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文斯基《敦巴顿橡树园协奏曲》第三乐章作曲技法浅析论文

2025-01-09 12:00:15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1882-1971)是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力图主张复兴古典主义及古典主义之前的艺术风格和音乐特征。
摘要: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1882-1971)是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力图主张复兴古典主义及古典主义之前的艺术风格和音乐特征。斯特拉文斯基的一生共出版过26首室内乐作品,本文通过对《敦巴顿橡树园协奏曲》第三乐章的分析和归纳,试图探索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中运用的技术特点和风格特征。
关键词:特拉文斯基;《敦巴顿橡树园协奏曲》第三乐章;作曲技法;曲式;和声;配器
一、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
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1882—1971),1882年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美籍俄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新古典主义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1903年师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学习作曲,1909年起写了许多的芭蕾舞音乐,享有世界声誉。之后长期从事指挥和创作活动。他是新古典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创作一般可分三个时期:俄罗斯风格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序列主义时期。
斯特拉文斯基作为现代派的作曲家之一,他的早期创作主要以俄罗斯风格的名曲为主要素材,创作了大量的民族特色作品。其中,早期的代表体裁芭蕾舞剧刚一进入市场,就成功席卷了欧洲音乐市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遭受了很多的挫折,但他并没有放弃创作,他坚信自己的创作风格,为现代的音乐之路开辟了又一条新的道路。为了他的创作道路,他被迫离开国家,并长时间在美国定居。他的创作过程和他的生活经历一样,斯特拉文斯基的艺术道路也是曲折的。他创作风格主要有三个不同风格的时期,他经常地否定着自己的过去,探索令人想不到的音色特点,大大丰富了乐队的整体效果。
二、《敦巴顿橡树园协奏曲》的创作背景
《敦巴顿橡树园协奏曲》名字来自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是1944年苏、美、英三国在华盛顿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的会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即将要胜利的时候,为了协调战后国际关系的利益问题而举行的。
敦巴顿橡树园是一个联邦风格建筑,敦巴顿橡树园的名字来自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伯利斯先生于1938年请这位作曲家为其结婚三十年纪念日创作的一个协奏曲。这是一首室内管弦乐队创作的协奏曲。
敦巴顿橡树园协奏曲这首室内乐作品为15件乐器而作,作于1937—1938年,为艺术赞助人罗伯•维斯•布里斯夫妇结婚30周年而作。这是新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性作品,结构上采用巴赫时代的合奏曲形态,被称为“现代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在巴洛克时期,乐器合奏分为大协奏曲和独奏协奏曲,而斯特拉文斯基的《敦巴顿橡树园协奏曲》属于室内乐的范畴,用15件乐器组成的小乐队演奏,仿照巴罗克大协奏曲的三乐章曲式以及大小协奏部分的对置。三个乐章都不长,均为精神抖擞的快板。本文对这首作品的第三乐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三、《敦巴顿橡树园协奏曲》第三乐章的曲式分析
此乐曲第三乐章是对比性的回旋曲式,运用各种节拍的变换,乐曲的主题运用圆号的复调手法发展起来,以g小调稍快的、活跃的速度,主部与插部形成的鲜明对比,最终形成高潮。乐章构建的曲式进程按序分析如下:
《敦巴顿橡树园协奏曲》第三乐章g小调,由圆号显示的主题形成对位发展。整首乐曲由g小三和弦为主和弦,主题以两把圆号的旋律为主,调性一直游离在各调之间,以G bB D为主架。
A(1—23):g小调,乐曲开始的整体速度为活跃的,稍快的,由弦乐队、圆号和大管来确定整个乐曲的节奏,两把低音提琴和两把大提琴为固定低音,以G—Bb—D为对称轴,形成二度的对质音程度数;第一主题初次出现在两把圆号声部,长笛、单簧管和大管随即加入和声,确立了整个乐曲开头的调式调性,在第二次主题出现的时候,一圆号的旋律由原来的大二度变为小二度呈现,经过整个乐队的上行音阶,在第十二小节又回到了开头的主题,并把第一乐句重复了一遍,在第二乐句结束的地方加入了整个乐队交错节奏性的不协和对位在g小调的属七和弦上转到bB小调上,再次把主题呈示了一遍;在主题呈示完之后,在第31小节出现乐队的全奏,之后由木管组和圆号把主题进行拆分、再重复,转入到下一个主题。
插部1(34—90)整个部分以bB小调为主,整体上来说,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的主题相比,没有那么强的节奏感,主要强调旋律上的美感,乐段开始的主题在两把圆号上出现,在第一乐句完结之后,单簧管先出现这一主题,紧接着长笛和大管的旋律出现,做了一个卡农式的副旋律,而整个弦乐队基本上处于休止状态,只有在第一乐句开始的时候出现了一小段节奏型。
在第43小节,主题旋律出现在大管声部,这时,低音提琴开始进入,在下一小节的后半拍,二圆号出现副旋律,当主题完整呈示完之后,主题在弦乐队上变化呈示,这一主题的节奏型没有变。在第55小节开始,由木管组逐渐引出降b小调音阶,之后将整个主题推向高潮,进入乐队的全奏片段,更进一步强化了主题。从第70小节开始加入了作为主题A与主题B的连接部分,在75小节开始出现两个不同调性的分解的大三和弦式节奏型,从而使弦乐的低音和木管、圆号的并未形成正面的和弦音强烈的二度碰撞。在连接的结尾部分由降E大调巧妙地转到降b小调的再现部。
A1(91—101)这一部分的整体篇幅上只再现了一遍,节奏型与旋律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调性仍旧承接上文的降b小调;最大的区别在原来圆号呈示的主题在这一部分更加倾向于木管声部。
插部2(102—125)调性一出来就建立在c小调上,整个部分的律动都在四四拍上,而节奏型相对于之前作出重大的革新,打破四四拍原有的强弱规律,整个节奏型把弱拍变为强拍,主题的旋律部分也以大量的切分音的节奏为主,主题的第一次出现在小提的声部。第二次主题出现在长笛与单簧管的齐奏,在113小节转到主题的上方小二度的降D大调上,旋律也又回到小提琴的声部,在116小节大提琴采用裁截主题的节奏型,连续重复,作为转到下一部分的连接。
A2(126—141)第二次主部主题的再现,调性回到g小调,相对于前两次主题的发展来说,整体上弦乐与木管组和圆号之间对比非常明显,弦乐主要充当伴奏的一个节奏型,旋律在长笛和圆号之间的组合来呈示主题,其中木管组的伴奏声部加入了上行音阶来衬托主题的发展。在132小节的旋律上作出了重大调整,但伴奏声部的弦乐队还继续保持节奏型,这样就使整个主题再现不至于被误认为另一个主题,还能使主题的再现给人一样新鲜的感觉。
插部3(142—159)这一部分与主部主题的对比就非常明显了,第三个插部主要以音程度数的大跳为主导动机,配合上弦乐的平稳的和声衬托,主题的一出现就在单簧管的声部独奏,特别突出了木管的音色效果。
A3(160—193)这一部分是整首乐曲的最后一次主部主题的再现,乐曲在弦乐中呈现主部主题原型的完整陈述,最后发展到整个乐队的全奏部分,主题第一次呈示之后进行了两次变化。主题的每次再现,始终保持了原始主题的调式、调性、节奏及节拍的典型特点,即各种节拍的频繁变换,低音又回到帕萨卡利亚的固定低音。然而从另一角度看,这里又似乎无法准确地判断出传统的帕萨卡利亚主题一般的原始面貌。因为在第一次主题呈示时,作者把传统的复调与现代的作曲技法混合在一起,体现了在横向中各种变化的同时与复调音乐的完美结合。
尾声(194—212)整首乐曲的尾声部分主题仍旧沿用前面的主部主题的变体,主题在木管组与圆号声部的全奏来加大整个乐队的声部比例,弦乐队作为伴奏声部并加入降E大调的音阶来将整首乐曲推向更大的一个高潮,在最后四小节回到最初的主题与调式调性,作为整首乐曲的回归,来结束全曲。
通过对这首乐曲的分析与研究,总体上来看,循环原则的曲式是斯特拉文斯基使用较多的一种曲式类型。在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中,音乐陈述结构的特点经常与曲式结构的特点相适应。如这首乐曲中,陈述结构被大量运用,并通常出现在曲式的某一部分中。
四、《敦巴顿橡树园协奏曲》的和声分析
在这整首作品中,斯特拉文斯基在和声上采用调性轴作为结构的方式,体现其二元化作曲理念。斯特拉文斯基在作品中打破传统和声的形态,加强了不协和和弦的处理,对音响效果和和弦结构的创新,形成其个性化的风格。
乐曲的一开始以bE-G-bB-D为调性轴,它在bE-G-bB和弦和G-bB-D和弦中产生大的冲突。在乐曲开始的时候,调性倾向于后面的小三和弦,而在尾声的部分调性更倾向于前面的大三和弦。这样就使整首乐曲的调性轴的重心的转移构成了整个乐曲的大规模调性的运动。大提琴与低音提琴所采用的帕萨卡利亚的固定低音也建立在这一个调性轴上,从而形成强烈的二度冲突,而在旋律声部则主要运用主属的小三和弦为主。而在大提琴出现的降E这个音调性轴的一个潜在音存在,为在尾声的部分出现的降E大调音阶提供了一个内在联系,在乐曲之后的不断反复的变化与对比中,调性轴一直作为调性的中心因素而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从而使作曲家产生了多重调性的音乐创作想法。
(一)多重复合和弦
多重复合和弦和传统三和弦的主要区别在于:多重复合和弦是建立在传统三和弦基础上扩充构成的高叠和弦,它主要强调在同一调性内调性功能的复合,使和声功能产生双调性、多调性的和声进行。丰富调性内的和声效果,增强了主题呈示的音响效果。乐曲第75小节至第84小节是由两个根音关系的分解大三和弦的复合弦构成,这两个和弦的关系相差半音,由大管和圆号声部构成分解的C音上的大三和弦,有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构成B音上的分解大三和弦,在第79小节中提琴进入,并跟随的是木管组和圆号的和声关系,在这时加快了和声的进行速度,主要以柱式和弦为主。纵向上看,由于节拍的交错,二度的大三和弦并没有形成正面的激烈碰撞,从而使乐曲在这个双重调性的复合和弦上产生极富魅力的音响效果。
(二)与固定低音相结合
整首乐曲的第二插部部分,在第102小节主题旋律出现在小提琴声部,调性在c小调上呈示,但调性轴还是建立在bE-G-bB这三个音上,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上建立的固定低音与大管和圆号声部形成的同音反复以及长笛和单簧管的固定音型形成了一组鲜明的对比,以此来共同衬托这一主题的旋律发展。
五、《敦巴顿橡树园协奏曲》的配器分析
在斯特拉文斯基音乐的配器方面,同样展现了斯特拉文斯基对乐器音色组合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首十五件乐器的室内乐队形式中,以更为清淡的音色来适应这首乐曲的整体效果。斯特拉文斯基以特殊的演奏法来使乐队音色更加丰富,为了适应乐曲的音色风格对乐器的性能进行充分的潜力挖掘。
这首乐曲一出来主题就在圆号声部上呈示,是因为圆号具有极强的融合性,在交响曲中,有很多的作曲家都用圆号来作为木管组、弦乐组和铜管组的一个衔接部分,以此来融合整个乐队。斯特拉文斯基也是出于这个目的,将整个乐队的木管组以及弦乐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乐曲不同节拍的变换及弦乐的拨奏打破了原有的节拍特征,用两把圆号齐奏六度的主题动机,在此基础上加上了大管的融合,这样就使整首乐曲一出来就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姿态,使整首乐曲充满了活力与激情。而在整个主部中,在每个乐段的结尾部分,作为本身的一个连接,则主要以弦乐队的柱式和弦的拉弦为主,并没有采用前面的拨奏,这样反而使这一部分更有张力,制造出更为激烈的音响效果。这样的一个构思为第一插部所形成的大的主题对比提供素材,而又不失去与整个乐曲的联系。从56小节开始推向高潮的一个强度,加入了音节的起伏变化并在声部上做出了调整,在弦乐八度的基础上又加入了长笛和单簧管的声部,在这个部分,斯特拉文斯基开发了单簧管高音区的音色特点。这样既结合了弦乐组与木管组,同时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三小节中,圆号奏出这一粗犷的主题,大管、低音提琴以低了两个八度的音域演奏,表现出一种低沉,而更加紧张的气氛,同时长笛和单簧管以它本身特有的音色特点,发挥了高音区及其尖锐,刺耳的声音,在弦乐声部,小提琴与中提琴形成全奏。在小提琴、中提琴、长笛和单簧管这几个声部的共同音节的烘托下,使主题的呈现更加明显,在下一小节,第二把圆号及大提琴做了一个复调上的倒影卡农。在第59小节开始,主题在小提琴声部的六把小提琴演奏者以八度的形式来呈示主题,而却在原来的纯五度音程上出现加大了主题的力度变化。最后在长笛的大跳中完成这一乐段,能使这一主题更加活跃在这一乐段的结尾部分,主题又回到了两把圆号的声部,作为主题的一个回归。而在这时,弦乐队逐渐退出整个乐队。在这里,斯特拉文斯基不仅协调了各个声部的音色搭配,而且层次分明,保持了各个旋律线条的清晰、明确。
在管弦乐队中,弦乐的音色具有统一性、色彩的单纯性。因此,在之前的古典和浪漫主义时期大部分作曲家都把弦乐作为融合整个乐队,担任主旋律的音色来用。斯特拉文斯基打破了这一传统的用法,在他的配器下,每一件弦乐乐器的音色都能显现出独特而鲜明的特色。乐谱的102小节,整体的速度比之前慢了很多,而旋律主要以级进的、平稳的抒情旋律为主,主体一进入就使用两把弦乐的solo来揭示主题,也加入了弦乐的颤音长笛和单簧管了一个新的节奏,来适应舒缓的旋律发展,除了小提琴的solo外整个音区全在低音区做铺垫。而伴奏的节奏型也没之前的那么强烈。在107小节的时候,主提升不开始互换原来的长笛和单簧管的声部转到第二声部的弦乐上,高声部的以十六分音符下行为主,经过多次的重复,木管乐器组中,只有长笛和单簧管才有这种灵活、轻巧的特征,所以以长笛和单簧管的齐奏来完成这一段的连接,一开始的高声部不断反复的下行,为之后的上行音阶的爆发做了铺垫,一下就把整首曲子的气势推了上来,这就好比于暴风雨来临前的寂静。在乐谱的113小节,圆号声部开发了更低的音区形成了一段同音反复的节奏,加快了乐曲的速度,在反复的时候,主题回到弦乐后在第二乐句并没有回到木管声部。而在大提琴的solo下结束。最后,在第三插部的地方,斯特拉文斯基运用了更加精彩的配器,在144—149小节在弦乐组缓慢的和声衬托下,安排了单簧管的solo,主题主要以音程的大跳为主,把整首乐曲的戏剧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尾声的部分有乐队的全奏结束全曲,圆号和木管组回到主题旋律,弦乐以bE大调音阶结束,体现了调性轴的以bE构成的大三和弦,与结尾的四小节g小三和弦构成了整首乐曲的整个调性轴的中心音。
综上所述,《敦巴顿橡树园协奏曲》在复杂多变的节奏型和流畅的旋律中,结合了各种复合织体和乐器配器音色的各种对比,挖掘各种创作手法。形成了他个人的音乐语言的表现手段。
结语
通过对斯特拉文斯基《敦巴顿橡树园协奏曲》第三乐章的分析,不仅对斯特拉文斯基这位作曲家有了很大的了解,而且对第三乐章的曲式结构、和声、声部分配上进行了彻底的分析。斯特拉文斯基为20世纪现代派音乐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分析斯特拉文斯基的室内乐作品,让我感到20世纪现代派音乐的丰富多彩,使我对西方20世纪现代派音乐的认识提高了一个层次,回味无穷。
斯特拉文斯基是20世纪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同时他的中期室内乐作品在旋律、和声、复调、与曲式结构上皆体现了他是一位比较折中的作曲家。他既从当时创作的最新潮流中汲取一些有价值的,也相应地吸收前人的经验,其作品有深厚的俄罗斯根基的同时也有很深厚的传统音乐创作的气息。所以他的作品也因为民族性,传统性以及自己的个性而广为人们所欣赏。
参考文献
[1]姚恒璐.二十世纪作曲技法分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罗忠荣.现代音乐欣赏词典[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胡海平.斯特拉文斯基新古典主义新探[J].音乐艺术,1982,(02).
[4]周耀群.二十世纪音乐艺术的不倦探索者——介绍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5]彼得﹒斯﹒汉森,孟宪福译.二十世纪音乐概论(上、下)[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6]高佳佳.斯特拉文斯基序列音乐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3.
[7]斯特拉文斯基,金兆钧译.音乐诗学[M].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