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城市更新视角下文物建筑符号研究——以广州市锦纶会馆为例论文

城市更新视角下文物建筑符号研究——以广州市锦纶会馆为例论文

9

2024-12-25 14:01:36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广州市锦纶会馆是广州市目前唯一一所保存至今的丝织业会馆,它见证了中国古代丝织业的繁荣昌盛,并成为当代以香云纱为代表的非遗传承展示窗口。虽然锦纶会馆在2001年实施了整体移位工程,但馆内自清朝时期流传下来的石碑、石雕、木雕、陶塑、灰塑等岭南文物建筑依然保存良好,对我国传统文物建筑图形符号的研究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广州市锦纶会馆是广州市目前唯一一所保存至今的丝织业会馆,它见证了中国古代丝织业的繁荣昌盛,并成为当代以香云纱为代表的非遗传承展示窗口。虽然锦纶会馆在2001年实施了整体移位工程,但馆内自清朝时期流传下来的石碑、石雕、木雕、陶塑、灰塑等岭南文物建筑依然保存良好,对我国传统文物建筑图形符号的研究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相关概况

  锦纶会馆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也被称为锦纶堂,原为旧广州丝织行业会馆,是一座拥有长达300多年历史的祠堂建筑。会馆中的镬耳山墙、青砖石脚、陶塑花脊、鳌鱼宝珠活灵活现,精美的砖雕和石狮斗拱相映成趣,彰显出浓郁的岭南风情,对我国文物建筑图形符号的研究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会馆因处于康王路的中央,给城市规划及交通造成了不便。在政府及相关专家的指导下,锦纶会馆于2001年实施了整体性平移。如今,锦纶会馆这座始于清朝的建筑已转型为展示广东纺织业历史和广绣精品的重点博物馆,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熠熠生辉。

  (一)文物建筑概念解析

  文物建筑是指经过批准向社会公布,能够真实反映历史、艺术和凸显科学价值的建筑物,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对文物建筑进行合理利用与开发,可以挖掘和展示它们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并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这不但有助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也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锦纶会馆空间布局

  祠堂的布局形式为典型的三间三进结构。锦纶会馆根据岭南地区高温多雨的地域特征,从单层水平方向展开进行平面布局。会馆采用以“点、线、面”为排列的中轴对称布局方式,以头门、中堂、后堂、厢为点,走廊、以道路为线,以庭院为面,这种布局蕴含着中国礼制和天人合一的思想。锦纶会馆的庭院空间为“外封闭内开放”的形式,从正面看,它采用的是左、中、右三路布局,左路为青云巷、东厅东倒座,中路为门庭、中堂、后堂,右路则包括西厅、后轩、西倒座等。第一座建筑为砖木结构的大门,门额上砌有“锦纶会馆”的金字,门内有木雕屏风门,左右两侧设有两个木制小阁楼,这些小阁楼是旧时演员唱戏时化妆和更衣的地方,也被称作“金银小楼”。进入院落,走道两侧镶嵌着锦纶会馆的19块碑刻。第二座建筑是会馆的核心建筑——锦纶堂,堂内梁下悬挂有红底黑字的“锦纶堂”木匾,这里是供奉丝织业祖师汉博望侯张骞木像的地方。庭院内还设有台基、屋檐、柱廊和盆景,它们高低错落,呈现出一种形式美感,使建筑符号与空间符号达到了协调统一,相得益彰的效果。

image.png

  二、锦纶会馆中图形符号的价值解读

  (一)艺术价值

  锦纶会馆的文物建筑中,陶塑和灰塑的主题和风格丰富多样,它们通过具象写实的手法,将上额枋的雕花、鳌鱼与下额枋的喜鹊、仙鹤、人物图案塑造得栩栩如生。同时,还有荷花、海草、牡丹、梅花等元素被用于脊柱、砖瓦、屋檐等地方。此外,回字纹、祥云纹、如意纹等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与各种元素协调搭配,构建出了引人入胜的画面。这些图形不仅凸显了文物建筑的造型特色,而且还通过简化的形式增强了其辨识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对会馆文物建筑的符号研究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二)社会价值

  在城市化进程的冲击下,许多充满吉祥寓意的文物建筑逐渐被城市化景观所取代。同时,传统手工艺人的老龄化以及原材料生产不足等问题也导致传统技艺的传承陷入困境。面对这些挑战,人们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将艺术生产与社会文化紧密结合,将锦纶会馆中的文物建筑转化为图形符号,打造其文化创意品牌,塑造传统文物图形的新形象。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文物建筑,还有助于探索文物建筑与现代经济发展的契合点,实现对其的创造性转化。

  三、文物建筑图形符号的分类

  (一)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由上及下可分为屋顶屋脊、镬耳山墙、墀头、大木构件和入口。屋顶采用大片琉璃瓦,为小式瓦作,无兽吻装饰,檐部以青瓦微微卷起作为点缀。屋脊为三段式设计,雕有“鳌鱼护珠”的对称式陶塑造型,不仅展现了屋顶宏伟优雅的线条轮廓,还传达了“独占鳌头”的美好寓意。会馆以高出屋面的硬山形式为主,镬耳山墙与屋顶形式紧密相连。墀头部分采用砖雕形式,以人物为装饰主题,造型丰富且极具韵律感,成为锦纶会馆的标志性景观。大木结构筑成屋顶框架,侧面雕满细密的浅浮雕纹饰。会馆入口由石檐柱、虾公梁、抱鼓石、石框黑漆大门、石麒麟等要素构成,展现出典型的岭南祠堂建筑风格。

  (二)装饰部位

  在建筑立面上,屋顶和檐下过渡处设有以吉祥花鸟、人物为主题的精美浮雕和彩绘花檐,形成过渡性装饰带。同时,砖瓦、门楼额枋、匾额边框处均饰有平浮雕回字纹,彰显着清代丝织业的繁荣昌盛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进入会馆内,隔扇门由边框、格心、裙板等装饰部位构成,格心正中饰有竹子、器皿、花鸟等组合形成的浅浮雕装饰,并刻有“一曲清歌一束绫”的文字,风格富雅。中堂左右两侧建有走道并与头门相连,三段式结构中分别展示了陶塑、青砖绿瓦及瓦当和上额枋中所雕的植物花纹等,呈现出一幅传统的岭南画卷,传达出祥瑞之兆。正堂中央的“锦纶堂”牌匾与两侧的满洲窗和露台设计相互呼应,呈现出精致细腻的艺术风格。

  (三)符号元素

  符号可分为抽象性符号和象征性符号。抽象性符号源自几何纹样、器物器皿等,而象征性符号则取自花鸟鱼虫、传统纹样和民间故事等元素。在锦纶会馆中,吉祥图案如珍禽瑞兽在屋脊上尤为丰富,入口处的木雕屏风门、金银小屋则呈现出以吉祥富贵为主题的植物纹样。此外,在梁柱、木架构、牛腿、雀替上还饰有以历史、戏曲和民间传说为题材的木雕和陶塑。这些符号元素共同彰显出了岭南装饰艺术的共性,具有深厚的历史意蕴。

  四、文物建筑中图形符号提取的研究策略

  (一)传承文化内涵

  在城市更新的视角下,传统图形符号的传承与发展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变革阶段。尽管现代社会对传统图形符号的需求逐渐减少,但社会的融合发展仍需要以传统图形符号作为物质载体,以便将文物建筑的构图原理和文化内涵应用于现代生活。

  1.整合文化资源

  锦纶会馆作为广州岭南文化的代表,其脊饰、山墙、檐下过渡带等建筑图形符号极具特色。但由于这些符号依赖于传统手工艺,花纹装饰繁密且制作工序复杂,加之时代久远和人才匮乏,导致其社会需求逐渐减少,文化传承面临挑战。因此,为了有效传承和发展锦纶会馆中图形符号的文化内涵,除政府制定高效的管理政策外,各类社会专家、相关机构及高校师生也应深层次了解文物建筑中图形符号的发展背景以及传统建筑类型的装饰规律,并对建筑部位和工艺进行要点分析,深入挖掘广州地区文物建筑中图形符号的题材内容和深层语义,并进行全面的资源整理。

image.png

  2.制定传承体系

  制定整体性的传承体系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锦纶会馆中的图形符号进行采集与处理,即通过现场勘察、资源普查、数字化技术(如摄影测量、三维扫描)等方式对锦纶会馆的历史背景、建筑特征、符号构成进行详细记录和分类。第二阶段是对锦纶会馆中的图形符号进行保护与创新,即采取传统保存与数字化保存结合的模式对文化资源进行全面储存。第三阶段是对锦纶会馆中的图形符号进行展示与传播。一方面可举办相关讲座、画展传播其文化价值,增强公众对文物建筑的亲切感;另一方面可借助线上小程序、虚拟漫游、全息投影等多媒体技术给予公众沉浸式和联动性的体验。

  (二)创新装饰图案

  1.图案提取

  锦纶会馆的建筑形态主要由硬山顶、辘筒瓦、陶塑花脊、镬耳山墙、青砖墙、花窗等图形符号组成。在提取这些图形符号时,设计者既要尊重广州地区的历史文化,又要积极采取转化、融合、重组的手段,将馆中的建筑图形符号广泛运用在广州的城市建设中。第一,设计者要以简化图形符号的方式,提取最具文化寓意或最能体现功能特征的符号元素,并进行抽象转化。第二,设计师要强化符号的文化形式特征,弱化复杂的图案装饰细节,将丰富的地域历史文化进行整合与归纳,找到文化的共性与独特性,寻求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社会的情感共鸣。

  2.图案创新

  镬耳山墙作为岭南特色的代表,承载着当地的风俗民情和历史底蕴。设计者可通过提取“镬耳”的外观造型,巧妙结合植物和几何造型,创造出既具有历史感又充满现代感的艺术效果。同时,对锦纶会馆中满洲窗的花样进行抽象化处理,设计出四种简洁的木条拼装几何纹样。然后在窗格下方保留木雕的位置,打破传统图形符号的排列规律,尝试以不同的组合方式,结合开窗面积的不同,运用棕褐色系的木质材料,对纹样本身进行简化、强调和重组等艺术化处理,实现满洲窗传统符号的创新,并赋予其新的文化寓意和审美情趣。

  3.图案应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文物建筑中的图形符号所依附的载体日益减少,人们需以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文物建筑符号的深层含义。在图案的应用上,一方面要拓展其应用范围,如在地铁、火车站、飞机场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展示这些图形符号,提升其在社会各阶层的知名度,而另一方面,要借助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借鉴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和设计思路,将锦纶会馆中的陶塑、灰塑等图形符号融入壁画、首饰设计、服装织绣等领域,对传统工艺的结构与构造进行改造,降低经济成本,赋予传统符号新的使用功能,实现岭南工艺的现代化传承。

  (三)挖掘旅游资源

  对文物建筑图形符号的深入研究,旨在将图形符号的内在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在适应人们的需求和社会的变化的同时,实现传统图形符号在继承中的发展。为了挖掘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相关部门需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创新和发展、宣传和推广等方面的工作。同时,还需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区域合作,以推动岭南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要结合岭南文化的特色和游客的实际需求,运用科技手段来提升游客在岭南的文化旅游体验。这包括但不限于数字化展示、智能导览、互动体验、移动支付、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安防等。最后,设计人员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虑和设计,以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选择,包括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打造文化主题公园、举办数字艺术展览、创新AR/VR旅游体验和探索互联网+文化旅游模式等。

  锦纶会馆作为广州地区岭南建筑的代表之一,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其独特的图形符号也赋予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城市更新的视角下,广州作为一线城市,在追求经济发展时,更需注重对传统建筑中图形符号的运用,即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内在含义,并融入现代技术,提炼出岭南文化的精髓,创造出特色鲜明、意蕴深远的符号新形式,追寻广府人共同的乡愁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