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行紫旻的创作风格及合唱作品《云中》的指挥艺术处理论文

2024-11-14 11:03:14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潘行紫旻是中国新一代年轻作曲家的杰出代表之一,创作了一批体裁丰富且在国内传唱度非常高的作品。本文将以《云中》的创作技法为研究重点,从现代作曲技法中的调式调性、平行和弦、点状织体、带状织体、复合和声等方面进行分析。
摘要:潘行紫旻是中国新一代年轻作曲家的杰出代表之一,创作了一批体裁丰富且在国内传唱度非常高的作品。本文将以《云中》的创作技法为研究重点,从现代作曲技法中的调式调性、平行和弦、点状织体、带状织体、复合和声等方面进行分析。试图通过《云中》探讨潘行紫旻独特的个人创作风格,研究潘行紫旻是如何富有创造性地运用非传统的现代作曲技法,使音乐作品既优美动听又具有现代性。本文还将对该作品的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介绍,通过对作品和声材料的分析来描述作品中和声色彩的碰撞带来的“画面感”,最后探索关于该作品的二次创作及指挥语言。
关键词:个人创作风格;色彩化和声;画面感;指挥语言
一、作品创作的独特性
(一)合唱声部中的色彩化和声
1、平行和弦
平行和弦是指相同的或基本相同如大、小三度大音程或和弦的连续进行。“色彩性和声的典型手法,即非旋律声部按照一定的和弦结构,随旋律声部的走向作平行进行,将原来单线条的旋律‘加厚’,成为色彩化、和弦式的旋律。”[1]由于同一类音程或和弦的连续进行,既具有纵向的和声效果,又是横向的线性进行。这使平行的声部具有“声部层”或“和弦线”的意义。
18小节bass“我当”处由a小调主和弦(a-c-e)平行进行到19小节长音“啊”的降二级拿波里和弦(bb-d-f),加厚了单声部线条,长音的保持使得男高音声部呈上行走向的主旋律进行有了支撑,既有和声的意义,又有进行的作用。
20小节bass长音延续过来的拿波里和弦(bb-d-f)在保持两拍后大二度下行平移至第三拍的(ba-c-e)和弦,这种特殊的和声进行,在进行中不改变和弦结构形态,当中也没有独立的声部进行,完美地烘托出歌词“去向远方”的画面。
2、复合四、五度音程和声
复合四、五度音程和声的运用使作品形成了较复杂的和声块甚至和声场,营造出个性独特的,极具表现力的和声效果,促使音乐情绪与歌词内容紧密交融。如第30小节两个内声部Tenor2和Alto2(C-F、C-G);样的31小节(A-D、A-E);这样的和声场与作曲家内心那份空洞但又渴望解脱的情绪有一个很好地契合。
(二)钢琴声部的个性表现
听众和演唱者在欣赏及演绎潘行紫旻的作品时需要带着丰富的想象力。作曲家在创作时注重个人的内心情感,提倡自我表现,这与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及同时期的“新印象主义”美术都非常相似。《云中》钢琴声部的和声材料也非常丰富,运用了点状织体、带状织体构成的旋律带及泛调性下的复合和声等,营造出丰富的音乐画面感,使听众在欣赏乐曲时仿佛身临其境。
1、点状织体
点状织体和浪漫主义时期韦伯恩的“点描技法”既相似但也存在着区别。“点状织体”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极端的音程并置手法”。通常以短时值的音符出现在
作品中,并且与前后的旋律线条有着很大的反差,它的出现会给听众带来紧张感。“点描技法”是一种特殊的作曲技法,点描技法以音色旋律为原则,将音色观念进一步强化,以丰富变化的短时值的音高材料结合不同音色的快速变化,有效地达到了音色旋律所设想的目的。[2]由此看出,两者的区别在于点状织体在音乐的呈现上没有“点描技法”延续的时间长,覆盖的范围也没那么广,但是两者都能给音乐带来明显的“动机”和“主题”。构成点状织体和点描技法的每一个音,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更不是互无联系的,都是经过作曲家强有力的逻辑排列后才放置的。
作品中出现了两次的“点状织体”和声以二分音符和全音符的时值奏响了相隔五个音区的音程(C-e4)。当中运用了2拍、3拍、4拍这种间隔短的时值把音乐的动机呈现出来。在乐曲中这种极端的音程并置手法使得音乐的动机明显。潘行紫旻把钢琴的音区看成有着相近音色的不同乐器,给作品带来了空间感和立体感。在演奏力度上,以“f-mf-mp”表现出来,营造出一种渐行渐远,神秘的画面,与歌词形成完美的呼应。从谱面上看,这种织体虽然密度小,但在听觉上却是密度大的听觉效果。
2、“泛调性”下的带状织体旋律带
“泛调性”——它是建立在连续紧张,即一连串不协和音;这些不协和音也不断获得解决,只是每当旧的紧张得到缓和的时候,新的紧张又在开始起作用了。在音乐中仿佛根本没有不协和音,由于旋律的曲折性,所有不协和的音看起来好像已经有意识地被解决了——虽然解决本身立刻又成为新的不协和音,或者根本就没有解决。[3]纵观全曲,不难看出作曲家具有睿智的思想,以及他把握音乐的深厚功底及精湛的技术。在探索作曲家运用的调性思维时,发现作品显示了泛调性音乐的原则,这一原则在《云中》中显得非常清楚,作曲家对不协和音的运用,独特的构思,使音乐富有动力,让作品的音乐线条充满自由并始终推动着音乐的发展,精确表达出音乐的意境。
“带状织体旋律带”——无论是上行还是下行旋律展衍,横向还是纵向音程移位,都形成了相对长度与宽度的旋律带,而这条旋律带是充满弹性和柔韧性的,随着戏剧情节和唱词的转变而转变。[4]在作品中也有所涉及,它在作品中呈现出一种无调性的旋律形态。旋律还融合了复合和声的写作技法,丰富了整个和声的声场。
比如第56小节的纵向和弦(G-C、G-D)、57小节的(C-F、bA-D)、59小节的(C-F、C-G、bE-bA)都用了四、五度结合的复合和弦。作曲家将这些不协和和声音程叠置,并形成旋律带,使不协和性加强,统一的和声结构,使得伴奏音响更加饱满,结合歌词“至少可以在坠落前嗅满风的味道”,整个音乐感觉就与作者“消沉、失落”的情绪形成呼应。
第60小节~63小节也是用同样的和声结构形成一条不协和的旋律带。作品中的复合和弦当中还夹着二度的音程,如60小节的降E和D、61小节的降E和F,二度音程的加入使得旋律的不协和性加强。
这个乐段通过错综的调性、音量的多变,以及67小节处由自然音自然组合叠加形成的和弦带来的饱满的和声色彩使人感觉音意未尽。
二、合唱作品《云中》的指挥艺术处理与指挥语言运用
(一)指挥的艺术处理
1、排练的前期工作
在接触作品《云中》之前,由于本人有演唱过该作曲家的其他作品,所以对作曲家的创作风格有了大致的了解。本人清楚认识到,要把该作曲家的作品排好并且演绎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人做了以下案头工作:
(1)通过对作曲家进行访谈,深入地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剖析作曲在创作时的心理活动;
(2)划分作品的曲式结构;
(3)详细分析合唱声部及钢琴声部中丰富的色彩和声语言及非传统的调式调性;
(4)研究作品中节奏节拍出现微妙变化的目的,以及多变的速度力度带来的音乐效果;
(5)根据作曲家想要抒发的情绪,研究合唱团在演唱该作品时所需要的音色及咬字;
(6)结合“指挥语言”去给每一个乐段、乐句设计准确的指挥动作。
(7)将上述六个步骤在谱面上做详细的标记,对作品每个声部的音高、声部间的关系、每个纵向的和声织体,横向旋律的走向、每个表情记号、速度记号、钢琴伴奏的处理等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来,排练时便可以一目了然;
(8)在钢琴上弹作品各声部的音,找到重要的音、节奏还有力度,通过和声的连接来判断调式调性有没有变化;还可以加入钢琴伴奏,通过演唱每个声部去找到作品的旋律走向。
2、排练的后期处理
在完成“案头工作”后立马投入到合唱团的排练中去。一个完整的合唱排练过程需要有热身环节、呼吸训练、声音训练、分声部识谱、作品合排共5个环节。要培养一个综合素质能力强的合唱团离不开指挥的严谨和团员们的极力配合。这五个环节里,指挥需要对团员们作出以下要求:要求合唱团员在每一个训练环节里持有饱满的状态,专注的眼神,带着该作品所需要的情绪完成训练。
比如:眼睛不离开指挥的手,耳朵不只听自己的声部,内心要始终与作品的情绪挂钩
(1)热身环节
为了让合唱团员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作品表达的意境和画面,生动地感受自己此时此刻就在“云中”,本人在热身环节作了以下设计。用飞机“起飞、滑行、降落”的整个过程来引导合唱团员去想象不同的画面。比如:让合唱团员闭上双眼,手牵着手,身心放松地去想象自己现在就在飞机上,感受飞机“起飞”时的失重感;让他们用双手去轻推身边的团员,告诉他们在“滑行”时可能会遇到颠簸的气流;“滑行”过程还会出现星辰的微光,让他们睁开双眼;最后让合唱团员慢慢地蹲下,去想象飞机在“降落”。热身作为第一个环节虽然占用的时间不多,但能有效调动合唱团员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一些常规的伸展运动、扩胸运动、肩膀放松等动作进行热身,有助于团员们在兴奋的状态下投入到接下来的排练当中。
(2)呼吸训练
合唱团的呼吸训练是排练过程的重中之重。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呼吸练习:吸气时感受腹部向外扩张的感觉,肩膀必须往下沉;用手与腹部作对抗,过程可通过改变呼吸的速度来训练控制气息的能力;可简单结合元音进行练习。
(3)音色、咬字的要求
音色要求:作曲家希望合唱团在演绎《云中》时保持典型的西方合唱音色,在演唱和声性段落时不仅要清晰且要直接。指挥在排练时要精心揣摩作曲家意图,根据作品的风格设计合理的音色。作为指挥,既要关注纵向的和声效果又要关注横向的线性进行。在给合唱团排练这首作品时,指挥更重要的是要把合唱团音色的纯度给训练出来,只有音色的纯度有保证了,作品所需要的空间感才会体现出来。如第30至33小节的四个纵向织体,作曲家用了复合四度、复合五度的音程叠置以及二度叠置的写法,营造出一种“空旷”“空灵”的意境,此处需要指挥对合唱团音色的纯度进行磨炼。在练声环节,可以采用不带音高、保持高位置的练习“i”或“e”母音,身体朝向前方,声音往高处、远处像“抛物线”一样把母音说出来,在练习时要求合唱团员抬起笑肌肉,露出上牙齿,把注意力放在笑肌肉水平线以上,从而有效地达到声带的放松。在此基础上,还可增加不同节奏型,不同时值的练习从而提高合唱团员声音的表现力。
只有合唱团音色的纯度足够了,第32小节的长时值和弦的紧张度才得以很好地表现,尤其是演唱力度为“sf”的Soprano,此声部需要很足的爆发力和穿透力。
在解决了音色的纯度后,指挥还需要提高合唱团音色的融合度。如第35小节四个声部同时演唱时,要以主旋律声部即女高音声部的音色为参照对象,其他三个声部要向主旋律声部的音色靠拢,这样才能够使音色达到统一、协调。在“咬字”上,指挥要强调合唱团员要有字头。根据作品的情感需要,有些乐句需要演唱者加重语气的表达,为此务必要添加辅音的练习,从而突出字头,准确表达歌词的意境。
潘行紫旻的作品对合唱团员的音准要求很高,要求合唱团员在演唱作品时,准确把握其纵向的和声色彩,音与音之间的音程关系。如在练声时,根据作品《云中》出现多次的“二度叠置”音程、色彩性的和声音块、复合和弦等,可以摘取作品当中的特色音块,如复合四、五度的和声音程,各声部间可将其进行构唱从而把握作品的和声关系。在进行练习时可结合与该音相对应的歌词的韵,用相应的元音进行长音或变奏演唱,要求合唱团员在过程中要“弱唱”。
(4)音准的训练
分声部练习也是提高合唱团整体音准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在结束集体练声后,需要指挥在团里选出富有责任心且音乐素养较高的团员担任声部长,并带领该声部的同学进行谱面学习。分声部时要求声部长严格对待作品的每一个细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声部间解决了小问题才能保证合排时音准和节奏的稳定,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接下来指挥合排的效率。
3、排练的总结与反思
该作品的和声非常有特点,比如频繁出现的复合四、五度的和声结构。以下方案让合唱团员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和声关系:指挥可以把有涉及这些音的声部单独进行练习,或者把外(内)声部分别合在一起演唱,让团员们感受不同厚度的和声效果;四个声部合在一起时,把旋律声部比作是“飞机”,把和声声部比作是“云层”,去感受两者相互依存的感觉。进入到这个阶段,此时的合唱团员已对作品的音域和音色要求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但对于演唱潘行紫旻的作品来说,这显得远远不够。要演绎《云中》这首作品需要合唱团员们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指挥在合排之前不仅要跟团员们介绍该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的深刻含义,更要向团员们介绍作曲家独特的创作风格及思维。《云中》是一首富含意境的作品,在合排时,指挥要跟合唱团员强调塑造作品“画面感”的重要性。
(二)作品的指挥语言
1、指挥手势的大小代表作品的强弱关系
指挥采用大的手势作为预示,说明合唱团在演唱时要用强的力度,反之。一般来说,大的手势会动用到大臂和前臂;小的手势只会用到手腕和指尖。
(1)关于小手势的运用:
起唱力度是“p”或“mp”的乐句,指挥只需要用指尖来打主动拍;如:引子部分,描绘的画面是“飞机缓慢上升”。八分音符作为后半拍起拍的乐句,指挥可通过手腕带动指尖轻点;如:A乐段,最后的连接乐段第53小节处以及整个C乐段。当乐句平稳进行时,为切合“飞机在空中翱翔”的画面,手势依然要小,如:A1乐段和第一个连接乐段的第27小节处。
(2)关于大手势的运用:
力度为“f”“『”“sf”的乐句,指挥时要动到大臂。如钢琴声部出现了两次的“点状织体”和弦;B乐段第35小节四个声部一起进入的地方;44小节需要用到大臂带动前臂的力量。
2、指挥的眼神运用代表作品情绪的指向
由于作品呈现的“画面感”很强,想要把它明显地表现出来,指挥的眼神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比如:
(1)“明亮”的眼神代表着喜悦的心情:引子过后,Soprano声部要用到“15岁少女般”的音色来演唱,此时指挥要用“明亮”的眼神看向女高音声部,让该声部把“飞机穿透云层”时内心的喜悦表现出来;
(2)“犀利”的眼神代表着一种内心的空洞与孤独:在预示钢琴声部力度为“f”的“点状织体”时,指挥要用“犀利”的眼神望向钢琴伴奏,营造出内心的极致孤独;
(3)“迷离”的眼神代表着一种“消沉”的情绪:第16小节处,指挥要用“迷离”的眼神告诉合唱团员演唱时要表达渴望自由的心情,同时也带有忧伤;
(4)“灰暗”的眼神代表着内心充满了感慨:在尾声第67小节处,指挥要用“灰暗”的眼神,把“我曾在云中”那份“享受过自由以及拥有过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的感慨表现出来。
3、指挥的动作幅度影响合唱团声音的集中度
要想使合唱团的声音“集中”起来,指挥要注意合唱团在演唱以下三个地方时,动作幅度不能大,即双手打开的幅度不能大于自己的身体,并且放在合适的高度——胸以下腰以上。
(1)在乐句的尾音处;
(2)长时值的“哼鸣”,如作品的引子部分;
(3)合唱声部都没有出现旋律声部时,作品的第一个连接段(27小节至34小节处),或者旋律声部和和声声部都出现时,指挥不能只关注旋律声部的横向线条而忽略了和声声部的纵向音响。
指挥不仅是“手上的艺术”,很多时候指挥的眼神、肢体动作都影响着唱团对作品的演绎。指挥手势的大小代表作品强弱的关系;指挥的眼神运用代表着情绪的指向;指挥的动作幅度影响合唱团的声音集中度。著名指挥家杨鸿年先生说:“指挥合唱作品时,不单单只靠手来表达音乐,还需要指挥的眼睛、嘴、呼吸等,皆可传意达神”[5]每一个肢体动作、手上的每个技法都必须与作品的记号相匹配。“指挥技巧的熟练、准确、有效,犹如用另一种语言进行翻译,将内容表达得淋漓尽致。”[6]指挥要读懂作曲家的意图,把作曲家内心的真情实感通过自己的手与合唱团的合作来表现出来。《云中》的乐句起伏变化比较多,乐段间也很少有重复的音乐材料,根据作品的结构,指挥需要对每一个乐段、每一个乐句进行详细地剖析,找到最舒服的姿态以及能让合唱团员一目了然的手势。
本文所研究的年轻作曲家潘行紫旻,他所创作的作品符合当下这个大破大立、探索创新、五彩纷呈的新世纪,也为很多合唱爱好者在欣赏作品时带来很多的“新鲜感”。他注重色彩化的和声碰撞以及歌曲传达的独特意境。通过研究他的合唱作品《云中》,让我惊喜和意外的是,在一首作品里,原来人声可以如此的多变、合唱团的音色原来可以更加的年轻化、钢琴伴奏所担任的角色地位可以如此之重等等。潘行紫旻追求个性且自由的写作,大胆地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创作具有个人风格的音乐作品。潘行紫旻用他独特的创作手法来精确地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作曲家用他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来的作品音响效果虽然不如传统合唱作品般协和,但却能让听众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符合现代合唱爱好者的审美需求。演绎此首作品时,需要指挥和合唱团员都要有很丰富的想象力,在声音的要求上,对于合唱团员来说,需要有对声音很好的把控能力;对于指挥来说,则需要有很高的声音分辨能力。通过对这首作品的研究,让我清晰的认识到作为指挥,要不断地吸收新作品,不断地挑战自己。
参考文献
[1]赖菁菁,放弃对“稳定”的期待,打开合唱新世界的大门——评“第三届中国原创合唱新作品指挥研习班”之潘行紫旻新作[J].歌唱艺术,2019,(10).
[2]郑刚.音色旋律的发展与变异“踏板旋律”研究[J]中国音乐学,2011,(03):107.
[3]颜胤盛.叶小纲风格——《纳木错》创作技法分析[J].音乐创作,2011,(02).
[4]张雪锋,魏扬.男声合唱《海岛之歌》的无调性技法探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7,(02).
[5]赵琳.操千曲而后晓声——浅谈杨鸿年著《合唱训练学》-书[J].中国音乐,2015,(01).
[6]孙绮.和谐共融——记杨鸿年教授[J].歌唱艺术,201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