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德彪西钢琴曲《木偶的步态舞》音乐形象与演奏探析论文

德彪西钢琴曲《木偶的步态舞》音乐形象与演奏探析论文

29

2024-11-30 16:56:04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德彪西是世纪之交法国印象主义代表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与印象主义绘画一样,不追求明晰的线条轮廓,而是强调给欣赏者留下一种朦胧的印象,营造意境氛围。《木偶的步态舞》则是德彪西1906年至1908年为女儿练习钢琴而作的钢琴曲集《儿童乐园》(又译为《孩子们的角落》)中的一首,从女儿最爱的玩具和玩耍场景中获得灵感,听上去童趣诙谐,音响新颖奇特,运用印象派作曲手法,并从美国爵士乐中吸取养分,生动地展现出了木偶玩具翩翩起舞的形象。本文将以《木偶步态舞》中的音乐形象为重点,从作品创作背景入手,多方位分析音乐本体的形象建构

  摘要:德彪西是世纪之交法国印象主义代表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与印象主义绘画一样,不追求明晰的线条轮廓,而是强调给欣赏者留下一种朦胧的印象,营造意境氛围。《木偶的步态舞》则是德彪西1906年至1908年为女儿练习钢琴而作的钢琴曲集《儿童乐园》(又译为《孩子们的角落》)中的一首,从女儿最爱的玩具和玩耍场景中获得灵感,听上去童趣诙谐,音响新颖奇特,运用印象派作曲手法,并从美国爵士乐中吸取养分,生动地展现出了木偶玩具翩翩起舞的形象。本文将以《木偶步态舞》中的音乐形象为重点,从作品创作背景入手,多方位分析音乐本体的形象建构,再从演奏技巧和处理上探析“木偶”的音乐形象。

  关键词:德彪西;《木偶的步态舞》;《儿童乐园》;音乐形象

  德彪西的音乐创作深受印象派绘画和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他善于通过音乐描绘出鲜明的视觉形象和情感体验。在《木偶的步态舞》中,德彪西巧妙地运用了多种音乐元素,使整个乐曲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和动感的节奏。同时,充分展示了作曲家在钢琴写作上的非凡技巧和对音响效果的敏锐感知。通过对《木偶的步态舞》钢琴曲的深入探析,能够更好地领悟德彪西的美学观念及其音乐语言的魅力,并为钢琴演奏者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刻的指导,也旨在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对20世纪音乐的认识。

  一、德彪西与作品介绍

  (一)德彪西

  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是法国著名的作曲家,被广泛认为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奠基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音响效果、富有表现力的和声以及创新的形式结构,对20世纪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出生于法国圣日耳曼昂莱,并非出生于音乐世家。童年时,他曾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表现出非凡的音乐才华。在那里,他受到了古典音乐传统的教育,但同时也逐渐对传统音乐形式的束缚感到不满。1884年,德彪西凭借康塔塔《浪子》(L'enfant prodigue)赢得罗马大奖,这使他能够前往意大利罗马深造。学成返回巴黎后,德彪西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音乐风格。期间受到象征主义文学、印象派绘画以及东方音乐的影响,特别是1889年巴黎世博会上听到的爪哇甘美朗音乐,对他的和声及音色处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德彪西早期的作品如《阿拉伯风格曲》(Deux Arabesques)和《贝加马斯克组曲》(Suite Bergamasque)开始显示出他独特的风格,但真正奠定他地位的是《牧神午后》(Préludeàl'après-midi d'un faune,1894),这部作品形式自由、和声新颖、音色丰富,标志着德彪西独特音乐语言的成熟。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德彪西创作了包括大量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德彪西的音乐特点在于其模糊的音响效果和创新的和声处理。他常采用五声音阶、全音音阶以及其他非传统的调性手法,打破了传统和声的功能性。他的音乐语言注重音色和动态变化,强调瞬间的感受和印象,创造出一种模糊而富有诗意的音响世界。这种风格不仅影响了同时代的作曲家,也对后来的现代主义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木偶步态舞》创作背景

  《木偶步态舞》(Golliwogg's Cakewalk)是德彪西钢琴套曲《儿童园地》(Children's Corner)中的第六首,也是最后一首,献给当时三岁的女儿克劳德-艾玛(Claude-Emma),昵称为“琪琪”。《儿童园地》包含六首钢琴独奏小品,每一首都有独特的风格和主题,旨在描绘孩子们的世界。

  《木偶步态舞》的标题和灵感来源于当时流行的美式黑人糕饼舞(cakewalk)和“golliwogg”玩偶。糕饼舞是一种起源于19世纪美国南方黑奴群体中的舞蹈比赛,舞者以夸张的步态和滑稽的动作争夺一个蛋糕作为奖品。这种舞蹈后来在美国白人社会中变得流行,并成为一种娱乐表演形式。而Golliwogg是流行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布制玩偶,最早的相关描述出现在英国作家弗洛伦斯·凯特·厄普(Florence Kate Upton)儿童书中。德彪西巧妙地结合了糕饼舞的节奏和golliwogg玩偶的滑稽形象,听感上既幽默又讽刺,结构则简单明快、节奏活泼,带有明显的爵士乐元素,展示了德彪西对不同音乐风格的兼容并包。《木偶步态舞》以活泼的节奏和轻快的旋律展开,充满了孩童般的天真和欢快,仿佛描绘一个木偶以滑稽的步态进行表演的全过程。此外,《木偶步态舞》中有一个非常特别的段落,德彪西引用了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爱之死”的主题旋律,将其做了滑稽的变形处理,带有明显的戏谑意味。这种引用不仅显示了德彪西对瓦格纳音乐的了解,也反映了他在创作中对传统音乐素材的自由运用,体现了他在创作上的幽默感和创新意识。该主题的插入虽然略显突兀,却正好与轻松活泼的主旋律形成对比,增加了作品整体的戏剧性和趣味性。

  二、音乐形象的建构——本体分析

  《木偶步态舞》的标题既是一个具象的音乐形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暗示。“木偶”和“步态舞”这两个词,立即唤起了欣赏者对木偶机械性和滑稽的舞蹈动作的联想,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一)主题动机

  在《木偶步态舞》中,德彪西通过具有一定象征性的主题或短小动机,塑造了一个灵活多变、翩翩起舞的木偶音乐形象。首先,作品为二四拍子,作品中所有的主题旋律在Allegro giusto速度中推进,简洁明快且充满跳跃性,奠定了木偶起舞的形象基调。这些主题旋律通常由短小的动机构成,在多次地重复中,可记忆性和感染力被深化,也使作品更具连贯性和统一性。例如,开头的主题动机就充满了轻快、跳跃的特点。在节奏型上,第前四小节使用了小切分和四十六前空,听上去十分俏皮活泼,而之后第6小节到第37小节的左手声部均为跳音二八,这种节奏型编排听起来像是木偶的步伐,机械而又滑稽。在旋律进行上,整首作品的主题动机大多为级进和跳进相结合,使整个旋律线条既流畅又不失生动,既保证了音乐形象中步态舞的连贯性又突出了木偶古灵精怪的性格特征。

  另外,主题旋律的重复与变奏是德彪西的一大特点。在《木偶步态舞》中,他通过动机频繁且细小的变化,既保持了作品整体的连贯性,还表现出了木偶不同的舞蹈动作和情感状态。不仅增强了音乐的统一性,还增添了趣味性,激发了听众的欣赏兴趣。还值得一提的是,在《木偶步态舞》B段插部第61小节至第89小节处,引用了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序曲中一段经典的主题动机“爱之死”,并进行了变奏处理,谱面还标注了演奏时需“带着强烈的感情”。此原动机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连绵的半音阶进行伴奏音型,而在德彪西的笔下,原深沉的爱情主题和与之前截然不同的、用以表现小黑人娃娃的顿音八分音符伴奏音型组合在了一起,产生了一种怪诞滑稽的音响效果,刻画了木偶笨拙粗鲁的形象特点。此外,这一引用改编也是德彪西为了表达对瓦格纳创作风格的戏谑和嘲讽。作为印象主义音乐奠基人,同时受到同为法国世纪之交作曲家好友萨蒂的影响,他公然反对德奥浪漫主义代表瓦格纳篇幅宏大、题材深刻、宣泄情感的做法,认为其内容空泛,形式浮夸。为此,钢琴曲《木偶的步态舞》力图内容生动形象、结构精致小巧,与瓦格纳宏大的音乐风格对比鲜明,也表明了德彪西反对瓦格纳的创作立场。

  (二)节奏律动

  节奏在《木偶步态舞》中起到了塑造音乐形象的核心作用。德彪西采用了多种节奏手法,使音乐充满动感和活力。首先,德彪西以女儿最爱的黑人娃娃玩具为描绘对象,为凸显该特征整首作品反复使用了黑人间流行的拉格泰姆的节奏,并以此作为全曲的节奏动力,构建了律动基础。这一做法在当时颇具创新性,这也成了该作品的最大亮点。在拉格泰姆音乐中,切分节奏是最基本的特征,并通常出现在右手旋律声部。在《木偶步态舞》中便出现了大量切分节奏,它打破了常规的强弱节拍规律,使音乐更具动感和活力。在听感上,切分音使得旋律显得跳跃不定,仿佛木偶在不规则地舞动,带有强烈的机械感和滑稽感。如作品的开头,上下两声部就同时出现了小切分,随后第10小节开始,又重复了这一乐句。此外,拉格泰姆钢琴曲一般为二四拍子或四四拍子,左手低声部通常为低音与和弦来回交替的二八节奏,规整统一,如进行曲般,奠定全曲节奏律动。《木偶步态舞》便是二四拍子,其左手声部出现了大量的这种拉格泰姆节奏型。如从作品的第六小节起,左手声部二八节奏,从低到高和弦来回交替,节奏规整。

  其次,强弱对比也是《木偶步态舞》中常用的节奏手法之一。通过对强拍和弱拍的强调、对比,创造出一种摇摆的节奏感,以增强舞蹈效果。作品中的某些乐句会突然加强力度,然后又回到较弱的音量,使得音乐充满了动势和戏剧性。如作品的第12小节,之前的三小节力度为pp和p,立马出现了sff突强。这样的强弱对比不仅使音乐更具表现力,还进一步突出了木偶动作的机械性和不稳定性。

  最后,尽管作品大体上保持了四拍子的基本节拍、强弱规律,但德彪西常常通过节奏的错位和节拍的变换,打破单调、重复的节奏律动。某些乐段中,德彪西会突然改变节拍模式,使听众感到意外和新奇,这种节拍变化大大增加了音乐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同时加强了音乐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得木偶的舞步听起来更加滑稽生动。如在第17小节处,重音到了后三个半拍上,随即后一小节,重音又回到了第一个半拍上。

  德彪西巧妙地利用节奏来传达情感和叙事内容。拉格泰姆规则的低声部低音和弦来回交替的律动,传达出一种人们在尽情舞蹈、无忧无虑的氛围。同时,切分音和不规则节奏则强调了木偶的机械性和僵硬感,仿佛木偶是被一根根看不见的线操控着,动作不那么自然,带有一点讽刺和幽默的意味。而快速的节奏和突然的节拍变化也能够传达出紧张和不安的情绪,增加了音乐的戏剧性和层次感。

  (三)和声与调性

  《木偶步态舞》运用丰富多样的和声技巧和独特的调性处理,刻画了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首先,作品频繁使用七和弦、九和弦这类在传统和声体系中被视为不协和、需要解决的和弦。但在德彪西的笔下,这些和弦自然而然地存在,不急于解决,富有戏剧性和悬浮感。如第30小节,出现了时长为四拍的bA-bC-bE-B九和弦,但后面并没有解决。其次,作品还出现了大量非功能性和弦,使作品整体的和声进行变得愈发自由和灵动。如在传统功能和声体系中避免使用的平行和弦进行大量出现,如平行四度和五度的进行、全音阶的使用。《木偶步态舞》经常出现旋律和伴奏之间的平行四度进行,让人听起来既有古典的稳定性,又有现代的流动性和色彩感,其不限于传统和声进行中紧张到解决的逻辑关系,听感上也显得别具一格,更具现代感和新奇性。最后,德彪西还运用了不少色彩和弦,如扩展和弦(扩展音程、和弦添加音或外音)。这些和弦往往具有较复杂的音程关系,能创作出不同的听觉色彩。在德彪西的作品中,这些和弦通过精妙的配合和转换,创造出一种和谐而迷人的听觉效果。同时通过和声间的色彩对比,还能巧妙地表达木偶情感和动作的变化。例如,在较为轻快的段落(如首部的a乐段,作品第1至25小节)中,更多采用明亮的和声,洋溢着一股欢快感,而在引用瓦格纳《特斯坦与伊索尔德》动机的段落,则采用浓重、复杂的和声,增添了音乐的戏剧性和讽刺意味。和声色彩的转换突出了木偶滑稽表演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上三类和声使用均体现了德彪西力图打破传统功能和声限制的创作观念。

  在调性方面,德彪西的处理也极具特色。他通过多种方式模糊和延展传统的调性概念。尽管《木偶步态舞》具有明确的主调性(bE),但德彪西通过频繁的调性偏移和临时转调,使调性中心变得模糊。他常常在段落之间进行突然的调性转换,甚至在短时间内频繁变化调性,这种手法增强了音乐的动态性和不可预测性。如作品的第61至68小节,出现了大片的临时记号,处于调性游离的状态。此外,德彪西还对传统大调和小调体系进行了扩展,借鉴了其他文化的音乐模式,不仅仅从美国拉格泰姆音乐中取材,还运用东方五声音阶、教会调式等。这些模式为他的音乐注入了新鲜的音响效果和异国情调。

image.png

  三、音乐形象的呈现——演奏分析

  《木偶步态舞》在演奏技巧上也充满了挑战。它要求演奏者具备敏捷的指法和良好的节奏感,能准确地演奏出切分音和复杂的节奏变化。同时,为了表现出作品的幽默感、戏剧性以及戏剧层次,在音色的呈现、触键上也十分讲究。

  (一)舞步节奏的呈现

  要准确呈现《木偶步态舞》的舞步,一定要对“糕饼舞”的基本节奏特征有所了解。这种舞曲源自19世纪末美国非裔美籍人的社交舞,包括明显的切分、强烈的节奏感和轻盈的跳跃感。正是这些节奏元素为音乐增添了滑稽和机械的感觉,呈现出木偶在舞台上滑稽地行走的形象。

  这首作品的拍号为2/4拍,每小节有两拍。演奏时一定要稳住该节拍律动,保持每一拍的明确性,使每一个重音都准确无误。需要注意的是,作品中还出现了许多重音记号,它不一定落在强拍上,此时需打破原有的节拍强弱规律,准确地弹奏出来。另外,舞步的节奏节拍表现不仅依赖于速度和时值,动态和力度的变化也同样重要。例如,在表现木偶逐渐加速的动作时,演奏者可以通过逐渐增强的力度,来增加音乐的紧张感和推进感;在表现木偶突然停止或转向的动作时,则可以通过突然的力度变化,来突出音乐的戏剧性和幽默感。《木偶步态舞》中有许多力度记号,力度的变化相当密集频繁,如Cedez、Retenu,以及渐强、渐弱、重音以及各个力度记号。因此在演奏时,一定要仔细读谱,不漏掉每一个细节。

  在正式练习曲目时,还要同时练习基本功,不断提高手指的灵活性和控制力,以准确呈现出音乐中的各种节奏细节。在弹奏快速的跳音和断奏时,如表现拉格泰姆节奏的左手声部,手指一定要用合适的力度,灵活自如,确保节奏的清晰和流畅;而在连奏的段落中,则需通过细腻的指法控制,确保音乐的连贯性和柔和感。因此,在练习时,建议分段练习,将乐曲分成若干小段逐一练习。每一小段中,重点练习切分音的处理、节拍的把握和力度的变化。当每个小段都能够熟练掌握后,再将其整合起来,通过整体练习,确保各段落之间的节奏连贯性和统一性。

  (二)触键与音色呈现

  触键能决定琴声的音色变化,以塑造音乐形象。首先,在《木偶步态舞》中,根据作品所刻画的情节、形象的需要,演奏者应灵活运用不同的触键技巧。例如,在表现木偶轻快跳跃的动作时(作品首部与再现部的a段落),要将力量集中于指尖部位,轻快而富有弹性地触键,呈现明亮干脆的音色。而在表现木偶柔和的一面时,手腕应稍微压低,多用到指腹部位,以手腕带动手掌,连贯而柔和的触键,使音色温暖而细腻。与此同时,还要十分留意触键的深浅和力度,按照谱面标记,准确表现作曲家的意图,呈现音色该有的明暗和质感,从而更好地表达音乐的细微变化。

  其次,在弹奏作品中的切分音时要尤其注意。这种节奏形式不仅打破了传统的稳定拍子,也增加了音乐的动感和趣味性。触键的弹性和灵活性是表现切分音效果的关键,因而弹奏时,一定要灵活触键,从手指、手掌到手腕手臂都要动起来,使音色既不拖沓也不急促,表现出自然的流动感。特别是在需要加速的段落中,如第102小节的cresc处,左手跳奏均分的二八节奏,速度加快的同时,触键也随之变得更加轻盈。而右手在弹奏切分音时,虽然不全是跳音,但也一定要做到有弹性。演奏时需以腕关节为支点,手指迅速弹起落下,每次均要按到底,才能保持声音饱满、具有顿感,以体现木偶滑稽而机械的动作。触键的弹性和灵活性是表现切分音效果的关键。

image.png

  最后,从谱面便可知,《木偶步态舞》有着丰富的细节和层次,演奏者需要通过差别甚微的触键方式来将其呈现。在表现木偶动作的细微变化时,手指不同部位的触键和落键时的力度都会影响和改变音色,演奏者需要提前设计。如在作品的第32小节到第39小节,其力度变化相当频繁,需特别注意触键时手指的力度变化。而木偶动作在整体流动时,则需要通过均匀的触键和连贯的音色,来保持音乐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因此,演奏者需具有较高的手指控制力和凝听素养,才能观察到和呈现这些细小的变化,以呈现音色的层次感与细节,表现德彪西音乐的精妙之处。

  结语

  德彪西的《木偶步态舞》不仅是一首有趣的儿童乐曲,成功塑造了木偶跳舞的形象,同时还赋予了音乐丰富的情感内涵和叙事层次,并实现了对音乐多样性和跨文化元素的探索。在《木偶步态舞》中我们可以窥见,美国黑人舞蹈艺术和欧洲歌剧元素的结合、对传统和声体系的突破以及印象主义强调瞬间感官印象的独特美学旨趣,这均展现了德彪西对不同文化的开放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对《木偶的步态舞》的深入分析,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德彪西的音乐风格和创作理念,也能为钢琴演奏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启示,同时还能帮助听众可以感受到木偶舞蹈的生动形象和丰富情感,体验到德彪西音乐世界的无限魅力。

       参考文献:

  [1]吴子卉.德彪西《儿童园地—〈木偶步态舞〉》中雷格泰姆节奏的教学运用[D].四川音乐学院,2023.

  [2]李春雨,李楠楠.从《木偶的步态舞》看德彪西印象派钢琴作品创作特点[J].戏剧之家,2022,(28):84-86.

  [3]曾彦.《木偶的步态舞》教学设计[J].中小学音乐教育,2021,(07):48-50.

  [4]周进进.《木偶的步态舞》教学设计[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1,(03):39-40.

  [5]王琛琛.印象派音乐与美洲民间音乐的融合——钢琴曲《木偶的步态舞》的艺术特征[J].齐鲁艺苑,2008,(02):73-74+80.

  [6]陈世丹.拉格泰姆时代:向历史意义的回归[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