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学《论语》君子形象的教学策略

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学《论语》君子形象的教学策略

8

2025-01-03 14:35:53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中小学语文教师是汉语言专业的重要就业岗位。在新一代语文教师的培养策略上,汉语言专业应当努力提高学生课程思政和学科探索的能力。君子人格是孔子在《论语》中塑造的一个理想人格,也是语文学科中重要的思政资源。

  中小学语文教师是汉语言专业的重要就业岗位。在新一代语文教师的培养策略上,汉语言专业应当努力提高学生课程思政和学科探索的能力。君子人格是孔子在《论语》中塑造的一个理想人格,也是语文学科中重要的思政资源。本文基于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了《论语》中的君子形象,并且进一步探讨了中学语文君子教育的践行策略,以期为汉语言专业学生的培养和发展提供参考。

  课程思政的实践形式有助于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汉语言专业作为培养语文教师的重要专业,理应在专业教学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具有课程思政意识的语文教师,形成教育的接续。“君子者,盖孔子理想中一圆满人格之表现也。”将君子教育融入语文教学能够助力中学语文课程思政的顺利开展,因而也是汉语言专业培养具有课程思政意识语文教师的着力点之一。

  君子的内在要求

  与西方借助宗教形成的“他律”不同,儒学更强调在内心道德伦理约束下的自主理性。这种儒家所强调的自主理性,是把道德看作一种内外普遍的道德律,据此道德律以决定行为之充分且必要理由。这种君子自我的内在要求构成了“君子之道”的核心内容。

  一、省身克己

  儒家所强调的自主理性是通过内省来实现的,即通过自我向内审查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礼法。初高中教材中不乏此方面的论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可以说向内自省是成就君子人格的必修课。同时,孔子认为,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行都合乎礼法的要求,这就是仁。言下之意,想要获得真正的仁,就要学会克制自己的行为,即克制内心的贪欲和外在的物欲。克制贪欲,是当政者践行孔子“以德治国”,实行“仁政”的重要保障;克制物欲,则是塑造君子这一理想人格的重要环节。

image.png

  儒家思想的向内自省是实现成长的前提,而“克己”则是在内省基础上自律自觉的必备条件。省身克己是成就君子人格的第一步,养成内省并由此来克制自己方能在更高层次得到发展。

  二、义以为上

  在儒家思想中,“仁”用来规范内在修养,“义”则用来评判外在行为。通过对杨伯峻《论语译注》内“义”的归纳演绎,可以发现“义”表达的是一种合理适宜的行事态度或标准。“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认为君子就要于艰苦中怡然自得,视不义之财如浮云。七年级《〈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谈及颜回于陋巷之中,少食少饮,连赞两个“贤哉”。同时《卫灵公篇》中,孔子也提到真正的君子要将“义”作为一切行为的导向和准绳,借助礼法践行义,借用谦逊的态度表达:“义”,最后用诚信来完成“义”。

  蒙培元教授提出,“义”的实质,应当是人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即正义原则。在孔子看来,“义”可以说是君子最崇高的品质,也是成就君子人格最基本的品质。

  三、博学笃志

  “博”,大通也。博学,即广博地学习之意;笃志,即坚定自己的志向。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博学而笃志”,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的方法,以及不可轻易改变的志向。初高中教材引入了许多关于学习的阐述,以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理解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极为肯定复习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温习旧的知识,而后得到关于知识新的理解和感悟,并指出这是成为一名老师的关键。教材中还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证学习和思考之间的相互关系,既不能死板地学习知识而不去思考,也不能单纯思考凭空想象而不去吸收知识。

  当然,君子不应当局限于单纯地学习和思考,还应该树立坚定的志向,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建立超越三军之帅而不可夺的志向。

  君子的外在表现

  外,即可视化的外在表现。孔子所强调的君子品格不仅仅是内化于心,还要外化于行。服装、礼仪等等都会渗透出君子的内在修养,外在表现的作用也就在于此,即区分君子和普通人的差别。

  一、君子矜贵

  君子的衣食住行都应该符合其身份地位,《论语》中对于君子的可视化外在表现描写中处处渗透着其独特的矜贵。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问其弟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公西华答曰:“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会同,即朝见天子;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种穿戴礼仪体现出的恰恰就是君子之矜贵,以及对于礼仪的严格恪守。《论语·子罕》中,孔子谈及自己为何多能,回答说,我少年时穷困,所以学会了不少粗鄙的手艺(用以谋生)。孔子认为自己之所以多技艺,是因为自己出身卑贱,而君子不应该学会这么多下层的技艺。无论是严格规范不同的衣着装扮,还是君子不事“鄙事”,都处处渗透出孔子对于君子“尊严”的重视,即君子矜贵。

image.png

  二、君子怀礼

  颜渊曾问及孔子“何为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可见,孔子极为肯定“礼”的重要价值。“礼”是“仁”的外在表现,是“仁”的外化于行,是通往“仁”的必经之路。“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生,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君子对待事物常常是无争无抢的,即使是面对必须要争的射箭类活动,也彬彬有礼,有君子风度地去争。《论语·雍也》中,孔子提到君子若不想离经叛道,就要广博地学习,用礼法来约束自己。在他看来,“礼”是帮助君子恪守规范而不逾矩的方法,当这种影响上升到整个社会时,“礼”就是帮助维护社会安定的方法。但是对孔子而言,严格恪守“礼”不是把“礼”作为禁锢自己的束缚,而是要在礼法内从心所欲不逾矩,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君子威严

  君子应该庄重大方,以颜色待人。在不同的场合有合适的表情仪态,譬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不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生气,这里强调的便是君子对外的仪态,无论发生什么,都能保持君子的端庄。《论语·泰伯》中也提到:“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君子极为重视三个方面,首先是端正容貌,其次是端正脸色,最后是在言谈举止方面注重措辞和语气。君子要学会控制自己的面色和言谈举止。《论语·颜渊》中,曾子也说过:“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述君子与朋友之间友好和睦地相处。君子应当喜怒不形于色,与人和睦相处,这是“仁”和“礼”的外显,也是对君子日常为人处世的要求。

  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学语文教学践行君子教育的策略

  “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人格。”孔子强调培养内外兼修的人才,这与当下课程思政理念对学生三观的培养相契合。汉语言专业在开展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课程时应当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教材文本的能力,帮助他们解决未来实际教学中的困难,树立课程思政意识。

  一、把君子教育深扎于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

  君子教育是《论语》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教育观点,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教育重点,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美好品质。初中《论语》选文出现在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单元导言中关于本单元的诠释为:本单元主要描写的是学习生活,可以在其中感受到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七年级学生即将告别童年转入紧张的中学学习,初中语文教师应敏锐地察觉到这种变化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在教学本单元时要带领学生体会不同人身上的学习态度。教学《〈论语〉十二章》时,要主动带领学生剖析君子人格中所蕴含的学习理念。高中阶段《论语》教学亦然。

  汉语言专业所培养的语文教师势必要改变教学过程中的应试教育思想,不能片面地把《论语》教学当作简单的文言文知识课,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论语》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和品质,发挥语文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这要求汉语言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语文学科教育和教学的价值。

  二、立足教材,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教学资源

  统观整部教材,不难发现《论语》中的君子形象处处可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所发出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孙权劝学》中孙权虽然事务颇多,但仍常读书的勤奋好学;以及《记承天寺夜游》里苏轼在人生低谷同张怀民在夜晚共游承天寺的乐观豁达……无一不传达出君子精神。所以说,初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论语》不应当局限于教材中的直接选文,而应该统筹整部教材,将课文与课文之间进行连接。教学内容未涉及《论语》选文的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进一步安排自己的教学计划,形成教学的接力,让语文课程真正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学科。

  语文学科极其依赖精神教育的接续和课外教学资源,汉语言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增强专业学生的思政育人意识,还要培养专业学生对教育资源的运用能力,形成语文学科教学的持续化影响。

  三、将君子之道融入教学评价机制

  君子之道蕴涵了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流淌在教育血液里的精神。但仅仅呼吁初高中语文教师主动承担起传授“君子之道”的任务,对于教学来说可能收效甚微,想要实现教学预期,还需要将“君子之道”融入教学评价机制。

  将“君子之道”融入教学评价机制要求初高中语文教师在过程性评价中观察学生是否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比如教学朱自清《背影》时,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身边的爱,并学会爱人。同时也要求教师在终结性评价中将“君子之道”作为一个隐形的考试题目,比如在作文写作中设置相关的作文题目,在文言文习题选文中选择体现君子形象的文本等等。因而汉语言专业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帮助他们认识教学评价的重要作用,实现教育预期。

  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帮助学生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提升,从而发挥其思政育人功能。汉语言专业在培养新一代教师的过程中应当帮助该专业学生提高课程思政意识,促进其学科思政资源的挖掘能力以及教学能力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完成语文学科“以文化人”的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