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韦伯音乐剧《猫》对艾略特诗集的跨媒介改编研究论文

韦伯音乐剧《猫》对艾略特诗集的跨媒介改编研究论文

16

2024-12-14 16:32:08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跨媒介改编是当代艺术创作中常见的现象,它将不同媒介的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创造出全新的艺术体验。韦伯音乐剧《猫》便是基于T.S.艾略特诗集《老负鼠的猫经》改编而成的成功案例。本文分析著名音乐剧《猫》的创作梗概,揭示艺术改编如何在保持原作精神的基础上实现文学的再度创造,以及这一改编过程中所呈现的现代艺术伦理观念。

  摘要:跨媒介改编是当代艺术创作中常见的现象,它将不同媒介的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创造出全新的艺术体验。韦伯音乐剧《猫》便是基于T.S.艾略特诗集《老负鼠的猫经》改编而成的成功案例。本文分析著名音乐剧《猫》的创作梗概,揭示艺术改编如何在保持原作精神的基础上实现文学的再度创造,以及这一改编过程中所呈现的现代艺术伦理观念。

  关键词:韦伯音乐剧;《猫》;艾略特诗集;跨媒介改编;伦理意蕴

  引言

  自1981年在伦敦西区首演以来,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音乐剧《猫》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全球观众和评论家的广泛赞誉。这部作品改编自T.S.艾略特的诗集《老负鼠的猫经》,凭借其音乐、舞蹈和戏剧的完美结合,成为世界四大音乐名剧之一。尽管这部经典音乐剧在中国也受到了热烈欢迎,但对其的研究多数仍聚焦于舞台层面,而对其所蕴含的伦理价值探讨则相对较少。在文学伦理学视角下,文学经典的价值并非仅仅体现在其艺术审美上,更重要的是其所传达的伦理价值。音乐剧《猫》亦是如此,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表演艺术娱乐产品,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伦理意蕴的艺术杰作。因此,在对音乐剧《猫》进行分析时,应将舞台呈现与伦理意蕴相结合,如此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其内在的价值。

  《老负鼠的猫经》这部诗集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伦理思考的文本。艾略特以猫为媒介,通过对猫的描绘和叙述,映射出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他通过对猫的生存状态、行为方式和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韦伯在改编这部作品时,不仅保留了艾略特诗集中的核心元素和主题,还通过音乐旋律、舞蹈动作和戏剧情节,进一步深化了猫所具有的伦理意蕴。他巧妙地运用跨媒介改编的手法,将艾略特的诗歌转化为音乐剧的形式,使得观众在欣赏美妙音乐和精彩表演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伦理道德。

  本文基于1998年录制的DVD版《猫》为蓝本,分析韦伯音乐剧对艾略特诗集的跨媒介改编。希望通过结合舞台的呈现,深入挖掘《猫》这部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伦理意蕴,通过对猫们的生存状态、关系互动等这些元素进行分析和解读,更好地理解韦伯如何巧妙地运用音乐剧这一形式,将艾略特的伦理思考呈现给广大观众;同时,也希望通过对音乐剧《猫》的深入研究,能够引发更多人对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的关注和应用,明白文学不仅仅是对美的追求和情感的表达,更是伦理道德的传递和反思,进而为其提供更为深刻的思考与启示。

  一、故事的弧光:从猫的画像到伦理事件的交织

  故事的弧光,常常在细微之处展现其魅力。美国知名导演、剧作家罗伯特·麦基曾在他的剧作理论书《故事》中揭示了作品结构的核心——通过精心选择的事件组合,以激发观众的情感并传达深刻的人生观,而这一理论在韦伯对艾略特诗集《老负鼠的猫经》的改编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艾略特的这本诗集原本是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伦理意蕴,但并未形成戏剧性的冲突和价值转变;然而,韦伯却独具慧眼,将这些诗篇重新进行了编排,以音乐剧《猫》的形式呈现出一个充满价值变化和统一伦理的故事。他巧妙地赋予了这个故事一个主导性的伦理问题——谁能获得重生?这个问题使得剧中的猫们不仅仅成为舞台上的鲜明角色,更成为探讨道德品质的新载体。

  而韦伯的这一设定也预示了故事中价值的变化,更使得整个故事呈现出一种弧光般的发展轨迹。他选择让被艾略特删去的魅力猫格里泽贝拉成为重生的对象,这一决定无疑为故事注入了强烈的冲突和伦理结。格里泽贝拉的经历成为剧情的核心,她的遭遇和渴望引发了观众对于道德、救赎和宽恕的深刻思考。韦伯通过改编艾略特的诗篇,为魅力猫格里泽贝拉创作了动人心魄的唱词,通过唱词传达了格里泽贝拉对于往昔的回忆、现生活的孤苦以及对重生的渴望,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于幸福的深刻洞见。当格里泽贝拉与猫族之间的冲突最终解开,观众也得以一窥幸福的真谛——那就是对他者的接纳、宽恕与救赎。

  韦伯的改编无疑展现了巨大的创造力,他不仅赋予了魅力猫格里泽贝拉重生的机会,更在整个故事中注入了强烈的戏剧张力和伦理强度。这样的改编,让观众在欣赏美妙音乐的同时也能在心灵深处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和伦理的价值。在这个故事的弧光中,观众可以看到韦伯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于艺术的精湛把握。他通过巧妙地将艾略特的诗篇改编为音乐剧《猫》,成功地创造了一个充满情感冲突和价值转变的故事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猫们成为人们探讨道德的媒介,而观众则在欣赏故事的同时得以反思自身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正如罗伯特·麦基所言,作品的结构是通过选择事件组合成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来激发特定情感并表达人生观的。韦伯正是运用了这一理论,通过精心选择和编排事件,让观众看到了猫们的道德风貌、人性的复杂多面以及幸福的真谛。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这个故事弧光的独特魅力,使得《猫》成为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佳作。

  二、媒介的革新:舞台艺术的崭新表达与伦理内涵的丰富揭示

  韦伯在改编艾略特的《老负鼠的猫经》时,巧妙地通过媒介的转换,将文学作品转化为艺术表演,实现了多种媒介的综合运用,共同表达其中的伦理意蕴,让观众不仅看到舞台上的“人物介绍”,还深入了解了剧中的伦理主线、副线以及伦理结果。在讨论音乐剧《猫》时,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猫群介绍,这部经典的舞台作品实际上远比初看时所理解的复杂,尤其是经过了韦伯的改编,巧妙通过对照原则赋予了这群猫更深层次的意义。在舞台呈现中,魅力猫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角色。它与其他猫族成员的差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映出魅力猫与猫族之间的冲突,这实际上也揭示了剧中更深层次的伦理主题;与此同时,魅力猫三次登场的音乐也形成对照,反映出剧中伦理主线的发展,这是对韦伯如何巧妙处理音乐与剧情关系的极佳展示。

  舞蹈不仅仅是通过舞者优美的身体动作来表现,更是由灯光、服饰、舞台背景等多重元素共同构成的。灯光的设计,服饰的选择,以及舞台背景的布置,这些都是舞者在舞台上演绎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魅力猫的身体逐渐衰老,她的舞蹈动作可能不再像过去那样灵活,但她的魅力却在于这些细枝末节的呈现。猫族为了参加杰利克舞会都会精心准备,穿上猫族的传统礼服。然而,魅力猫却选择不属于自己的人类衣物,而且外套磨损严重、满是沙尘。以人的毛发制作而成的卷曲长发是她身上的最大亮点,而其他猫的毛发则是牦牛毛,这种独特的造型也映射出魅力猫背离猫族、投身人类的事实。韦伯对灯光的设计精妙绝伦,当魅力猫登上舞台的那一刻,灯光渐暗,唯一的光束却凝聚在她的身上。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被这聚焦的灯光细腻地捕捉,为观众营造出一种压抑、悲伤、凄苦的氛围,让人们不禁对魅力猫和其他猫族成员之间的隔阂感到同情。韦伯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地传达了他的伦理意图,让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他的情感和理念。从整个音乐剧的发展来看,猫族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人类社会的各种伦理选择和道德困境。当魅力猫升入天堂时,音乐骤然响起,那神圣的音乐不仅是对她的宽恕,也是对所有观众道德选择的肯定和赞美。而这就是舞蹈的艺术魅力所在,它不仅具有表现情感的力量,更引发深思,引导观众进行深度的思考。舞蹈此时已经不单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更是一种无言的表达手法,一种情感的传递工具,让观众有机会去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和经历,同时也让他们有机会去反思自我和周围的世界,这就是舞蹈的独特之处,也是它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

image.png

  除了舞蹈之外,魅力猫的音乐创作也与众不同,这是魅力猫与其他猫族成员的一大魅力所在。音乐剧的灵魂是音乐,魅力猫所演唱的《回忆》是《猫》剧的灵魂,其中的情感与思想是《猫》剧的伦理内涵得以充分体现的关键。当我们深入探讨韦伯如何通过对照原则安排音乐来支撑其伦理意蕴时,可以发现魅力猫三次出场时的音乐氛围有着显著的变化,这与剧中伦理主线遥相呼应。

  在魅力猫首次登台之前,摇滚猫拉姆·图姆·塔格尔以其自由奔放的歌唱和舞蹈,为整个舞台注入了活力和激情。音乐如同一簇点燃夜空的火花,为黑暗中带来光明。然而,当魅力猫从舞台边缘摇摇晃晃地走向中央时,音乐突然变得紧张起来,就像灯光骤然熄灭。当魅力猫开始歌唱时,音乐瞬间转化为凄美的旋律,饱含不甘和愠怒。她的歌声如同暴风雨中的闪电,瞬间照亮黑暗。接着,她从舞台中央走向边缘,而众猫则在身后低声吟唱,哀悼她的过去,目送她离去。在这个时刻,音乐陷入前所未有的低潮,如同大海深处的深渊,深沉而神秘。她的登场和离场,以及众猫的歌唱和陪伴,都像是一场精彩的表演,让观众为之动容。音乐、歌声和舞台表演的完美结合,让整个场面更加生动而感人。这个瞬间成为整个故事的亮点,也让人回味无穷。

image.png

  然而,当魅力猫终于离开舞台后,音乐又骤然恢复轻松愉快的氛围。这一戏剧性的转变仿佛从低谷中爬出的彩虹,魅力猫的登场带来的低沉一扫而空。这正是所谓的“V”型结构,音乐的反差与舞台上的剧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出猫族对魅力猫的态度和接受程度的变化,既反映了猫族对魅力猫的情感变化,也揭示了他们不愿接纳魅力的态度。这种对比鲜明的音乐氛围和情感表达,无疑为《猫》剧增添了更多的艺术魅力和深度。

  在音乐的魔法中,魅力猫的第二次出场带来了微妙改变。韦伯巧妙地调整了音乐的差异,尽管她的出场如一阵清风,为沉闷的环境带来清新,但每次出场前后的一段无声表演犹如一幅画卷被缓缓展开,让音乐也就不再如之前那样骤然改变。这时的音乐并未紧随魅力猫的紧张出场时四起,而是被她那孤独而悲伤的歌声所取代,仿佛在讲述一个内心深处的故事。领袖猫唱起的《幸福时刻》也与以往不同,她的歌声中充满了怜悯和崇高,回应着魅力猫的歌声,唤起了猫族对她的同情。斯拉巴布则以与魅力猫相同的唱法歌唱着幸福的真谛,他的歌声仿佛在告诉所有猫,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他和领袖猫的努力似乎都在试图化解猫族对魅力猫的偏见和误解。

  与第一次出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次出场并未形成“V”型结构,而是让音乐回归了平静。这仿佛在告诉观众,猫族已经对有悔过之心的魅力猫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接纳,而这也无疑呼应了猫族对彼此的理解和接纳的态度转变,这一过程不仅展示了韦伯的音乐才华,也体现了猫族之间的和解与包容,成就了一场展现音乐魔力、理解与接纳的奇妙演出。

  在魅力猫第三次登台的场景中,音乐犹如画卷般地改变,让人难以忘怀。随着她的出场,原本紧张的乐曲变得柔和,凄惨的音符渐渐转化成悠扬、哀伤的旋律。韦伯为魅力猫准备了一首柔情色彩的歌曲,使她的歌声中增添了几分恳求与憧憬的情感,尤其是与斯拉巴布的二重唱,仿佛寓意她终于获得了猫族的接纳。

  当魅力猫唱完《回忆》时,剧中的音乐也随之发生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如同春风化雨无声无息地融入了每个猫族成员的心中,似乎象征着猫族齐心协力将她送往天堂。此时,舞台上的灯光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将她与猫族隔开,而是变成了来自天堂的圣光。透过音乐与灯光的转变,恰好回应了猫族对魅力猫最终的接纳、宽恕与救赎。

  韦伯的《猫》巧以诗意的舞蹈和音乐巧妙地演绎了丰富的戏剧空间,借助灯光下的精彩表演,赋予了它独特的视觉呈现。音乐的情感深度与舞蹈的细腻表达紧密相连,都深深地烙印了韦伯所传递的伦理意蕴。他将艺术与情感紧密相连,通过音乐和舞蹈的力量,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体验到猫的独特魅力。而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不仅增强了诗歌剧情的原本表现力,也深化了关于爱、接纳和救赎的伦理主题。总的来说,在音乐剧《猫》中音乐和灯光的变化不仅体现了猫族对魅力猫的接纳、宽恕,也反映了魅力猫自身的救赎,韦伯以其丰富的戏剧空间和视觉效果,将这一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创作不仅提升了剧情的表现力,也使得观众对伦理主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为观众带来了深刻的启示,让他们在欣赏音乐剧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深刻的伦理教诲。

  三、猫族的狂欢盛宴:对艾略特伦理思想的一种回归

  综上可知,音乐剧《猫》具有浓厚的狂欢色彩。所有的猫族成员都被巧妙地邀请到杰利克舞会中,使得这场舞会成为猫族的一场盛大狂欢节,而观众也能够充分感受到猫族狂欢的渲染气氛,增加了这部音乐剧的观赏价值,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觉盛宴。巴赫金曾对狂欢节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他提到,“狂欢式”的活动是没有舞台界限的,演员和观众之间的界限也被打破,所有的参与者都是积极的、平等的。在音乐剧《猫》中,杰利克舞会正是这样一个场景,没有明确的舞台,也没有演员和观众之分,所有的猫都自由地参与歌舞和交际。在狂欢的氛围营造下,猫族之间的差异变得微不足道,各种风格的舞蹈和音乐在这里得以和谐共存。而韦伯选择举办这种狂欢舞会的原因在于,它有助于那些被排斥的个体获得他人的接纳与认可。通过狂欢,之前存在的相互排斥、封闭和轻蔑被消除,个体间的距离得以拉近,使分散的元素得以汇聚在一起。同时,这也体现了韦伯的接纳、宽恕和救赎他者的伦理思想,二者之间相互契合。

  在韦伯的精心策划下,狂欢的氛围如同无形的魔法,从舞台的灯光下延伸到剧场的每个角落,让整个空间都充满了杰利克舞会的热烈氛围。那些身着华丽服装的杰利克猫们,他们优雅而活泼,仿佛带着无尽的热情,与观众们建立起一种特殊的联系。在这一刻,观众不再只是单纯的观赏者,他们仿佛化身为猫族的一员,参与其中共享这份欢乐。而在改编艾略特的诗集时,韦伯也并未将杰利克舞会完全局限于猫族的世界。他深知,人类的参与也是这场盛大庆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猫》剧的序曲中,歌词如诗般诉说着人类观众的存在:“在那儿,有一位带着惊讶表情的观众,仿佛在问:‘好吧,那又怎样?’我那双好奇的大眼睛见证了,一个未曾听说过杰利克猫的人吗?杰利克猫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这是猫族对人类观众的直接提问,似乎在诉说他们的舞会因人类的打扰而变得不那么纯粹。这种疑惑和质问在舞台上以歌词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得观众更能感受到猫族们的情感和困惑,实现情感的碰撞和交流,使得整个剧场变得更加生动和真实。韦伯的创作不仅让观众们看到了猫族的狂欢,更让他们感受到了猫族的世界和情感。正是这种相互的影响,使得现场观众与猫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起来。

  在整个音乐剧中,魅力猫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她的经历与主要仪式——加冕与脱冕都和这场狂欢盛宴紧密相连,戏剧性的剧情安排使故事伦理意蕴得到了显著升华,完美地展现了艾略特伦理精神的回归。作为曾经猫族中最具魅力的存在,魅力猫在出场时却接受了脱冕仪式的洗礼,她一度闪耀着高贵的光芒,但此刻却被剥夺了曾经的荣耀,仿佛一夜之间变得落魄不堪;然而,脱冕与加冕也是相辅相成的,当魅力猫经历了脱冕的洗礼后,她也重新得到了猫族的认可,并最终获得了去往天堂的机会。这一故事的经历与艾略特的伦理思想变化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艾略特在皈依天主教前,曾对人的精神空虚和道德堕落表示深深的忧虑。他认为现代人就像是“空心人”,失去了精神信仰,沉迷于物质欲望;但与此同时,艾略特也并没有对人类的未来感到绝望,他在宗教信仰中找到了救赎的途径,他相信在上帝的指引下人类社会终将走向希望。

  韦伯在改编《猫》剧时,巧妙地融入了艾略特的这一伦理思想。他通过狂欢盛宴的氛围,还有魅力猫脱冕与加冕的仪式感,促使观众更深入地理解艾略特的伦理精神。魅力猫的经历就如同艾略特对人类境遇的一种隐喻,而她在经历脱冕与加冕之后最终获得了救赎,这也暗示着艾略特对于人类未来的乐观态度。总的来说,韦伯的《猫》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猫族狂欢的音乐剧,更像是一部深入探讨了艾略特伦理思想的作品。韦伯通过巧妙的改编和舞台设计,使得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艾略特的伦理思想,体验到狂欢的氛围感,并参与到猫族的伦理事件中。这种独特的呈现方式,使得该剧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伦理音乐剧。

  结语

  在世界四大音乐名剧中,《猫》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似乎确实少了人们通常所能理解的、具有深刻内涵的伦理,这主要源于它原本只是艾略特的“游戏之作”,是写给小孩子们看的。即便在今天,音乐剧《猫》源于诗歌《老负鼠的猫经》这一事实,这在文学艺术界仍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八卦。然而,通过深入剖析,我们不难发现韦伯在音乐剧《猫》中巧妙地设置了两条伦理线,并在其中构建了一个核心的伦理结构,将艾略特的《老负鼠的猫经》重新编排,使其成为一个统一且具有指向性的伦理事件,并以舞台剧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不仅极大增强了其伦理意蕴的表达效果,同时也象征着对艾略特伦理精神的延续和传承。在音乐剧的创作过程中,韦伯巧妙地将艾略特的诗歌转化为生动的音乐和舞蹈,同时融入了自身对诗歌的独特解读,既丰富了音乐剧的内容,更倾注了作品不一般的灵魂,让观众在重新审视艾略特诗歌的同时获得了更深层次的哲学升华,而这也正是音乐剧的魅力所在,在娱乐大众的同时还能达到启发深省的目的,引导人们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锦鹏.伦理意蕴的呈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3,44,(06):83-87.

  [2]刘辉.浅谈音乐剧《猫》的艺术魅力[J].南北桥,2017,(18):187.

  [3]汪贝贝.:为“幸福”代言——音乐剧《猫》漫谈[J].音乐生活,2014,(12):63-66.

  [4]李倩.《猫》之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下的内容分析[J].音乐时空,2016,(01):72-73.

  [5]陶丹玉.论艾略特的诗歌作为《猫》剧灵感与音乐表现的源泉[J].外国语文,2011,27(04):25-29.

  [6]詹婷.从艾略特的诗歌《猫》到韦伯的音乐剧《猫》:原型女性形象和主题的发展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

  [7]赵艳,赵美音,杨爽.韦伯音乐剧的表现手法分析[J].神州,2013,(06):242-242.

  [8]李花.人文隐喻与戏剧表现力——音乐剧《猫》的现代解读[J].戏剧之家,2018,(02):15-16.

  [9]陈洋.音乐剧《猫》——人性光辉的启迪[J].戏剧之家,2014,(11):8-8.

  [10]徐明哲.浅析音乐剧《猫》的社会文化内涵——以《杰里科之歌》和《回忆》为例[J].速读,2015,(05):31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