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上的演灯人——天全牛儿灯传承人口述史研究论文

2024-11-30 14:23:25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天全牛儿灯是隐匿在四川西南茶马古道上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至今依旧保留着完整的结构体系和古朴的色彩。天全山民对牛的崇拜情节、牛儿灯班子神秘的占卜仪式、严格的行业规范、地方民歌调的演唱以及其背后关联的大量民俗文化信息,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古老民间文艺活化石般的范本。天全牛儿灯代表性传承人高云超在20世纪70年代接过祖辈的演灯技艺,积极发展和推广牛儿灯表演,在新时代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续写着新的演灯传奇。
摘要:天全牛儿灯是隐匿在四川西南茶马古道上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至今依旧保留着完整的结构体系和古朴的色彩。天全山民对牛的崇拜情节、牛儿灯班子神秘的占卜仪式、严格的行业规范、地方民歌调的演唱以及其背后关联的大量民俗文化信息,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古老民间文艺活化石般的范本。天全牛儿灯代表性传承人高云超在20世纪70年代接过祖辈的演灯技艺,积极发展和推广牛儿灯表演,在新时代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续写着新的演灯传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牛儿灯;高云超;口述史研究
天全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川藏交界处,千百年的徙都文化、土司文化、茶马文化和山区农耕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天全牛儿灯便是其中开出的一朵绚丽山花。天全牛儿灯是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民众在传统“上元灯会”期间表演的一种“闹春”灯舞,主要分布在天全县前阳、思经和鱼泉等乡镇,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原生态农耕文化。2009年7月,天全牛儿灯被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名录。天全牛儿灯汇集了道具制作、舞蹈、杂技、说唱、锣鼓伴奏等技艺,形象、风趣地再现了农耕生活中牛与人的关系及田间生产劳动场景,营造出热烈、喜庆的氛围,表达出民众对生产和生活的美好祝愿。
天全牛儿灯代表性传承人高云超,男,汉族,1956年生,天全县思经乡大河村六组村民,初中毕业。高云超家族世代在天全县从事龙灯、狮子灯、牛儿灯和花灯的表演,远近闻名。初中毕业后高云超承袭祖辈的衣钵成为职业演艺人,他改进了牛儿灯道具的制作工艺,创新了表演形式,毫无保留地向乡亲传授牛儿灯表演技艺,将牛儿灯非遗带进校园,为天全牛儿灯的传承创新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19年8月课题组赴天全县高云超家中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形成了以视频、音频和文本方式记载的大量口述史料,在经过对这些口述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后形成了初步的研究结果。
一、天全山民敬牛、奉牛为神灵
牛是农耕时代重要的生产资料,天全先民在长期的农耕生产中用牛开垦耕地和茶园,与牛建立了不可割舍的关系。牛的安危关乎着一年的收成,人们珍惜牛、善待牛、崇拜牛,奉之为神灵。《天全州志》(清咸丰8年)记载有“禁宰杀马牛”的禁令:“牛则竭力耕田以供民食,有功于人匪细,既资其力,岂可重伤其身”。天全县思经乡以前建有牛王庙,每年的十月初一被当地人视为牛王菩萨生日,在那一天人们会虔诚地到牛王庙进行祈福和祭拜,加之茶马古道上商旅往来,当地的牛王庙会曾盛极一时。
对牛的崇拜情节也体现在天全牛儿灯上。牛是牛儿灯班子的精神图腾:正月初一夜敬牛占卜仪式、正月十五收灯谢牛、十月初一敬牛王菩萨,牛儿灯唱词中每一段结束众人合唱的就是“怠慢不得牛”。
二、天全牛儿灯的民俗特色
(一)演出内容
天全牛儿灯以艺术化的形式展示牛在耕作中的各种形态,包括牛的生活习性、牛与农夫的矛盾冲突。其表现形式、说唱内容、道具完全来源于天全山民长期的农耕生活场景。天全牛儿灯表演的程式化动作主要有:饿牛吃草、卧牛吃水、牛打滚、大舜耕田等,这些既是演出动作又是牛的本性。高云超是这样说明的:
因为你在用这个牛的时候啊,一天要给它喂三遍黄——壳壳黄(干玉米苞皮)、豆萁子黄(豆萁)、草草黄(干稻草),中午没有喂它,用时间长了它就要打滚,要打滚就逼到你要喂它,喂它,它就叫饿牛吃草,它没吃草就拉不走!遇到在山上犁地的时候找不到草料,就放在田坝里让它随便吃水,滚几头水都莫得问题,它就叫卧牛吃水。
(二)演灯时节
天全牛儿灯的演灯会从正月初二开灯一直演到正月十五收灯,属于“春灯”,表达“以敬天地,以祈年丰”的愿景。在此期间,有请灯意愿的主家需要带信给牛儿灯班子,而牛儿灯班子又以上门发帖的形式予以确认。其他时间和场合(含庆典、红白喜事等)一概不演。在进入市场化的今天,当大多数民间花灯为了趋利而把演出的时间、主旨、场所进行拓展的时候,天全牛儿灯一直严格坚守着祖上的演灯规矩,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古老民间文艺活化石般的范本。严格的行业规范、领域界定、演出约束,自古以来就是各民间演艺群体和谐共生的游戏规则。
(三)演出人员结构
场上演出人员四人,两人扮牛(一人钻牛头、一人钻牛尾)、一人扮使牛匠、一人撒白。使牛匠即牛倌,负责照料“牛”,撒白者是场上演出的灵魂人物,用方言说道台词和演唱,主导表演场面。
(四)伴奏乐器
场下器乐伴奏四人,分别是:锣、鼓、钵、马锣,属典型的四川民间器乐。天全牛儿灯在表演的时候,锣鼓伴奏主要有两种曲牌,进场的时候打“一赶三”,正式演出的时候打“正式场头”。高云超是这样说明的:
进场的时候,它是唱的对磨打的一赶三,正式演出的时候锣鼓调子就只有一个,只得三下子,就叫做正式一个场头,它就只打的三个,鼓敲两个“嘣嘣”,锣就“旦”,钹就“凑”,“旦凑、旦凑、凑”,就完了。
(五)“牛”的装扮
牛的装扮分两种色调,水牛是黑色调,黄牛是黄色调。牛头用软篾丝撮箕做骨骼,用布包裹牛头,将干谷草捆扎后做成犄角,用枇杷叶做耳朵,用五色纸做牛鼻子、牛嘴巴和牛眼睛,牛皮使用麻布制作,下摆做成流苏状,将棕丝晒干后揉搓制成牛尾。
(六)民歌调演唱
天全牛儿灯在民间花灯里面属于“唱灯”,歌舞结合,亦庄亦谐,有说白、有对口、有唱词。传统天全牛儿灯表演一共有八个章节,分别演唱:“太阳出来金光光”“高山顶上栽木香”“高山顶上一根桩”“雅州下去扁竹根”“四根麻绳高吊起”“高山顶上一树槐”“郎在高山打石头”“桃子树上李子花”。演唱部分由“撒白”者完成,每段句末最后一句衬词由“撒白”者和场下伴奏人员齐声共唱。
高云超给课题组演唱了其中两段牛儿灯歌谣:
《雅州下去扁竹根》
雅州下去嘛扁竹根(那么)呀嗬嗨,花儿姐
小妹妹梳头就两边分哟,二姐花
呀嗬喂,怠慢不得牛,情哥舍
《高山顶上一根桩》
高山顶上嘛一根桩(那么)呀嗬嗨,花儿姐
砍它回来就掏棒棒哟,二姐花
呀嗬喂,怠慢不得牛,情哥舍
野猪听见嘛棒棒响(那么)呀嗬嗨,花儿姐
翘起尾巴就钻荒荒哟,二姐花
呀嗬喂,怠慢不得牛,情哥舍
通过对曲调的分析,我们发现天全牛儿灯的演唱具有如下的特征:
1、属于典型的中国民族五声调式,无偏音,五声调式音调特点明显。
2、每一乐句句尾都有衬词,体现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属于典型中国民间音乐表演形式。
3、旋律呈波浪线线条进行方式,音调进行相近、相似或重调不重词。
4、旋律进行音区跨度不大,在4、5度范围内,符合民间音乐的原生性、易唱易学、民众性的特点。
5、节拍简单,符合百姓生活劳动习惯,节奏与歌词结合紧密,通俗易懂。
(七)祭神仪式
祭神是古老民间文艺的典型特征,在天全牛儿灯身上依旧能够看到这种民间舞蹈在当初形成时所携带的巫文化痕迹。主要体现在:正月初一夜敬牛占卜仪式、正月十五收灯谢牛、十月初一敬牛王菩萨。
关于“敬牛占卜”高云超这样描述的:
把饭吃了敬牛的时候,拿一条板凳,把枷担,不穿纤索这些,搁在高上,把十二根香搁在高上,香是不烧的。板凳推倒过后,把枷担拿来就靠在这两边,在这前面就把十二根香来摆。这面摆四根,中间摆一根,这面摆三根,这面摆四根,如果十二根香刚刚跟枷担这个口子扣起线了,就叫一个好!那么明天出灯,今年这个演灯会就是相当好的!
关于“收灯谢牛”高云超这样描述的:
十五那天收灯回来的时候要谢牛,准备香蜡纸钱、办刀头(酒肉宴席),吃了饭的时候,龙灯要烧了,狮子灯要烧了,牛灯只烧牛皮,其他的不能烧。
关于“敬牛王菩萨”高云超这样描述的:
十月初一天牛王菩萨生日,就把演灯的伙,不是看灯伙了,比如说我们十二个人或者十八个人,来敬牛王菩萨的时候,就要杀两只公鸡,把公鸡杀哒过后,把牛王菩萨搁起,把牛王菩萨敬了过后,大家餐聚一顿。
三、演灯世家——高云超家族
(一)历史久远。高云超家族演灯的历史从其老祖就已经开始,解放前乃至解放后60年代,整个天全县就只有高云超家族一家在从事牛儿灯表演。
(二)家族化的演艺班子。演艺班子由家族成员构成,家族里推举一人撑头主事,再加上几位男性骨干形成班子核心负责团队的组织管理和营运。在高云超的上一辈他的父亲是领头人,核心成员三人,高云超家里也就自然成了演艺班子的大本营,所有的排练、道具制作、祭祀、业务联系等都集中在这里进行。
(三)演艺形式多样。高云超家族演灯的内容涵盖了“四灯”:狮子灯、龙灯、牛儿灯、花灯。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是演灯班子适应市场的需要,家族化演灯人手多、节目可以多样化;另一方面狮子灯、龙灯、牛灯、花灯在锣鼓响器和演员的基本功方面有许多共性的要求。
(四)高云超承袭了家族的技艺。高云超在演灯世家里长大,初中刚毕业就参加天全县文化馆的文艺汇演夺得第一名。今年67岁的高云超,身体健硕、虎背熊腰,在叙述中谈及自己曾四次表演狮子灯的高难度动作“天鹅抱蛋”——表演者登上十二张大方桌垒起的高台,高台上立着“晒垫筒”,表演者从筒下钻入,从筒上钻出,动作惊心动魄。
四、高云超将传统牛儿灯带进了新时代
(一)改进道具
20世纪70年代,高云超将传统的竹篾片编牛头改进为用软篾丝撮箕做牛头,这项改进提升了牛头的稳定性不再担心舞动过程中篾片脱落,也方便在上面进行各种美化和装饰。另外,高云超还突破了传统牛儿灯单一的黑色“水牯牛”装扮,创造出了金色的“黄牛”。高云超对这些道具的改进,在我们今天看来完全切合了牛儿灯“民间生产习俗舞蹈”的特点,切合了农耕生产、生活的场景,同时也增添了舞台表演的色彩,改进的道具合情合理。
(二)创新表演
高云超借鉴舞台表演的经验对传统街头路演的表演形式进行了合理化创新,把原来牛打滚的动作,由一个提升到三个,增强了表演的视觉效果;增加“牧童”角色,创设了新的情节、丰富了表演内容;在说唱内容上也融入时代特征,歌颂新农村建设、歌颂扶贫攻坚,用古老的艺术形式唱出新时代的赞歌。
(三)牛儿灯进校园
高云超将牛儿灯表演带到当地思经一小、思经二小、思经初中,帮助他们成立了牛儿灯表演队。对学生们积极传承非遗的热情,高云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非常欣慰。
(四)毫无保留积极传授牛儿灯技艺
高云超初中毕业后,先后在村里担任村文书、生产队长、村支部书记,新时代的民间艺术家高云超不再像祖辈演灯艺人那样奔走于江湖,而是以更高的觉悟和使命感关注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1979年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高云超打破牛儿灯“传内不传外”的传统,宣布可以将家族内部技艺向外界发展,“全村原先七个队,七个队里头愿意参加的人都来”。此外,他还给外地慕名而来的演灯队伍免费指导龙灯、狮子灯的表演技艺和响器伴奏。当被问到天全牛儿灯成为省级非遗以后对他的生活和演出有没有影响时,高云超说:在搞这件事情的时候就是要使起大家热气腾腾,就只讲贡献,就没说这个浪费时间!
五、天全牛儿灯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系统性的保护整理工作亟待尽快展开
天全牛儿灯世代口传心授,缺少系统的文字、图谱史料记载,涉及唱词、说词、曲谱、锣鼓曲牌、动作套路、制作工艺、仪式、传承谱系等内容。一方面不利于技艺的传承,以致在流变中恐将产生偏移和误区;另一方面天全牛儿灯“遗产化”的重要指标也必须由系统性的文献、图像、影音等“物质化”的成果来构建,完成“从历史概念到一个遗产概念”①的转化。近些年来地方文化部门虽开展了一些抢救性保护工作,但基于牛儿灯完整表演体系的资料整理工作仍欠缺系统性和规范性,这些研究整理工作,必将有助于完善和提升牛儿灯本体的内涵建设。建议地方政府以专项保护的方式,引入民俗、戏剧、非遗领域学者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机构对天全牛儿灯尽快开展系统性的保护整理和研究工作。
(二)缺少创新性的发展驱动
1、牛儿灯的发展领域有待拓展创新。目前天全牛儿灯的发展领域主要集中在民俗、旅游和非遗进校园这三个方面,属于民俗文化价值的展示和普及层面,而传统牛儿灯中唱、舞、乐、扮的演艺特色在现代社会中语境所凸显的艺术价值和体育竞技特色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提升推广。建议牛儿灯在艺术与技艺领域加强同相关专业的延伸与融汇,将牛儿灯与音乐舞蹈、与体育竞技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文化资源的效应,让传统与现代相互结合,相互借鉴,在融汇提高中保护。
2、牛儿灯的表现与传播形式要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当下,以数字化技术带动的信息传播广泛而深远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顺利传承需要其重新与人们的生活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②。在这样的背景下,动漫、游戏、VR漫游、数字媒体也应该成为牛儿灯表现与传播的新选项。数字技术带来的新体验,如时尚化、交互性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牛儿灯的表现形式,更是让年轻人接纳传统文化的新途径,而数字媒介则更能提升信息传播的效率和覆盖的广度并实现“圈层化”的精准推送。
3、改变单一的发展模式,构建宽广的发展平台。天全牛儿灯自完成非遗认定进入“非遗后时代”③以来,其保护与发展的途径高度依赖于“政府搭台非遗唱戏”,单一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牛儿灯的发展。地方政府应充分调动包含教育、文艺、体育、旅游、产业投资、学者、传承人和当地社区的积极性,搭建宽广的舞台,多维度培育提升,增强活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的非遗保护体系”④,直至减少对政府的依赖。
(三)传承发展面临人才困境。在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天全农村的经济结构早已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文化生活和审美倾向也紧随着时代发生了改变,在当代社会农耕时代的演艺节目已不再是乡村文化舞台上的主流。在此背景下牛儿灯后继传承人的培养也正面临着困境,高云超向我们诉苦说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学,正如安学斌所说“有些传统技艺对学习者要求较高,如艺术天赋、高难技术、长时间学习、成本较大、收效周期长等,导致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⑤。要吸引年轻人传承牛儿灯技艺,一方面,地方政府作为非遗保护的主体,要搭建好有利于年轻人发展的创业平台,提升其积极性。另一方面,年轻人追求时尚和潮流,突破陈旧观念创新成长,固然符合他们的成长理念,但是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也要树立正确的非遗保护与发展的观念,坚持文化自信,将传统转化为时尚、将民俗转化为资源、创新创业发展不也是年轻人应有的担当和成长的机遇吗?
结语
天全牛儿灯历史悠久、结构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曾经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元宵灯舞,其文化的本真性属于“闹春”“祈福”的吉庆类民俗,无论是对传统的“守正”还是对发展的“创新”,它都是属于可以进行积极推广的非遗类型。天全牛儿灯至今仍保留着古朴的色彩,其背后关联的大量民俗文化信息,不仅对构建完整的牛儿灯文化体系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川藏茶马古道的民俗文化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天全牛儿灯传承人高云超承袭了家族表演四灯的衣钵,他不仅是天全牛儿灯而且也是天全龙灯、狮子灯、花灯这些文化现象的携带者和传承者。
我们期待在全社会和当地政府以及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让古老的天全牛儿灯在传统优秀文化大家族中再现勃勃的生机,在国家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作为重要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天全牛儿灯能再次登上时代的舞台,为丰富地方精神文化生活、为建设美丽乡村舞动新的辉煌。
注释:
①赵云,燕海鸣.海上丝绸之路:一个文化遗产概念的知识生产[J].故宫博物院院刊,2021,11.
②陈少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14.
③牛光夏.“非遗后时代”传统民俗的生存语境与整合传播[J].民俗研究,2020,(02).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召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
⑤安学斌.21世纪前2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理念、实践与经验[J].民俗研究,20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