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蕴含的马克思文艺理论及现实启示论文

2024-11-08 13:38:56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 艺术文化是党和人民的关键领域,艺术文化战略性队伍也是党和人民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主导的艺术工作原则,着重强调了“艺术服务于谁”“如何服务”的问题。这一原则清晰定义了艺术是服务人民大众的,阐释了如何为广大人民奉献艺术,以及如何权衡艺术工作中普及和提高的关系等。
艺术文化是党和人民的关键领域,艺术文化战略性队伍也是党和人民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主导的艺术工作原则,着重强调了“艺术服务于谁”“如何服务”的问题。这一原则清晰定义了艺术是服务人民大众的,阐释了如何为广大人民奉献艺术,以及如何权衡艺术工作中普及和提高的关系等。
1942年5月2日至23日,毛泽东在延安主持了文艺座谈会,参与者众多。会议期间,他的发言对革命文艺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会后,他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该文章被视为他的重要作品,解答了当时文艺界的迫切问题。多年来,对《讲话》的研究成果丰富,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和学科进行了解读。然而,对于其中蕴含的马克思文艺思想的研究仍不充分,对其成因背景的研究也相对粗略。
顺时而为:《讲话》召开的历史背景
自1936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文化建设也从苏区文化向抗日文化转变,与此同时,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发生了变化。在抗日的洪流中,投身到抗日文化创造行列中的不同阶层和阶级的知识分子及文化都拥有了能够重合的政治空间。广泛的联合,必然使抗日文化内部呈现先进性高低不同的梯层结构。同时,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思想路线中所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
文艺界出现了许多问题。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成为革命的热土。众多追求进步的人们汇聚于此,投身于这场正义之战。延安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军事中心,更成为精神领地,吸引了众多文艺工作者和知识分子。然而,这些知识分子中,有些人仍受小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其观念亟待“改造”。延安文艺界在观念上也有偏差。部分人认为艺术高于政治,部分人担忧马克思列宁思想观影响创作,还有人在文艺批判中过分强调“揭示黑暗”,忽视光明。延安文艺界存在严重的宗派主义。各文艺团体虽多能协助抗战,但其间的知识分子因间隙而形成“小圈子”,将宗派情绪带入正常争论。党中央深感忧心,毛泽东决定采取行动。他投入大量时间调研,与文艺界人士广泛交流,了解问题所在。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上,正式决定召开文艺座谈会。
在延安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延安思想整风运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这次运动源于中国共产党内的路线斗争,旨在克服党员思想上的天然缺陷,如狭隘、盲从、宗派主义、个人主义等,并提高全党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和水平。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将影响整个党对先进文化的深入创造和发展。延安整风对全党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精神洗礼,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全党的共识。它清算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影响,纠正了照搬经典作家本本和苏联革命经验的错误倾向。同时,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形式主义文化选择倾向,如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的全盘吸收进行了反思。延安整风运动促进了全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学习和思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探索。通过整风运动,全党在思想上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和团结,为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延安思想整风运动是延安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逻辑节点,它使全党在思想上实现了深刻的转变和进步,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自五四运动以来,自由主义作为代表性的文化思潮融入中国,代表人物如胡适、朱自清、闻一多等。自由主义在强调科学和民主方面与中国共产党的观点相重合,属于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复杂文化现象时,需要克服党内部分同志对文化人的轻视、厌恶和猜疑,同时也要对不同立场和文化主张有所认识和保持明确态度。自由主义和马列主义都是五四精神的产物,而复古主义则反对新文化运动,维护封建专制和旧礼教、旧道德。这些不同的文化主张对中国共产党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造成了一定冲击。
以史为鉴:《讲话》蕴含的马克思文艺理论
《讲话》中的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将中国革命文艺运动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还是对马克思主义相关文艺思想的创造性运用。这种创新是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思想为延安时期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创新奠定了扎实理论基础,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指导。毛泽东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思想,为中国的文艺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艺工作以人民为立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无产阶级文化的群众性,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无产阶级文化旨在发动和组织群众,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革命实践,实现自我解放和社会进步。毛泽东在《讲话》中也明确指出,文艺工作者需秉承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深入了解并理解观众的心理感受,塑造出真正属于大众的艺术之作,为革命事业作出贡献。在革命根据地,工人、农民、士兵及革命干部是文艺作品的主听众,艺术家需要理解他们的情感和思想,创作出他们真正想要的艺术作品。无产阶级文化的核心是实践性,文艺工作者应该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理论,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革命实践。群众性是无产阶级文化的关键,文艺工作者应该发动和组织群众,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毛泽东和马克思的观点相呼应,都强调了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即通过实践性和群众性来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
所有的文化或文学艺术都属于特定的阶级。在当今社会,文化和艺术与阶级和政治紧密相连。工人阶级的文艺作为革命活动的一部分,反映了特定时期的需求,这与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观点相呼应,即每个划时代的体系都是因当时的需求而形成。文化和艺术不仅为艺术本身,还服务于阶级和政治目的。无产阶级的文艺作为革命运动的一部分,旨在满足当前的需求。每个时代的文学艺术都由当时的需求塑造,这些需求可能源于社会矛盾或冲突的解决。在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文学艺术作品被视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支柱。文学艺术因时代需求而产生,这些需求决定了它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文学艺术至关重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支持。
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成为“新世界观”的文化。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强调,只有依照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面貌改造党,才能真正改造世界。他希望艺术界朋友们意识到斗争的严峻,积极参与,实现全面发展,使团队在思想和组织上真正统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文化应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新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文化应是科学的、革命的、大众的,代表人民利益,为社会主义服务。它必须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相结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对资产阶级文化进行批判和斗争,对封建文化进行革命和改造。无产阶级文化的建设需要长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汲取营养和力量。我们必须坚定地秉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坚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建设无产阶级文化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遵守党的文艺路线和方针政策,保证文化的正确方向和顺利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意义的文化作品,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
实践导向:《讲话》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现实启示
《讲话》中的文艺思想是党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它强调文艺要服务于人民大众,体现人民的愿望和需求,同时要具有时代特征,反映社会进步的方向。这一思想经过百年发展,形成了以人民性、先进性和民族性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深入理解这一思想,有助于推动现代中国文艺领域的进步,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现代价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文艺在新时代的重要使命,即以人民为中心,创作鼓舞人心的优秀作品,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和大规模的文艺人才队伍,这凸显了文艺与人民的紧密关系以及在新时代的责任。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艺术创作中,我们必须坚守人民立场,将人民置于首位。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能真实描绘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心声,创作出具有时代感和地方特色的杰出作品。同时,文艺评论也要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深入了解人民的需求和喜好,以人民为中心进行评价,推动优秀作品脱颖而出。文艺理论研究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观念,关注民众需求和问题,为艺术创作和批评提供强大的理论基础。只有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将人民置于心中最尊贵之位,才能产出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杰出作品。同时,文艺评论和理论研究也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为人民做学问的观念,为文艺创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引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
抓住党对文艺创作的领导权。文艺不仅是情感表达,更是传达党的理论和价值观的关键媒介。党的组织领导在文艺领域具有核心作用,确保文艺始终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契合。制定党的文艺政策时,应既体现党的指导思想,又鼓励创新,促进多样性和繁荣。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因其在团结、教育人民及打击敌人中的重要作用。在长期实践中,党形成了中国特色文艺政策,遵循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实际,为文艺繁荣提供指导。在党的领导下,优秀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深受人民喜爱的作品,丰富人们精神生活,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创作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艺作品。中华文化深厚博大,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与骄傲。历经千年沉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为中华文明的繁荣提供了不竭动力。这份独特的文化特性,融合了传统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准则,为民族文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现代艺术创作,激活其生命力。我们要结合现代审美,借鉴古代艺术形式,汲取其美学精神和文化内涵。同时,我们也要致力于创新,发展本民族的艺术素材和形态,传承并提升民族和民间文艺传统。这既包括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也包括对其进行改造和升华。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我们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华文明,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讲话》是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生动展现,也是中国共产党文艺理论的智慧结晶,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和发展指明了方向。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点上,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学习和实践这一理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出发点,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文艺作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