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表演性视角下《推销员之死》中重复的汉译研究论文

2025-01-03 14:31:42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戏剧翻译因其文学性和舞台性兼具的特性与其他文本翻译不同。它不仅要求译者进行文字转换,还需充分考虑译文在舞台上的表现力、视听效果、口语特性以及观众的接受度,并体现语言动作性。文章聚焦英若诚汉译本《推销员之死》中重复的汉译。
摘要:戏剧翻译因其文学性和舞台性兼具的特性与其他文本翻译不同。它不仅要求译者进行文字转换,还需充分考虑译文在舞台上的表现力、视听效果、口语特性以及观众的接受度,并体现语言动作性。文章聚焦英若诚汉译本《推销员之死》中重复的汉译。在遵循“可表演性”原则的基础上,文章深入分析了重复部分在口语化、动态化和性格化翻译中的处理方式,旨在探讨如何实现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以满足舞台、演员与观众的需求,进而彰显戏剧艺术的舞台魅力。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重复;可表演性;戏剧翻译
与传统文学翻译方法相比,戏剧的翻译有着显著的差异。这种显著的不同主要来源于戏剧场景中的两种角色特点:其一,它们与日常文学创作享有一样的阅读感受;另一方面,该项目还专注于舞台表演的管理。因此,当译者在戏剧场景翻译过程中,除了重视文本的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外,还需要深入了解和理解文本在生产中所传达的戏剧张力。这样的处理方式更加符合戏剧翻译的专业性和独特性,能够确保翻译作品既忠实于原文,又能在舞台上展现出最佳的艺术效果[1]。
一、戏剧翻译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在英语中,戏剧常用drama、theatre或play来表达,根据The Encyclopedia Americana的解释,drama指“供演员表演的文学形式。一般说来,其题材在本质上是叙事性的,故事的类型通常是适宜舞台演出的”。Theater主要是一种表演艺术,起初指戏剧表演的建筑结构或场所,逐渐在表演艺术研究领域中占据核心地位。它不仅是语言艺术的体现,更是融合了表演艺术、美术等多种元素的综合艺术形式。而play同样被视为文学形式,但其使用更偏向于指称某种具体的戏剧作品[2]。
在谈到具体的戏剧翻译概念时,Reba Gostand描述了12种戏剧翻译的各种定义和性质,包括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在语言、俚语、语调、称呼、讽刺、幽默的评论或单词方面存在困难);从一种文化模式转向另一种文化模式,包括实践、假设和态度;从一个历史时期过渡到另一个历史时期;戏剧风格到另一种风格的转变,例如从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或超现实主义的转变等[3]。Gostand的分类深刻揭示了戏剧翻译的多层次复杂度和独到之处,即戏剧翻译的意义远不仅局限于文本的基础翻译,而且与戏剧翻译的基本属性有着紧密的联系。戏剧在舞台上的呈现受到导演、演员以及在场观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戏剧翻译中,除处理两种语言的转换外,还需深入考虑到舞台的适应性、视听的效果、口头表达的流畅性、观众的接受程度以及翻译语言的动态变化。正如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所述,“戏剧翻译不仅涵盖将源语言的书面文本转化为目标语言的过程,还兼顾了语言之外的所有相关因素”[4]。这样的翻译过程要求译者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戏剧理解,以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作的精髓,并在舞台上产生预期的效果。
二、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原则
在西方,关于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performability”)的概念早已存在。然而,这一术语的正式提出和定义是巴斯奈特在其著作《仍陷于迷宫中—对翻译与戏剧的再思考》(以下简称《迷宫》(“Still Trapped in the Labyrinth:Further Reflections on translation and Theater”)一文中正式提出的[5]。巴斯奈特认为,戏剧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两个核心标准,这与小说和诗歌的翻译者有所不同。首先,她强调了“可演性”的重要性,这是戏剧翻译的关键考量因素。其次,她还强调了翻译文本身的功能性。当涉及“可表演性”在戏剧翻译中的核心地位时,Bassnett强调,戏剧的结构在其本质上已经涵盖了表演的各个方面。假如“可表演性”在戏剧翻译中被视作首要任务,翻译者需审慎判断哪些文本结构适宜于舞台表演,并在翻译过程中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即使这可能导致语言和文体上的显著变化。这种对可演性的关注,正是戏剧翻译者与其他类型文本翻译者的核心差异所在[6]。
英若诚先生不仅是我国知名的表演艺术家,而且在戏剧翻译这一领域也有着显著的成就。在多年的戏剧翻译经验中,英若诚塑造了一套具有独特风格的戏剧翻译理念。他对戏剧语言的属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坚信戏剧翻译应当追求口语化、简洁性、动作化和性格化,从而确保翻译作品能真实捕捉戏剧的全貌与魅力。谈到戏剧翻译,他在其翻译的《茶馆》的前言中认为,话剧是各种艺术形式最依赖口语的直接效果的形式,台词瞬间传达,不允许留下任何评论空间,这正是戏剧语言艺术的真正体现。在语言上,戏剧性的表达方式应当充满力量,并避免过于啰唆,这正是我们之前所提及的‘语言的直接效果’。关于戏剧翻译,英若诚先生还有一个原则:翻译剧本需精准捕捉台词背后的行动意图,即‘语言的动作性’的问题,否则会引起信息的曲解或误读。身为译者,特别在进行剧本翻译时,掌握角色的语言动作尤为关键,否则很容易产生笑话[7]。
由此可见,英若诚的翻译实践与理论深刻凸显了表演性在戏剧翻译领域的核心地位。他秉持忠实传达原作精神风貌与风格特质的原则,同时将舞台呈现效果作为戏剧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考量因素,确保翻译作品能够充分展现戏剧的现场表演魅力。基于其多年舞台实践经验的积淀,英若诚强调,戏剧翻译应聚焦于舞台的“语言直接效果”,这意味着戏剧语言需注重其“口语化”“简练”与“性格化”,追求一种“生动鲜活”的语言表达。他主张,戏剧翻译应力求使观众在观赏过程中获得的体验,与直接阅读或聆听原作时产生的感受相媲美,从而实现翻译作品在情感共鸣与艺术享受上的无缝对接[8]。
三、从《推销员之死》英若诚译本看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的可行性
剧本《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成名作,在国内主要有陈良廷和英若诚两个中译本。本文选择的是英若诚先生的译本,英若诚的译本完成于1983年[9]。20世纪80年代,英若诚的译本首次在北京成功上演,并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剧目。王佐良在《推销员之死》的观后感中曾提到,他曾因之前的夸张、荒唐和漫画式的舞台表演而对此次表演颇有戒心,但是演出开始不久,他就感到不必过虑了。演员的化妆和姿势都不过火,台词使你听了感觉不出是翻译……[10]由此可见,英若诚的译本极具口语化,因其出色的舞台表演性,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与巨大的成功。英若诚先生也解释了自己另起炉灶的原因是因为这些现成的译本不适合演出,台词都不具备真正的‘口语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英若诚十分重视译文的口语化和动作性,对于戏剧翻译而言,实现译文的口语化和动作性至关重要,因为这是确保演员能够流畅表演、观众能够深入理解剧情的关键。因此,他重新翻译的《推销员之死》特别注重这些方面,以期在舞台上呈现最佳效果英若诚在戏剧翻译中十分强调舞台的直接效果。
重复是一种修辞手段和表达方式,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应用广泛。而据统计,《推销员之死》剧本中共出现了60多处重复,可见重复在文中具有一定的意义。语言中的重复现象包括词汇重复、句式重复、修辞重复、主题重复、情感重复和场景重复等多种形式。但本文主要关注的是词,短语或句子的重复。下面我们将以应若成先生翻译的《推销员之死》为蓝本,深入剖析戏剧表演的核心特征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得以有效体现。
1.口语化
《推销员之死》描绘了“美国梦”破灭的美国社会景象。在语言的运用上,米勒以纽约布鲁克林的方言为基础,巧妙地展现了美国中下层社会的语言风貌。为了在译文中再现原作的语言风格与地域特色,应若诚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了深入推敲与反复斟酌,最终决定融入北京天桥地区特有的语言韵味与方言词汇,这一选择不仅让译文更加贴近原作的语言风韵,同时也巧妙地体现了剧中不同人物的独特个性和生活背景。通过这一创新性的翻译策略,英若诚先生成功地将《推销员之死》的精髓呈现给了中国观众,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这部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例如:
WILLY:I'm fat.I'm very_foolish to look at,Linda.…..And I-I cracked him right across the face.I won't take that.1simply will not take that.But they do laugh at me.I know that.
威利:我太胖。我的相貌太蠢,……说我—大狗熊!我—当时就给了他一个嘴巴。我不吃这个,无论如何我也不吃这个。可是人家的确都笑话我,我知道。
在此选段中,威利解释自己不受欢迎的原因,讲述主顾取笑他的过程,因忍受不了这种取笑,威利当即就做出了反应,打了他一巴掌,威利作为一个下层人民,他的语言总是口语化,充满方言,这也表明了他的社会地位。在翻译“I won't take that.1simply will not take that.”时,英若诚将其翻译成“我不吃这个,无论如何我也不吃这个。”译文符合人物所属阶层会说的话,拉近了观众与人物的距离,也从侧面了反映了威力自尊心极强的性格特点。而如果译成“我不接受,我不会接受。”这样的译文意思上是正确的,但读起来太过书面化,不适合舞台表演。
2.动态化
戏剧的动作性是戏剧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对于推动剧情发展、揭示人物内心、提升表达效果和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戏剧创作中,剧作家应该注重戏剧语言的动作性,通过对话和动作的结合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使戏剧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英若诚曾说,作为译者,在翻译剧本时,深入理解人物语言的‘运动’特性至关重要。译者必须为表演者构建一个坚实的基础,这一基础体现在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上,需与他们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的逻辑保持一致[11]。
例如:
BERNARD:I do,but I can't on a Regents!That's a state exam!They're liable to arrest me!
WILLY:Where is he?1'll whip him,I'll whip him!
伯纳德:我每次都给,可是会考不行!那是全州的考试!会把我抓起来的!
威利:他到哪儿去啦?我要拿鞭子抽他!抽他!
在伯纳德到访威利家之前,威利正因琳达修补袜子的琐事而心生不满。这种不满源于他对自己无力为家人提供更好生活的深深自责,这无疑严重打击了威利强烈的自尊心。随后,伯纳德带来了一个令威利震惊的消息——比夫有可能面临不及格的困境。这一消息瞬间击碎了威利对比夫寄予的厚望。愤怒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大声咆哮着要惩罚比夫。为了更准确地传达威利的愤怒和强烈的自尊心,英若诚在翻译时将“我要鞭打他!”这句话处理得更加激烈和直接,译为:“我要用鞭子抽他!抽他!”而且在第二句里直接省略了主语,避免重复。这样的翻译不仅充分展现了威利的愤怒,还凸显了他作为一个父亲对儿子失望至极的复杂情感,使译文具有心理的动作性。
3.性格化
人物性是戏剧语言另外一个重要特点。戏剧语言的人物性,要求剧中每位角色的言辞均须与其身份、性格紧密契合,即语言成为人物个性、性格、心理的声音外化,旨在凸显其独一无二的个性风貌。戏剧语言是塑造典型人物、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戏剧语言通过角色间的对话和独白,直接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性格化的戏剧语言能够使角色更加鲜活、生动,使戏剧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观众通过角色的语言,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情感和动机,从而更加投入地观看戏剧。
例如:
LINDA:He drives seven hundred miles,and when he gets there no one knows him any more,no one welcomes him.And what go through a man's mind,driving seven hundred miles home without having earned a cent?Why shouldn't he talk to himself?Why?
林达:他开着汽车一跑就是七百英里,可是到了那边谁也不认识他,没人欢迎他。再开七百英里回来,一分钱也没赚着,这时候他脑子里怎么想?他凭什么不自言自语?凭什么?
威利的妻子林达十分爱戴和崇拜他,不允许任何人诋毁和取笑自己的丈夫。而当自己的儿子无法理解丈夫,甚至因他总是自言自语而觉得他是个疯子时,她爆发了,她无法忍受丈夫被这样误会。英若诚将两个“why”翻译成了“凭什么”,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林达的性格特征,树立了一个时时刻刻心疼和体谅丈夫,为丈夫打抱不平的妻子的形象。
四、结语
通过对英若诚汉译本《推销员之死》中重复表述的深入分析,本论文深刻揭示了戏剧翻译在文学与舞台艺术双重作用下的复杂本质与独特挑战。在此过程中,译者不仅需要实现文本内容的双语精准转换,更需聚焦于译文的语言表现力、视听融合效果、口语化特质以及观众接受度的优化,同时确保翻译成果能够生动再现原作在舞台上的语言活力与互动特性。这种对“可表演性”原则的遵循,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实现口语化、动态化和性格化的处理方式,以确保翻译作品能够满足舞台、演员和观众的需求,从而充分展现戏剧艺术的内在魅力。
综上所述,戏剧翻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它要求译者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和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虽然戏剧翻译研究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和完善戏剧翻译的理论和方法,为戏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兰雅君.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以《茶馆》的两个英译本为例[J].现代交际,2021,(1).
[2]Carlson,M.A.Speaking in Tongues:Language at Play in the Theatre[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6.
[3]Gostand,R.Verbal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Drama as Translation[A].Zuber-Skerritt,O.(ed.)The Language of Theatre:Problems in the Translation and Transposition of Drama[C].Oxford:Pergamon Press,1980.
[4]Bassnett,S.Ways through the Labyrinth:Strategies and Methods for Translating Theatre Texts[A].Hermans,T.(ed.)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C].London:Croom Helm,1985.
[5]Susan Bassnett&Andre Lefevere.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6]Bassnett,S.Translation Studies[M].London:Methuen&Co.Ltd,1980.
[7]英若诚.茶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8]朱明胜.活的语言英若诚翻译中外戏剧作品的特色[J].中国戏剧,2006(11).
[9]英若诚(译).推销员之死[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9.
[10]王佐良.照澜集[C].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6.
[11]英若诚.茶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