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中国扬琴伴奏艺术形态初探论文

中国扬琴伴奏艺术形态初探论文

6

2024-11-21 13:59:07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扬琴起源于中东地区的波斯等国,后传入土耳其、匈牙利等国,并逐渐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与使用。扬琴是一种既具世界性又具民族性的大众化乐器,其流行区域广泛且式样繁多。本文主要针对中国扬琴的艺术形态进行探究。

  扬琴起源于中东地区的波斯等国,后传入土耳其、匈牙利等国,并逐渐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与使用。扬琴是一种既具世界性又具民族性的大众化乐器,其流行区域广泛且式样繁多。本文主要针对中国扬琴的艺术形态进行探究。

image.png

  一、中国扬琴伴奏溯源

  中国有关扬琴的最早图文记载见于《冲绳与中国艺能》一书,该书由琉球人喜名盛昭所著,在其附录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演员们身着明朝服饰,手持琴竹,在演唱中使用扬琴伴奏的场景,这说明明末清初时扬琴已传入中国,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图片中显示的这种演绎形式也为日后扬琴用于曲艺和地方戏的伴奏埋下了伏笔。

  经多方考证,早期的扬琴主要是为山东琴书、贵州文琴、越剧、吕剧等地方戏曲和曲艺伴奏。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的扬琴艺术在广大扬琴工作者的努力和推动下,出现了更加繁荣发展的新局面,无论是从乐器改革、理论研究、作品创作、演奏技法创新方面,还是在演奏形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模式的规范化等方面,扬琴都有很大的变革。扬琴不仅是一种音域宽广、音色悦耳的独奏乐器,还是一种多功能的伴奏乐器,同时,其在民族管弦乐团、民族室内乐团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二、中国扬琴的流派

  目前,我国扬琴主要分为四个流派:广东音乐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和东北扬琴。这些流派都有自己的演奏特点及演奏技巧,风格迥异,个性鲜明。

image.png

  广东音乐扬琴具有浓厚的广东音乐文化色彩,这种色彩不仅体现在其音乐风格上,还体现在其独特的演奏技法和加花手法上。例如,“冒头”是广东音乐扬琴演奏中独有的一种修饰手法,指在乐句的旋律音出现之前,先行演奏一个或若干过渡音,这样可以使旋律听起来更加丰富。“加花”是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中常用的一种修饰旋律的技巧,它是演奏者对旋律进行二次创作的方式。广东音乐扬琴的加花密且勤,演奏者会根据现场环境和效果临时增加加花内容,使得每次的加花各不相同,在听觉上带给观众新的体验。

  江南丝竹扬琴与江南丝竹这一乐种紧密相连,早在道光年间的《嘉兴府志》中就有记载:“变吴越佳音,集弦索精粹,江南有丝竹者也。”由此可见,江南丝竹音乐由来已久,其曲调朴素简单,可塑性强,有翻高翻低的变奏手法,也有分分合合的声部交错,演奏时起伏有致,主次分明,令观众百听不厌。其旋律抒情,曲调婉转,风格清新,既彰显了江南人民朴实、勤劳的性格特点,也体现了该地区山清水秀、含蓄内敛的风土人情。江南丝竹扬琴低音浑厚、高音清脆明亮,可主奏,也可伴奏,可与各种丝竹乐器音响相互包容,这些特点拓展了其新的演奏技法,如反竹、八度齐竹、顿音等,它们与江南丝竹音乐相结合,不仅丰富了音色,还使音乐更加柔美、富有韵味。

  四川扬琴乐曲的创作和改编大多数是基于四川琴书中的曲牌和伴奏时所使用的过门音乐。为了加强音响效果,四川扬琴乐曲还创造性地使用了“浪竹”“咕噜音”等演奏技法,这使得四川扬琴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魅力和浓郁的地方色彩。作为巴蜀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四川扬琴的改良与创新体现在,第一,结构上不再拘泥于传统,而是在传统音乐形态的基础上大胆吸收了现代音乐的曲式结构;第二,在内容、伴奏和表演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充

  分发挥想象力,进一步提升了扬琴的表现力,并开创了全新的扬琴表演形式;第三,在配器、结构上进行了合理调配,改良了演出服饰;第四,在剧本与素材上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扬琴的音乐语汇,以适应新文化艺术市场的需求。四川扬琴作为蜀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民间、民俗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对推动扬琴流派和曲艺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吴瑕是来自四川省曲艺团的优秀青年演员,其凭借《贵妃醉酒》在2010年获得了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两年后,由四川省曲协和省曲艺研究院选送的四川扬琴作品《情怀》荣获了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这些奖项是对四川扬琴发展成果的肯定,鼓励了更多年轻的扬琴演奏者不断开拓进取,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艺,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四川扬琴的发展与繁荣。

  东北扬琴流派与辽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辽南皮影戏有着深厚的联系。辽南皮影戏最早出现于盖县,而四胡和扬琴是其主要的伴奏乐器。表演者通常兼具演奏和演唱的双重身份,以明亮、高亢的唱腔讲述故事。这种表演形式为东北扬琴艺术形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土壤。经过漫长的岁月,先辈艺术家在扬琴与辽南皮影戏紧密结合的艺术实践中,创造出了独特的东北扬琴艺术形态。

  赵殿学,东北扬琴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擅长扬琴、四胡、笛子等乐器。为了丰富东北扬琴的演奏技法,赵殿学将古筝的压弦技巧巧妙地运用到了扬琴的演奏中,此外,他还创新性地提出了上下滑弹等演奏技巧,为东北扬琴流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沂甫,赵殿学的学生,涉猎多种乐器,如扬琴、胡琴、洞箫等。他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继承并发展了东北扬琴的演奏技法,不仅出版了多部教材,还从理论上总结了扬琴演奏的八大技法——弹、轮、颤、滑、点、拨、揉、勾,并将其记载于自己编著的书籍中。

  为了丰富扬琴的演奏效果,几代东北扬琴人对扬琴进行了多次改良。其中,谷成忠研发的多功能电声扬琴荣获了包括日内瓦国际博览会金奖在内的多项大奖。这款扬琴与常规的402型号扬琴大小一致,但在琴码最下方增加了六根琴弦,类似于吉他的形状。现在的多功能新型电声扬琴在此基础上缩小了体积,更加便于演奏。除谷成忠外,陈捷发明的锣鼓扬琴也十分具有中国特色。它的形制同样与402型号扬琴相同,但在琴体下方安装了中国传统的打击乐器,如锣、鼓、镲等,在演奏过程中通过用绳子牵引、用手指拉拽来触发打击乐器以使其发出声音。这些先辈艺术家的努力大大丰富了扬琴作为伴奏乐器的艺术形态,彰显出了扬琴的多面性,为这一乐器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三、扬琴与伴奏

  杰出的音乐作品不仅能为人们带来听觉上的享受,还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优秀的音乐作品是倾注了作曲家心血的创作成果,这些作品作为艺术媒介,承载了音乐所需的各种基本要素,比如构成优美旋律所需的音高、节奏、节拍等,再比如乐器与乐器间不同音乐线条的交错所产生的和声效果等。这些元素的巧妙组合,形成了多样化的音乐表演形式。扬琴作为伴奏乐器,在与其他乐器的交融中可以呈现出丰富的音响效果。即使其成为独奏乐器后,也始终体现着伴奏的特点。几代扬琴人对扬琴在结构、技法、作品上的探索与革新,使扬琴的优势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为其成为杰出的伴奏乐器奠定了基础。

  扬琴演奏的最终目的是传达音乐之美。声乐作品用歌词讲述情节,器乐作品通过曲调来塑造形象、表达某种情感,并为听众带来美的体验。优秀的演奏者不能仅是机械地展开训练,或是沉闷地摆动手腕击弦,而需培养自己对音乐的敏感度,使自己能够感知音乐线条,对乐曲形象和意境形成正确的理解,对各段强弱快慢的变化及高潮的布局有精确的设计,明确乐句与乐段的划分,精准掌握触弦方式以及手臂的伸缩和颈、肩、臂、腕、指之间的协调性。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还需注重音质与音色的表现,做到弱而不虚,强而不燥,同时也要把握手腕摆动的高度以及抬起和落下的时机,这些都影响着声音的颗粒感与穿透力。扬琴表演艺术千变万化,每位演奏者在尊重原作曲家意图的同时都会融入自身情感,这被称为“二度创作”。同一首作品由不同的人来演奏所呈现出的效果也不尽相同,这正是伴奏艺术的魅力所在。音乐之美的根本在于声音之美,所有能展现音乐艺术情感的手段都应通过声音来呈现,因此,在声音方面下功夫,是每位演奏者的必修课。

  除此之外,伴奏声部与主奏声部间的协调一致也非常重要,这种一致性主要体现在演奏速度与力度方面。伴奏作品与独奏曲不同,演奏者应充分考虑主奏的优势,力求将主奏优势最大化,而非过分展示个人技巧。有些人倾向于快速演奏,以突显自身技艺,但这种方式可能会导致伴奏与主奏声部的脱离,甚至发生冲突,影响演出效果。还有些人鉴于扬琴音量大的特点,在伴奏的过程中不仅不加控制,反而加大力度突出自己,使伴奏音量远高过主奏音量,忽略了最基本的音量平衡原则。此外,音量控制是对音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表现的重要方式,同样的一首作品,有些人演奏得平淡无奇,有些人却能演奏得生动感人,这其中的差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力度变化的掌握。演奏者可以通过对音符的控制传达情感和意图,清晰展现声部层次感,这与其自身的乐感、音乐修养等因素密切相关。另外,作为伴奏声部的演奏者,具备高精密度的听觉也非常重要。伴奏声部的演奏者不仅需要聆听自己所演奏声音的状态,还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不同的演出场所和环境中都能够第一时间构建出适应演出需求的音响效果,这不仅要求演奏者要随时调整其与主奏之间的关系,还要及时权衡演出的整体音响效果。因此,优秀的伴奏不仅可以衬托主奏,还可以使音乐升华,更好地表达音乐情感,为作品锦上添花。

  综上所述,扬琴历史悠久、传承深远、分布广泛、种类多样。通过梳理其发展历程可知,中国传统音乐赋予了扬琴深厚的底蕴,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如中国民歌、戏曲、曲艺等,由此创造、改编和重新诠释了许多深受大众喜爱的扬琴作品。这些作品既凸显了家国情怀,又肩负着使命担当,融合了多种乐器的演奏技巧,不断地在创新发展。同时,它们还以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风格打造出了独具一格的文化艺术形态,使扬琴艺术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符号。近年来,扬琴伴奏已成为各音乐院校的教学与实践课程,专业的扬琴教学系统规范了扬琴伴奏所需的技能与方法,为扬琴伴奏艺术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日后的艺术实践提供了支撑。作为伴奏乐器的扬琴,其艺术形态始终在创新与变革中不断精进,而这种不断的精进又为扬琴自身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