节奏对剧中人物的表达等方面进行切入。
摘要:本文以林-曼努尔·米兰达在创作音乐剧《汉密尔顿》中的创新手法为分析客体,从嘻哈音乐和传统音乐剧的结合和韵律和节奏对剧中人物的表达等方面进行切入。此外通过《My shot》主题曲等关键曲目,揭示了音乐动机如何在增强剧情和角色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以及录音采样的运用提升了歌曲内容的多样性。米兰达的这些创作手法不仅展示了其深厚的艺术才能,还标志着《汉密尔顿》在百老汇历史上的创新地位。
关键词:林-曼努尔·米兰达;《汉密尔顿》;嘻哈音乐;音乐剧;文化融合;音乐动机
引言
在探讨歌曲的成功时,通常会认为这种成功依赖于歌手的淋漓尽致地表演和词曲作者的卓越创作。这种观点广泛适用于多数音乐作品,无论是在商业成就上还是在艺术编排上。然而,将这一观点应用于《汉密尔顿》这样的音乐剧作品时,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其适用性。《汉密尔顿》的创作背景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案例,其中林-曼努尔·米兰达不仅担任了主要角色,同时也是作品的词曲作者、配乐者及编剧。
在分析《汉密尔顿》的剧种音乐成功时,我们必须考虑到米兰达如何将历史人物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生活经历与现代元素融合,创作出既有历史深度又符合当代观众口味的音乐剧。此外,他在音乐、文字和表演的统一构思中所展示的独特创造力和艺术视角,显然对于作品的整体呈现和接受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虽然一般认为音乐作品的成功依赖于表演者和创作者的共同努力,但《汉密尔顿》的案例表明,个别创作人的全面才能和创新精神同样可以定义并推动一部作品的成功。这一发现为音乐剧及其他艺术形式中的创作和制作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一、作品简介
《汉密尔顿》音乐剧是一部以美国开国元勋三杰之一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为题材的音乐剧,由林-曼努尔·米兰达(Lin-Manuel Miranda)又名米兰达(以下统称为米兰达)编剧、作曲及填词。该剧的灵感来源于2004年朗·车诺所撰写的传记《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并以其为蓝本进行创作。该剧一经问世便如在歌曲中所唱的那样“革命正在发生”,并于2015年2月17日在百老汇的公共剧院中成功首演预期买票率火爆,一票难求①。同年在百老汇的理察·罗杰斯剧院成功上演,往后舞台更是多次打破百老汇的票房历史纪录,并确立了百老汇最受人欢迎的剧目之一②,该剧在百老汇上受到高度赞誉,不仅获得了极大的票房成功,还荣获了格莱美奖最佳音乐剧专辑及普利策戏剧奖等多项殊荣、赢得了2015年戏剧奖十四项提名,并斩获七项奖项,其中包括杰出音乐剧等奖项。此外,百老汇的演出更是斩获了破纪录的十六项东尼奖提名,并获得了包括最佳音乐剧在内的十一项大奖。
二、个人背景
林-曼努尔·米兰达1980年诞生于Hiphop氛围浓郁的美国曼哈顿的一个移民家庭中,他小时候便沉浸于当时年代的派对音乐和明快的节奏,也逐步接受90年代反映街头生活的音乐说唱——匪帮说唱(gangsta rap)。在林-曼努尔·米兰达7岁的时候观看了《悲惨世界》音乐剧,给予了他对音乐剧新了解,也因此,之后他便选择读戏剧学校并遇到了他艺术创作重要的领路人斯蒂芬·桑德海姆,走上了音乐剧创作之路。
在《汉密尔顿》创作出来以前,林-曼努尔·米兰达便在音乐剧界有了一定名气,或者说如果将《汉密尔顿》作为嘻哈音乐剧的最终,那么米兰达创作的《身在高地》则是嘻哈音乐剧的前奏,两部音乐剧都是Hiphop和音乐剧完美融合的范例。《汉密尔顿》音乐剧的诞生也是源自林-曼努尔·米兰达的一次偶然,2008年夏天,在米兰达出演《身在高地》的期间,度假休憩时间,无意翻起来一本朗·车诺所撰写的传记《亚历山大·汉密尔顿》③,也就是因为这次随意翻阅让米兰达注意到了这位国父的传奇人生,即这种传奇人生符合嘻哈音乐的精髓不羁于世。这种不羁于世的个性也体现在米兰达的身上。采访中记者问米兰达“你想对那些追求你脚步的人说些什么?”米兰达说“Start writing now”也确实如他所说的,在阅读了传记《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之后,在《身在高地》演出还没有告一段落前,米兰达就已经在着手创作《汉密尔顿混音辑》,并于2009年受奥*马邀请,在白宫演出《身在高地》,因为当晚机会难得,米兰达仿佛正如《汉密尔顿》主题曲中唱的那般“I am not throwin’away my shot”我不会放弃机会,他把握了在美国白宫宣传自己新作《汉密尔顿》音乐剧的机会,抓住了向所有人展示自己天赋才能的机会,抓住了如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一般这位出身贫寒的青年到受人敬仰的国父过程中的关键机会。
三、剧中创作特点
在传统历史剧题材中引入嘻哈音乐的尝试,通常会被视为一种激进甚至是不适宜的艺术选择。历史正剧的严肃性和嘻哈音乐的街头文化背景,在表面上似乎难以调和。然而,《汉密尔顿》音乐剧的成功首演不仅驳斥了这种质疑,更在艺术和文化领域中引发了一场创新的风潮。《汉密尔顿》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证明了嘻哈音乐不仅能够与历史正剧相融合,而且能够极大地增强叙事的现代感和观众的共鸣。
(一)奋斗者与嘻哈文化的共鸣
该音乐剧的开场曲中,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竞争对手亚伦·伯尔的介绍歌词,生动地描绘了汉密尔顿的出身和成长背景:“为何一个妓女和苏格兰佬养的*种,一个私生子、孤儿,降生在加勒比海荒芜的海盗,家徒四壁,穷困潦倒,最终能够成为伟人和学界巨富,10美元上没爹的国父”。这些歌词不仅根据历史事实创作,而且突出了汉密尔顿与其他国父的不同之处——他的低层出身和克服困难的生活历程。
嘻哈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美国的贫民窟,特别是在拉丁和非洲裔社区中,它作为一种街头文化的表达形式,反映了边缘化群体的声音和抗争。这种音乐形式的文化和社会根源与汉密尔顿的个人经历在多个层面上呈现出惊人的共鸣。嘻哈音乐在《汉密尔顿》中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吸引更年轻或更多元化的观众群体,更是为了通过这种具有争议性的音乐风格来强化汉密尔顿身为一个奋斗者、改革者和革命家的形象。
(二)口才辩论的艺术化表现
嘻哈音乐中的饶舌技法,也对应着历史上汉密尔顿的能说会道特点。历史上汉密尔顿的口才天赋令人印象深刻,例如1787年6月18日,他发表了长达一天关于《联邦条款》④的诸多建议,以及1791⑤年汉密尔顿向华盛顿提交了关于合众国银行法案前夕与众议院的游说,使得众议院从不通过法案,转变成了39:20的优势通过法案等。回到剧中,米兰达则将这次事件改写为历史上汉密尔顿与杰斐逊的争论,即联邦政府是否应该替州政府偿还独立战争期间的债务和英法战争爆发美国是否支援在独立战争中给美国提供大量援助的盟国法国,也对应着历史上美国最早的两个政党杰斐逊(民主共和党)和汉密尔顿(联邦党)。得益于米兰达从小在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嘻哈音乐的浸染,米兰达将嘻哈音乐中的饶舌技法在一定时间文字内容含量高于其他演唱技法这一特点,转换为剧中与杰斐逊的辩论(rap battle)。
(三)节奏、技法与历史叙述的融合
在探讨说唱音乐中的节奏和技法时,我们发现节奏本身并不限制表达的自由度,反而为表演者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表达框架。例如,在说唱中运用的句尾停顿、句首起音、语速加快以及音节拉长等技巧,都显示了艺术家能在固定的节奏内进行创造性的调整。这些调整不仅影响了说唱的语感和表演风格,还允许表演者在保持节奏统一的同时,自由地探索角色的情感和肢体语言。
此外,嘻哈音乐中的饶舌技法极为适合在剧场表演中扩展对话和辩论的内容。这种技法不仅增加了文本的信息密度,也加强了演员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在《汉密尔顿》中,观众可以看到演员们通过麦克风交换的辩论,不仅包含了押韵、隐喻和双关等语言技巧,还提供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这种互动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一种轻松的参与感,也强化了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身临其境的感受。
因此,嘻哈音乐不仅是讲述汉密尔顿一生的理想选择,它的精神内核与汉密尔顿的个性特征—其出众的口才和革新精神—有着深刻的契合。嘻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有效地突破传统历史叙述的局限,让观众在享受娱乐的同时,深入了解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时代背景。
四、《My shot》赏析
嘻哈音乐中的饶舌元素不仅存在于双方争论的剧情中,也存在于个人独白以及角色抒情中,如剧中抒情Rap风格的《Satisfied》、以叙述性为主的《Guns and Ships》、角色独白风格的《My shot》等。《Satisified》突出三姐妹之一的斯凯乐对汉密尔顿的难言之隐的情感表达,米兰达将多运用于剧目中的倒序手法,运用到了歌曲当中。《Guns and Ships》这首歌突出的是汉密尔顿好友之一的来自法国的将军拉法叶一角,打破了百老汇音乐史上单秒说出歌词的最快纪录,达到了一秒钟说唱7个单词的速率。《My shot》是本音乐剧,也是汉密尔顿和米兰达最为核心的主题曲,因为剧中大部分配乐的乐思,几乎全部来源于这首主题曲,以下将对这首歌曲进行简要分析。
(一)“Shot”一词与主人公的契合
在音乐剧《汉密尔顿》中,“My Shot”这首歌曲不仅是剧中最具标志性的作品之一,也是创作者林-曼努尔·米兰达在所有剧中歌曲创作过程中投入最多时间和精力的成果。米兰达在多次采访中透露,他花费了整整一年时间来完成这首歌曲,这一长时间的创作过程反映了其对每一个词汇和韵脚的精心挑选和深思熟虑。这种精细的创作方法旨在确保歌曲能够体现并传达历史人物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那令人震惊的言论力量和个人魅力,确保这首歌曲成为其在剧中的“立身之作”。
米兰达在命名这首歌曲时,深受其童年时代对嘻哈音乐的热爱的影响。他注意到,“shot”这一词汇在嘻哈音乐中出现频率极高,并且通常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这些含义包括“mugshot”(犯罪嫌疑人正面和侧面的照片)、“gun shot”(枪击)、“dope shot”(注射毒品)、“jump shot”(篮球运动中的跳投)以及“one shot”(一次机会)。这些用法展示了该词汇在描述命运、机遇与挑战方面的多样性和深刻性。
结合《汉密尔顿》的剧情,米兰达将“shot”这一词汇的丰富象征意义融入歌曲中,使其成为汉密尔顿抓住命运的机会、展现自我价值的一个象征。因此,歌曲的标题“我的良机”(My Shot)不仅字面上表达了汉密尔顿把握一次关键机会的决心,同时也暗示了他在面对人生重大选择时的坚定与勇气。
(二)嘻哈曲风、采样、韵脚显角色个性
米兰达在这首歌曲中曲风主要运用的是20世纪90年代的Hiphop曲风,借鉴了Big Pun《Twinz》的其中一部分风格,因为曲速快,韵脚流畅,场景适合聚会,大家跟着节奏舞蹈,更合适的是,在歌词上用长句子,在句子内部用不同韵脚进行大量填充,即用押韵的词造成听感上的冲击力,配合着快速的节奏,在剧中就能很好地展示出汉密尔顿过人的才智、出风头、自信等特质。
米兰的将歌曲制作过程中的采样技术运用到了《My shot》配器中,即提取来自Hiphop音乐的元素,也包括其他音乐元素。例如汉密尔顿唱的第一句“I am not throwin’away my shot”,将角色即将进行盛大演说,以及对未来的信心,素有愈演愈烈之势的感觉直接透露出来,其底色是来自采样的魅力,采样了“Double bounce”的军鼓节奏,适用于战争时期发号军令时吹奏。
米兰达在采访中说“《Shook Ones,Part2》是我儿时最喜欢的嘻哈歌曲之一,在这首歌中我们运用小提琴模仿了Mobb Deep的《Shook Ones,Part2》里特有的报警器音效。”除此之外,歌词中“Only nineteen but my mind is older”也是对《Shook Ones,Part2》的直接引用,并且将作者名称写在了《My shot》的词曲作者里。歌词“I am the A-L-E-X-A-N-D-E-R we are meant to be”引用的是Biggie的《Going Back to Cali》中报上自己大名的经典段落,不过米兰达将“E-R”,作为韵脚与后面的“we are”进行巧妙押韵,依然致敬作者并将列为词曲作者之一。
(三)音乐动机的结构作用与情感传达的体现
音乐动机在《My shot》这首歌曲中不仅贯穿整个作品,而且起到了重要的结构和情感表达功能。音乐动机通过其特有的变化和重复性,不仅规范了歌曲的结构,还与特定角色的情感状态建立了联系,增强了音乐与剧情的互动和观众的共鸣。
在这首歌曲中,音乐动机的运用具体体现在不同角色的独白和对话中。首先,当汉密尔顿进行他的开场白时,音乐动机通过结合“Double bounce”的军鼓节奏、钢琴和小提琴来营造一种强烈而坚定的氛围。这种组合不仅在歌曲的中段和末段重复出现,其每次出现都标志着剧情内容或情感表达的变化,从而强化了歌曲主题的连贯性和深度。
随着剧情的推进,当拉法叶角色进入说唱时,音乐动机保持了基本结构不变,但音色转变为了具有对比的双声部贝斯。这种音色的转变不仅丰富了音乐的层次感,也反映了角色个性的差异与发展。
最为关键的转折点出现在伯尔角色插话的部分,这时音乐动机在保持音高不变的情况下,音色转变为单一的小提琴拨弦,同时整体声场音量明显减小。这种安静且紧张的声场氛围,有效地突出了伯尔的话语重量和紧迫感,为剧中的重要讯息传达创造了必要的聚焦效果。伯尔的对话“Geniuses,lower your voices”通过简洁的小提琴拨弦声描绘出谈论的重要性,同时为之后全体演员合唱的“当你跪着生活时,你要站起来(When you're living on your knees,you rise up)”的桥段创造了鲜明的音乐对比。
(四)DJ技术与主角领导力和志向的关联性体现
DJ是Hiphop元素中不可分离的重要元素,代表性的动作用“搓碟”一词即可涵盖,放在英文单词中就叫“Scratch”,意味着切音乐。放在《My shot》这首歌曲中,除了意味着切歌,也意味着要切换汉密尔顿心中的疑虑,尤其是当喊出“scratch that”的时候,更为证实了汉密尔顿是一名掌控全局的领导者,也是一名音乐情绪的掌控者。的确,在喊出“scratch that”之后,鼓点从消沉,下沉到逐渐坚定有力,对应着汉密尔顿在歌曲中部打起了内心退堂鼓,到后来继续向身边的宣扬自己的志向和信心。在歌曲的末尾,穿着白衣的群演们反复唱着“Ri-,ri-,ri-”也像是一张想要播放Rise up的唱片,在DJ的手中反复刮擦一般,强调人民意志的rise up,也是强调汉密尔顿信心的rise up。
结语
在21世纪10年代,美国嘻哈音乐已经吸引了跨时代的广泛听众群体,并且其更新迭代速度远超许多其他音乐形式。相比之下,音乐剧这种被视为较为传统的艺术形式,其创新和变革的速度相对缓慢。然而,林-曼努尔·米兰达通过将嘻哈音乐与音乐剧融合,不仅成功地打破了两种表现形式的界限,而且也创造了意料之外的艺术新境界。这种融合在理论上是可预见的,鉴于嘻哈音乐的流行和音乐剧场景的相对停滞,但米兰达作为首位尝试者的勇气仍具有革命性。
嘻哈音乐与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生平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共鸣。汉密尔顿作为一个出生贫穷、无权无势,甚至面临早逝的加勒比移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美洲新大陆上打拼出一片天地,最终在政治舞台上大放异彩。这种从底层奋斗到顶尖的生活轨迹与嘻哈音乐强调的底层斗争、自我表达和对抗不公高度一致。
更进一步,米兰达在塑造汉密尔顿的角色时,突出了他作为一个“臭*地的”,凭借自学成才并缺乏贵族血统的背景,这同样与嘻哈音乐中常见的反英雄叙事相吻合。通过赋予汉密尔顿一种依靠口才和智慧自我奋斗的形象,米兰达让18世纪70年代的纽约街头与20世纪的纽约嘻哈场景产生了跨时代的对话,用嘻哈的方式重现了汉密尔顿面对内战的不安与挑战。
这种跨时代的艺术尝试,虽然充满吸引力,但也存在着风险。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对嘻哈音乐持偏见的观众对汉密尔顿历史形象的误解或反感。正如《My Shot》中所唱的那样,“I am not throwin’away my shot”,米兰达把握住了这一机遇,最终不仅成功地将汉密尔顿的故事呈现给了现代观众,还在音乐剧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创新印记,证明了这种艺术尝试的巨大价值和意义。
注释:
①陈星.穿越历史跨界元素音乐剧《汉密尔顿》的成功与创新[J].中国戏剧,2022,(02):90-91.
②https://www.chinesetimes-laos.com/item/18/1207/axazmcj929faea3f17f883.html.
③张甜甜.百老汇现象级音乐剧《汉密尔顿》探析[J].文学教育(下),2017,(06),166-167.
④汪瀛.美国1787年宪法评析是与非[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07),51-56.
⑤陈爱敏,银家钰.在解构中批判与重塑——新历史主义视阈中的《汉密尔顿》[J].外国语文研究,2019,(01):9-20.
⑥王娜柳.谈音乐剧《汉密尔顿》的“媚俗”[J].戏剧文学2021,(02):52-57.
参考文献
[1]郑剑南.百老汇音乐剧《汉密尔顿》中音乐的戏剧功能[J].戏剧艺术,2023,(02):137-148.
[2]王徵羽.论嘻哈音乐在音乐剧中的运用[D].南京艺术学院,2019.
[3]许俊颖.嘻哈精神打造美国梦解读百老汇现象级音乐剧《汉密尔顿》[J].上海戏剧,2016,(06):29-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