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音潮涌动:戏剧情感的音响艺术诠释论文

音潮涌动:戏剧情感的音响艺术诠释论文

17

2025-01-17 14:56:29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音响协调是舞台上的艺术,其以独具特色的声音魅力将舞台上的细腻情感刻画得栩栩如生。在戏剧表演中,音响是处理声音的载体,更是渲染氛围、传递情感的有效手段。在舞台灯光亮起时,音响也随之响起,观众会在音响和灯光的配合下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不管是激昂的旋律还是低沉的叹息,都好比涓涓细流一般汇入观众心田,实现了与剧情和人物之间的配合。为此,在使用音响的过程中,音响师需要通过对音效、音质、音色的把控,让声音与剧情密切相连,为观众创造出栩栩如生的戏剧画面。

  音响协调是舞台上的艺术,其以独具特色的声音魅力将舞台上的细腻情感刻画得栩栩如生。在戏剧表演中,音响是处理声音的载体,更是渲染氛围、传递情感的有效手段。在舞台灯光亮起时,音响也随之响起,观众会在音响和灯光的配合下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不管是激昂的旋律还是低沉的叹息,都好比涓涓细流一般汇入观众心田,实现了与剧情和人物之间的配合。为此,在使用音响的过程中,音响师需要通过对音效、音质、音色的把控,让声音与剧情密切相连,为观众创造出栩栩如生的戏剧画面。

  一、戏剧舞台中的音响协调作用

  (一)情感协调:声情并茂,共谱心灵乐章

  在戏剧舞台中,音响协调的主要任务是情感协调,它如同一位情感大师,对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进行精准捕捉。不管是人物表达出来的悲伤、喜悦,还是愤怒、恐惧,都需要以音响为载体,通过独特的节奏和旋律渲染出来,让观众得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加强与人物之间的情感共鸣,体验人物剧情情感的起伏变化。这种情感协调作用除了可以使戏剧的感染力得到全面增强,还可以让观众和人物之间加强联系,建立更为深厚的情感纽带。

  (二)人物协调:音色塑形,展现角色风采

  在戏剧舞台上,音响和人物之间的协调至关重要。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和情感状态。音响可以对音色进行调节,以凸显人物的不同特征。例如,音响师通过对音色的明亮、暗淡、高亢、低沉进行调整,可以让角色的个性标签变得更为鲜明。观众听到不同音色的声音,便可以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当下的情感状态,从而加强对人物的深刻理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总之,音响与人物之间的协调作用可以让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变得更鲜活立体,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三)剧情协调:节奏把控,推动剧情发展

  在剧情推进方面,音响有非常重要的协调作用。

  音响可以调整节奏,与剧情的起伏及高潮相配合。在剧情进入到紧张状态时,音响师通过音响可以营造出紧张刺激的氛围,使观众感受到剧情的紧迫;在剧情进入到温馨时刻时,音响师可以利用舒缓柔和的节奏及旋律,营造出温馨浪漫的氛围。对节奏的把控,除了可以让剧情的发展更为流畅及自然,还可以引导观众的情绪变化,让观众全身心地投入到剧情中。总之,音响和剧情之间的协调,可以让戏剧的剧情以更为真实、生动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而观众也会在这样的氛围烘托下获得丰富、深刻的观影体验。

  二、戏剧舞台中音响协调作用的发挥路径

  (一)掌握不同剧场的音响设计策略

  在戏剧舞台上,想要发挥出音响的协调作用,音响师就要掌握不同剧场的音响设计策略。不同剧场的声学特性和空间结构不同,这就需要音响师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剧场的差异性特征,制订有针对性的音响设计策略。音响师需要对剧场的建筑结构、材料使用及空间布局等相关因素展开进一步分析,了解它们给音响的反射、吸收和扩散带来的影响。通过对场地布局的精准测量,音响师可以制订符合剧场特性的音响设计方案,确保声音在剧场内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例如,大型歌剧院可能需要更强大的低音表现力和更广泛的声场覆盖面,而小型剧场则可能更注重声音的清晰度和定位感。因此,音响师要与导演、演员和舞台监督员等密切合作,了解剧情发展和表演需求,使音响设计与舞台表演完美融合,同时根据剧情需要,实时调整音响效果,如背景音乐、环境声、特效声等,以增强观众的观剧体验。此外,音响师还需做好应急预案,以应对音响系统可能出现的故障或意外。

  例如,“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是一座以古典名著《红楼梦》及其丰富的文化内容、时代背景、读者群体为依托的大型综合沉浸式戏剧主题公园,有4个大型室内剧场、10个小型室内剧场、一百多个情景剧场及露天剧场,其中的“有还无”剧院由5组4个主扩音箱加20个ASC12恒曲率阵列扬声器构成,并增加了环绕扬声器,使现场声音更具沉浸感;“真亦假”剧场,主扩音箱选用了6只SAP1212寸点声源扬声器,安装于二层眺台,以提供精准的声像定位;第二表演空间的主扩音箱由9只SAC12曲率阵列扬声器组成,覆盖中前区域,Delay扬声器使用了2组SAC12和2只SAP12来补偿后区清晰度,增加了现场声音的包围感。

image.png

  (二)做好舞台音响设备的调试

  1.效果调试

  在调试戏剧舞台音响时,音响师需要以混频器的参数设置为重点,了解不同音区的参数设置范围,极高、高音调、男高音、男中音、低音、低音炮应分别处于8~10kHz、7~8kHz、2~5kHz、0.5~2kHz、0.15~0.5kHz、0.04~0.15kHz。音响师在调试到低音区时,需要分析调试是否准确,以规避给表演者节奏和力度带来的影响;在对中音区进行调试时,重点在于声音的结构力度,以在确保信息传递完整的同时,使声音传递的过程更为顺畅;在对高音区进行调试时,重点在于声音的穿透力上,除了需要确保声音传递的清晰,还需要确保声音传递过程的稳定性。

  2.音响设备音量调试

  在进行戏剧舞台表演之前,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设备音量的调试,确保音量始终处于适当状态,做好混音管理。若人声比例过高,可能会导致伴奏声太小,这会给舞台的整体呈现效果带来极大影响;伴奏声比例太高则会导致人声被完全覆盖,从而使得观众难以听到演员的声音。为确保整个戏剧表演的完善性,优化观众的观赏体验,音响师在调整音量比例时,人声可调整为60%,伴奏声可调整为40%,再结合舞台表演需求做好低频、高频的有效切换。

  3.话筒声音调试

  在调试话筒声音时,音响师需要结合演员的音色,提高声音的清晰度,避免出现过多的杂音和噪音,以凸显演员的声音优势。例如,电平是话筒录音的重要技术标准,它体现了声音的响度和质量。合理的电平设置能够确保声音信号的清晰度和动态范围,使观众能够清晰地听到台词。因此,音响师需要根据舞台环境和表演需求调整话筒的电平,以达到最佳的录音效果。

  (三)注意戏剧舞台音响的艺术性

  一是音响扩展的真实性。舞台戏剧,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求真的同时,以作品为载体进行艺术化创作的结果。用朱光潜的美学观点进行分析,便是“艺术反应自然”。亚里士多德提出,艺术从本质上来说便是模仿,模仿对象便是现实世界。因此,在戏剧舞台音响的设计过程中,音响师可以通过音响扩声的方式为观众打造一个虚幻的艺术空间。例如,音响师可以通过流水潺潺、电闪雷鸣等音响特效,描绘出绚丽多彩的表演场景。音乐剧《灰姑娘》就通过沉浸式舞台音响系统的设计,以360°无死角的立体化、全方位听觉设计,营造出了嘈杂的人声、华丽的舞台、热闹的街市,人物之间幽默风趣的对白以及轻快的音乐氛围,让观众沉浸在剧情之中。这种音响设计所营造出的艺术氛围并不夸张,反而十分真实自然,可以自然而然地将观众带入到剧情中。

  二是音响的情感体验性。烘托情感、推动剧情发展是音响重要的协调作用。音响的音调、音色和强弱变化会对观众的呼吸、心跳、血压等生理特征产生影响,使观众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效应,如兴奋、紧张、快乐及恐惧,这便是学术界提出的音响情感色彩性体验。例如,在话剧《立秋》中,音响师综合考虑剧情的进展,用主题音乐《大风歌》贯穿全场。在该歌曲的播放过程中,音响师对音量进行了控制,并以淡入淡出等特殊效果进行了声音处理,凸显了人物的慷慨情怀以及悲壮的命运,牵动了观众的内心,产生了情感共鸣。同时,在舞台音响的设计过程中数次出现了马洪汉的内心独白,这些独白配合情绪性音乐对观众的心理产生了影响。又如,在话剧《黄土谣》中,恋人在倾诉自己对宋建国的思念之情时,音响师通过音乐扩声让观众感受到了人物传递出来的深刻情感,烘托出了一种温馨的氛围。

  三是音响的形象性。在戏剧表演过程中,音响师通过音响的合理设计,可以为剧情人物的时空场景转换提供支持,其中,抽象化的音响设计可以让人们对剧情产生更大的想象。例如,交响乐《动物狂欢节》利用低沉的大管配合低音提琴,对老祖父和大型动物大象进行了演绎。在听到这些声音之后,观众自然会感到这些人物、动物仿佛真的跃然于眼前。又如,话剧《茶馆》通过音响的扩声效果对人物对话进行了还原,让人物声音变得更为清晰和自然。剧情对白中有大量幽默、讽刺的语言。对此,音响师利用音响的作用让近50个不同的人物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带来了“闻其声知其人”的艺术表现效果。因此,在舞台音响的设计过程中,音响师可以综合环境、人物特性等,将声音的实现和故事情节的冲突进行有机结合,以凸显人物命运。

image.png

  (四)注重与表演者的互动

  第一,在戏剧舞台的准备阶段,相较于其他技术人员,音响师要展现出更积极的团队协作特性,其工作核心在于超越声音的再现层面,深入剧本核心,对音响进行周密的策划与设计,以确保对演出全局的精确把控。为实现此目标,音响师需密切协同导演、主演等核心创作成员,深入交流创作理念,确保观众能够深刻体会导演的艺术愿景与表现手法。同时,音响师还需积极融入乐队中,与作曲、指挥、演奏员及演员深入交流,准确把握全剧的声音需求,依据演员的个性化表演风格与声音特性,结合乐队演奏的复杂层次,科学调整演奏与演唱的音量平衡,优化音色音质,利用音响技术强化戏剧的趣味性与艺术性,提升戏剧作品的整体感染力。

  第二,进入演出阶段后,现场音响师不再仅是技术的执行者,还是隐身于舞台背后的关键协调者,要与演员、指挥、演奏员及导演保持持续的互动。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音响师能够敏锐捕捉观众的情绪波动与兴趣转向,引导演员与演奏员灵活调整表演策略,以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舞台与观众席虽有物理分隔,但通过对主扩音箱的精准调控,二者在情感上实现了紧密的联结。观众的声音反馈,特别是通过主扩音箱传递的演出效果,成为衡量舞台艺术呈现质量的重要依据。

  在实际操作中,音响师往往会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观众区域,而对于舞台上音响需求的满足相对薄弱。然而,舞台音响效果同样不容忽视。演员虽能通过现场观众的直接反馈(如掌声、欢呼)评估表演成效,但对于观众席中的音响状况及自身与乐队的配合效果难以全面把握。在这一环形互动过程中,音响成为连接演员与观众的桥梁。优质的音响效果能够迅速将观众带入戏剧情境中,深化其情感体验,营造出强烈的舞台艺术氛围。因此,为确保演出成功,音响师需同时关注舞台上演员与乐队的音响需求。以戏剧《草鞋县令》为例,在演出中,音响师根据观众群体的差异性,通过灵活调整音响效果,既满足了资深戏迷对唱腔韵味的追求,又激发了普通观众对剧情的兴趣。这充分证明了音响协调在戏剧舞台中的关键作用,其精准执行对提升整体演出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音响师是戏剧表演过程中的点睛之笔。他需要成为一个魔法师,以声音为载体,编织出如梦如幻的情境,让观众可以深入剧情,感受人物角色带来的丰沛情感。在这个过程中,音响师需要注意音响的巧妙设计,不管是紧张的悬疑氛围,还是欢快的喜剧场景,或是悲伤的离别时刻,都需要对音响进行有效调试,完美呈现舞台效果,实现音响和剧情之间的紧密结合,让观众可以感受角色的情绪起伏以及情感变化,提高戏剧的观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