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民歌鉴赏大单元教学研究论文

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民歌鉴赏大单元教学研究论文

13

2024-12-19 13:59:09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2022版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强调了以实施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教师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注重其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

  摘要:2022版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强调了以实施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教师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注重其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小学民歌鉴赏大单元教学正是一个极好的切入点,既能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通过鉴赏活动培育其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本文以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民歌鉴赏大单元教学为研究方向,旨在通过教学大单元的设计与实施,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畅游,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民歌鉴赏;大单元教学

  民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民族情感和艺术价值。通过小学民歌鉴赏大单元教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民歌的起源、发展及特点,感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情,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鉴赏活动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些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正是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方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民歌鉴赏大单元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理论释义

  (一)小学音乐核心素养

  对于小学音乐学科而言,核心素养更是其育人价值的集中展现。具体来说,小学音乐核心素养涵盖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三个核心维度。审美感知素养,就像是孩子们心中的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它让小学生们能够敏锐地捕捉到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和音色之美,从而学会欣赏和鉴别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艺术表现素养,则是孩子们用音乐表达自我、展现才华的翅膀。它要求小学生们不仅能够欣赏音乐,更要能够深入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通过演唱、演奏等方式,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音乐中,实现艺术的再创作。文化理解素养,则是让孩子们跨越文化的桥梁。它引导小学生们去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感受其中的异同和魅力,从而增强文化多样性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1]。

image.png

  (二)民歌鉴赏

  民歌是民族情感和生活体验的直接表达,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往往反映出各自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民歌鉴赏是对民间流传的歌曲进行细致品味和欣赏的过程,旨在深入理解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image.png

  (三)大单元教学

  大单元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的教学方式,它以一个主题(专题、话题、问题)为核心,根据单元目标组织、联结学习内容,形成贯通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的整体联系的课程学习单位。大单元教学具有整合性强、时空跨度大、知识层次分明等特点。它能够将多个传统教学单元集合在一起,形成更大的教学单元,涵盖的知识面更广,逻辑性更强,有助于整合学科知识,提高学习效率[2]。

  二、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民歌鉴赏大单元教学的重要价值

  (一)深化审美感知,提升艺术修养

  民歌鉴赏大单元教学通过精心策划的教学内容与活动,引领学生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音乐之旅,探索与品味那些流淌在五线谱上的民族记忆。它不仅仅局限于对音符和旋律的机械认知,而是深入挖掘每首民歌背后的故事与情感,让学生在悠扬的旋律中,感受到山河的壮丽、乡土的温情、民族的坚韧与欢乐的庆典。从北方的高亢激昂,到南方的细腻温婉,从山歌的自由奔放,到小调的含蓄内敛,学生们在对比中学习,在差异中欣赏,逐步培养出对音乐丰富层次和微妙情感的细腻感知。通过分析民歌的歌词意境,学生能够洞察不同地域人民的生活哲学、风俗习惯与精神追求,理解音乐作为社会文化镜像的功能,进而增强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强化艺术表现,激发创造潜能

  在民歌鉴赏大单元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欣赏音乐,更需要通过演唱、演奏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此过程中,结合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民歌鉴赏课堂可以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学生们可以通过观看现场演出视频、参与互动式音乐创作,甚至尝试使用传统乐器模拟民歌演奏,使学习过程成为一次全方位、多感官的审美体验。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探索热情,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全球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增进文化理解,培养全球视野

  民歌,作为承载民族情感与智慧的音乐珍宝,不仅旋律优美,更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沟通此地与彼方的桥梁。在民歌鉴赏的教育实践中,学生们如同开启了一场跨越地理界限与时间维度的旅行,每一首民歌都是一扇窗,让他们窥见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独特风情与人文精神。鉴赏民歌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全球视野得以拓宽,他们开始学会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达,这种跨文化的认知能力是21世纪国际公民的必备素质。同时,民歌作为民族文化的直接反映,在鉴赏过程中,都能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精神力量与艺术魅力,这种情感的共鸣促进了文化身份的认同和民族自豪感的提升。

  三、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民歌鉴赏大单元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整合问题

  在小学民歌鉴赏大单元教学实践中,首先面临的挑战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整合。一方面,我国民族音乐资源丰富多样,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选取既能代表各地域文化特色,又能适应小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的民歌,是一项复杂任务。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导,部分教师可能倾向于选择耳熟能详、流传广泛的民歌,而忽视了对地域性、民族性较强的民歌的介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民族音乐多样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如何将这些民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地方文化特色以及音乐基础知识有效整合,形成系统化的教学单元,也是一个难题。教学内容的孤立呈现,容易导致学生对民歌的鉴赏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单一性

  尽管当前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体验式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小学民歌鉴赏仍存在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的问题。部分课堂仍然依赖于教师讲授和播放音频视频的传统模式,缺乏互动性、体验性和探索性学习活动。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力。

  (三)评价体系的局限性

  在小学民歌鉴赏大单元教学中,评价体系的构建往往滞后于教学实践的发展。传统的评价方式偏重于知识点的记忆和简单的技能测试,如能否唱准旋律、记住歌词等,而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文化理解、情感体验等核心素养的综合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也可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此外,评价主体单一,主要依赖教师评价,缺少学生自评、互评等多元评价主体的参与,不利于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生态系统。

  四、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民歌鉴赏大单元教学研究

  (一)认真分析教材,确定教学内容

  教材,作为知识与智慧的载体,是连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重要桥梁,尤其在民歌鉴赏这样的文化传承与审美教育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读与灵活运用,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更是对教学艺术的深刻理解。在民歌鉴赏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首先深入剖析教材,理解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目标的设定,明确哪些民歌作品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哪些内容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音乐的精髓[3]。同时,教师还需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识别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兴趣点,对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和适切性的调整,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匹配。

  教材内容的重组与优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求教师具备高度的教育智慧与创新能力。在设计民歌鉴赏单元时,按照地域特色、风格类型或文化主题进行分类,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还能加深他们对民歌多样性和文化内涵的理解。例如,将《光下的凤尾竹》与《阿拉木汗》归为南方民歌单元,通过这两首歌曲,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南国的柔美与细腻,还能在旋律的流转中体验到江南水乡的温婉与西南边陲的热情,这种分类教学法使得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易于吸收。而《多么快乐呀,多幸福》与《勇敢的鄂伦春》作为北方民歌的代表,通过鲜明的节奏与豪迈的旋律,展示了北方民族的粗犷与豪放,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体会到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进而丰富其音乐体验的广度和深度。在设计表达快乐情绪的歌曲单元时,《哇哈哈》和《玛依拉》无疑是极佳的选择,它们旋律欢快、节奏明快,充满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不仅能够有效调节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情绪,还能够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与情感表达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其情感共鸣能力。通过这样的单元划分,教师不仅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探索和体验民歌之美,还能在比较与鉴赏中,促进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全面提升,更重要的是,这有助于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培养出尊重与欣赏不同文化的态度,树立文化自信。

  (二)确定单元主题,创设单元情境

  在设计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民歌鉴赏大单元教学时,教师首先需精心策划,确保主题的选择既能反映民歌艺术的丰富多彩,又能紧密贴合学生的心理发展与认知需求。以“多彩的民族风情”为核心主题,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将音乐教育与文化教育相融合,通过民歌这一载体,引导学生走进多姿多彩的民族世界,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和谐共存的理念。这一主题不仅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民族文化宝库的大门,也鼓励他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探索、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的独特之美,从而在他们心中播下多元文化意识的种子,为未来的跨文化交流与理解奠定坚实的基础。

  《光下的风尾竹》《阿拉木汗》《多么快乐呀,多幸福》《勇敢的鄂伦春》《哇哈哈》《玛依拉》等六首民歌,各具特色,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这些歌曲的艺术魅力,教师可以设置一场别开生面的班级民歌音乐会作为教学情境。在这场民歌音乐会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将课堂变成一个小型的舞台。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设置,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六首民歌的艺术魅力,提升他们的民歌鉴赏能力。

  (三)设置单元任务,提高鉴赏能力

  单元任务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民歌的艺术魅力,还能有效提高其鉴赏能力。通过任务的设置,学生可以明确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民歌鉴赏活动中,从而实现对民歌的深入理解与感知。在设置单元任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确保任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任务的设计应体现层次性和梯度性,以便学生能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提高鉴赏能力[4]。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结合民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设计诸如“感受民歌旋律之美”“探索民歌文化内涵”“分析民歌表现手法”等任务。

  在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民歌鉴赏大单元教学时,教师可以围绕《光下的凤尾竹》《阿拉木汗》《多么快乐呀,多幸福》《勇敢的鄂伦春》《哇哈哈》《玛依拉》这组精选民歌,精心规划一系列细致入微且富有趣味性的单元任务,旨在全面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力、文化理解力与审美创造力。

  任务一:旋律之美探秘之旅

  目标设定:通过细致聆听,培养学生对音乐旋律的敏感度与鉴赏能力。

  1、分段赏析:将每首歌曲分割为几个音乐段落,指导学生分别聆听,并记录下每个段落的旋律走向、节奏变化和情感色彩。

  2、旋律图谱绘制:学生尝试用简单的图形或线条来描绘每首歌曲的旋律起伏,如波浪线代表旋律的流畅,折线表示旋律的跳跃,以此视觉化地展现音乐的流动之美。

  3、对比分析:组织学生对比分析不同歌曲的旋律特征,探讨为什么《光下的凤尾竹》给人以宁静悠扬之感,而《勇敢的鄂伦春》则让人感受到豪迈与激情,通过讨论归纳出民族音乐旋律的多样性。

  任务二:民歌背后的故事与文化

  目标设定:深入挖掘民歌的文化背景,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跨文化理解能力。

  1、资料搜集与整理:学生分组,每组负责一首歌曲,通过网络、图书等资源,收集歌曲的创作背景、所属民族的风土人情、节日习俗等信息。

  2、故事剧场:各小组将收集到的信息编排成短剧或故事讲述,如《阿拉木汗》中新疆的美丽传说,或《玛依拉》中哈萨克族的草原生活,通过角色扮演重现歌曲背后的文化故事。

  3、文化沙龙:举办一次班级文化沙龙,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通过问答、互动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

  任务三:解码民歌的艺术表达

  目标设定:培养学生对民歌表现手法的分析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1、歌词解读:引导学生分析歌词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探讨歌词如何与旋律、节奏相结合,共同传达歌曲情感,如《多么快乐呀,多幸福》中幸福生活的生动描绘。

  2、音乐元素分析:分析每首歌曲的节奏、和声、音色等元素,讨论这些元素如何与歌曲主题相匹配,如《哇哈哈》中的欢快节奏如何表现儿童的纯真与快乐。

  3、创意改编: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某一首歌曲的某一部分进行创意改编,如改变节奏、调整音色,探索不同表现手法对歌曲情感表达的影响,通过实践加深理解。

  通过完成这些任务,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每首民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还能够学会如何从不同角度鉴赏民歌,提高其鉴赏能力。同时,这些任务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民歌的魅力,增强对民歌的兴趣和热爱。

  (四)学生汇报展示,提高综合能力

  在小学民歌鉴赏大单元教学中,学生汇报展示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汇报展示,学生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还能锻炼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汇报展示的过程也是学生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上述任务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汇报展示会。例如,学生小组可以选择《光下的凤尾竹》进行深度解读,并通过舞蹈、绘画和现场演唱等多种形式来展示歌曲的艺术魅力。他们可以用线条和色彩描绘出旋律的起伏,用舞蹈展现歌曲中宁静悠扬的意境,同时用歌声传达歌曲所蕴含的情感。此外,学生还可以展示他们对歌曲表现手法的分析成果,如通过对比原曲和改编版的差异,探讨不同表现手法对歌曲情感表达的影响。这样的汇报展示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也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了对民歌艺术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五)注重激励反馈,维持鉴赏动机

  在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民歌鉴赏大单元教学中,注重激励反馈对于维持学生的鉴赏动机至关重要。激励反馈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可和鼓励,更是激发他们持续学习动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及时的激励反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增强学习动力,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民歌鉴赏的学习中去[5]。

  激励反馈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口头的表扬和鼓励,也可以是实质性的奖励和肯定。在民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给予他们不同形式的反馈。例如,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提出有见地的观点时,教师可以及时给予肯定,并鼓励他们继续深入探究。当学生在民歌演唱或表演中展现出独特的才华和创意时,教师可以给予高度的赞赏,并邀请其他同学一起学习和借鉴。

  除了正面的激励反馈,教师还可以通过建设性的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不足,提高鉴赏能力。在指出学生的问题时,教师要注重方式方法,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可以采用温和的语气和语气,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这样的反馈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改进学习,还能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帮助,从而更加愿意投入到民歌鉴赏学习中去。

  此外,为了更好地维持学生的鉴赏动机,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民歌鉴赏比赛,让他们在比赛中展示自己的鉴赏能力和才华;可以邀请专业的民歌手或音乐教师来校举办讲座或演出,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民歌的魅力和艺术价值;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民歌视频和音频资料,让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和学习民歌。

  通过注重激励反馈和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有效地维持学生的鉴赏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和感受民歌的艺术魅力,还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和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小学民歌鉴赏大单元教学中,应注重激励反馈的运用,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

  结语

  综上所述,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民歌鉴赏大单元教学具有重要价值。它不仅能够深化学生的审美感知和艺术修养,更能够强化其艺术表现和创造潜能,同时增进其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和实践这一教学方式,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文娟.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音乐鉴赏“大单元教学”的实践策略——以“中国民歌”大单元教学为例[J].新课程评论,2022,(03):93-101.

  [2]张小路,万敏.唱会·唱好·唱活——小学民歌教学助推音乐文化传承的路径[J].新校园,2023,(05):78-80.

  [3]邵兰霞,李媛.小学民歌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音乐教育,2023,(06):22-29.

  [4]支洋.指向彰显民歌文化特征的小学民歌教学[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23,(10):59-61.

  [5]徐丽丽.浅析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实践性设计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07):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