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新壮族高腔山歌音乐特征及传承发展研究论文

2024-12-06 15:37:40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新县壮族山歌种类丰富多彩,其中大新壮族高腔山歌独树一帜,也被称为“大新壮族高腔诗雷”。大新壮族高腔山歌的艺术特色十分鲜明,以曲调高亢嘹亮、热情奔放,音域宽广为特点,节奏节拍自由。富有生活气息的歌词搭配上和谐的二重唱法,使大新壮族高腔山歌成为大新县壮族人民世代诵唱不衰的民间山歌。
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新县壮族山歌种类丰富多彩,其中大新壮族高腔山歌独树一帜,也被称为“大新壮族高腔诗雷”。大新壮族高腔山歌的艺术特色十分鲜明,以曲调高亢嘹亮、热情奔放,音域宽广为特点,节奏节拍自由。富有生活气息的歌词搭配上和谐的二重唱法,使大新壮族高腔山歌成为大新县壮族人民世代诵唱不衰的民间山歌。
一、大新壮族高腔山歌的历史源流
大新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县份,居住着壮族、汉族、瑶族、苗族等二十多个民族。各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使大新县民间文化活动氛围良好,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艺术种类与形式。居住在大新县的壮族人能歌善舞,山歌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壮族高腔山歌历史悠久,有关高腔山歌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南朝时期,经过漫长历史岁月的洗礼,延续至今。
大新壮族高腔山歌以男女对唱为表现形式。但凡有喜庆节日,当地人都会用唱山歌的方式营造喜气洋洋的热闹气氛。长期以来,壮族人逐渐形成了赶歌圩的传统习俗,几乎每个村屯每年都有歌圩节。对唱山歌深受当地村民的喜爱,在大新地区更是达到了“无事不歌唱,人人皆歌手”的程度。尽管时代在不断变迁更替,但山歌仍在世代相传,成为大新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是壮族人宝贵的财富。
高腔山歌主要流行于大新县桃城、龙门、榄圩、那岭、恩城等乡(镇),曲目类型一般分为礼仪歌、婚嫁歌、歌圩歌、谈情歌、悼念歌等,涵盖壮族人们的劳动生活与壮族民俗风情等方方面面,是壮族山歌的优秀代表,是当地壮族人民世代诵唱不衰的民间山歌。
二、大新壮族高腔山歌的音乐特征
大新壮族高腔山歌采用和谐的二重唱法且声调嘹亮高亢,被称为“大新壮族高腔诗雷”。“诗雷”是在“诗排”“诗伦”等歌种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南部壮族诗类山歌的一种,但比诗排、诗伦更流行,传唱度更广。诗雷壮语为“si loi”,“诗”是对歌和山歌之意,“雷”指最高、最响、最美之意。大新壮族高腔山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调式及旋律特征
调式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充分反映乐曲的主题特征和思想感情,可以说,调式就是音乐的灵魂。大新壮族高腔山歌多为宫、徵、羽调式,其中以徵调式居多。宫、徵调式的明朗奔放,商、羽调式的细腻婉转,加上独特的二重唱法共同构成了大新壮族高腔山歌丰富的调式色彩。同时,大新壮族高腔山歌多用五度音作为支柱音,以下滑音do la收腔,商音和角音则多用于旋律的发展以及在歌曲自由延长音处。
大新壮族高腔山歌在音程关系上的一大特色是大七度的上行跳进进行。音程的使用和跳进的原因与壮族人活泼的个性和壮族方言的语调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不同乡镇的方言语调有细微的差别,因此大新壮族高腔山歌歌手在演唱时的音高、声调也有相应的差异。
(二)音乐结构特征
音乐结构是一首乐曲的段落及句子划分,由各个有逻辑的部分共同组成,是演唱者用来表达音乐主题和思想情感的。大新壮族高腔山歌的曲调分为高亢奔放的长调和细水长流的短调。长调的音乐结构多为二段式,短调的音乐结构则以一段式居多。大新壮族高腔山歌在音乐结构上的处理与歌词的内容、风格以及壮族语言的结构联系紧密,主要采用由两个乐句或三个乐句、四个乐句,甚至五个乐句、六个乐句等组成的单乐段形式,旨在用单一的音乐主题形象表达并集中表现完整的音乐内容。
(三)节奏特征
大新壮族高腔山歌在节奏方面也有自身的特征,其节奏大多是舒展、宽广、自由且热情奔放的。大新壮族高腔山歌的节奏特点,不仅受当地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生活条件的影响,还受壮族方言的语音、语调以及壮族人的情感等因素影响。大新壮族高腔山歌的时值长短对比较大,节奏自由且富于变化,强弱交替也不像汉族或其他民族的山歌那样有规律,这更有利于体现壮族人高亢奔放、热情开朗和不受拘束的个性。
(四)歌词特征
大新壮族高腔山歌的歌词大部分都取自大新县的地方壮语,因此尽显壮族乡土气息。歌词的咬字多为开口音,且保留了大量的入声字,多用七言句,采用二二三结构,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除了世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歌词外,还有民间艺人在特殊场合或触景生情时编创的歌词,其会填入固定曲牌演唱,因而更凸显出大新壮族高腔山歌歌词的真情实感。大新壮族高腔山歌的衬词多采用虚词,不同的曲牌采用不同的虚词,如“呀耶”“耶嘿哟”等。一连串的虚词运用于二段式的音乐结构中,独立成段且极具表现力,有丰富音乐形象的作用。
(五)唱腔特征
大新壮族高腔山歌反映了壮族人真挚、朴实的情感,具有浓郁的乡土特征和民族特色,其唱腔特征表现为声音高亢嘹亮,声线婉转悠扬,最高音可达c3—#f3,并常加以“啊、哦、哟”等衬词。当地壮族人称山歌都是以“诗”为开头,因为在他们看来,唱山歌其实就是将诗词一句句唱出来。大新壮族高腔山歌在演唱过程中对声音位置的要求极高。歌手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演唱的方法——当旋律的音域达到极高时,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式来演唱,同时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将气息集中,中间管道打开,将声音的意念亮点放在头顶之中,稳定地支持悠长的高声,得到明亮的头腔共鸣。大新壮族高腔山歌唱腔高亢嘹亮,感染力和穿透性强,在唱法上多强调“高腔”特色。
三、大新壮族高腔山歌的发展与传承
(一)大新壮族高腔山歌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大新壮族高腔山歌如今已作为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该县的诗雷歌手曾经于1990年到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山歌表演以及第二、三届广西国际民歌节等大型节庆活动,充分展示了大新壮族高腔诗雷的艺术魅力。2010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大新壮族高腔山歌入选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新县龙门乡西南部的三联村是大新壮族高腔山歌的流行地。那里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唱山歌。全村人口1300人,能唱高腔山歌的歌手就有250多人,是名副其实的“高腔山歌之乡”。山歌中蕴含着无穷的魅力,每逢喜庆的日子,或田间,或地头,三联村村民会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唱山歌。同时,三联村的老山歌手力求做好“传、帮、带”工作,倾尽全力培养年轻一代的山歌手。近年来,由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山歌队的人员逐渐减少,且年龄老化问题比较突出。对此,三联村老歌手为了物色和培养优秀的年轻山歌手,与年轻的山歌手结成帮扶对子,将唱山歌的技艺传给下一代,不断带出一批批年轻的歌手,为推介“高腔诗雷”倾注了不少心血。
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壮族人珍视的文化遗产。在2021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的主会场中,崇左市大新县桃城第二小学非遗高腔诗雷山歌合唱队参与了演出。虽不是非遗项目传承人,但他们立志把大新壮族高腔山歌传承下去,并希望有更多青少年将大新壮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龙门乡山歌手许秀珍于2011年获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大新壮族高腔山歌)代表性传承人,多次在各种民歌演出中收获各种奖项。2021年,她参加了广西民族博物馆举办的三月三“歌圩节”壮族对歌民族文化展示活动。
为创新文化传播载体,增强非遗传承文化自信,三联村非遗传承临时党支部与龙门中心校党支部开展党建联结活动,到龙门中心小学和各教学点开展高腔山歌授课活动,累计授课21场,受益学生267人。此外还有非遗传承人到社区开展讲学、教学和惠民文化演出累计600多场,让人们充分了解、喜爱非遗文化,唤起全民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许秀珍也在积极开展高腔山歌传习活动,教授当地小学生和年轻人唱山歌,辅导所在村屯山歌手排练节目,目前共培养了46名徒弟,不断壮大着山歌队伍,为大新壮族高腔山歌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大新壮族高腔山歌的传承与发展要点
随着社会进步及时代变迁,大新壮族高腔山歌的传承问题愈发值得重视。为了让壮族的艺术、文化、精神、智慧薪火相传,对大新壮族高腔山歌非遗文化传承的探索与实践迫在眉睫。
1.大新壮族高腔山歌的区域性普及教育
目前,高腔山歌宣传力度不足,因此,大新壮族高腔山歌歌手和非遗传承人可以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各中小学的音乐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高腔山歌的魅力。学校是传播知识的重要阵地,将高腔山歌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既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可以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在感受节奏、旋律、唱腔的过程中增强地域及民族认同感,从而积极传承非遗文化,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政府可以尝试先在乡村中小学设立高腔山歌音乐课堂,在实践成功之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广西壮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中小学。
2.大新壮族高腔山歌歌手的保障
大新壮族高腔山歌和谐的二重唱法是其重要的艺术特色,通常由男歌手演唱低声部,女歌手演唱嘹亮的旋律声部。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如今演唱大新壮族高腔山歌只能作为一种爱好,并不能产生经济来源,土生土长的大新男性迫于生活的压力纷纷前往外地工作,导致男性高腔山歌歌手减少。为了保证大新壮族高腔山歌二重唱特色能继续发扬,可以多渠道集资,给予高腔山歌歌手一定的生活保障,同时增加高腔山歌的演出机会,让歌手能登上舞台,获得一定的收入。
3.大新壮族高腔山歌传播阵地的创建
要注重强化人才队伍培育,涵养非遗传承内生动力。使用三联村完小闲置教室打造高腔山歌非遗文化活动室;建立一套乡土人才培养机制,将非遗文化传承人、致富能人、能工巧匠等纳入人才信息库,通过举办乡村振兴人才培训班,提高乡土人才队伍的本领和技能;成立一个高腔山歌非遗传承临时党支部,把支部建在非遗文化队伍上;组建由高腔歌手组成的志愿服务队,鼓励党员积极参与非遗文化传播等策略都能为创建大新壮族高腔山歌传播阵地提供助力。
4.大新壮族高腔山歌的创新发展
目前,大新县独具优势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特色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加之传承人逐年减少,大新壮族高腔山歌正遭遇创作者断层以及创作能力削减的窘境。针对此,可以调动专业作曲家就高腔山歌进行创新或提取高腔山歌的元素进行二度创作,同时还可以创办关于大新壮族高腔山歌创新创作的比赛,鼓励音乐专业高校学生参与,一起进行规范的记谱整理与二度创作,探寻大新壮族高腔山歌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千年古音,传唱至今。一代代壮族儿女在嘹亮的歌声中倾注饱满的情感,与心灵对话,与山水对话,与天地对话。大新壮族高腔山歌历史悠久,流传至今已有千年。但受到时代的发展以及当今流行音乐的冲击,大新壮族高腔山歌的传唱呈现出日益边缘化的趋势,当地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大新壮族高腔山歌,出现了人才断层。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刻不容缓,因此,我们要善于发掘其艺术审美价值,更好地去研究与传承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