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黑龙江地域性特征对水彩画创作的影响论文

黑龙江地域性特征对水彩画创作的影响论文

16

2024-12-06 16:44:12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黑龙江文化,一方面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另一方面又展现了极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黑龙江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与之并存的人文环境,深刻地影响了该地区的美术发展。

  黑龙江文化,一方面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另一方面又展现了极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黑龙江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与之并存的人文环境,深刻地影响了该地区的美术发展。

  一、黑龙江的地理地貌

  位于中国东北部的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北部的省份之一。该省冬季漫长且寒冷,森林覆盖率高,拥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等自然景观,颜色变化丰富。由于省内拥有丰富的河流和湖泊,风景宜人,因此黑龙江省被视为重要的粮食产区,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黑土地”文化,黑龙江的自然风景与冰雪景色是该省水彩画家钟情的重要题材之一。

image.png

  二、黑龙江的人文特征

  黑龙江的文化格局表现为并存、互补和融合,相互交织成一股强大的文化潮流。正是这样的特殊环境基础,才使得黑龙江美术具有独特的风貌。这种美术风貌既显现出该地区的文化性格,粗犷又热烈,又由于黑龙江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它能够宽宏大量地接纳外来文化艺术,展现一种兼收并蓄的胸怀。这既是地域文化的自我繁荣,也是黑龙江美术对外来艺术文化的智慧择取和创新转化。

  三、黑龙江水彩画地域性题材表现

  黑龙江因蕴含得天独厚的地理特征与鲜明的都市景观,滋养了独一无二的森林自然风貌,此环境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水彩艺术作品。艺术家们经常在此地开展区域性的水彩写生活动,形成了庞大的黑龙江风光写生艺术团体,涌现了一众以黑龙江地貌为创作背景的知名水彩艺术家。赵云龙作为黑龙江省水彩画领军人物,其代表作《风雨霁虹桥》、“五月丁香”系列,均深刻捕捉了黑龙江的都市建筑与自然风光,展现了浓郁的地域文脉。而孟宪德的作品“味象澄怀咏秋”系列,则着重表现了东北地区宏伟壮阔的山水风光,通过对北方自然景观的深层体悟和后具象写实风格的运用,或是类水墨意象的构图,将画面的浑厚、苍茫、深沉、重厚、孤寂、清冷、广阔等元素融为一体,折射出艺术家对精神性文化的深入思考。赵龙的作品《哈尔滨,您早》则巧妙地使用色彩的凝练,描绘了清晨时刻哈尔滨城宁静而多姿多彩的城市建筑景象,映射出黑龙江城市风貌的独特魅力。

image.png

  “丁香”系列是赵云龙作品中个人风格极为突出的代表作之一。在该系列中,赵云龙在绘画中特别强调线条的粗细变化、意象与抽象的表现力,并解构了空间与体积感,强化了笔墨感,使得画面中的瓶子、果子与罐子几近成为色块的叠加,不同物象多以点线面方式概括,这种对形式感的重视展示了线性与团块并存的特色。与常规水彩作品不同,赵云龙在此系列中减少了对光与色彩的直接表现,而是运用了意象性的光感来替代对自然光线的描绘,通过对笔法的重视,颜色的使用大幅减少,趋近于黑白,但细腻的色块搭配增强了画面的装饰效果。在广泛运用黑白色调的同时,少量色彩的加入使得整个画面更显生动。通过以上手法的运用,赵云龙的创作由具象写实转向了视觉意象的表达,从三维空间转入了一个平面化的风格,使笔法的灵动与笔意的率性贯穿整个艺术创作,极具艺术“趣味性”。

  孟宪德的水彩艺术源于对东北黑土地的深情厚谊,其绘画主题始终贴近他的生活脉络与家乡的自然风光。作为一名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艺术家,孟宪德在创作中始终不渝地坚守着对北国山河的情感。尤其在他笔下反复出现的冬景之中,似乎能够窥见一派宁静与苍茫的北方意境,它们传递出的静谧之感让观者不禁屏息,仿佛任何微小的动静都能破坏那份冬日画面中的宁静。每一寸画布上苍白中的灰色给人的是一种无尽的苍茫,如同受寒风吹拂的东北大地,常年蒙上了一层冬日特有的庄严面纱。对此,在孟宪德笔下的那幅幅冬景画作中,我们常常能见到富含苍茫意味的作品,例如《苍宇万象》《上观苍宇》以及《苍宇斜阳》等。不同于多数水彩画家对清透感觉的追求,他的创作在构建画面的立体空间感方面,则尤为重视迷远和浑厚的表现,其画作中的天空与大地总是洋溢着苍茫色调的迷幻与宏阔。

  东北地区冬季的景象,普遍被一种灰暗的色彩笼罩,流露出一片荒寂与严寒。然而,孟宪德在其冬景主题的水彩作品中,却巧妙地避开了这种传统的寒冷与荒凉的描绘,转而采用暖灰色系来展现东北寒带的冬季风光。这种艺术选择,可能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与深入的人生哲思。借助暖色调来表达冬景,孟宪德实际上突破了公众对该主题固有的认知,这一行为具有显著的消解意义。他曾提道:“水彩画拥有更广阔的探索空间,对打破国人固有的视觉印象极为关键,将水彩艺术上升到绘画美学的高度来审视,是至关重要的。”这表明他在水彩领域的不懈探索与实践。特别是对“消解国人印象中的视觉效果”的论述,主要是指20世纪初自我国东南沿海引入的西洋水彩画艺术,历经国内长期的演变与发展至今,依旧大量存在着追求以“水”为核心特征的作品。这种艺术风格,其技术手法重点在于利用水分带来的效果,如冲洗、染色、浇泼等,却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彩”的独立价值,从而形成了一种通过“水韵”来表达水彩画“本质”风格的艺术路径。

  孟宪德在其水彩画创作中,巧妙地融合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平面构成理念,仅在画面达到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后才终止创作过程。在处理形体上,他采取了概括、归纳及整理的方法,旨在使画面恢复到一种有秩序、静默而深邃的艺术境界。他深受中国古代绘画,尤其是宋元画家的影响,将其艺术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表现手法,其中,从中国画的散点透视中提炼的高远感成为他的重要灵感来源之一。与传统中国画的散点透视不同,孟宪德的画面虽视角高远但并不散乱,他力图建立一种与高远透视相适应的形态秩序。在高远透视的理念指导下,孟宪德的冬景水彩画展现了一种由上而下的垂直递变,局部依旧遵循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与中国画在散点透视法指引下容易出现形态变形和透视规律失常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尽管东北冬季景象普遍被灰暗色调所覆盖,乍看之下色彩元素稀缺,但孟宪德恰是在这一背景下,巧妙地将色彩元素注入其作品之中,以“彩”为媒介呈现其艺术创意,而非仅仅囿于传统的“水”的表现技法,这成为他冬景水彩画的显著特征之一。基于此,孟宪德成功地重塑了一种充满色彩魅力的冬景水彩画新风格。不仅自觉地将东方的艺术理念融入西方水彩画的表现语言中,更通过他的艺术实践,致力于打破国内观众对视觉效果的固有印象,努力在东西方艺术思潮的共同影响下重构水彩画语言。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表达,以水彩画的形式,搭建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艺术桥梁,他的艺术实践对当前中国水彩艺术风格的多元化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参考意义。

  张玉新在其水彩艺术创作中,以北方的冬季风景作为核心表现对象,展现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其作品的探索重心,着重于对水彩艺术在地域性特色方面的深入挖掘与展现,彰显了其对地域性表达的独到见解。张玉新的画作多以写生手法为主,规模以中小尺寸为主,通过具象的造型语言和对中国绘画笔墨技法的吸纳与转化,既表达了对故土深沉情感的倾诉,也生动呈现了这份情感深植的北国风光。《松花江冬日》《霜降时节》《松花江冬雪》《春江残雪》及《松花江冬至》是描绘松花江这一东北区域的地理标志,以其河面与冬季舟楫、雪景三者间的互文关系,成为画家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特别是与雪的融合,造就了独特的视觉表象。画面上,宁静的江面、幽深的雪景与静泊的舟船共塑一种迥异的、平和而不凋零的氛围,背后透露出不言而喻的深意:这片北域寒地,秉持着在冰封之中孕育生命活力的独特内质。

  在《北方印象》画作中,稠密的黑土层占领了大部分作品画面。张玉新巧妙地利用留白与连贯线条的笔触相结合,描绘残留雪层下旺盛而茂密的植物根茎,从而使得通常萧条的冬日印象在其画中展现一种反传统的生机勃勃景象。张玉新表示:“我的创作意图旨在展现冰雪掩盖下的生命之态。”可见,张玉新的作品并非常见的展示壮阔场景,而是更为关注那些鲜为人知的草木花卉,通过对这些默默无闻植物的刻画,呈现了生命之坚韧与生态环境的相生相依,实现了对水彩绘画地域性内涵的深刻阐释。

  四、结语

  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城市景观,选择以地域性风景为描绘对象,对黑龙江的画家(无论是土生土长还是他乡定居者)而言,几乎成了一种自发的倾向,尤其对水彩画领域的艺术家更是如此。黑龙江水彩画的发端,正是基于对本土风光的实地写生活动。众多水彩艺术家汇聚此地,构成了一支庞大的黑龙江景观写生队伍,催生了许多以黑龙江本土风貌为主题的杰出水彩画艺术家。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中国北方的画家往往更加重视造型的塑造,在这一点上黑龙江的水彩画家同样表现出相似的趋势,他们更加关注空间感和立体感的构建,不会在细节描绘上花费太多心思;相对线条结构的轻视,他们更加重视营造氛围的影调效果。此外,在注重体量感的同时,这些艺术家也保持了笔法的自由度和随性。正是这种技术功底的“松紧结合”,让黑龙江的地区特色水彩画长期保持了较高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