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合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作品分析及指挥处理论文

合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作品分析及指挥处理论文

25

2024-12-06 16:32:30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无伴奏混声合唱作品《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是一首蒙古民歌,创作于1977年,词作者为火华,经由阿拉腾奥勒作曲,孟卫东编配合唱,是中国民歌合唱中极具感染力的作品之一,描绘草原人民愉快惬意的生活场景,展现了草原儿女对游牧生活的热爱与眷恋。本文从合唱指挥者的角度出发,分析该作品的曲式结构以及情感特征,将其融入指挥中去,为作品的排演提供支撑。

     摘要:无伴奏混声合唱作品《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是一首蒙古民歌,创作于1977年,词作者为火华,经由阿拉腾奥勒作曲,孟卫东编配合唱,是中国民歌合唱中极具感染力的作品之一,描绘草原人民愉快惬意的生活场景,展现了草原儿女对游牧生活的热爱与眷恋。本文从合唱指挥者的角度出发,分析该作品的曲式结构以及情感特征,将其融入指挥中去,为作品的排演提供支撑。

  关键词:声部;结构;作品分析;情感处理;指挥设计

  一、合唱作品《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作品介绍

  (一)词曲作者介绍

  火华(1942年10月-2021年10月23日),原名郑桂富,出生于怀柔县,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中共党员,诗人,词作家,书法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由他作词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他的书法被美国、日本、瑞士、法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爱好者收藏,他的书法素有“火华书法一字万金”之名。

  阿拉腾奥勒(1942.09~2011.08),男,著名蒙古族作曲家。他创作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乌力格尔主题随想曲》等众多优秀音乐作品。其中创作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国内多次获奖,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世界优秀歌曲选入教材,编入《亚太歌曲集》。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不仅是一首描写蒙古草原景色的赞颂歌曲,同时也承载着词作者火华、曲作者阿拉腾奥勒以及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深刻难忘的友谊。2011年,当演唱者德德玛接通电话时,她情绪低落,声音低沉:“今天总感觉心有点慌,看来是真的,真是个让人难过的消息……”说到此处,德德玛声音哽咽,随后挂掉了电话。词作者火华数次平复心情后,感慨道:“他是我一辈子最好的朋友,他的名字是‘金山’的意思,我认为他也是内蒙古音乐界一座金色的圣山,是一位了不起的音乐大师。”“盖世才华大作煌煌人共仰,一生奋斗乐坛巍巍起高峰”便为阿拉腾奥勒去世当晚,词作者火华在悲伤中忍痛所作的挽联。

  (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创作背景概述

  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于1977年由火华作词,阿拉腾奥勒作曲,经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演唱,多次斩获国内外重要奖项,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音乐教材,并入编《亚太歌曲集》,深受各个地域国家民众的喜爱。原唱德德玛老师被大众称赞为“草原上的夜莺”,她开拓了全新的歌唱模式,巧妙地在美声唱法的基础上融入了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演唱技巧,中西结合,扬长避短,继承传扬蒙古传统民歌唱法的同时,结合了传统的西洋美声唱法。

  1975年,青年词作家火华到锡林郭勒盟开会,在体验了草原生活之后,便对这片广阔美丽的大地产生了独特的情怀,并对草原人民的游牧生活生出了眷恋之情,1977年,火华在一次创作中结合这段难忘的经历,创作出了它的最初版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高压电线云中走,清清的河水映晚霞,草库伦里百鸟儿唱,牛羊好像珍珠洒。啊——灿烂阳光照草原,草原风光美如画,灿烂阳光照草原,草原建设跨骏马。”之后在1978年,作曲家阿拉腾奥勒深受这首词的触动,激情创作,历经不断斟酌,将它重新谱曲。这首作品运用了蒙古族长调的音乐风格,突出民族韵味的同时,又融合了新的时代气息,歌词也不断改进:这首歌便成了一首赞美家乡、歌颂自然的“绿色之歌”,于是,这首颇具民族风格的草原歌曲便诞生了。

  孟卫东编配的无伴奏合唱版本以多种声部创编手法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景象,使情景交融得天衣无缝,将牧民的生活状态烘托得淋漓尽致。笔者将从歌曲分析、和声类型、情感处理、指挥设计等方面剖析无伴奏混声合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也为将来作品的排演夯实理论基础。

  二、合唱作品《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分析

  作品为带有引子的二部曲式,F大调,引子部分为1-11小节,第10小节显现节奏性声部,第12小节进入主旋律,12-24小节为曲子的A段,25-37小节为曲子的A1部分,主题内容与A部分相同,但声部织体发生变化,由A部分的节奏性声部变为多用副旋律声部与和声性声部,第38小节开始至59小节为曲子的B段副歌部分,第38-47小节为B段的主题内容,后进行主题的重复与变奏,从第57小节开始再现节奏性声部至59小节,全曲结束。

image.png

  作品运用多样的写作手法,如比喻、对偶等,描绘了草原的辽阔风光以及草原儿女对大草原的热爱,以及对家乡的独特情怀。作品A部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等歌词意为写景,运用比喻手法,描写大草原的广袤无垠与旖旎风光,绘出一幅草原画卷。B段歌词“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则为写情,描绘草原人民愉快惬意的生活场景,展现了草原儿女对游牧生活的热爱与眷恋。两段歌词情景交融、动静结合,使听众浮想联翩,草原景色跃然眼前。

  作品运用了最具蒙古族风格的长调,旋律明快,依词作曲,朗朗上口,作品采用五声调式中的宫调式,音乐风格明晰,具有极其鲜明的蒙古族音乐风格,遵循疏密结合的写作原则,采用同头异尾的写作手法,构建出整体的结构框架。

  三、合唱作品《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中运用的六种和声类型

  (一)主旋律声部

  主旋律声部为合唱中的主要声部,呈现主题内容,展示旋律线,其他声部皆为对主旋律声部的配合与烘托,此作品中的主旋律声部为第1-11小节引子部分以及12-24小节作品A段中的女高音声部、25-37小节作品A1部分的男高音声部以及37-59小节作品B段中的女高音声部。此时除主旋律声部之外的其他声部多为配合作品色彩及律动,烘托主旋律声部的同时需注意声部之间的均衡,使主旋律声部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二)副旋律声部配合主旋律

  副旋律声部为辅助主旋律声部的第二旋律声部,如47小节-51小节的女低音声部。副旋律声部的旋律线条及走势大多与主旋律声部相同,配合主旋律同呼吸、共起伏。

  (三)和声性声部配合色彩

  和声性声部主要用来烘托调式的和声色彩,如作品引子部分1-9小节的男高音与男低音声部、B段中第37-47小节中的女低音、男高音以及男低音声部、51-55小节中的女低音、男高音以及男低音声部。与主旋律声部的横向旋律线条相比,和声性声部更加注重纵向的多声部和声色彩,同时与主旋律声部融合,错落有致。

  (四)节奏性声部配合律动

  节奏性声部的主要目的是凸显作品的律动,此作品中的节奏性声部为第10-14小节、第16-22小节,以及第57-58小节中的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声部。节奏性声部的旋律性相较主旋律声部较弱,更加注重旋律线条之外的节奏感,配合主旋律声部进行律动,多为短促、跳跃的八分音符。

  (五)固定低音声部配合和弦

  固定低音声部多为坚实的调式和弦基础音,如第10小节-第23小节以及第57小节-59小节的节奏性声部中男低音部分、B段第38小节-第55小节和声性声部中的男低音部分。固定低音声部在作品中多由男低音声部演唱,搭配其厚重的音色,使作品音响效果更为饱满。

  (六)装饰性声部用来填空

  装饰性声部在作品中起着点缀、装饰的作用,如第15小节中的女低音、男高音声部以及第25小节、第29小节、第33小节中的男低音声部。装饰性声部在作品中所占部分并不多,但填补了长音保持时的内容空白,为作品增加了色彩,使作品层次更加丰富。

  四、合唱作品《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情感处理

  不同风格的作品决定了不同种类声部音色与力度处理的不同,因此,只有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才能准确地展现出每部作品的音乐格调。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是中华民族音乐中的典作,运用五声调式,旋律朗朗上口,极具感染力。在合唱版本中,旋律、歌词、节奏、和声皆有独到之处,在作品的排练演唱中也需格外注重作品背后的情感,更好地表现作品的生命力。

  作品引子部分多为长音,旋律线十分连贯,因此第1小节-第4小节,主旋律声部在女高音与女低音声部中交替时,为了使情感连续,需注重两个声部之间的衔接,做到自然不突兀,此时男生声部多为和声陪衬突出调性色彩。第5小节主旋律部分重新交接至女高音部分,运用明亮的大三和弦与暗淡的小三和弦交替的手法使和声色彩更加丰富,情感也逐渐递进,因此力度也需作出由弱渐强再由强渐弱的对比。第10小节出现了节奏性声部的显现,使主歌部分更好地与引子衔接起来,也体现着情感的传递与无缝转换。

  作品的第一部分中12-24小节为节奏性声部配合主旋律声部,突出跳动关系与连动关系的对比。此时主题内容出现,旋律线条连绵悠长,抒情性较强,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草原景色,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三个节奏性声部的短促跳动、干脆利落。同样突出这种对比关系的还有15小节的两个装饰性声部,“风吹绿草”的连贯与“遍地花”的弹跳对比,使作品的情感更加多彩。第12-24小节共六句歌词,结构上为起-承-转-合-再转-再合,打破了传统四句式结构,富有创意。“彩蝶纷飞百鸟唱”为动,“一湾碧水映晚霞”为静;“骏马好似彩云朵”为远景,“牛羊好似珍珠撒”为近景,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展现了草原人民对这片土地的独特情怀。

  第25小节至第37小节,主旋律转到了男高音声部,将主歌进行变化重复,强调主题内容,加深听者记忆,和声类型也更加多样化,与12-24小节作出对比,突出情感的递增。需要格外注意的是,随着和声类型的增加,声部之间的对位也更加复杂多样,每个声部都有其侧重点,作品情感层次此时更加丰富,排演时需注重各个声部不同的出彩处,使作品层次多彩的同时也更加清晰明了。

  作品的第二部分是全曲的高潮处,在男低音声部演唱通奏低音的基础上构建和声,多个声部的和声互相碰撞融合的同时力度也达到了全曲的最高点,描绘了牧羊姑娘在广袤的草原上放声高歌的生动场景,曲调明快舒展,与歌词完美融合,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排演时需更加着重纵向和声的搭建,突出和声效果,使声部之间达到均衡、融合。在第47小节-51小节,力度转弱,声部数量也较为减少,女高音、女低音声部分别为主旋律性声部和副旋律声部,绘出歌声从远处飘来的意境,两个男声声部则为装饰性声部加以点缀,用来填补空缺。第52小节力度重新回到f,采用升五级音的长音和弦丰富情感色彩,第55小节,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声部进入休止,收声要干脆整齐,女高音声部作为主旋律部分单独演唱并做渐慢处理。第57小节又回到原速度,重新出现节奏性声部,首尾呼应,同时与女高音声部的延长音形成对比,在59小节以自由延长的主和弦为作品收尾,留给听者广阔的思维发展空间。

image.png

  五、合唱作品《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指挥设计

  一般来说,合唱指挥者的双手分工合作,右手指示节拍与速度,左手掌握作品的情感处理,指挥时还可以运用面部表情、身体动作来向合唱成员传递情感信息。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无伴奏合唱作品是一个二部曲式,4/4拍,它抒情连绵的旋律线条决定了合唱团员的声音大多时候要连贯不断拍,指挥者也大多采用曲线挥拍法。引子部分为了表现广袤、辽阔、悠远的意境美,谱面上标注了多条连音线,暗示此处合唱团员的声音应极为连贯融合,开头女高音声部单独的一个四分音符为弱起,且处于小节第四拍的位置,因此指挥者的起拍应在第三拍,紧接着第四拍女高音声部发声的同时需要给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三个声部预备手势,使三个和声性声部能够准确无误地在作品的第一小节第一拍发声。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排练中,第一小节的三个和声性声部容易出现启动晚的情况,造成音符时值唱不够的问题,使和声效果听起来不够干净利落,因此,指挥者给三个声部的预备手势要做到清晰且坚定。除此之外,引子部分多为长音保持,指挥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较为自由的挥拍,不必墨守成规地挥固定的4/4拍指挥图示。引子部分开始时力度为p,指挥者手势要轻柔缓和,但手掌要有力量点,不能绵软无力,在第一小节左手指挥女高音声部演唱主旋律,右手可以保持不动来表示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三个和声性声部的七拍长音,而后主旋律转至女低音声部时双手分工内容进行交换,变为左手不动表示长音,右手指挥女低音声部演唱主旋律。在第四小节各声部长音结束的同时给女高音声部预备手势,主旋律重新回到女高音声部,并且在力度上进行由弱渐强、再由强渐弱的处理,在第九小节指挥者给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三个声部收声的预示。

  在第10小节开始前,及时给男低音声部的第一个“蹦”预备手势,以便女低音声部和男高音声部能够准确进拍。第10小节节奏性声部出现时音符时值较为短促,且带有短跳音记号的标注,因此要表现出曲子的律动、跳跃性,指挥者要着重强调挥拍时的点,采用点与曲线结合的方式,使手势富有弹跳力,更好地提示合唱团员的声音处理应短促跳跃。

  第12小节进入主歌部分,随着主旋律声部的出现,挥拍方式继续运用曲线挥拍法,手势要连贯且富有内在力量,回弹时富有拉力感,表现旋律的悠扬,使歌曲“荡起来”。随着主歌前两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旋律的起伏,指挥者的手势和力量也要有递进和推动的感觉,在第15小节女低音声部和男高音声部进入时,合唱成员的吸气要稳而快,也意味着指挥者的预备手势要快速果断。“彩蝶纷飞百鸟唱,一湾碧水映晚霞”两句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景色,女高音声部演唱时的音色也应做出相应的变化,动态时声音明快,情绪昂扬,静态时更加圆润饱满,两句结束后再次出现装饰性声部来弥补长音的空缺,同样需要干脆利落的预备拍提示女低音声部和男高音声部进入。“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两句采用远近结合的手法,通过“骏马”和“牛羊”展现草原牧民的生活场景,演唱时应更为深情,表达对草原的独特情怀,女高音声部的音色需更加圆润柔和,在第23小节结束节奏性声部,将四个声部逐渐叠加融合起来,指挥者要注意女低音声部与男高音声部的同时进入以及后续男低音声部的参与,及时给出预备手势,并在24小节三拍长音保持后收拍,进行短暂的四分休止。

  第25小节至第37小节为主题内容的重复,但主旋律部分由女高音声部转入男高音声部。男低音声部作为装饰性声部与男高音声部力度相同皆为mp,较女声声部的力度p稍强,指挥者需注意听觉重心要在男高音声部与男低音声部之间来回交替,两个声部要像跷跷板一样让声部,给出不同声部不同演唱重点的预示,营造出错落有致的听觉效果。在第27、28小节,女声声部的力度也有所变化,进行由弱渐强、再由强渐弱的处理,因此指挥者的手势也需要随之做出变化来提示合唱成员。

  第37小节进入副歌部分时要求合唱成员的吸气快速整齐,同时力度也增强到mf,谱面上存在两个渐强记号,意味着第一个渐强后要立刻弱下来,再进行第二个渐强,指挥的手势也要随之变化,手势向上提示渐强的力度处理后迅速收回再作出渐强,同时也要给出女低音声部与男低音声部正拍进入的预备拍。第39小节为四个声部的共同演唱,力度为f,要注意纵向的和声效果,因此指挥者的手势线条应由偏横向转为偏纵向。四个声部的共同演唱一直持续到第45小节,“声”字之后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声部进入休止,收声时要干净,意味着指挥者的收拍动作要干脆利落,整个四部演唱过程中要求声音高度和谐、位置统一,达到声部均衡的效果。第47小节由四个声部共同演唱变为同声声部演唱,女高音声部与女低音声部分别为主旋律声部与副旋律声部,男高音声部与男低音声部为装饰性声部填补长音保持时的空白,做出音色上的对比,女声声部在演唱时要做到高位轻声,让声音仿佛从远处飘来,使意境更加悠远,指挥者的手势也要处于高位来提示合唱成员的声音位置,弱化拍点,采用曲线挥拍法,动作要轻柔,运用手腕挥拍,直到51小节四个声部共同演唱时声音重新走近,指挥者提示男声声部进入后力度也由p渐强至f。第55小节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声部进入休止,收声依旧要做到干脆,着重凸显女高音声部演唱的主旋律,并在速度上做渐慢处理,“满”字后指挥者应给出吸气手势,不同于之前的短促,气口应深长沉稳,在第57小节回到原速,重新出现节奏性声部,指挥者的手势要富有弹跳性,直至59小节以自由延长的主和弦收尾,指挥者手势可不做任何动作提示合唱成员长音的保持,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收拍,为作品收尾。

      参考文献:

  [1]萧白.合唱指挥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

  [2]杨鸿年.合唱.[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3]马革顺.合唱学新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4]杨鸿年.合唱训练学.[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5]崔逢春.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之音乐美[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8,(03):80-82.

  [6]刘川.关于声部均衡的研究——《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混声四部合唱)[J].大众文艺,2011,(0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