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豫剧活态传承策略论文

2024-11-02 14:25:04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豫剧最初叫梆子戏,是黄河流域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发展出来的娱乐形式,是中原地区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从明末清初梆子戏出现在市井坊间,到一步步发展成为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豫剧贴近生活,从民间汲取文化基因,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注入新的文化内涵,越发成熟并广为人知,于2006年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下各种数字技术涌现、传播方式转变、群众文化需求上升,数字技术所具有的信息交互性强、信息数字化以及突破时空界限的优势,都为豫剧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通过分析豫剧数字化传承特
豫剧最初叫梆子戏,是黄河流域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发展出来的娱乐形式,是中原地区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从明末清初梆子戏出现在市井坊间,到一步步发展成为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豫剧贴近生活,从民间汲取文化基因,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注入新的文化内涵,越发成熟并广为人知,于2006年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下各种数字技术涌现、传播方式转变、群众文化需求上升,数字技术所具有的信息交互性强、信息数字化以及突破时空界限的优势,都为豫剧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通过分析豫剧数字化传承特点和现状,借力数字技术解决豫剧传承困境,是豫剧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豫剧数字化传承的趋势和意义
豫剧的剧目基本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人物形象饱满,一场剧目看下来让人酣畅淋漓,给人印象十分深刻。在数字时代,非遗豫剧的数字化传承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由传统媒体逐渐向新媒体过渡。例如,《梨园春》与抖音、B站等短视频平台进行合作,从电视平台逐渐将重心转移到网络平台,获得了大量关注。二是豫剧从业者纷纷入驻新媒体平台,豫剧朝着品牌化、年轻化的方向发展。老戏骨的传统剧目铿锵有力,青年演员的创新形式丰富有趣,更有许多从业者有了品牌意识和版权意识。三是与科技融合不断加深。虚拟现实技术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观剧体验,AR技术为豫剧创作者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大数据精准推送吸引着更多人加入豫剧的创新和传承中。
豫剧产生于民间,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丰富多样的创作题材,在师徒口传心授的过程中也会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不同和变化,豫剧的活态性就在于它会随着不同传承主体、传承环境以及传承方式的改变而产生相应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久生命力在于,在发展中保护,在环境中传承。新时代将数字技术引入豫剧活态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数字技术为豫剧的静态存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拓宽了豫剧数据库的存储边界。除了原始的书籍、图片、录音存储,数字技术能将豫剧服饰、场景、道具等进行3D扫描存储,减少了豫剧口传心授传承方式的误差,为豫剧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更细致更全面的资料,是传统存储方式的补充。其次,数字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扩大了豫剧的传播范围。互联网的普及为豫剧的线上传播积累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方便了不同传承人之间、传承人与观众之间、观众与观众之间的沟通交流,丰富了豫剧曲目内涵,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豫剧。更重要的是,数字技术提供了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更能为当代年轻人所接受的豫剧传播方式,为豫剧带来新的表演可能性,增加了观众多感官多维度的沉浸式体验,增强了演出的感染力和互动性,让豫剧能被更多人接受和喜爱。
二、豫剧数字化传承现状与问题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各国应对全球化趋势的重要举措。我国早在2006年开展了面向民族文化遗产数字技术、可数字化资源评价及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对策等专题研究,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豫剧的数字化保护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2012年12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启动“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历时两年多,各稀有剧种保护单位共复排传统剧目420余部,拍摄传统剧目313部。201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部署了数字化保护豫剧的重要举措,如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数据库和信息共享交流网络平台、实施河南戏曲音像集萃工程,做好优秀经典戏曲录制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加强对戏曲实物的收藏与展示,开展对戏曲文化的研究,促进戏曲与科技、教育、旅游等融合发展。在政策的推动下,豫剧数字化传承取得实质性进展,但与其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相比,仍存在不足。
从整体上看,豫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档保护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少工作还没有开展。虽然在各方协作下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收集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在豫剧文化遗产档案的开发运用上仍有不足。从内容上看,当下豫剧内容还是以传统剧目为主,缺乏时代性。豫剧最早取材于民间小说和话本,但随着20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娱乐方式变化,大众更喜欢《武林外传》《家有儿女》等生活气息浓郁的轻喜剧,也更倾向于新奇有趣、出乎意料的剧情。而豫剧由于场地和角色限制,很难在本质上有所突破。尤其在短视频流量为王的今天,有着冗长情节铺垫的豫剧更难以在网络上受到关注和回应。从传播方式上看,豫剧团以送戏下乡、高雅艺术进校园为主要传播方式,能在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发布视频的更少,年轻血液的缺失、没有资金及技术支持,导致豫剧在短视频平台缺少高质量视频,也就没能突破与观众之间的壁垒。
三、豫剧数字化活态传承策略
(一)积极保留更新豫剧数字资产,发挥数字资源利用价值
相关方面在近十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收集工作中整理了一些资料,但这些资料一是不全。豫剧在时代进步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剧目,不论是否取得巨大成功,都是豫剧在新的方向上的尝试,应该予以保留,以便在现有的基础上对豫剧进行不同方向上的创新和应用。制定完备的豫剧数字资产建档保护策略,需要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也离不开剧团、院校和传承人的沟通协作,以及技术设备的支持,这样,才能尽可能完备地对豫剧服化道等进行系统化、数字化地扫描整理,实现时间上和内容上的动态建档。二是数字资产利用率不高。豫剧是民间艺术,在民间产生和生长,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寄托和时代缩影,将豫剧数字资产以数字展馆、线下展馆、档案馆作为豫剧文化的宣传阵地,能让豫剧在更大范围内被人熟知和喜欢。建构以官方数据为依托,自媒体为主体,多方共同驱动、统一标准的一体化传播矩阵,在保护现有豫剧文化数字化资源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传播规划和长远的豫剧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产权保护机制,实现各数字平台之间豫剧文化数字化资源的互惠共享,形成集合影响力。
(二)关注大众的现代文化需求与数字产业性价值,借助数字化平台传播
随着智能终端技术和5G网络的普及,短视频平台方兴未艾,如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均可为豫剧保护与传承所用。新媒体平台改变了豫剧固有的传播模式,也暴露了豫剧在文化内核、剧目演出、跨媒介传播等方面的缺陷与不足。目前抖音、快手等数字化平台上的豫剧内容上缺乏创新性,导致数字化平台传承内容流于形式,活态传承内涵不足,很难引发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共鸣。受视频时长的限制,也难以呈现出豫剧曲目的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在快餐式的流量逻辑下,难以将豫剧的铿锵大气、宽阔有力的精髓充分展现。
一些从业者在数字化平台打破观众壁垒的的方面已经有了成功探索。河南电视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表演形式融合,为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深入人心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京剧演员“果小菁”通过在抖音平台发布视频收获粉丝500万,点赞量6800多万。她的视频内容是演员日常和舞台表演轮转,惊喜与感动兼具,紧跟时事,不忘初心,不断寻找京剧与观众的交点,让观众感受到京剧文化魅力的同时对京剧产生好奇,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扩大了京剧的影响力。豫剧传承人要抓住数字化平台这一发展机遇,充分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扩大受众群体,提升视频质量,强化内容创新、场景创新和结构创新,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新戏台”,探索豫剧发展“新业态”。
(三)数字技术结合豫剧活态传承,跨界融合推陈出新
豫剧的数字化活态传承,不仅是“技”的复刻,更是传承“艺”的内涵,内容上的数字转化难以激发观众对豫剧的兴趣。国内多个省份将感官技术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建设VR博物馆、VR非遗科学城等。将虚拟现实技术与豫剧结合,不仅能增强观众的互动体验,还对豫剧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具有显著推动作用。除借助感官技术赋能外,还需进一步打造带有中原地域特色的豫剧数字化元宇宙。在元宇宙中,不同受众被区别对待,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增强用户体验感和接受度。
近些年,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促使河南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跨界融合的方式实现“出圈”。只有将数字影像与实际感受相结合,带给参观人员沉浸式体验,获得省内省外一致好评,才能带动地方经济提升和本土文化的传播,探索出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生机的新路。戏曲作为一种传统的娱乐方式,本身就是大众创造出来的娱乐方式。将戏曲文化融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无疑能吸引年轻人关注和欣赏。比如,竞技类游戏《王者荣耀》与京剧《霸王别姬》、越剧《梁祝》、川剧《变脸》、昆曲《杜丽娘》等多种传统文化进行过联动,引起年轻人很大的反响。
四、结语
新时代豫剧的发展应注重其艺术底蕴和精神内涵的传承,相关方面应借助数字技术在保存记录、传播互动、沟通交流方面的优势,使豫剧在新时代实现长足进步和创新性发展。
