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时期钢琴曲演奏中的音色塑造技巧论文

2024-11-15 17:30:55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钢琴艺术的发展历程已经有三百年之久,先后经历了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等发展时期。其中,浪漫主义时期衍生出了大量优质音乐作品,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强调个性、注重情感表达、音乐题材丰富、音乐形式多变。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会灵活应用多样化的音色塑造技巧,以此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本文首先分析浪漫主义时期钢琴曲演奏的个性特点以及钢琴演奏触键方式的重要性,其次以《第一钢琴叙事曲》为例,几个方面深入解析浪漫主义时期钢琴曲演奏中的音色塑造技巧,以供参考。
摘要:钢琴艺术的发展历程已经有三百年之久,先后经历了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等发展时期。其中,浪漫主义时期衍生出了大量优质音乐作品,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强调个性、注重情感表达、音乐题材丰富、音乐形式多变。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会灵活应用多样化的音色塑造技巧,以此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本文首先分析浪漫主义时期钢琴曲演奏的个性特点以及钢琴演奏触键方式的重要性,其次以《第一钢琴叙事曲》为例,几个方面深入解析浪漫主义时期钢琴曲演奏中的音色塑造技巧,以供参考。
关键词:浪漫主义时期钢琴曲;演奏;音色塑造
在浪漫主义时期,钢琴曲演奏的音色塑造技巧变得丰富起来,包括连奏技巧、多层次音色、力度控制、速度控制、触键面积调整等,不同技巧所塑造出的音色效果都是截然不同的,通过多元音色塑造技巧的灵活应用,有助于营造出富有歌唱性的音乐效果,让声音如呼吸一般有起有伏、有快有慢,确保每一个音色都承载着情感,进而极大增强了作品本身的艺术表现力,这也是浪漫主义时期钢琴曲演奏的艺术价值体现。
一、浪漫主义时期钢琴曲演奏的个性特点
(一)热情洋溢,无拘无束
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曲,在演奏的过程中每一次触键都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无拘无束,在保留应有格调的基础上,直接地把内心情感充分抒发出来,热情洋溢的演奏给听者带来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受到社会生产方式变革、文化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先进理念融入艺术创作领域,特别是音乐和文学,在浪漫主义时期受新理念的影响最为显著,呈现出迅猛发展趋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一现象也最终成就了钢琴演奏热情洋溢、无拘无束的演奏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就是弗朗茨·李斯特,他在演奏钢琴曲时倾向于应用单音反复轮指、快速重复音阶、远距离音程跳跃等技巧,勇于表达活力绽放、热情飞扬的情绪,把浪漫主义时期钢琴曲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精神力量借助音色和节奏生动地表达出来。
(二)优雅细腻,深沉惆怅
浪漫主义时期钢琴曲演奏强调优雅适度,不仅关注情感深度,同时也注重均衡感和分寸感,以清澈优雅、细腻精确为美。浪漫主义乐派的发展继承了维也纳古典主义的演奏经验,很多钢琴演奏者在创新创作的过程中,通常会融入一些古典主义乐派的元素,让作品呈现出细腻含蓄的演奏特点,再加上演奏者自身对生命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的表达,赋予了钢琴演奏艺术深刻内涵,让其焕发出勃勃生命力。肖邦就是优雅细腻演奏个性的代表人物,但是从他的演奏中也可以感受到活泼、率真、激情的风格,与优雅细腻的风格完美融合,让肖邦钢琴曲演奏的个人色彩更加鲜明。
(三)奔放自由,富有诗意
浪漫主义是社会思潮的产物,强调个人独立和自由,浪漫主义的本质是不确定性,不需要随性取材、完全精确,只是跟着感觉走即可。也正因为如此,很多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者开始以人本思想为导向进行作品创作,他们致力于借助旋律和节奏歌颂自由,把艺术与自然进行了有机结合,并着重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将对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深刻反思尽数融入创作中。罗伯特·舒曼认为,钢琴曲演奏应该不拘一格,突出敏锐、灵巧的音色变化,以一种充满诗意的幻想来表达自身的个性特征、情感经历,再加上舒曼本人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所以作品整体既有奔放热情、幻想诗意,又不乏天真童趣,让钢琴曲演奏作品感染力更强,彰显出浪漫主义钢琴曲演奏的风格。
二、钢琴演奏触键方式的重要性
(一)影响音色塑造效果
在钢琴演奏艺术中,触键方式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决定着音色塑造、音量呈现、情感传达、听觉感受,与日常说话类似,语气的抑扬顿挫都会影响着意识表达和营造意境。从触键部位而言,每一位演奏者习惯的触键部位都是不同的,部分演奏者倾向于由大臂、肩膀来带动手腕,将上肢力量集中到手指部位;部分演奏者则习惯借助腰腹部发力,或者借助全身力量进行演奏,由于演奏方式不同,最终所呈现出的音色塑造效果自然也会有所差异。从触键行为而言,影响音色塑造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力度、速度以及角度,同时高抬指贴键法、低抬指下键法、抬指慢下键等触键形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音色的呈现层次。总结来说,在钢琴曲演奏的过程中,为了做到准确表达主旨、生动传达情感、塑造立体形象,更好地引发听众情感共鸣,对音色塑造技巧展开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影响音色的触键因素
1、触键面积。在钢琴曲演奏过程中,对音色塑造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触键面积,演奏者需要根据音色效果的塑造需求,灵活地调整手指接触琴键的面积,依托手指指面与琴键的接触完成发声。根据物理学原理,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手指与琴键之间的接触面积越小,则琴键所受到的压力越大,倘若想要呈现尖锐、清脆且富有颗粒度的音色,那么就要尽量减小指面与琴键的接触面积;相反,如果想要呈现轻柔、悠远的音色,此时就需要适当增加指面与琴键的接触面积。以指面触键为例,从手指第二关键以下与琴键呈锐角,如此触键有助于塑造出柔和细腻的音色,且音色几乎不会有“音头”的存在。以《森林的呼唤》为例,此乐曲的引子部分主要营造了清晨宁静的森林环境,要求演奏者利用手指指腹部位进行触键,通过增加触键面积保证音色的柔和性。进入到正式旋律时,则要及时调整触键方式,利用手指第一关节以贴键法进行触键,通过手指水平向前或者向后的动作深按琴键,使音色具有柔美性的同时,又不乏穿透力。
2、触键速度。触键速度对音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强弱方面,通常情况下,触键速度的快慢与声音力度强弱是成正比的,而且触键速度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声音的音质、明暗、颗粒度以及连贯性。此外,触键速度与演奏者手指部位的弹奏力度存在着密切关联,若要表现响亮的音色,弹奏的过程中就要适当加大力度,以手腕带动手指,让更多的力量集中在手指,或者通过调整用力部位,有效加快手指触键的整体速度。此种现象的原理在于,钢琴的榔头受到快速触键的影响,击弦时间也会变短,使得琴弦的基音振幅大幅度提升,此时钢琴
所发出泛音将有所增多,使音色变得清脆明亮[6]。以肖邦《革命练习曲》为例,在演奏该曲目的过程中,要求左手快速触键,让自己的手指能够有清晰明确的触感,当下键时为了提升速度,要尽量减小指面与琴键的接触面,通过抓紧指尖的方式使声音的呈现更加集中,同时手腕要做到放松而不松懈,如此才能保证音色足够明亮,突出音色的动感性特点。当然,如果要呈现柔和舒缓的声音,在触键就要适当地把手指速度放慢,通过降低基因振幅和泛音色,让声音如流水般自然流出,赋予作品较强的音乐表现力。
3、触键深度。触键深浅决定着音色的音响效果,在触键深的情况下,所呈现的音色通常是丰满浑厚的,反之则会让音色变得虚无缥缈。此外,即使是在同一乐句呢诶,触键深度要求也不会完全相同,特别是重要音、强调音、旋律高点音,弹奏时需要着重加大手指的触键深度,在轻弱音、时值偏短音、收尾音上则没有加重触键的必要,只需要轻弹即可。在一些华彩乐句中,一般会包含很多快速音流,在弹奏时切忌过度下压琴键,触键时要尽量浅、轻,如此才能保证声音的弹性和透明性。对于史诗性风格的钢琴曲目,考虑到乐句的旋律悠长、气息连贯、音色厚重,演奏者需要再把自己的手掌完全打开,双手手指保持在放平状态,利用指腹部位进行触键,在贴到琴键后缓慢下推琴键,做到少用力、深触键,避免破坏原作的情感表达。以《二十四首前奏曲于赋格》为例,在演奏第一首前奏曲的过程中,演奏者需要有意识地把力量集中在手指前端,小面积地进行触键,同时把手腕适当抬起,目的在于让手指在接触到琴键后放松手臂,以便于放下力量、浅触键,以此来增加泛音音色,突出声音的挺拔感。
4、触键方向。触键方向对声音性质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手指从不同角度进行触键,形成的音色是多种多样,因此演奏者为了塑造差异化音色,会倾向于调整触键方向及方式。以指尖内勾为例,只要下键、起键的速度足够快,有助于突出声音的弹性,这种触键方式非常适用于弹奏连续跳音。此外,采取由内及外和由外及内的触键方式,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对音色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以《粗野的快板》为例,此首乐曲情绪十分慷慨激昂,在演奏的过程中可以把钢琴视为打击乐器,做到结实触键、快速触键、垂直发力,通过手指对琴键的强烈敲击,塑造粗犷有力的音乐形象,通过拓展音色彰显钢琴曲作品的原始与现代结合的风格特点。
三、以《第一钢琴叙事曲》为例解析浪漫主义时期钢琴曲演奏中的音色塑造技巧
(一)歌唱性旋律
在钢琴曲《第一钢琴叙事曲》中,其中包含着大量歌唱性旋律乐句,比如68-81小节,这段副部主题通过旋律创造,把歌唱性的优美和谐音质充分展现出来,在明朗悠长、动人温和的音色中塑造出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需要巧妙处理旋律,在乐句与乐句的连接处做适当停留,切忌一刻不停地演奏,让如同人的呼吸一般有起有伏、有快有慢,确保每一个音色都承载着情感。在旋律开始之前,由手腕带动手指轻轻抬起,以指腹进行触键,触键面积越大则音色会更柔和,在旋律进行时,把手指力量集中在第一关节,通过向前或者向后水平移动,快速按下琴键,随着旋律进入高点,此时要把手指适当抬起,为接下来的按键做好动作准备。在演奏第106小节时,此段旋律具有力度强劲、低音厚重的基本特点,而且包含很多高音柱式和弦,为了呈现气宇轩昂、朝气蓬勃的音乐气质,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一定要协同调动肩膀、手臂、手腕以及手指,特别是和弦,在下弹之前要稍微抬高手腕,下弹时再把手腕落下,借助手腕下落的这一过程让力量充分下达,集中到手指,配合手指的大幅度打开动作,使旋律声部的音色更加浑厚、饱满、圆润。
值得关注的一点在于,在进行此段旋律的演奏练习时,不能把全身力量过度集中在和弦弹奏上,这样会让和弦形成敲击般的音色效果,大大削弱了音乐的歌唱性。尽管《第一钢琴叙事曲》庞大的和声织体展现了一种英雄气概,最后的爆发是悲剧性的热潮,但是副部具有抒情性特点,如果过度提高音量将会起到反效果,产生的音色让人感到焦躁不安。装饰音处理也是因素塑造的关键环节,形式多样的装饰音在肖邦作品中十分常见,与古典时期钢琴曲的装饰音存在一定差异,肖邦作品中的装饰音一般都是与旋律音融合在一起,主要起到变换旋律的作用,在实际演奏时,由手臂带动手掌抬起,然后把力集中在手指,通过手指轻巧触键自然而然地发出声音。
(二)和声与伴奏
在《第一钢琴叙事曲》的伴奏中,伴奏织体、和声的应用十分巧妙,把二者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出来。诸如莫扎特、海顿等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在创作钢琴曲时虽然会在伴奏的基础上加入声部,但声部基本是为旋律而服务的,声部整体的表现力并不强。浪漫主义时期钢琴曲则截然不同,每个音都是栩栩如生的存在,伴奏织体既可以很好地修饰旋律,织体本身也具备歌唱性,同步弹奏伴奏声部和旋律声部,有助于带给听者美的听觉感受。《第一钢琴叙事曲》中的伴奏织体与和声的形式并不完全统一,在演奏时需要着重呈现上方旋律声部的歌唱性,在此基础上右手兼顾伴奏和弦、旋律声部,控制好两种音色,确保二者的音响保持在平衡状态,弹奏旋律声部的手指需要略微抬起,控制好下键速度,切忌速度过快,一定要手指在水平动作中自然地把琴键按到底,通过正确应用指法让旋律连绵不绝地流出。右手在弹奏伴奏和弦时,要有意识地与左手单音进行结合,尽量减少手指抬起的频率或者不要抬起,利用平整的指面均匀且放松地完成弹奏,如此才能把旋律声部、伴奏声部清楚地区分开来。
《第一钢琴叙事曲》一共出现三次副部主题,首次出现是在第68-81小节,此段音乐的旋律材料相对单一,主要起到对位作用,但是左手伴奏旋律诗意性非常浓郁,在演奏这段主调音乐时,需要从音乐性视角出发对右手主声部进行设计,同时着重关注左手伴奏旋律走向。上述演奏过程需要频繁地变化左手和右手,意味着在踏板配合上要尽量细致,不仅要保证色彩的丰富性、和声的和谐性,同时也要与右手旋律相呼应。在曲目的第106-126小节,第二次出现了副主题,肖邦在演奏此部分主要用左手进行和弦伴奏,但是左手属于低音区,且集中在副主题每小节的强拍上,进而让演奏出的旋律线条变得更加清晰,呈现出深沉有力的声音,在弹奏与八度对应的和弦过程中要尽量轻柔,确保与低音八度的音色形成鲜明对比,在左手大拇指位于和弦最高声部的情况下,此时需要对音色进行合理的强弱处理。第106-126小节的和弦伴奏音形具有显著的阶梯特点,针对上行音形需要采取由弱及强的处理策略,下行音形则恰恰相反,要通过由强及弱的策略加以处理,同时注意控制左手的弹奏力度,更好地衬托右手旋律。第三层出现副主题是在曲目的第166小节,肖邦在演奏此段伴和弦时,选择了分解和弦的方式,让和弦形成以六连音组成的琶音,在演奏时为了营造氛围,促进情感抒发,一定要密切关注上行、下行琵音的旋律走向,且左手触键力度根据右手旋律的变化而灵活地做出调整。
(三)戏剧性音乐对比
从结构层面来说,《第一钢琴叙述曲》具有显著的戏剧性特点,在演奏该曲目时不仅要正确地应用指法,以便于呈现出歌唱性旋律,同时还需要在手指技巧的加持下,将多个主题之间存在的冲突完美地呈现出来,让听者透过因素可以切实感受到情绪的递进。曲目从最初的抒情性转入悲剧性,在演奏时必须把这种结构特点凸显出来,在开头位置一共设置了七个缓慢的小节,主要起到引子作用,前四个小节在演奏时要高高抬起大臂,以便于在敲击琴键时把力量集中在指尖,使音色清楚而浑厚,进入到第五到七小节,需要做好向主部过渡的准备,所以音色要尽量柔和,弹奏时采取贴键法进行触键。
呈示部中的主部主题、副部主题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冲突,其中主部音乐、副部音乐所塑造的英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个性,必须用心体会音乐状态,力求让英雄形象栩栩如生。在旋律表现方面,主部通常是采取对话形式,由多个短句共同组成,副部的旋律则不同,以长线条乐句居多,在实际演奏时为了更好地塑造音色,需要借助手臂带动手腕完成乐句划分,36-67小节主要起到连接主部和副部的作用,与之前的情绪相比,开始是以平静情绪为主,后来受到旋律下行的影响,音乐情绪呈高涨趋势;在第40小节,肖邦在曲谱上分别用表情符号进行了标注,代表激烈的、焦急的,强调演奏时要突出节奏手法的综合应用,把音乐情绪调动起来,借助手指控制促进情绪的递进变化。在切分节奏上,一般集中在第一拍和第四拍,在进行音色处理时要突出与弱拍音色的差异。进入到第45小节,音乐的情绪开始变得波澜起伏,弹奏时要采取贴键法,敏捷地用指尖弹奏琶音,增加音色的通透性和清澈性,左右则根据节奏变化灵活地转换力度,大约经历10个小节后,声音会一点点地恢复到平静状态。
展开部是悲剧性情绪的初始部分,尽管其中融入了很多呈示部的音乐素材,但是在表现形式上却与之存在较大差异。在演奏展开部的过程中,演奏者不仅要着重关注情绪转换,还应当有意识地控制音色、调整力度,尤其要注意的是主部主题、副部主题,这两段音乐的情绪从紧张转变为对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念,从94小节开始就要下调音量,在低声部持续地进行低音演奏,展现出惶恐不安的情绪,且这种情绪要跟随音乐发展而不断地向上递进。到了第103-105小节,在弹奏时要把力量集中在手指尖,使下键有力度、有速度,避免影响到副部主题的呈现。在第126-165小节,此段乐句的情绪十分紧张激昂,此时右手一定要始终保持自然的手形,快速地触键,让音符在手指尖快速顺畅地流动,而且力量要一直集中在弹奏手指上,每次触键都要把手指轻微抬起,之后借助向下的冲击力触键,确保呈现的音色轻巧、明亮、通透。
结语
综上所述,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曲继承了古典音乐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感,强调借助节奏和旋律抒发主观情感,蕴含着深厚的美学价值。也正因为如此,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曲在问世后便受到人们的普遍青睐,即使经过多年发展依旧长演不衰。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曲演奏具有热情洋溢、优雅细腻、奔放自由的基本特点,而且不论是和声还是曲式的变化都十分丰富,特别是曲目中蕴含的充满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反映着深刻的哲理。在实际演奏过程中,为了完美呈现原作的风格、情感、内涵,一定要学会塑造音色,充分掌握影响音色塑造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深入解析钢琴曲,并通过控制触键面积、触键方向、触键深度、触键速度,努力塑造出生动的音乐形象,把浪漫主义时期钢琴曲的音乐内涵和思想情感完美呈现给听众,为他们带来一场听觉盛宴。
参考文献:
[1]张宁.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演奏个性及艺术色彩研究[J].名家名作,2022,(19):98-100.
[2]杜泳锦.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美学特征分析[J].作家天地,2022,(23):168-170.
[3]王苗欣.探讨舒伯特钢琴曲的演奏风格和艺术价值[J].明日风尚,2022,(08):49-52.
[4]王德义.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曲创作与演奏探析——以肖邦《降E大调夜曲Op.9No.2》为例[J].大观(论坛),2021,(10):167-168.
[5]向耀莉.浪漫启幕下的摇曳——韦伯钢琴曲《邀舞》的音乐风格和艺术价值探究[J].艺术评鉴,2019,(24):1-3+14.
[6]杨东旭.舒曼钢琴理论中浪漫主义文学研究[J].牡丹,2019,(05):114-116.
[7]祝琪.肖邦钢琴作品抒情性旋律的演奏技能分析[J].戏剧之家,2018,(24):35-36.
[8]贾超.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曲创作与演奏研究——以肖邦夜曲为例[J].大连大学学报,2018,39(05):81-83.
[9]韩爽.舒曼钢琴曲《蝴蝶》的浪漫主义风格研究[J].黄河之声,2018,(12):36-37.
[10]姚岚.浪漫主义时期钢琴演奏技法与钢琴曲的发展与演进[J].明日风尚,2018,(06):146+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